第四百二十六章 受器重的滕胤,全身而退
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 作者:浮生WX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孫和繼續開口道:“妹夫曆來深受父皇信任,卿的建言想來必不會有錯的,畢竟父皇曆來看人還是很準的。”
滕胤成年後,迎娶了公主,孫權十分看重滕胤,甚至因此而增加對公主賞賜,幾次看望公主夫婦。
三十歲時,滕胤擔任丹楊太守,後又擔任過吳郡和會稽太守。
滕胤經常上表陳述自己的施政主張,反映民間的風氣優劣,對國家政策多有匡弼。但滕胤沒有因此誌得意滿,他得到的恩寵越多,擔任職位越高,越發謹慎小心,謙卑待下。
滕胤每次主持訴訟及斷罪時都對與訟者觀言察色,務求判決合符情理。
所以百姓每有冤情都會向他申訴,每到一處都享有聲望。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登基稱帝,滕胤受命與張昭、孫紹、鄭禮等,仿效周、漢舊製,撰定吳國的朝儀製度。
孫和被立為太子後,魯王孫霸意圖爭奪太子之位,於是朝臣乃至於地方官僚逐漸分裂為支持太子或者魯王兩派。
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績、尚書丁密等支持太子孫和,
驃騎將軍步騭、鎮南將軍呂岱、大司馬全琮、左將軍呂據、中書令孫弘等依附魯王孫霸,兩派勢同水火,爭奪不止,使得吳國幾乎陷入政治危機,即便是如今兩方勢力的領袖人物都不在朝中,但爭鬥仍然在繼續著,
太常顧潭繼續開口道:“如漢時的劉啟即便是在太子之時做了很多錯事,但亦算是有為的太子了吧,就這樣他還順利登上了天子之位,更何況是太子殿下呢?”
孫和想了想又猶豫的道:“卿說的也有些道理,難道吾就真的不如那劉啟嗎,吾相信劉啟能做到的事情吾亦能做到。”
而劉啟一生做了很多不靠譜的事情,但也能在太子之位上坐得很穩,
第一件,小時候和吳王劉濞的兒子下棋,一棋盤砸死了劉濞的兒子。
劉啟做出這樣一個過激的行動,可以看出,他明顯就是一副皇二代的模樣,頤指氣使,有恃無恐。
我們知道,少年氣盛也是很正常的。
但是,畢竟劉濞的兒子是他的堂兄弟,拿起棋盤就往堂兄弟頭上砸,而且往死裏砸,可見已經不僅僅是少年氣盛,而是他的心腸非常的狠毒。
第二件,晁錯幫他的忙提議他削藩,免得他的皇權受威脅。他竟然為了討好作亂的“七國”殺死晁錯。
這件事已經不僅僅沒有領導的氣度,完全就是一副膽小怕事,又過河拆橋的小人嘴臉。
問題是,他殺掉對他忠心耿耿的部下討好敵人,敵人還不見他的好,而是該造反時照樣造反。可以說,這狠狠地打了他一耳光,讓他落得一個薄幸寡恩的醜惡名聲。
第三件,縱容弟弟劉武,並最終讓弟弟不得善終。
劉啟的弟弟劉武最後想要獲得劉啟的皇位,可以說,這一切都是劉啟造成的。
劉啟在劉武的問題上處理得很不好。他當了皇帝後,不講皇家的規矩,還和劉武沒大沒小,出則同車,入則同床,
結果讓他的母親竇太後以為劉啟是想把皇位傳給劉武,因此在劉啟麵前提出這件事。
也因此搖動了劉武的心,讓劉武有了想獲得皇位的打算。
接著,他又派幾十撥人,輪番調查劉武,而這一係列的行動,最後讓劉武幾乎驚懼而死。可以說,劉武是被劉啟給害了的。
第四件,周亞夫是正直的大臣,他卻不能善待功臣,逼迫周亞夫自殺。
如果沒有周亞夫,劉啟的皇位,很可能就被劉濞給篡奪了。周亞夫幫劉啟重新贏回了江山,劉啟讓周亞夫當宰相,這本來沒有問題。
問題在於,周亞夫在當宰相的時候,幾次給劉啟提出的,都是正確的建議,但是劉啟卻不能容他。最後竟然還汙蔑他造反。
如果說他殺晁錯是第一次過河拆橋的話,搞周亞夫,就是第二次過河拆橋。
從上麵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劉啟一生實在也沒有做過什麽了不起的大事。就算平定“七國之亂”,是一件不錯的大事。
但是,這個平定,首先,事情是他引起的;其次,過程中他錯誤地殺了晁錯;最後,他把功臣周亞夫逼死。總之,他在平定“七國之亂”中,並不是正向的,而是相反的。
滕胤繼續開口反駁道:“劉秀所立的第一位太子劉強雖然在自己的母親被廢後主動從太子的位置上退了下來,沒有做出什麽過激的舉動,就算是不能最終登上天子之位,但就是這樣他才能得以安享富貴太平全身而退啊!”
劉強是東漢王朝的首位太子、漢光武帝劉秀的親生兒子,但因他的母後被廢,而選擇主動辭去太子之位,並最終得以安享晚年,成為中國曆史上少有的以主動退居藩王的方式而得到善終的太子。
漢光武帝建武二年(公元26年),郭聖通被光武帝劉秀立為皇後,其子劉強便順理成章地被立為皇太子。
然而,十五年後,即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因皇後郭聖通“行事有呂霍之風,不可以托以幼孤,恭承大位”,便被光武帝劉秀廢掉了皇後之位。
因為自己的親生母親被廢掉後位,當時還是皇太子的劉強經常感到擔憂不安,便屢次上奏光武帝劉秀,請求退讓自己的皇太子之位,而成為一名普通的藩王。
光武帝劉秀聽聞劉強這番言辭,於心不忍,推脫幾年之後,才勉強同意了劉強辭去太子之位的請求。
關於此事,《後漢書·光武十王列傳》有著詳細的記載,即:“十七年而郭後廢,強常戚戚不自安,數因左右及諸王陳其懇誠,願備蕃國。光武不忍,遲回者數歲,乃許焉。“
劉強成功讓出皇太子之位後,於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被光武帝劉秀封為東海王。
但由於光武帝頗為心疼他,九年之後,即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才令劉強就藩。
至此,身居太子位長達十九年的劉強,最終讓出了天下,成為了東漢王朝的一位藩王,得以富貴安樂的渡過餘生。
劉強前往東海國就藩六年後,即漢明帝永平元年(公元58年),劉強因病逝世,享年三十四歲,諡號為恭,故而稱劉強為東海恭王,雖然英年早逝,但還是得以善終了,也算是少有的能活著從太子之位上全身而退的人了。
滕胤成年後,迎娶了公主,孫權十分看重滕胤,甚至因此而增加對公主賞賜,幾次看望公主夫婦。
三十歲時,滕胤擔任丹楊太守,後又擔任過吳郡和會稽太守。
滕胤經常上表陳述自己的施政主張,反映民間的風氣優劣,對國家政策多有匡弼。但滕胤沒有因此誌得意滿,他得到的恩寵越多,擔任職位越高,越發謹慎小心,謙卑待下。
滕胤每次主持訴訟及斷罪時都對與訟者觀言察色,務求判決合符情理。
所以百姓每有冤情都會向他申訴,每到一處都享有聲望。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登基稱帝,滕胤受命與張昭、孫紹、鄭禮等,仿效周、漢舊製,撰定吳國的朝儀製度。
孫和被立為太子後,魯王孫霸意圖爭奪太子之位,於是朝臣乃至於地方官僚逐漸分裂為支持太子或者魯王兩派。
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績、尚書丁密等支持太子孫和,
驃騎將軍步騭、鎮南將軍呂岱、大司馬全琮、左將軍呂據、中書令孫弘等依附魯王孫霸,兩派勢同水火,爭奪不止,使得吳國幾乎陷入政治危機,即便是如今兩方勢力的領袖人物都不在朝中,但爭鬥仍然在繼續著,
太常顧潭繼續開口道:“如漢時的劉啟即便是在太子之時做了很多錯事,但亦算是有為的太子了吧,就這樣他還順利登上了天子之位,更何況是太子殿下呢?”
孫和想了想又猶豫的道:“卿說的也有些道理,難道吾就真的不如那劉啟嗎,吾相信劉啟能做到的事情吾亦能做到。”
而劉啟一生做了很多不靠譜的事情,但也能在太子之位上坐得很穩,
第一件,小時候和吳王劉濞的兒子下棋,一棋盤砸死了劉濞的兒子。
劉啟做出這樣一個過激的行動,可以看出,他明顯就是一副皇二代的模樣,頤指氣使,有恃無恐。
我們知道,少年氣盛也是很正常的。
但是,畢竟劉濞的兒子是他的堂兄弟,拿起棋盤就往堂兄弟頭上砸,而且往死裏砸,可見已經不僅僅是少年氣盛,而是他的心腸非常的狠毒。
第二件,晁錯幫他的忙提議他削藩,免得他的皇權受威脅。他竟然為了討好作亂的“七國”殺死晁錯。
這件事已經不僅僅沒有領導的氣度,完全就是一副膽小怕事,又過河拆橋的小人嘴臉。
問題是,他殺掉對他忠心耿耿的部下討好敵人,敵人還不見他的好,而是該造反時照樣造反。可以說,這狠狠地打了他一耳光,讓他落得一個薄幸寡恩的醜惡名聲。
第三件,縱容弟弟劉武,並最終讓弟弟不得善終。
劉啟的弟弟劉武最後想要獲得劉啟的皇位,可以說,這一切都是劉啟造成的。
劉啟在劉武的問題上處理得很不好。他當了皇帝後,不講皇家的規矩,還和劉武沒大沒小,出則同車,入則同床,
結果讓他的母親竇太後以為劉啟是想把皇位傳給劉武,因此在劉啟麵前提出這件事。
也因此搖動了劉武的心,讓劉武有了想獲得皇位的打算。
接著,他又派幾十撥人,輪番調查劉武,而這一係列的行動,最後讓劉武幾乎驚懼而死。可以說,劉武是被劉啟給害了的。
第四件,周亞夫是正直的大臣,他卻不能善待功臣,逼迫周亞夫自殺。
如果沒有周亞夫,劉啟的皇位,很可能就被劉濞給篡奪了。周亞夫幫劉啟重新贏回了江山,劉啟讓周亞夫當宰相,這本來沒有問題。
問題在於,周亞夫在當宰相的時候,幾次給劉啟提出的,都是正確的建議,但是劉啟卻不能容他。最後竟然還汙蔑他造反。
如果說他殺晁錯是第一次過河拆橋的話,搞周亞夫,就是第二次過河拆橋。
從上麵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劉啟一生實在也沒有做過什麽了不起的大事。就算平定“七國之亂”,是一件不錯的大事。
但是,這個平定,首先,事情是他引起的;其次,過程中他錯誤地殺了晁錯;最後,他把功臣周亞夫逼死。總之,他在平定“七國之亂”中,並不是正向的,而是相反的。
滕胤繼續開口反駁道:“劉秀所立的第一位太子劉強雖然在自己的母親被廢後主動從太子的位置上退了下來,沒有做出什麽過激的舉動,就算是不能最終登上天子之位,但就是這樣他才能得以安享富貴太平全身而退啊!”
劉強是東漢王朝的首位太子、漢光武帝劉秀的親生兒子,但因他的母後被廢,而選擇主動辭去太子之位,並最終得以安享晚年,成為中國曆史上少有的以主動退居藩王的方式而得到善終的太子。
漢光武帝建武二年(公元26年),郭聖通被光武帝劉秀立為皇後,其子劉強便順理成章地被立為皇太子。
然而,十五年後,即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因皇後郭聖通“行事有呂霍之風,不可以托以幼孤,恭承大位”,便被光武帝劉秀廢掉了皇後之位。
因為自己的親生母親被廢掉後位,當時還是皇太子的劉強經常感到擔憂不安,便屢次上奏光武帝劉秀,請求退讓自己的皇太子之位,而成為一名普通的藩王。
光武帝劉秀聽聞劉強這番言辭,於心不忍,推脫幾年之後,才勉強同意了劉強辭去太子之位的請求。
關於此事,《後漢書·光武十王列傳》有著詳細的記載,即:“十七年而郭後廢,強常戚戚不自安,數因左右及諸王陳其懇誠,願備蕃國。光武不忍,遲回者數歲,乃許焉。“
劉強成功讓出皇太子之位後,於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被光武帝劉秀封為東海王。
但由於光武帝頗為心疼他,九年之後,即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才令劉強就藩。
至此,身居太子位長達十九年的劉強,最終讓出了天下,成為了東漢王朝的一位藩王,得以富貴安樂的渡過餘生。
劉強前往東海國就藩六年後,即漢明帝永平元年(公元58年),劉強因病逝世,享年三十四歲,諡號為恭,故而稱劉強為東海恭王,雖然英年早逝,但還是得以善終了,也算是少有的能活著從太子之位上全身而退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