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二章 過失,對漢中的執念
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 作者:浮生WX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桓範想了想繼續開口道:“仆以為若是漢中還在我大魏手中,想必銅、鐵礦便能更多一些了,哎,可惜,漢中已不在大魏手上了,是仆等無能啊!”
曹爽擺手道:“這不能怪卿等,隻能說現在暫時還未到時候吧,待到時機成熟吾必會率領大魏將士收複漢中的。”
桓範抱拳道:“到時仆願為丞相前驅,效犬馬之勞,但仆還望丞相不要太操之過急,重蹈前次的覆轍啊。”
曹爽隨即又開口道:“漢中之戰是當年武帝和家父心中的一大憾事,也是家父臨終前的囑托,
所以吾前些年才不顧諸卿的勸阻也輕敵冒進過一次,導致興勢之役的大敗,累及全軍將士,這是吾之過失啊!”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漢中之戰中,他的父親曹真跟隨曹洪、曹休等人征戰,在下辯打敗劉備手下大將吳蘭,被拜為中堅將軍。
在黃忠定軍山斬殺曹軍統帥夏侯淵後,曹真跟隨曹操來到漢中,擊敗劉備部將高翔。
不久,曹操覺得漢中是雞肋,於是將其放棄,撤兵回長安,曹真也隻能無奈聽命領兵跟著回去,後又在明帝之時兩敗孔明,
太和四年(230年),他的父親曹真接替曹休,升為大司馬,取得了“賜劍履上殿,入朝不趨”的特權。
他並不是曹操、司馬懿那樣以權臣身份取得這些特權的,而是真的為國家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才取得特權的。
曹真在取得大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準備大規模伐蜀,最好畢其功於一役,徹底解決蜀漢問題,主要目標也有漢中,
然而,另一位輔政大臣司空陳群反對從斜穀進軍的計劃,曹真於是改成從子午道進攻漢中。
實際上,陳群並不是反對曹真從斜穀進兵,而是反對曹真發動伐蜀之戰。
他認為大規模征戰,軍事用度花費太大,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不值當。
但曹真卻擅自發動戰爭,親自帶兵從子午道進兵,另一路大將軍司馬懿經漢水進軍,其他人如郭淮、費曜等部從斜穀入、武威進兵。
隻可惜曹真運氣不好,恰逢雨季,道路很難走,他用了一個多月,才走了一半路程。
這時,曹魏朝堂反對戰爭的聲音此起彼伏。
如華歆、楊阜、王肅等人都上奏,表達對曹真的不滿,想讓撤兵。
曹真軍事進展不順利,接到曹叡班師回朝的聖旨後,無奈撤兵,
這次撤軍後不久,曹真就感染重病,並為了休養而回到了洛陽。
第二年,曹真就在洛陽病逝,便由他繼承了他的爵位,這便成了他的便宜父親心中永遠的憾事,
亦是他的父親臨終之時囑咐他的的事情,可以說他的這個便宜父親一生的成敗很大程度上與漢中這個戰略要地聯係在了一起,父子兩代人都對漢中有了執念,
但若換個人來坐這個位子想必也是如此,畢竟漢中乃兵家必爭之地,怎能不想方設法將其控製在自己的手中?
從黃巾起義開始,各家爭奪的焦點一直在變,在後三國時期,曹爽想漢中絕對是最出名的地名之一。
同時也是魏蜀兩方戰略博弈的焦點區域。從公元214年劉備占領成都開始,蜀漢對曹魏的多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均和漢中有關。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劉備以法正為軍師,諸葛亮坐鎮成都總督糧草,以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魏延等為將,
舉蜀中之力,率領傾國之師,進攻漢中,在經曆在近兩年的戰爭後,於建安二十四年奪取漢中。
而後,漢中成為蜀國的北方門戶,成為北伐的屯兵基地。
曹魏也曾多次出動十萬級以上兵力,進攻漢中,企圖奪回這一戰略要地。
為什麽魏蜀雙方如此重視漢中呢?
首先,漢中資源豐富、經濟發達。
漢中屬於盆地地形,北方巍峨綿延的秦嶺擋住了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使得漢中氣候溫潤,宛如江南。
漢中因漢水而得名,其境內漢水以及大小支流縱橫密布,水力資源豐富,土地肥沃,是著名的產糧基地。
另外,漢中緊靠秦嶺與大巴山,木材資源也非常豐富,同時境內有數座鐵礦、銅礦資源。
漢中從戰國時代就受到了統治者的重視,得到了極好的開發。
劉邦從漢中起兵,蕭何經略漢中則可保劉邦糧草無憂。
兩漢時期漢中始終是天下大郡,漢末張魯割據漢中一郡就可以稱霸一方,與劉璋對峙。
曹操占領後,光張魯府庫物資珍寶,就讓曹老板發了一筆大財。
其次,漢中地形險要,易守難攻。魏延被劉備封為漢中太守之後,曾放出豪言:若曹操舉十萬之眾而來,他可以為劉備吞之,舉傾國之兵而來,他也可以為劉備拒之。
魏延雖然狂傲,卻不是個隻會吹牛的莽夫,他的自信,正是來源於漢中險要的地形。
《博物誌》中曾記載:“蜀漢之土,與秦同域,南誇邛北阻褒斜,西即隈礙,窮險極峻,獨守之國也”。
漢中北邊是巍峨蔓延的秦嶺,雄峙於渭水之南,西起嘉陵江,東至丹水河穀,海拔2000多米,長約400公裏,寬約100-180公裏,之間將關中和蜀漢之地阻隔為南北兩個世界,諸葛亮窮盡畢生之力,也拿巍峨的秦嶺沒有辦法。
南邊的大巴山,聳立在川陝鄂三省之間,也是一道天然屏障。從關中入蜀,或從蜀地出秦川,隻有秦嶺和大巴山兩條道可走。
而沿途均是懸崖峭壁,人馬難以通行,在半年前司馬懿父子便是借此逃亡蜀中的。
最後,漢中位於益州、雍州、涼州、荊州之間,是真正的戰略樞紐。
如果占據漢中,則進可攻退可守。
漢中作為益州門戶,入蜀主要有三條通道,第一條也是最重要的一條為金牛道,自漢中盆地出陽平關,往西南穿越巴山至葭萌關,越過劍閣,再過梓潼、綿陽、廣漢即可到達成都。
第二條為米倉道,沿漢水的直流濂水穿過米倉山再沿今巴水河上遊,可到達巴中。
還有一條陳倉道,從長安出發,沿著渭水向西到達陳倉(寶雞)翻過秦嶺西段,向西南過散關,沿嘉陵江北端可在葭萌關於金牛道會合入蜀。
從漢中往北進入關中平原,則有褒斜道、儻駝道、子午道三條。
其中褒斜道是最短也是最容易走的一條道,大約五百餘裏,從南鄭出發,向北經過一段翻山越嶺以後,可以到達五丈原。
從漢中往西行則是涼州方向,首先是陰平、武都方向,這是蜀漢政權的西北門戶,漢中之戰時,劉備曾派吳蘭、雷同進攻此地,以便從西境威脅漢中,可惜被曹洪擊敗。
諸葛亮六出祁山時,也曾經以漢中和武都之間的水路運輸糧草,後來這裏也成為薑維北伐中原的屯糧之地。
第二條路是祁山、天水方向。這個方向可以繞過秦嶺西側,避開險峻難走的地形,諸葛亮之所以六出祁山,就是因為這個方向的道路最為安全穩妥。
從漢中往東,則可到達荊州。漢中盆地東端沿漢水而下,穿過秦嶺和巴山之間的缺口,再經過安康、十堰,走陸路可以直接到達中原重鎮襄陽,同時這個方向還可到達上庸,可謂是相當之重要。
曹爽擺手道:“這不能怪卿等,隻能說現在暫時還未到時候吧,待到時機成熟吾必會率領大魏將士收複漢中的。”
桓範抱拳道:“到時仆願為丞相前驅,效犬馬之勞,但仆還望丞相不要太操之過急,重蹈前次的覆轍啊。”
曹爽隨即又開口道:“漢中之戰是當年武帝和家父心中的一大憾事,也是家父臨終前的囑托,
所以吾前些年才不顧諸卿的勸阻也輕敵冒進過一次,導致興勢之役的大敗,累及全軍將士,這是吾之過失啊!”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漢中之戰中,他的父親曹真跟隨曹洪、曹休等人征戰,在下辯打敗劉備手下大將吳蘭,被拜為中堅將軍。
在黃忠定軍山斬殺曹軍統帥夏侯淵後,曹真跟隨曹操來到漢中,擊敗劉備部將高翔。
不久,曹操覺得漢中是雞肋,於是將其放棄,撤兵回長安,曹真也隻能無奈聽命領兵跟著回去,後又在明帝之時兩敗孔明,
太和四年(230年),他的父親曹真接替曹休,升為大司馬,取得了“賜劍履上殿,入朝不趨”的特權。
他並不是曹操、司馬懿那樣以權臣身份取得這些特權的,而是真的為國家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才取得特權的。
曹真在取得大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準備大規模伐蜀,最好畢其功於一役,徹底解決蜀漢問題,主要目標也有漢中,
然而,另一位輔政大臣司空陳群反對從斜穀進軍的計劃,曹真於是改成從子午道進攻漢中。
實際上,陳群並不是反對曹真從斜穀進兵,而是反對曹真發動伐蜀之戰。
他認為大規模征戰,軍事用度花費太大,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不值當。
但曹真卻擅自發動戰爭,親自帶兵從子午道進兵,另一路大將軍司馬懿經漢水進軍,其他人如郭淮、費曜等部從斜穀入、武威進兵。
隻可惜曹真運氣不好,恰逢雨季,道路很難走,他用了一個多月,才走了一半路程。
這時,曹魏朝堂反對戰爭的聲音此起彼伏。
如華歆、楊阜、王肅等人都上奏,表達對曹真的不滿,想讓撤兵。
曹真軍事進展不順利,接到曹叡班師回朝的聖旨後,無奈撤兵,
這次撤軍後不久,曹真就感染重病,並為了休養而回到了洛陽。
第二年,曹真就在洛陽病逝,便由他繼承了他的爵位,這便成了他的便宜父親心中永遠的憾事,
亦是他的父親臨終之時囑咐他的的事情,可以說他的這個便宜父親一生的成敗很大程度上與漢中這個戰略要地聯係在了一起,父子兩代人都對漢中有了執念,
但若換個人來坐這個位子想必也是如此,畢竟漢中乃兵家必爭之地,怎能不想方設法將其控製在自己的手中?
從黃巾起義開始,各家爭奪的焦點一直在變,在後三國時期,曹爽想漢中絕對是最出名的地名之一。
同時也是魏蜀兩方戰略博弈的焦點區域。從公元214年劉備占領成都開始,蜀漢對曹魏的多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均和漢中有關。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劉備以法正為軍師,諸葛亮坐鎮成都總督糧草,以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魏延等為將,
舉蜀中之力,率領傾國之師,進攻漢中,在經曆在近兩年的戰爭後,於建安二十四年奪取漢中。
而後,漢中成為蜀國的北方門戶,成為北伐的屯兵基地。
曹魏也曾多次出動十萬級以上兵力,進攻漢中,企圖奪回這一戰略要地。
為什麽魏蜀雙方如此重視漢中呢?
首先,漢中資源豐富、經濟發達。
漢中屬於盆地地形,北方巍峨綿延的秦嶺擋住了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使得漢中氣候溫潤,宛如江南。
漢中因漢水而得名,其境內漢水以及大小支流縱橫密布,水力資源豐富,土地肥沃,是著名的產糧基地。
另外,漢中緊靠秦嶺與大巴山,木材資源也非常豐富,同時境內有數座鐵礦、銅礦資源。
漢中從戰國時代就受到了統治者的重視,得到了極好的開發。
劉邦從漢中起兵,蕭何經略漢中則可保劉邦糧草無憂。
兩漢時期漢中始終是天下大郡,漢末張魯割據漢中一郡就可以稱霸一方,與劉璋對峙。
曹操占領後,光張魯府庫物資珍寶,就讓曹老板發了一筆大財。
其次,漢中地形險要,易守難攻。魏延被劉備封為漢中太守之後,曾放出豪言:若曹操舉十萬之眾而來,他可以為劉備吞之,舉傾國之兵而來,他也可以為劉備拒之。
魏延雖然狂傲,卻不是個隻會吹牛的莽夫,他的自信,正是來源於漢中險要的地形。
《博物誌》中曾記載:“蜀漢之土,與秦同域,南誇邛北阻褒斜,西即隈礙,窮險極峻,獨守之國也”。
漢中北邊是巍峨蔓延的秦嶺,雄峙於渭水之南,西起嘉陵江,東至丹水河穀,海拔2000多米,長約400公裏,寬約100-180公裏,之間將關中和蜀漢之地阻隔為南北兩個世界,諸葛亮窮盡畢生之力,也拿巍峨的秦嶺沒有辦法。
南邊的大巴山,聳立在川陝鄂三省之間,也是一道天然屏障。從關中入蜀,或從蜀地出秦川,隻有秦嶺和大巴山兩條道可走。
而沿途均是懸崖峭壁,人馬難以通行,在半年前司馬懿父子便是借此逃亡蜀中的。
最後,漢中位於益州、雍州、涼州、荊州之間,是真正的戰略樞紐。
如果占據漢中,則進可攻退可守。
漢中作為益州門戶,入蜀主要有三條通道,第一條也是最重要的一條為金牛道,自漢中盆地出陽平關,往西南穿越巴山至葭萌關,越過劍閣,再過梓潼、綿陽、廣漢即可到達成都。
第二條為米倉道,沿漢水的直流濂水穿過米倉山再沿今巴水河上遊,可到達巴中。
還有一條陳倉道,從長安出發,沿著渭水向西到達陳倉(寶雞)翻過秦嶺西段,向西南過散關,沿嘉陵江北端可在葭萌關於金牛道會合入蜀。
從漢中往北進入關中平原,則有褒斜道、儻駝道、子午道三條。
其中褒斜道是最短也是最容易走的一條道,大約五百餘裏,從南鄭出發,向北經過一段翻山越嶺以後,可以到達五丈原。
從漢中往西行則是涼州方向,首先是陰平、武都方向,這是蜀漢政權的西北門戶,漢中之戰時,劉備曾派吳蘭、雷同進攻此地,以便從西境威脅漢中,可惜被曹洪擊敗。
諸葛亮六出祁山時,也曾經以漢中和武都之間的水路運輸糧草,後來這裏也成為薑維北伐中原的屯糧之地。
第二條路是祁山、天水方向。這個方向可以繞過秦嶺西側,避開險峻難走的地形,諸葛亮之所以六出祁山,就是因為這個方向的道路最為安全穩妥。
從漢中往東,則可到達荊州。漢中盆地東端沿漢水而下,穿過秦嶺和巴山之間的缺口,再經過安康、十堰,走陸路可以直接到達中原重鎮襄陽,同時這個方向還可到達上庸,可謂是相當之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