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一章 隱居的好地方,早做打算
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 作者:浮生WX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張群、杜德身邊的八名千人督在馬上抱拳道:“諾,仆等這就去辦!”隨後那八名千人督便開始指揮著手底下的人開始在首山上忙活了起來,
偵查警戒之事也不曾落下,派出一百名斥候前往大遼河西岸巡邏,以便掌握魏軍動向,
張群、杜德則是讓幾名士卒拎著幾壺酒與他他們二人一起徒步到首山山腰的茅廬,這是一個用木籬笆圍起來的小院,幾人沿著彎彎曲曲的山間小路上來,
一路上喬木已經枯黃,枯黃的落葉已經落了一地,隻有油鬆之類的長綠樹種還依舊青翠,比江東之地更多了幾分寒意,
這幾日首山沒有下雨,幾人踩在樹葉上,加上身上盔甲的重量,讓落葉發出“哢擦—哢擦”清脆的響聲,若是這幾日下些雨便不會發出這樣的響聲了,
但聽慣了戰場上的金戈鐵馬之聲,聽這樣的聲音也仿佛是一種享受,更何況林中還不時傳來陣陣鳥啼、瀑布、溪流之聲,就更是令人心曠神怡了,不愧為隱士隱居的好地方,
真隱士的人格特點是尋求詩意的棲居,是人性的一種回歸,是對仕隱情結的一種解脫。
如孔子周遊列國累了,便說沂水春風“吾與點”,莊子看慣了大小諸侯爾虞我詐,便要到自然中去逍遙;
陶淵明在仕途上倦了,便吟出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而假隱士的社會角色是官迷、財迷、名譽迷。
安貧樂道,就是隱士高潔人格的最重要的特征,管寧就是這樣的真隱士。
魏時文人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和談尚玄遠的清談風氣的形成,既和當時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影響有關,也和當時戰亂頻仍特別是門閥氏族之間傾軋爭奪的形勢有關。
知識分子一旦卷入門閥氏族鬥爭的旋渦,就很難自拔。
所以,當時的知識分子有一種逃避現實的心態,遠離政治,避實就虛,探究玄理,乃至隱逸高蹈,就是其表現。
魏時清談風氣之盛、之烈,後人很難想象。
清談又稱“微言”、“清言”、“清議”、“清辯”等。這種清談經常通宵進行,所謂“微言達旦”;
有人耽溺清辯,到了忘食的地步,所謂“左右進食,冷而複暖者數四”;
更有甚者,有的名士為了在清談中應對製勝,竟至徹夜苦思而累病甚至累死的。
比如“才性之辯”,就是當時一個熱點問題。
又比如,由於道家思想流行,對老莊之學感興趣的人漸增,此外,同樣被視為闡發玄學精微的“易”學,也受到人們的重視,於是探討“老、莊、易”(並稱“三玄”),也成了清談的重要內容。
不少名士,精通“三玄”,不僅在清談中才思敏捷,侃侃而談,而且著述有成,成了一代玄學家,如曹魏時的何晏、王弼、嵇康、阮籍,
但隻要入朝做了官,那肯定是不能再稱其為隱士了,
隱士的本意是什麽?核心內涵就是指寧肯隱居也不做官的人,怎麽在朝為官,反而成了“大隱”了呢?以隱士本意而論,隱於野可也,隱於市可也,隱於朝,則實屬荒唐也,不成立也。
陶淵明在朝為官時,無論如何堅持原則辦公,都不足以稱其為“隱士”,隻有“歸園田居”之後,以感受“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為樂的時候,才可稱其為隱士。
事實上,我們所熟悉的一些中國曆代隱士,都是一些“小隱”,真正的“大隱”,是隱到連姓名都不曾留給世人的,根本就不屑於讓任何人知道自己。
所謂“隱士”,首先是隱藏自己的人,名人,官人,招搖的人,處處賣弄推銷自己的人,都不是隱藏的人,所以肯定不是“隱士”。
其次,“隱士”這個字的落點在“士”。什麽樣的“士”?隱藏的“士”。“士”是誰?知識分子,是學者,是有學問、有思想、有智慧的人,不是“士”的人,你再隱藏,也肯定不能稱其為“隱士”。
眾人足足走了半個時辰方才到得半山腰的茅廬,張群緩緩推開木門,走到院中,院內也堆積了厚厚的一層落葉,踩在上麵也會發出些聲響,
杜德望著院中一人多高的蒿草和一些樹木,一片淒涼蕭瑟之感湧上心頭道:“可惜了這麽好的地方就這麽荒廢了。”
張群從隨行的士卒手中接過一壺酒,緩緩倒在茅屋麵前的地上,很快一壺的酒便透過枯黃的葉子,滲入泥土之中了,
張群笑著道:“管先生,我等給您帶好酒來了,隻可惜今日無燉魚,要不然也能陪您好好吃上一頓。”
杜德猛灌了一口酒道:“若是此番能大敗來援的魏軍,來日我等便能好好在此住幾天,燉一鍋魚,痛飲一番。”
張群點頭道:“是啊,這裏真是個隱居的好地方,有朝一日兵戈止息之時無事之時倒是可以多來這裏住住,若是天下太平,我願解甲歸田,這麽多年的征戰有些厭倦了。”
杜德將酒壺遞給張群:“實不相瞞,這樣的日子我也厭倦了,隻是不知道這樣的日子何時才是個頭啊!”
張群也猛灌一口酒,抹了抹嘴道:“就算我等看不到漢時那樣的太平盛世,我相信我們的後輩也一定能看到的。”
一名士卒對張群抱拳建言道:“張校尉,既然管先生是您二位的救命恩人,那不如就讓仆等幫管先生打掃一下院落吧,反正現在也無事。”
張群擺手道:“不必了,若是此役勝了,自是有時間來忙活這些的。”
杜德也點頭回應,隨後又道:“走吧,我等也下山吧,看看他們準備得如何了。”
張群、杜德幾人又順著原路下山,在山坡上找個地方坐下,隨便吃了點幹糧,
襄平城的戰事還在繼續,到了此刻已是不能停下,襄平四門外,
吳魏兩軍將士的屍體都開始堆積了起來,上麵插滿了箭矢,城樓上也堆了不少吳軍和魏軍將士的屍體,
天色漸漸黯淡了下來,攻勢暫歇,遼東的天比江東的要黑得早,但也亮得早,
太守府中,滿身血漬黑灰的郡尉執軍禮滿臉無奈的稟報道:“太守,這樣下去不行啊,吳軍的攻勢太猛了,明天、最多到後天一早,仆估計這襄平城就要被攻破,還是要早做打算,突圍吧!”
偵查警戒之事也不曾落下,派出一百名斥候前往大遼河西岸巡邏,以便掌握魏軍動向,
張群、杜德則是讓幾名士卒拎著幾壺酒與他他們二人一起徒步到首山山腰的茅廬,這是一個用木籬笆圍起來的小院,幾人沿著彎彎曲曲的山間小路上來,
一路上喬木已經枯黃,枯黃的落葉已經落了一地,隻有油鬆之類的長綠樹種還依舊青翠,比江東之地更多了幾分寒意,
這幾日首山沒有下雨,幾人踩在樹葉上,加上身上盔甲的重量,讓落葉發出“哢擦—哢擦”清脆的響聲,若是這幾日下些雨便不會發出這樣的響聲了,
但聽慣了戰場上的金戈鐵馬之聲,聽這樣的聲音也仿佛是一種享受,更何況林中還不時傳來陣陣鳥啼、瀑布、溪流之聲,就更是令人心曠神怡了,不愧為隱士隱居的好地方,
真隱士的人格特點是尋求詩意的棲居,是人性的一種回歸,是對仕隱情結的一種解脫。
如孔子周遊列國累了,便說沂水春風“吾與點”,莊子看慣了大小諸侯爾虞我詐,便要到自然中去逍遙;
陶淵明在仕途上倦了,便吟出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而假隱士的社會角色是官迷、財迷、名譽迷。
安貧樂道,就是隱士高潔人格的最重要的特征,管寧就是這樣的真隱士。
魏時文人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和談尚玄遠的清談風氣的形成,既和當時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影響有關,也和當時戰亂頻仍特別是門閥氏族之間傾軋爭奪的形勢有關。
知識分子一旦卷入門閥氏族鬥爭的旋渦,就很難自拔。
所以,當時的知識分子有一種逃避現實的心態,遠離政治,避實就虛,探究玄理,乃至隱逸高蹈,就是其表現。
魏時清談風氣之盛、之烈,後人很難想象。
清談又稱“微言”、“清言”、“清議”、“清辯”等。這種清談經常通宵進行,所謂“微言達旦”;
有人耽溺清辯,到了忘食的地步,所謂“左右進食,冷而複暖者數四”;
更有甚者,有的名士為了在清談中應對製勝,竟至徹夜苦思而累病甚至累死的。
比如“才性之辯”,就是當時一個熱點問題。
又比如,由於道家思想流行,對老莊之學感興趣的人漸增,此外,同樣被視為闡發玄學精微的“易”學,也受到人們的重視,於是探討“老、莊、易”(並稱“三玄”),也成了清談的重要內容。
不少名士,精通“三玄”,不僅在清談中才思敏捷,侃侃而談,而且著述有成,成了一代玄學家,如曹魏時的何晏、王弼、嵇康、阮籍,
但隻要入朝做了官,那肯定是不能再稱其為隱士了,
隱士的本意是什麽?核心內涵就是指寧肯隱居也不做官的人,怎麽在朝為官,反而成了“大隱”了呢?以隱士本意而論,隱於野可也,隱於市可也,隱於朝,則實屬荒唐也,不成立也。
陶淵明在朝為官時,無論如何堅持原則辦公,都不足以稱其為“隱士”,隻有“歸園田居”之後,以感受“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為樂的時候,才可稱其為隱士。
事實上,我們所熟悉的一些中國曆代隱士,都是一些“小隱”,真正的“大隱”,是隱到連姓名都不曾留給世人的,根本就不屑於讓任何人知道自己。
所謂“隱士”,首先是隱藏自己的人,名人,官人,招搖的人,處處賣弄推銷自己的人,都不是隱藏的人,所以肯定不是“隱士”。
其次,“隱士”這個字的落點在“士”。什麽樣的“士”?隱藏的“士”。“士”是誰?知識分子,是學者,是有學問、有思想、有智慧的人,不是“士”的人,你再隱藏,也肯定不能稱其為“隱士”。
眾人足足走了半個時辰方才到得半山腰的茅廬,張群緩緩推開木門,走到院中,院內也堆積了厚厚的一層落葉,踩在上麵也會發出些聲響,
杜德望著院中一人多高的蒿草和一些樹木,一片淒涼蕭瑟之感湧上心頭道:“可惜了這麽好的地方就這麽荒廢了。”
張群從隨行的士卒手中接過一壺酒,緩緩倒在茅屋麵前的地上,很快一壺的酒便透過枯黃的葉子,滲入泥土之中了,
張群笑著道:“管先生,我等給您帶好酒來了,隻可惜今日無燉魚,要不然也能陪您好好吃上一頓。”
杜德猛灌了一口酒道:“若是此番能大敗來援的魏軍,來日我等便能好好在此住幾天,燉一鍋魚,痛飲一番。”
張群點頭道:“是啊,這裏真是個隱居的好地方,有朝一日兵戈止息之時無事之時倒是可以多來這裏住住,若是天下太平,我願解甲歸田,這麽多年的征戰有些厭倦了。”
杜德將酒壺遞給張群:“實不相瞞,這樣的日子我也厭倦了,隻是不知道這樣的日子何時才是個頭啊!”
張群也猛灌一口酒,抹了抹嘴道:“就算我等看不到漢時那樣的太平盛世,我相信我們的後輩也一定能看到的。”
一名士卒對張群抱拳建言道:“張校尉,既然管先生是您二位的救命恩人,那不如就讓仆等幫管先生打掃一下院落吧,反正現在也無事。”
張群擺手道:“不必了,若是此役勝了,自是有時間來忙活這些的。”
杜德也點頭回應,隨後又道:“走吧,我等也下山吧,看看他們準備得如何了。”
張群、杜德幾人又順著原路下山,在山坡上找個地方坐下,隨便吃了點幹糧,
襄平城的戰事還在繼續,到了此刻已是不能停下,襄平四門外,
吳魏兩軍將士的屍體都開始堆積了起來,上麵插滿了箭矢,城樓上也堆了不少吳軍和魏軍將士的屍體,
天色漸漸黯淡了下來,攻勢暫歇,遼東的天比江東的要黑得早,但也亮得早,
太守府中,滿身血漬黑灰的郡尉執軍禮滿臉無奈的稟報道:“太守,這樣下去不行啊,吳軍的攻勢太猛了,明天、最多到後天一早,仆估計這襄平城就要被攻破,還是要早做打算,突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