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三章 血洗恥辱,登岸
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 作者:浮生WX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全琮身邊的諸將皆齊聲嚷嚷著道:“此番必將能實現陛下宏願,一舉拿下遼東,抄曹爽的後路,以血洗前幾個月江北大戰之恥辱!”
全琮擺手道:“此番我等沒有後援,隻能靠自己,便是隻能成功不能失敗,諸聽我將令,登岸!”
東吳曆代君王都是有過北伐之意的,最為在位時期最長,熬死了劉備曹操曹丕的孫權,則是東吳最想要北伐統一天下的君主,
但可惜的是,孫氏幾代人在黃祖身上就耗了十五年,愣是讓曹操度過了最危險的階段,逐漸統一北方,
此後孫權更是四次發動合肥之戰,前後跨度將近三十年,尷尬的是,孫權沒有一次拿下合肥,
第二次合肥之戰時還被張遼打成了孫十萬,說到底還是東吳的兵製多是私兵,加上步兵戰力遠遠無法和曹魏的騎兵相抗,孫氏夢寐以求的江淮一線也就死死的被曹魏控製在手裏。
那麽東吳最強的不是水師嗎?正因為如此,曹魏才不敢大舉南下,就是沒有一直可以和東吳水師抗衡的軍隊,一旦曹軍渡江後路被切斷,那麽渡江的曹軍就成為孤軍了,既然陸上打不過曹魏,
那麽作為東吳在位時間最長的孫權,怎麽就沒想過從海上發動進攻,直接組建一支強大的海軍登陸曹魏的青州幽州,在曹魏後方開辟第二戰場呢?答案是,孫權想了,但是實力不允許,這這五點原因很現實。
第一點,東吳水師是很強悍,但是不代表曹魏就沒有水師啊,在曹操時期,滅東吳就成為曹氏集團的一個戰略規劃了,早在建安十三年,曹操就開始大力訓練水師,
十三年春正月,公還鄴,作玄武池以肄舟師。玄武池是曹操命人在鄴城銅雀台南八公裏處挖掘了一個人工湖泊,在此大練水兵,“肄”就是學習的意思,所以說曹操知道自己水師不行,不行就幹瞪眼嗎?練就完了嘛!
而這也是曹操為南下征討劉表孫權所做的準備,而荊州的到手有很輕鬆,沒怎麽打直接降了,此時曹氏集團的水師實力達到了巔峰,
本來劉表時期,孫氏父子就難以染指荊州,劉表靠的就是荊州水師,所以說曹操獲得荊州水師可謂是如虎添翼,
當時曹操誌得意滿,還給孫權寫了一份戰書,“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當然80萬水軍曹操絕對沒有,但水軍十萬還是有的,
可惜曹氏集團的水師達到巔峰快,下滑的也很快,赤壁一戰,荊州水師精銳盡損,但是曹操沒有停止滅孫氏的計劃,在赤壁戰敗北歸的途中,依然準備訓練水師,十四年春三月,軍至譙,作輕舟,治水軍。
此後的魏文帝魏明帝兩代,也是有能力建立水師的,曹丕時期和東吳爆發的江陵之戰中,尚夜多持油船,將步騎萬餘人,於下流潛渡,攻瑾諸軍,夾燒其舟船,水陸並攻,破之。
可見當時曹軍水師還是有一定戰力的,黃初五年魏文帝曹丕下令“為水軍”,並“親禦龍舟,循蔡、潁,浮淮。”,次年曹丕又下令“為舟師東征”,“戎卒十餘萬”,稱帝後令司馬懿訓練水師,治水軍於荊州,欲順沔入江伐吳。
魏明帝時,為了討伐遼東的公孫淵,曾詔青、兗、幽、冀四州大作海船。
所以說不要小瞧了曹魏的水師實力,雖然不比東吳強,但是一旦東吳實施從海上發動對曹魏的襲擊,必然是要抽調長江沿線的東吳水師,
那麽漫長的長江防線就會出現多處防禦弱點,曹魏水師打不過整體的東吳水師,
但是打留守的還是可以的,而且曹魏的江淮前線距離建康太近,如果曹軍有水師做依靠,可以放心的渡江作戰,那麽建康就時刻處於曹軍鐵騎的威懾之下,孫權沒那個膽量行此軍事冒險之舉。
第二點,即便東吳實現了在曹魏沿海地區登陸的作戰計劃,但是青州徐州幽州都不是曹魏的統治核心,吳軍登陸不足以引起曹魏全局的軍事被動,曹軍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去調動兵力圍堵吳軍,那麽吳軍的軟肋就又暴露出來了,沒有足夠的戰馬,就沒有足夠的騎兵,
從海上運兵也難以運送足夠的攻城器械,那麽吳軍步兵如何在曹魏後方攻城略地,如何麵對曹魏的騎兵蹂躪,送去的兵少了不起作用,送上去多了,一旦被曹魏圍殲,吳軍精銳盡損,東吳沒準有亡國之危。
第三點,吳軍水師有足夠的實力執行海上登陸作戰的計劃嗎?但是沒有,吳軍水師戰力是很強,戰船也是三國之中最強的。
前些年賀齊其治下的水師就很是精銳,《三國誌.賀齊傳》蒙衝鬥艦之屬,望之若山。
所以用一個字來形容吳軍的戰船就是“大”,但是這種大船在長江上和曹軍交戰的確是有優勢,不過有一個問題使得吳軍水師難以實現海上作戰。
當時吳軍的戰船是平底的,所以吳軍所謂的大型戰船,因為沒有龍骨作支撐,還是平底,吃水淺,加上上層建築高大,所以很容易就翻了,這樣的戰船在長江上沒有大問題,但是到了海上,遇上不好的天氣就容易直接翻嘍,船上的士兵就算水性再好也隻能去喂魚了。
所以說即便吳軍能夠將主力部隊運送到曹魏後方,但是這不是一次性投遞啊,之後的後勤怎麽保證,海上運輸意外發生概率太大,一旦軍隊後勤發生問題,結果是吳軍自亂。
而且當時的航海技術也並不發達,孫權甚至吳國國力遠不如曹魏,向北擴張之路受阻,西麵是自己的盟友,所以隻能向東南尋求可以擴張的機會,
第四點,是吳軍水師實施海上登陸作戰,能否在登陸後建立一個穩固的基地的問題,也就是即便吳軍後勤保障良好,吳軍需要多少兵力在曹魏後方開辟新的戰場呢?
當初孫權向呂蒙詢問奪取徐州的可行性,也就是奪取淮南一線,呂蒙就說了《三國誌.呂蒙傳》今操遠在河北,新破諸袁,撫集幽、冀,未暇東顧。
徐土守兵,聞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勢陸通,驍騎所騁,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後旬必來爭,雖以七八萬人守之,猶當懷憂。
按照呂蒙的觀點,即便吳軍派七八萬人駐守奪來的徐州,仍然沒有把握能夠擊退來犯的曹軍,
那麽海上登陸作戰,吳軍要運送多少將士才能在曹魏後方基地建立一個堅固的橋頭堡呢?八萬?十萬?二十萬?東吳斷然沒有此國力可以長期支持如此大規模軍隊的消耗,但到了今日卻是不得不為之了。
全琮擺手道:“此番我等沒有後援,隻能靠自己,便是隻能成功不能失敗,諸聽我將令,登岸!”
東吳曆代君王都是有過北伐之意的,最為在位時期最長,熬死了劉備曹操曹丕的孫權,則是東吳最想要北伐統一天下的君主,
但可惜的是,孫氏幾代人在黃祖身上就耗了十五年,愣是讓曹操度過了最危險的階段,逐漸統一北方,
此後孫權更是四次發動合肥之戰,前後跨度將近三十年,尷尬的是,孫權沒有一次拿下合肥,
第二次合肥之戰時還被張遼打成了孫十萬,說到底還是東吳的兵製多是私兵,加上步兵戰力遠遠無法和曹魏的騎兵相抗,孫氏夢寐以求的江淮一線也就死死的被曹魏控製在手裏。
那麽東吳最強的不是水師嗎?正因為如此,曹魏才不敢大舉南下,就是沒有一直可以和東吳水師抗衡的軍隊,一旦曹軍渡江後路被切斷,那麽渡江的曹軍就成為孤軍了,既然陸上打不過曹魏,
那麽作為東吳在位時間最長的孫權,怎麽就沒想過從海上發動進攻,直接組建一支強大的海軍登陸曹魏的青州幽州,在曹魏後方開辟第二戰場呢?答案是,孫權想了,但是實力不允許,這這五點原因很現實。
第一點,東吳水師是很強悍,但是不代表曹魏就沒有水師啊,在曹操時期,滅東吳就成為曹氏集團的一個戰略規劃了,早在建安十三年,曹操就開始大力訓練水師,
十三年春正月,公還鄴,作玄武池以肄舟師。玄武池是曹操命人在鄴城銅雀台南八公裏處挖掘了一個人工湖泊,在此大練水兵,“肄”就是學習的意思,所以說曹操知道自己水師不行,不行就幹瞪眼嗎?練就完了嘛!
而這也是曹操為南下征討劉表孫權所做的準備,而荊州的到手有很輕鬆,沒怎麽打直接降了,此時曹氏集團的水師實力達到了巔峰,
本來劉表時期,孫氏父子就難以染指荊州,劉表靠的就是荊州水師,所以說曹操獲得荊州水師可謂是如虎添翼,
當時曹操誌得意滿,還給孫權寫了一份戰書,“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當然80萬水軍曹操絕對沒有,但水軍十萬還是有的,
可惜曹氏集團的水師達到巔峰快,下滑的也很快,赤壁一戰,荊州水師精銳盡損,但是曹操沒有停止滅孫氏的計劃,在赤壁戰敗北歸的途中,依然準備訓練水師,十四年春三月,軍至譙,作輕舟,治水軍。
此後的魏文帝魏明帝兩代,也是有能力建立水師的,曹丕時期和東吳爆發的江陵之戰中,尚夜多持油船,將步騎萬餘人,於下流潛渡,攻瑾諸軍,夾燒其舟船,水陸並攻,破之。
可見當時曹軍水師還是有一定戰力的,黃初五年魏文帝曹丕下令“為水軍”,並“親禦龍舟,循蔡、潁,浮淮。”,次年曹丕又下令“為舟師東征”,“戎卒十餘萬”,稱帝後令司馬懿訓練水師,治水軍於荊州,欲順沔入江伐吳。
魏明帝時,為了討伐遼東的公孫淵,曾詔青、兗、幽、冀四州大作海船。
所以說不要小瞧了曹魏的水師實力,雖然不比東吳強,但是一旦東吳實施從海上發動對曹魏的襲擊,必然是要抽調長江沿線的東吳水師,
那麽漫長的長江防線就會出現多處防禦弱點,曹魏水師打不過整體的東吳水師,
但是打留守的還是可以的,而且曹魏的江淮前線距離建康太近,如果曹軍有水師做依靠,可以放心的渡江作戰,那麽建康就時刻處於曹軍鐵騎的威懾之下,孫權沒那個膽量行此軍事冒險之舉。
第二點,即便東吳實現了在曹魏沿海地區登陸的作戰計劃,但是青州徐州幽州都不是曹魏的統治核心,吳軍登陸不足以引起曹魏全局的軍事被動,曹軍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去調動兵力圍堵吳軍,那麽吳軍的軟肋就又暴露出來了,沒有足夠的戰馬,就沒有足夠的騎兵,
從海上運兵也難以運送足夠的攻城器械,那麽吳軍步兵如何在曹魏後方攻城略地,如何麵對曹魏的騎兵蹂躪,送去的兵少了不起作用,送上去多了,一旦被曹魏圍殲,吳軍精銳盡損,東吳沒準有亡國之危。
第三點,吳軍水師有足夠的實力執行海上登陸作戰的計劃嗎?但是沒有,吳軍水師戰力是很強,戰船也是三國之中最強的。
前些年賀齊其治下的水師就很是精銳,《三國誌.賀齊傳》蒙衝鬥艦之屬,望之若山。
所以用一個字來形容吳軍的戰船就是“大”,但是這種大船在長江上和曹軍交戰的確是有優勢,不過有一個問題使得吳軍水師難以實現海上作戰。
當時吳軍的戰船是平底的,所以吳軍所謂的大型戰船,因為沒有龍骨作支撐,還是平底,吃水淺,加上上層建築高大,所以很容易就翻了,這樣的戰船在長江上沒有大問題,但是到了海上,遇上不好的天氣就容易直接翻嘍,船上的士兵就算水性再好也隻能去喂魚了。
所以說即便吳軍能夠將主力部隊運送到曹魏後方,但是這不是一次性投遞啊,之後的後勤怎麽保證,海上運輸意外發生概率太大,一旦軍隊後勤發生問題,結果是吳軍自亂。
而且當時的航海技術也並不發達,孫權甚至吳國國力遠不如曹魏,向北擴張之路受阻,西麵是自己的盟友,所以隻能向東南尋求可以擴張的機會,
第四點,是吳軍水師實施海上登陸作戰,能否在登陸後建立一個穩固的基地的問題,也就是即便吳軍後勤保障良好,吳軍需要多少兵力在曹魏後方開辟新的戰場呢?
當初孫權向呂蒙詢問奪取徐州的可行性,也就是奪取淮南一線,呂蒙就說了《三國誌.呂蒙傳》今操遠在河北,新破諸袁,撫集幽、冀,未暇東顧。
徐土守兵,聞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勢陸通,驍騎所騁,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後旬必來爭,雖以七八萬人守之,猶當懷憂。
按照呂蒙的觀點,即便吳軍派七八萬人駐守奪來的徐州,仍然沒有把握能夠擊退來犯的曹軍,
那麽海上登陸作戰,吳軍要運送多少將士才能在曹魏後方基地建立一個堅固的橋頭堡呢?八萬?十萬?二十萬?東吳斷然沒有此國力可以長期支持如此大規模軍隊的消耗,但到了今日卻是不得不為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