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六章 石尤風,生產更多的糧食
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 作者:浮生WX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午後的亶洲很熱,前幾天一直在刮很大的石尤風都不能出門,還把椰果之類的果子都吹得滿地都是,還折了不少粗大的樹,把城外的道路都掩蓋了不少…………
諸葛恪帶領一隊人馬自儋耳郡郡治儋耳縣城策馬出城,在郡治四周巡視,一路上經過不少被石尤風折斷的樹木阻塞的道路和破壞的稻田,諸葛恪領著幾百人的兵士清理著道路,
林間很濕熱,諸葛恪與一眾將士搬開不少樹木,
不一會兒盔甲中的單衣便被汗水浸濕了,諸葛恪擦了把額頭上的汗水道:“這亶州什麽都還好,就是這石尤風很是煩人,城也不能出,現在能出城了,路也很不好了,剛種下去的稻穀還被毀壞了不少!”
一名親衛接話道:“是啊,這石尤風還比江東所遇見過的還大很多,不過在此地倒不用擔心被凍到了。”…………
這時候的人們稱台風為石尤風,也就是很大的風,相傳一個石家女子嫁給尤姓男子為妻,婚後兩人感情很好。
尤姓丈夫因為做生意要外出遠行,石氏妻子擔心丈夫安危,阻攔丈夫遠行做生意,丈夫沒有答應妻子的要求。
過了很長時間,丈夫外出還沒有回來,甚至連音信也斷絕了,妻子思念丈夫,擔心丈夫的境況。
後來因為過度思念丈夫,妻子一病不起,將要感覺到人要不行的時候,對守在身邊的人說:“我恨我自己,當初丈夫要外出做生意,我沒有能夠阻止他遠行,把他攔下來。
到現在音信皆無,人也不知是死是活,就是因為十分思念他,害得我身體每況愈下。
我快要不行了,我要發誓,以後再遇到外出遠行做生意的,不體諒自己妻子的人,不給家裏回信息的人,我要化做大風來阻止他們的外出,讓他們不能夠因為做生意就要拋棄家庭!”
從此以後,不管是商人還是旅客遇到頂頭的逆風,亦或是台風、颶風,就會說:“這就是傳說中的‘石尤風’!”
除了夷洲情況進展很順利,諸葛恪在亶洲的進展也很快,已控製了亶洲全境,還陸續收編了一些黎族部落的青壯,
全島搜羅下來也隻擴充了一萬多人,也雇傭了幾千人種地,生產稻米,當然這些人手還是遠遠不過的,
而遠征來到此地的兩萬吳軍士卒除了平時的訓練、作戰、築城,便是屯田了,此刻到亶洲不到半年,
但很多地方水稻還是已經種下去了,此時雖已是八月中,在北方亦或是在江東肯定是種不出一季水稻來,但在亶洲卻是能的,
而諸葛恪也派人渡過海峽去往交州,讓交州刺史陸胤遷移幾千百姓過去開墾荒地,
這個合理的命令想必陸胤這頭倔驢想必是會聽的,同時從交州走陸路快馬回去報捷,雖然說陸胤表麵上看起來也是太子一係,
但這個人還是與諸葛恪他們格格不入,不願於他們攪和在一起,因而便隻能呆在這偏遠之地交州,也沒人願意為他在朝中說話,將他調往富庶之地,
也正因為如此才讓他逃過一劫,繼續做官,一路升到交州刺史,不至於像顧裕的兩個侄子一般被流放。
陸胤初任禦史、尚書選曹郎,太子孫和聽到他的名聲,以特殊的禮節接待他。
適逢全寄、楊竺等阿奉親附魯王孫霸,與孫和分庭爭鬥,暗地相互讒毀結怨,陸胤因此獲罪被捕入獄,受盡酷刑,始終沒有改口,後來陸胤被任命為衡陽督軍都尉。
去年,赤烏十一年,交趾郡和九真郡的少數民族反叛,攻陷城邑,交州地區騷動不安。
朝廷任命陸胤為交州刺史、安南校尉。
陸胤進軍南方地界,以恩信告喻當地百姓,極力推行招安納降政策,高涼賊寇頭領黃吳等黨羽三千多家都出寨投降。
陸胤率領軍隊南往,再宣示自己的懇切誠意,贈予錢財。於是賊首一百多人,民眾五萬多家,以及深山僻遠不服教管的人,都無不叩頭歸附,於是交州地區寧靜太平。
朝廷就地加授陸胤為安南將軍,陸胤隨即又出兵征討蒼梧郡建陵縣的賊寇,將他們打敗,朝廷前後出兵八千多人,以補充陸胤軍事需用。
魏國能在三國之中國力第一,最重要的方麵就是全力開發淮河流域種植高產水稻。當時古代的五穀中水稻產量是明顯高於小麥、小米和高粱的。
在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候,在河南許昌發布屯田令,當年就得到穀物數百萬鬥。
許昌屯田的成功經驗被逐次推廣到其他地區,在控製的睢陽、汝南、梁國、沛國及淮南等淮河中下遊地區陸續屯田。
但是種植水稻需要大量水,於是在鄧艾的建議下廣開溝渠,將種植水稻與利用漕運結合起來,這樣既可以收獲糧食,另外通過廉價的水運將兵員等物資運到各地。
當時的鹽城、南通大部分地區都不存在,揚州還是距離東海非常近的,隻是後來黃河奪淮才有了衝積平原。
因為三國時候淮河直接流入到東海,距離海麵較近,氣候比現在要潮濕多雨,在當時的蕭縣碭山等地都可以種植水稻。
陳登在揚州、淮安等地方大興水利,經營幾十年很有成效。建安初年夏侯惇在睢縣附近的睢水支流築堰種稻,賈逵在汝南攔住溪水種稻,開鑿了兩百裏長得通運渠,史稱賈侯渠。
由睢陽渠、廣漕渠等地開鑿,溝通了淮河與長江、黃河的航運。
大禹時期就已廣泛種植水稻,《夏本紀》記載:“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
命後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
大禹命令伯益給大家分發水稻種子,種在水田裏,還命令後稷(周的先人)給大家分發食物。
沒有食物的地方,他就有多餘的地方,分給那些少的地方。
東漢時,南方的人口逐漸增加,東漢末年由於連年的戰爭使黃河流域的社會經濟遭受大的破壞。
中原人民大量逃入江流域,增加了南方的人力,同時帶來了北方各地區較高的生產技術,這對於長江中下遊還是很有好處的,
早期水稻的種植主要是“火耕水耨(nou)”。東漢時水稻技術有所發展,南方已出現比較進步的耕地、插秧、收割等操作技術,
但是南方的自然環境及其相應的作物栽培方法和北方有許多區別。
稻對生長條件和栽培技術的要求較高。首先,水稻需要田麵有適量的水,南方雖然雨量比較多,還是需要講求水利,以便灌溉。
由於南方多丘陵地,斜坡不能蓄水;又有不少低窪地,容易被水淹沒,這就給南方的土地利用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所以盡管春秋戰國到秦漢的長時期內,黃河流域的經濟文化那樣發達,而南方還是地廣人稀,經濟文不發展比不上中原地區。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及長期人工和自然的擇,水稻的品種和種植技術愈發的先進成熟,南方成為主要種植區域,東吳也想又更多合適的土地來種稻,生產更多的糧食……
諸葛恪帶領一隊人馬自儋耳郡郡治儋耳縣城策馬出城,在郡治四周巡視,一路上經過不少被石尤風折斷的樹木阻塞的道路和破壞的稻田,諸葛恪領著幾百人的兵士清理著道路,
林間很濕熱,諸葛恪與一眾將士搬開不少樹木,
不一會兒盔甲中的單衣便被汗水浸濕了,諸葛恪擦了把額頭上的汗水道:“這亶州什麽都還好,就是這石尤風很是煩人,城也不能出,現在能出城了,路也很不好了,剛種下去的稻穀還被毀壞了不少!”
一名親衛接話道:“是啊,這石尤風還比江東所遇見過的還大很多,不過在此地倒不用擔心被凍到了。”…………
這時候的人們稱台風為石尤風,也就是很大的風,相傳一個石家女子嫁給尤姓男子為妻,婚後兩人感情很好。
尤姓丈夫因為做生意要外出遠行,石氏妻子擔心丈夫安危,阻攔丈夫遠行做生意,丈夫沒有答應妻子的要求。
過了很長時間,丈夫外出還沒有回來,甚至連音信也斷絕了,妻子思念丈夫,擔心丈夫的境況。
後來因為過度思念丈夫,妻子一病不起,將要感覺到人要不行的時候,對守在身邊的人說:“我恨我自己,當初丈夫要外出做生意,我沒有能夠阻止他遠行,把他攔下來。
到現在音信皆無,人也不知是死是活,就是因為十分思念他,害得我身體每況愈下。
我快要不行了,我要發誓,以後再遇到外出遠行做生意的,不體諒自己妻子的人,不給家裏回信息的人,我要化做大風來阻止他們的外出,讓他們不能夠因為做生意就要拋棄家庭!”
從此以後,不管是商人還是旅客遇到頂頭的逆風,亦或是台風、颶風,就會說:“這就是傳說中的‘石尤風’!”
除了夷洲情況進展很順利,諸葛恪在亶洲的進展也很快,已控製了亶洲全境,還陸續收編了一些黎族部落的青壯,
全島搜羅下來也隻擴充了一萬多人,也雇傭了幾千人種地,生產稻米,當然這些人手還是遠遠不過的,
而遠征來到此地的兩萬吳軍士卒除了平時的訓練、作戰、築城,便是屯田了,此刻到亶洲不到半年,
但很多地方水稻還是已經種下去了,此時雖已是八月中,在北方亦或是在江東肯定是種不出一季水稻來,但在亶洲卻是能的,
而諸葛恪也派人渡過海峽去往交州,讓交州刺史陸胤遷移幾千百姓過去開墾荒地,
這個合理的命令想必陸胤這頭倔驢想必是會聽的,同時從交州走陸路快馬回去報捷,雖然說陸胤表麵上看起來也是太子一係,
但這個人還是與諸葛恪他們格格不入,不願於他們攪和在一起,因而便隻能呆在這偏遠之地交州,也沒人願意為他在朝中說話,將他調往富庶之地,
也正因為如此才讓他逃過一劫,繼續做官,一路升到交州刺史,不至於像顧裕的兩個侄子一般被流放。
陸胤初任禦史、尚書選曹郎,太子孫和聽到他的名聲,以特殊的禮節接待他。
適逢全寄、楊竺等阿奉親附魯王孫霸,與孫和分庭爭鬥,暗地相互讒毀結怨,陸胤因此獲罪被捕入獄,受盡酷刑,始終沒有改口,後來陸胤被任命為衡陽督軍都尉。
去年,赤烏十一年,交趾郡和九真郡的少數民族反叛,攻陷城邑,交州地區騷動不安。
朝廷任命陸胤為交州刺史、安南校尉。
陸胤進軍南方地界,以恩信告喻當地百姓,極力推行招安納降政策,高涼賊寇頭領黃吳等黨羽三千多家都出寨投降。
陸胤率領軍隊南往,再宣示自己的懇切誠意,贈予錢財。於是賊首一百多人,民眾五萬多家,以及深山僻遠不服教管的人,都無不叩頭歸附,於是交州地區寧靜太平。
朝廷就地加授陸胤為安南將軍,陸胤隨即又出兵征討蒼梧郡建陵縣的賊寇,將他們打敗,朝廷前後出兵八千多人,以補充陸胤軍事需用。
魏國能在三國之中國力第一,最重要的方麵就是全力開發淮河流域種植高產水稻。當時古代的五穀中水稻產量是明顯高於小麥、小米和高粱的。
在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候,在河南許昌發布屯田令,當年就得到穀物數百萬鬥。
許昌屯田的成功經驗被逐次推廣到其他地區,在控製的睢陽、汝南、梁國、沛國及淮南等淮河中下遊地區陸續屯田。
但是種植水稻需要大量水,於是在鄧艾的建議下廣開溝渠,將種植水稻與利用漕運結合起來,這樣既可以收獲糧食,另外通過廉價的水運將兵員等物資運到各地。
當時的鹽城、南通大部分地區都不存在,揚州還是距離東海非常近的,隻是後來黃河奪淮才有了衝積平原。
因為三國時候淮河直接流入到東海,距離海麵較近,氣候比現在要潮濕多雨,在當時的蕭縣碭山等地都可以種植水稻。
陳登在揚州、淮安等地方大興水利,經營幾十年很有成效。建安初年夏侯惇在睢縣附近的睢水支流築堰種稻,賈逵在汝南攔住溪水種稻,開鑿了兩百裏長得通運渠,史稱賈侯渠。
由睢陽渠、廣漕渠等地開鑿,溝通了淮河與長江、黃河的航運。
大禹時期就已廣泛種植水稻,《夏本紀》記載:“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
命後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
大禹命令伯益給大家分發水稻種子,種在水田裏,還命令後稷(周的先人)給大家分發食物。
沒有食物的地方,他就有多餘的地方,分給那些少的地方。
東漢時,南方的人口逐漸增加,東漢末年由於連年的戰爭使黃河流域的社會經濟遭受大的破壞。
中原人民大量逃入江流域,增加了南方的人力,同時帶來了北方各地區較高的生產技術,這對於長江中下遊還是很有好處的,
早期水稻的種植主要是“火耕水耨(nou)”。東漢時水稻技術有所發展,南方已出現比較進步的耕地、插秧、收割等操作技術,
但是南方的自然環境及其相應的作物栽培方法和北方有許多區別。
稻對生長條件和栽培技術的要求較高。首先,水稻需要田麵有適量的水,南方雖然雨量比較多,還是需要講求水利,以便灌溉。
由於南方多丘陵地,斜坡不能蓄水;又有不少低窪地,容易被水淹沒,這就給南方的土地利用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所以盡管春秋戰國到秦漢的長時期內,黃河流域的經濟文化那樣發達,而南方還是地廣人稀,經濟文不發展比不上中原地區。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及長期人工和自然的擇,水稻的品種和種植技術愈發的先進成熟,南方成為主要種植區域,東吳也想又更多合適的土地來種稻,生產更多的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