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


    房玄齡照舊,過了四更天出府,去上早朝。


    承天門前,相熟的官員,三三兩兩的聚在一起,低聲的交談著,等著承天門開啟。


    承天門開,一眾朝臣魚貫而入。


    太極殿。


    李世民端坐在龍椅之上,下方,文武百官跪地朝拜。


    王德上前兩步,高聲道,“有本早奏,無本退朝~!”


    “陛下,臣有本奏!”


    朝臣中走出一人,跪倒在地。


    “陛下,東突厥求親之事不能再拖了,長樂公主出嫁東突厥,於我大唐而言,利大於弊,為了天下黎民蒼生,臣鬥膽,懇請陛下允了這段婚事!”


    “臣附議~!”


    “臣附議!”


    “陛下,東突厥以武力脅迫,要迎娶我大唐嫡長公主,如若陛下允了這段婚事,後人將如何看待陛下?那些番邦屬國將如何看待我大唐?”


    又一人從朝臣中走了出來,像前幾天一樣,朝堂上再次爭吵了起來。


    李世民一言未發,靜靜的看著大殿上爭吵著的眾人。


    雖然東突厥求親之事已有決斷,但李世民並沒有急著處理此事,他還要再看一看這些朝臣對東突厥之事的態度。


    這一吵,吵了整整一個多時辰。


    一個小太監急匆匆的進了太極殿,小太監在王德的耳邊低語了幾句,王德臉色變了變,揮退了小太監,自己快步走到了李世民身旁。


    聽著王德的話,李世民臉色也跟著陰沉了下來。


    很快,下方的朝臣中傳來一陣騷動。


    一個一身素衣的小老頭,緩步進了太極殿。


    “周老來了!”


    “周老!”


    “周老。。。”


    走進太極殿這個小老頭兒,名叫周仁甫,是當代的儒學大家之一,官拜光祿大夫,從二品的官職。(光祿大夫,文散官。)


    李淵建立大唐登基之時,為了得到儒家一脈的支持,拉攏了很多儒家之人,周仁甫就是其中之一。


    周仁甫的輩分很高,朝堂上,最出名的儒學大家孔穎達,在周仁甫的麵前也要執弟子之禮。


    這小老頭已經70多歲了,李淵還在位的時候,周仁甫就已經告老,在家中頤養天年。


    不成想,今日周仁甫竟然上了大殿。


    “老臣周仁甫,見過陛下。。。”


    周仁甫輕輕抖了抖身上的素衣,隨即便要跪拜李世民。


    別看周仁甫70多歲了,但身子骨卻很硬朗。


    “周老快快免禮!”李世民也從龍椅上站了起來,“來人,賜坐!”


    一個小太監慌忙的捧著個軟蹲,送到了周仁甫的身旁。


    “多謝陛下。”


    周仁甫躬了躬身,毫不客氣的坐在了大殿之上。


    本來李世民還想跟周仁甫客氣幾句,嘮兩句家常,噓寒問暖一下,表示一下帝王對他這個儒學大家的重視,也表示一下帝王的心胸。


    可周仁甫根本就沒給李世民這個機會,直接說出自己的來意。


    “陛下,老臣聽聞,東突厥求親嫡長公主長樂,朝堂之上多有不同之聲,故有老臣今日之行!”


    此刻,整個太極殿隻有周仁甫一人端坐,就連李世民都是站著的。


    朝臣中,不少人暗自皺眉,天地君親師,天地君親跟周仁甫都沒啥關係,哪怕周仁甫勉強能算個師者,可在君王麵前,師又算的了什麽呢?


    李世民尚且站著,周仁甫怎麽能坐著呢?


    這是不恭,不敬啊!


    李世民心中也是不悅,但臉上卻依舊保持著和善的微笑。


    “周老以為此事朕當如何處置?”


    幾乎所有人都聽出了李世民話中的不滿,這不等於是在說‘你要教朕怎麽做?’


    周仁甫抬手從衣袖中取出了一塊帛書,直接遞給了李世民。


    “陛下,河北道雨水連綿,多日未停,最多兩日,河北道水患的消息就會傳入長安,這封信,是老臣的一位門生托人帶來的。”


    (大唐的河北道,位於黃河流域,史書上有記載的水災,僅在河北道,就有近60次。)


    李世民皺著眉,接過了周仁甫手中的帛書,帛書上說,河北道多日連雨,已有壩口決堤,水災肆虐,百姓流離失所,有大批的災民已經走在了逃難的路上。


    “陛下。”周仁甫歎了口氣站起了身,“陛下,賑災之事迫在眉睫,此刻陛下若執意與東突厥起戰事,苦的將是這天下蒼生啊陛下!”


    “且不說我大唐能否敵的過東突厥那虎狼之兵,即便我大唐勝了,又能如何?可能解我大唐的百姓之苦?”


    “倘若這一戰輸了,陛下可想過後果?”


    “隋朝滅亡,皆因隋煬帝不聽忠臣勸諫,一意孤行所致!”


    “陛下難道想學隋煬帝,不聽良言,一意孤行?”


    “國雖大,好戰必亡啊陛下!”


    周仁甫的一番話,惹的滿朝嘩然。


    “隋煬帝殘暴不仁,豈能與陛下相比?”


    “周仁甫,陛下乃千古明君,聖主!你如此之言,實乃大逆不道!”


    “周仁甫,陛下之賢明,天下皆知,豈容你胡亂編排?”


    李世民把手中的帛書遞給了身旁的王德,同時看了王德一眼。


    王德會意的接過了帛書,隨機目光掃向了朝臣之中。


    “陛下賢明,自然是臣子所願。”周仁甫看向其他朝臣,臉上露出一抹淡然的笑意。“老臣深知,遠嫁長樂公主之事,會讓陛下為難!”


    “陛下,老臣今日上朝,已抱必死之心,木棺已停至殿外。。。老臣不懼生死,遠嫁長樂公主的罵名,由老臣來背負!”


    “老臣隻願陛下能憐這天下百姓,別讓百姓再受戰火之苦!”


    李世民為什麽不願遠嫁長樂?除了因為長樂是李世民的掌上明珠之外,還因為這件事的性質,實際上是在向東突厥低頭!


    哪個帝王會願意向他人低頭?


    而周仁甫認為,李世民需要一個借口,一個可以讓他放下身段的借口。


    所以,周仁甫上朝之時,把木棺一並帶到了大殿外。


    李世民一心想做明君聖主,而周仁甫所表現的那是為國為民,所以,周仁甫料定李世民不會賜他一死。


    退一萬步說,他周仁甫觸怒了李世民,李世民賜了他周仁甫一死,那又如何?


    為國為民而死,他周仁甫必定流芳後世!


    活到他周仁甫這個歲數,若能落得個流芳百世的名聲,還有什麽可求的?


    “陛下,臣有一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我能搞錢,多娶公主合理吧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九品戒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九品戒刀並收藏大唐:我能搞錢,多娶公主合理吧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