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顧潭想了想繼續開口道:“汝休要再繼續蠱惑太子束手待斃,自古以來束手待斃之人便沒有幾個是能善終的,太子殿下當務之急還是應當好好想想如何保住太子之位吧,


    若是保不住太子之位,想必過幾年便是如許多廢太子一般的下場罷!”


    孫和想了片刻又道:“卿說的是,想來也是,進到吾如今這一步難,但退一步卻是更難啊,吾這一退想必便是死路一條啊!”


    滕胤繼續開口勸道:“太子殿下,仆以為顧太常之言才是大繆之言,劉疆(也就是劉強)是主動辭讓太子之位,以退為進,以便靜待時變,


    畢竟劉秀還是對劉疆和他的母親非常喜愛的,若不然怎會怎會給他起名為疆?可見劉秀還是對他期待甚高啊,


    隻可惜劉疆英年早逝,若不然也還是有機會扭轉乾坤的,劉疆的死定然不會是劉莊做的,隻可能是病逝,也算是有一個好的結局了,太子殿下若要行事還是要三思而後行。”


    劉疆的一生本來一開始相當幸運,他的母親是漢光武帝劉秀的第一任皇後郭聖通,雖然郭聖通一開始是因為舅舅真定王劉揚的原因嫁給了劉秀,以此換得劉郭兩家的政治聯姻。


    但在婚後,劉秀並沒有對郭聖通另眼相待,反而對其非常寵愛。


    當劉秀稱帝後,雖然本來想立原配夫人陰麗華作為皇後,但在陰麗華以劉秀和郭聖通共過患難且有子嗣的原因拒絕後,郭聖通順利的成為了皇後。


    而在劉秀稱帝的同一年,他和郭聖通的第一個兒子劉疆出生了,在建武二年(公元26),劉疆被冊立為皇太子。


    這時的郭氏母子風頭一時無二,哪怕在同一年的年初郭聖通的舅舅真定王劉揚因為謀反被誅殺,也沒有影響到郭氏成為皇後,以及劉疆成為太子。


    可見當時劉秀對於郭氏母子的寵愛。


    劉秀對於劉疆的培養,也一直按照儲君的標準在進行著。


    劉疆出生後不久,劉秀就已經忙著為他選拔賢能的人才作為其老師,甚至在建武十五年(39),還將劉疆的另外兩個同母弟弟分別封為左翊公和右翊公,體現出劉秀希望這兩個皇子能夠成為太子劉疆的左膀右臂的期盼之意。


    不過,世事難料,建武十七年(41),漢光武帝劉秀以“懷執怨懟“和“呂霍之風“的理由,將郭聖通廢除了皇後之位,並將陰麗華冊封為皇後。


    雖然在同一年他就將郭聖通的兒子,原本的右翊公劉輔封了中山王,還封郭聖通為中山王太後,並多劃了一個郡給中山王,以兩個郡來奉養郭氏,而且劉疆的太子之位也沒有受到影響。


    雖然劉秀一直沒有表現出試圖廢儲的想法,但生性聰慧的劉疆自己卻很清楚,自己之前當了十六年的儲君,是因為自己是作為皇後的郭聖通的嫡長子,所以於情於理他都應該作為儲君。


    但現在他的母親已經不再是皇後了,而依照禮法,他也不再是嫡長子。


    雖然自己沒有過失,但作為庶子而居於儲君之位是不合禮法的。那麽若是再繼續呆在這個位置上難免會成為眾矢之的。


    於是,劉疆在母親被廢後,就多次通過諸王向父親劉秀傳達自己想要退居藩王的意願,希望得到劉秀的允許。


    但劉秀並沒有同意,劉秀也明白,自己廢後一事本來就有些牽強,而太子一方麵生性謙恭,另一方麵並沒有過錯,自己若是就這樣將太子一並廢黜,難免顯得不近人情。


    劉疆雖然沒有被廢掉太子之位,但在這個位置上他也難以呆得踏實。他一直希望能夠得到一個能夠讓漢光武帝同意自己辭位的機會。


    洛陽丞相府,晚飯後,天氣漸漸涼爽了起來,曹爽讓人送楊綜回府後,見天色還有些早,便沒有急著回後院去,又在前廳命人找來洛陽及周邊一些關於鐵礦的記載仔細看了起來,


    隻因今日朝臣上書軍中兵器有些短缺,這個問題曹爽前幾個月便已注意到,隻是一直沒顧得上,直到今日被朝臣提起,


    畢竟現在打造兵器的主要材料已由青銅變成了鐵,鐵的需求量由此劇增,一國之實力若要更加的強大,則需更多的鐵礦,當然銅礦也還是越多越好,


    洛陽所處的地形地貌特征是黃河中下遊的黃土高原區,區內山川起伏、地勢複雜,河流湖泊眾多,物產豐富,是當時政治、文化、經濟中心之一。


    位於中國中部黃河南岸平原上,氣候屬於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擁有豐富的水資源,並形成了肥沃的黃土高原農業區。


    同時,洛陽地區也富有煤炭、鐵礦等礦產資源,為當時的冶煉和製造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東漢時,洛陽成為了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之一,其城市規模和文化水平在當時均位居全國前列。


    因此,洛陽地區的資源條件和氣候特點對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洛陽以製陶業、製鐵業和製綢業聞名天下,這些產業都得到了迅速發展。


    生產武器必須要鐵礦,而大部分鐵礦在魏國境內,吳國也有少量鐵礦,可是蜀漢幾乎沒有鐵礦,於是諸葛亮不得不反複入侵魏國,


    與魏國打拉鋸戰,這種拉鋸戰的後果就是國力都會減弱,理論上來說有利於吳國勢力的發展,


    可實際上吳國根本撈不到便宜,原因還是在於鐵礦太少,沒有足夠的鐵礦石來生產兵器,所以導致吳國不得不向魏國稱臣後大量進口鐵礦石。


    而蜀國則是入侵魏國後大肆掠奪,導致鐵礦官方開采製度受到嚴重威脅,最終迫使曹丕不得不下令對於軍械生產的專營權製度,


    隻允許官方生產兵器,民間不得有兵器出現,按照道理說天天遭到蜀漢的侵略還不全民皆兵,反而限製國民持有武器,這其實也是一種無奈,原因是鐵礦太少,不得不集中到官方生產兵器的用途中,


    而民間生產武器不僅威脅魏國政權還浪費了國家資源,可以說三國時期對法家思想的遵從並不是出於政治需要,而是為了軍事和政權安全的考慮出發的。


    為何現在會如此管控鐵礦石的流通呢?以至於與周邊少數民族貿易往來也少了,主要就是漢代留下了的鐵礦石開采工藝不完善,所以導致對鐵礦石的開采利用程度並不高,


    而鐵礦石開采成本高就造成了鐵礦石的價格昂貴,自然也就成了市場上的高價值產品,便引發不少民間團體來開采鐵礦石,


    這不僅對國家資源造成了浪費而且嚴重消耗國家財力,這些開采出來的鐵礦石不是流通到自己手裏就是流通到敵國手裏,


    所以對於這些鐵礦石高昂的回收成本國家出於利益還是進行了回收,不過這就嚴重消耗了國家財力,


    對於一個常年處於戰爭情況下的國家而言還是要注意財政開銷的,因此就要限製社會對鐵礦石的開采,於是鐵礦石的開采在三國時期反而更加呈現壟斷。


    三國時期對鐵礦石的需求量直線上升,由於戰亂不斷,特別是在曹操南下兵敗後,發現全國的統一並不是一時半會能解決的問題,


    所以各自都加強了武裝力量,而加強武裝力量就需要軍械,軍械的基礎就是鐵礦石,所以對鐵礦石的需求量直線提高,


    因此要想在短時間之內增強軍事力量就必須控製更多的鐵礦石,這也是為何諸葛亮入侵魏國後大肆掠奪官府庫存的原因,就是因為蜀漢缺少鐵礦石,不得不以攻為守。


    但從三國整個曆程看鐵礦石的價格而言,發現鐵礦石的價格其實在民間都是非常高的,直到後來的一段時間依舊非常高,


    可為何後來擁有鐵礦石完備的壟斷和專營權後依舊負於漠北少數民族之手,不過就是整體素質太低,導致在國家危亡時其實這些百姓並不能做什麽,


    而這種壟斷民間鐵礦石加工和經營權的現象從三國時期達到小高潮以後到了後世幾個王朝中都有繼承並一直恪守這種鐵礦石專營權製度這也被看作是中央集權的得到加強的標誌之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浮生WX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浮生WX並收藏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