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四章 身份的雲泥之別,利大於弊
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 作者:浮生WX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若是可以全琮也未嚐不想與陛下的妹夫劉玄德當初取益州一般用此能最大限度激發全軍將士士氣的法子,更快一些拿下幽州,但很可惜的是他不能如此去做,
這不僅僅是道義之類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怕陛下對他心生忌憚,認為他此舉是在收買人心,有取而代之的野心,
畢竟劉玄德是蜀漢的主公,而他隻是江東的一介臣子,兩者的身份有雲泥之別,
但對盟友,答應給的報酬還是要給的,不能因為肉痛就要反悔,
若是沒有鮮卑、高旬麗這兩家盟友,那恐怕他們徹底拿下幽州還是要多拿些人命去填的,多幾個盟友自然是要利大於弊的,
至少現在異族人勢力大幅衰退之前的時間裏是這樣的,
但若是要讓其恢複了元氣,再出現一個像檀石槐、軻比能這樣的大首領,然後再與之光明正大的一戰,那在北方草原全琮所率領的吳軍是打不贏異族人的,
連曹魏也不一定能贏得了,因此才在十多年前派出刺客刺殺鮮卑大首領,
鮮卑這樣的異族人跟當初的匈奴人、甚至是更早的犬戎都差不多,皆崇尚武力,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的,
檀石槐的父親名叫投鹿侯,起初在匈奴從軍三年,他的妻子在家中生了孩子。
投鹿侯回來後,感到奇怪,想殺掉孩子。
妻子說她曾經在大白天走路,聽到雷響,就抬頭朝天上看,剛好有冰雹掉進嘴裏,她就吞了下去,接著就懷了孕,十個月後生下孩子,這個孩子必定有過人的地方,最好暫且撫養他長大。
投鹿侯不聽,就將孩子丟掉,妻子私下告訴娘家人,要他們收養,取名為檀石槐。
檀石槐自幼在外祖父家長大,為人勇敢健壯,富有謀略。
檀石槐十四五歲時,有一個部族的首領掠奪走他外祖父家的牛羊,檀石槐隻身騎馬追去和他們交戰,所向無敵,將被搶去的牛馬全部追了回來。
自此以後在部落中深受眾人的敬畏和信服。
檀石槐製定法令,審理訴訟,沒有人敢違犯,於是被推舉為部落首領。
檀石槐在彈汗山(今內蒙古商都縣附近)和歠仇水(今東洋河)畔建立王庭,位於高柳(今山西陽高)以北三百多裏。
檀石槐兵強馬壯,非常強盛;東部和西部的部落首領都向他歸附。
檀石槐趁此機會向南劫掠東漢邊境地區,北麵抗拒丁零,東麵擊退夫餘,西麵進擊烏孫,完全占領匈奴原先的全部地盤,東西長達一萬四千多裏,南北寬達七千多裏,山川水澤和鹽池都在其管轄範圍。
永壽二年(156年)七月,檀石槐率領三四千騎兵侵犯東漢的雲中郡。
延熹元年(158年)、延熹二年(159年)和延熹六年(163年),鮮卑多次侵犯東漢邊界。
延熹九年(166年)夏天,鮮卑分派幾萬騎兵進入東漢沿邊的九個郡,並且殺害擄掠官吏百姓,於是東漢朝廷派張奐進攻鮮卑,鮮卑人這才出邊塞離去。
朝廷對鮮卑的長期侵犯感到憂慮,但又無法控製,於是派使者帶著印綬,打算封檀石槐為王,並且與他和親。
可是檀石槐不但不肯接受,反而對東漢緣邊要塞的侵犯和劫掠更為厲害。
檀石槐將自己管轄的地區分為三部:從右北平以東,直至遼東,連接夫餘、濊貊等二十多個城邑,為東部;
從右北平以西,直至上穀郡的十多個城邑,為中部;從上穀郡以西,直至敦煌郡、烏孫等二十多個城邑,為西部。
建寧元年(168年),漢靈帝即位後,幽州、並州、涼州的邊塞諸郡每一年都會遭到鮮卑的攻打,被殺死的、被搶掠的,不可勝數。
熹平六年(177年)八月,漢靈帝派遣烏丸校尉夏育由高柳出發,破鮮卑中郎將田晏由雲中出發,匈奴中郎將臧旻率領南匈奴的屠特若屍逐就單於由雁門出發,各自率領騎兵一萬多人,三路分兵出塞,意欲推進二千餘裏。
檀石槐命令東、中、西等三部首領各自率領部眾迎戰。
夏育等人遭到慘敗,甚至連符節和輜重全都喪失,各自帶領騎兵數十人逃命奔回,漢軍士兵僅戰死的人就多達十分之七八,隻有十分之一的漢軍士兵回到漢朝。
光和元年(178年),當時鮮卑人口日益增多,農業、畜牧和射獵都滿足不了百姓生存,檀石槐於是親自巡視,他見到烏集秦水有幾百裏寬闊,水不流動,水中有魚,但沒辦法得到魚。
檀石槐聽說倭國人善於用網捕魚,於是向東進攻倭國,俘獲一千多家的倭國人,將他們遷到秦水邊居住,要他們捕魚,以彌補糧食不足。
檀石槐此舉促進了鮮卑的社會發展。
但由於當時形勢所限,鮮卑尚不是一個統一的民族,檀石槐死後,聯盟瓦解,鮮卑又分裂為許多互不相屬的分支。
光和四年(181年),檀石槐去世,時年四十五歲,他的兒子和連繼任首領之位,自此鮮卑又暫時衰落下去,鮮卑的分支烏桓雖然出現了一個蹋頓,但還是不如之後的軻比能聲勢大,
在漢獻帝初平年間(公元190年-193年),丘力居單於死亡,丘力居嫡子樓班年紀較小,蹋頓是丘力居的從子,有勇武智略,被選為代理單於。
蹋頓統領右北平、漁陽、上穀三郡的烏丸部落,各部眾都聽從他的號令,深受部族的擁戴信服。
建安初年(公元196年),袁紹與公孫瓚相持不下。
蹋頓派使者來見袁紹,請求和親,並派軍隊幫助袁紹攻打公孫瓚,最終擊敗了公孫瓚。
袁紹假托朝廷名義,賜給蹋頓、難樓、蘇仆延、烏延等人單於稱號及印綬,並與烏桓聯姻。
袁紹將宗人的女兒嫁給烏桓首領為妻,鞏固了聯盟。
此時樓班已經長大成人。
難樓、蘇仆延率領部眾擁戴樓班為單於,蹋頓為王。然而蹋頓仍然負責出謀劃策。
蹋頓代樓班為代理首領,是三郡烏桓的最高掌權者;
至樓班成年,兄弟二人並未因權力重新分配發生內鬥。
三郡烏桓為鞏固故有的統治和維護既得利益,雖立樓班為單於但仍尊蹋頓為王,蹋頓憑借本身的才智和與袁氏聯姻積累的政治資本掌握著三郡烏桓的實權。
此時,三郡烏桓的最高統治者為樓班,其次為冒頓,再次為峭王、汗魯王,金字塔式的上層統治結構保證了三郡烏桓的持續與穩定。
這不僅僅是道義之類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怕陛下對他心生忌憚,認為他此舉是在收買人心,有取而代之的野心,
畢竟劉玄德是蜀漢的主公,而他隻是江東的一介臣子,兩者的身份有雲泥之別,
但對盟友,答應給的報酬還是要給的,不能因為肉痛就要反悔,
若是沒有鮮卑、高旬麗這兩家盟友,那恐怕他們徹底拿下幽州還是要多拿些人命去填的,多幾個盟友自然是要利大於弊的,
至少現在異族人勢力大幅衰退之前的時間裏是這樣的,
但若是要讓其恢複了元氣,再出現一個像檀石槐、軻比能這樣的大首領,然後再與之光明正大的一戰,那在北方草原全琮所率領的吳軍是打不贏異族人的,
連曹魏也不一定能贏得了,因此才在十多年前派出刺客刺殺鮮卑大首領,
鮮卑這樣的異族人跟當初的匈奴人、甚至是更早的犬戎都差不多,皆崇尚武力,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的,
檀石槐的父親名叫投鹿侯,起初在匈奴從軍三年,他的妻子在家中生了孩子。
投鹿侯回來後,感到奇怪,想殺掉孩子。
妻子說她曾經在大白天走路,聽到雷響,就抬頭朝天上看,剛好有冰雹掉進嘴裏,她就吞了下去,接著就懷了孕,十個月後生下孩子,這個孩子必定有過人的地方,最好暫且撫養他長大。
投鹿侯不聽,就將孩子丟掉,妻子私下告訴娘家人,要他們收養,取名為檀石槐。
檀石槐自幼在外祖父家長大,為人勇敢健壯,富有謀略。
檀石槐十四五歲時,有一個部族的首領掠奪走他外祖父家的牛羊,檀石槐隻身騎馬追去和他們交戰,所向無敵,將被搶去的牛馬全部追了回來。
自此以後在部落中深受眾人的敬畏和信服。
檀石槐製定法令,審理訴訟,沒有人敢違犯,於是被推舉為部落首領。
檀石槐在彈汗山(今內蒙古商都縣附近)和歠仇水(今東洋河)畔建立王庭,位於高柳(今山西陽高)以北三百多裏。
檀石槐兵強馬壯,非常強盛;東部和西部的部落首領都向他歸附。
檀石槐趁此機會向南劫掠東漢邊境地區,北麵抗拒丁零,東麵擊退夫餘,西麵進擊烏孫,完全占領匈奴原先的全部地盤,東西長達一萬四千多裏,南北寬達七千多裏,山川水澤和鹽池都在其管轄範圍。
永壽二年(156年)七月,檀石槐率領三四千騎兵侵犯東漢的雲中郡。
延熹元年(158年)、延熹二年(159年)和延熹六年(163年),鮮卑多次侵犯東漢邊界。
延熹九年(166年)夏天,鮮卑分派幾萬騎兵進入東漢沿邊的九個郡,並且殺害擄掠官吏百姓,於是東漢朝廷派張奐進攻鮮卑,鮮卑人這才出邊塞離去。
朝廷對鮮卑的長期侵犯感到憂慮,但又無法控製,於是派使者帶著印綬,打算封檀石槐為王,並且與他和親。
可是檀石槐不但不肯接受,反而對東漢緣邊要塞的侵犯和劫掠更為厲害。
檀石槐將自己管轄的地區分為三部:從右北平以東,直至遼東,連接夫餘、濊貊等二十多個城邑,為東部;
從右北平以西,直至上穀郡的十多個城邑,為中部;從上穀郡以西,直至敦煌郡、烏孫等二十多個城邑,為西部。
建寧元年(168年),漢靈帝即位後,幽州、並州、涼州的邊塞諸郡每一年都會遭到鮮卑的攻打,被殺死的、被搶掠的,不可勝數。
熹平六年(177年)八月,漢靈帝派遣烏丸校尉夏育由高柳出發,破鮮卑中郎將田晏由雲中出發,匈奴中郎將臧旻率領南匈奴的屠特若屍逐就單於由雁門出發,各自率領騎兵一萬多人,三路分兵出塞,意欲推進二千餘裏。
檀石槐命令東、中、西等三部首領各自率領部眾迎戰。
夏育等人遭到慘敗,甚至連符節和輜重全都喪失,各自帶領騎兵數十人逃命奔回,漢軍士兵僅戰死的人就多達十分之七八,隻有十分之一的漢軍士兵回到漢朝。
光和元年(178年),當時鮮卑人口日益增多,農業、畜牧和射獵都滿足不了百姓生存,檀石槐於是親自巡視,他見到烏集秦水有幾百裏寬闊,水不流動,水中有魚,但沒辦法得到魚。
檀石槐聽說倭國人善於用網捕魚,於是向東進攻倭國,俘獲一千多家的倭國人,將他們遷到秦水邊居住,要他們捕魚,以彌補糧食不足。
檀石槐此舉促進了鮮卑的社會發展。
但由於當時形勢所限,鮮卑尚不是一個統一的民族,檀石槐死後,聯盟瓦解,鮮卑又分裂為許多互不相屬的分支。
光和四年(181年),檀石槐去世,時年四十五歲,他的兒子和連繼任首領之位,自此鮮卑又暫時衰落下去,鮮卑的分支烏桓雖然出現了一個蹋頓,但還是不如之後的軻比能聲勢大,
在漢獻帝初平年間(公元190年-193年),丘力居單於死亡,丘力居嫡子樓班年紀較小,蹋頓是丘力居的從子,有勇武智略,被選為代理單於。
蹋頓統領右北平、漁陽、上穀三郡的烏丸部落,各部眾都聽從他的號令,深受部族的擁戴信服。
建安初年(公元196年),袁紹與公孫瓚相持不下。
蹋頓派使者來見袁紹,請求和親,並派軍隊幫助袁紹攻打公孫瓚,最終擊敗了公孫瓚。
袁紹假托朝廷名義,賜給蹋頓、難樓、蘇仆延、烏延等人單於稱號及印綬,並與烏桓聯姻。
袁紹將宗人的女兒嫁給烏桓首領為妻,鞏固了聯盟。
此時樓班已經長大成人。
難樓、蘇仆延率領部眾擁戴樓班為單於,蹋頓為王。然而蹋頓仍然負責出謀劃策。
蹋頓代樓班為代理首領,是三郡烏桓的最高掌權者;
至樓班成年,兄弟二人並未因權力重新分配發生內鬥。
三郡烏桓為鞏固故有的統治和維護既得利益,雖立樓班為單於但仍尊蹋頓為王,蹋頓憑借本身的才智和與袁氏聯姻積累的政治資本掌握著三郡烏桓的實權。
此時,三郡烏桓的最高統治者為樓班,其次為冒頓,再次為峭王、汗魯王,金字塔式的上層統治結構保證了三郡烏桓的持續與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