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老丈母娘這麽開放嗎?
大唐:我能搞錢,多娶公主合理吧 作者:九品戒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寧兒,你去叫人給母妃也收拾一間屋子出來。”
“是,母妃。”
房俊剛打發走李恪,楊妃又把德安也給支開了,老丈母娘這是有旁人不方便聽的話,要跟他說啊!
“民間常說,一個女婿半個兒,母妃便開門見山了。”
房俊坐直了身子,點了點頭,表示自己在認真聽。
“恪兒本是庶子,按說他不應有覬覦皇位之心。”
“你父皇如今身體康健,恪兒和愔兒即便都是癡傻之人,也可錦衣玉食。”
“但這天底下哪有長生不死之人,若真有一天,你父皇不在了,換做他人繼承皇位,恪兒和愔兒又待如何?”
“皇家無情,沒人比母妃更懂這四個字。”
“所以,恪兒想與太子爭,母妃才沒有過多的阻攔。”
房俊心裏暗自點頭。
楊妃的這番話,還是比較有說服力的。
隋煬帝為了上位,那也是百般手段用盡,一步步的把楊勇從太子位上拉了下來。
楊廣登基之時,楊勇不光是被廢除了太子位,更是被幽禁在宮中,被貶為了庶人。
而楊廣登基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賜死廢太子楊勇。
楊勇的子女,沒有一個活下來的,全都被弄死了。
再說大唐。
李世民與李建成爭鬥,最終李世民雖然勝了,可玄武門外,李世民雙手沾著的也是自己親兄弟的鮮血,跟楊廣一樣,李世民也選擇了斬草除根,李建成的子嗣,沒一個躲過屠刀的。
這是參與爭奪太子位,並且最後失敗者的下場。
至於那些沒有參與爭奪太子位的皇子,最終死的死,流放的流放,能得善終的,又有幾個?
“恪兒把你們倆的談話,都與母妃說了。”
“俊兒,母妃有一事一直想不通,自古諸王就藩,便再無繼承大統的機會,為何你卻說,恪兒就藩之後,反而有機會繼承皇位?”
曆朝曆代的祖製皆是如此,那些有機會繼承皇位的皇子,都被留在了朝中,陛下會給予一些政事,曆練這些皇子,最終,從這些皇子之中挑選出合適的繼承人,來繼承皇位。
而那些不被看好,沒有機會繼承皇位的皇子,全部被早早的勒令就藩。
可房俊卻對李恪說,就藩之後,他才有機會與李承乾爭,這是楊妃唯一想不通的地方。
“母妃別怪我說話難聽,其實舅兄本也沒有繼承皇位的機會。”房俊頓了頓繼續說道,“長孫家有今日的權勢,靠的便是陛下的皇權與信任。”
“所以,隻要長孫無忌在朝,就必定會堅持由嫡子來繼承皇位,沒了李承乾還有李泰,沒了李泰,還有九皇子李治!”
“隻有嫡皇子來繼承皇位,才能鞏固長孫家的權勢,才能讓長孫一門昌盛。”
“所以舅兄留在長安城,才是一條死路。”
楊妃點了點頭,這一點,她早就已經看明白了。
“退出了長安城,也就等於是退出了權力爭鬥的中心,今後舅兄也就不會在有那麽多人惦記,做起事來,阻礙也可以小很多。”
“魏王效仿陛下,以弘文館招攬才能之士,目的就在與太子抗衡。”
“舅兄留在長安城,隻要有一點露頭的跡象,魏王跟太子便會聯手打壓。”
“長安城裏沒了舅兄,太子跟魏王必有一番爭鬥。”
“太子跟魏王在長安城中爭奪權柄,而舅兄卻在外屢屢立功,兩相作比,孰優孰劣,自然一目了然。”
“而兩人爭鬥,最終不管誰輸誰贏,最後留下的那個人,陛下怕是都會不喜。”
“所以,離開了長安城後的舅兄,才有機會跟魏王何太子爭一爭。”
楊妃一邊思索著,一邊點著頭。
其實李恪想登太子位,最大的阻礙是李承乾。
朝臣們堅持的並非嫡庶有別,而是尊崇著長幼有序之禮。
李承乾身為嫡長子,就這一個身份,就已經足夠碾壓所有皇子的了。
若是沒了李承乾,長幼有序之說便落到了李恪的頭上。
雖說沒了李承乾,那些朝臣必定會在長孫無忌的帶領下改口,堅持什麽嫡庶有別。
但即便那樣,李恪也有了與李泰平等爭奪太子位的機會。
一開始,楊妃以為房俊讓李恪去就藩,是想通過什麽手段,搞垮李承乾,從而給李恪爭取到爭奪太子位的機會。
現在看來,房俊給李恪的路,應該是從立功,建立個人的名望入手。
一個皇子,得獲得什麽樣的功績,才能震懾住朝中眾臣,讓陛下立其為太子?
當年的李世民如何?
戰北征南,大唐的江山,過半數疆域都是由李世民帶人打下來的。
可最終結果如何?
還不是玄武門外,沾了兄弟的鮮血,李世民才登上了帝位。
李恪有沒有李世民那兩下子,楊妃比誰都清楚。
況且大唐以軍功為貴,除非李恪可以帶兵開疆擴土,可以平定突厥,吐穀渾,等等環視大唐的諸多番邦之國。
否則的話,即便建立了些許的功勳,也沒機會登上太子位。
“俊兒,並非母妃不信你,以建立功勳為基礎上位,怕是沒你想的那麽容易。”楊妃歎了口氣,目光灼灼的看著房俊,還在等著房俊的下文。
這是幹啥?
李恪能不能當上太子,還打算賴上我了是咋地?
你就用一棵隨風飄搖的小樹,還打算拴住我這隻想滿山吃草的野鹿?
那不能夠啊!
房俊幹笑了兩聲,“母妃,最終能不能上位,那還得看舅兄自己不是?”
楊妃的臉上也跟著露出了笑容,“也對,是母妃過於心急了。”
房俊笑了一下,隨口提醒了楊妃一句,“母妃給舅兄的壓力太大了,弄的舅兄平日裏都謹小慎微的,時間長了,容易失了一個皇子該有的氣度。”
李恪骨子裏是有一股傲氣的,甚至有一股勇武的勁頭。
可楊妃總是告誡李恪,這件事要謹慎,要這麽做,那件事要謹慎,要那麽做。
弄的現在李恪都快成媽寶男了。
有點事就得去找楊妃。
要是一直這樣下去,李恪未來真繼承了皇位,估計楊妃就該垂簾聽政了。
楊妃愣了愣神,思索了片刻後,方才感歎道, “你說的不錯,是母妃過於謹慎了,恪兒沒曆練過的事,母妃總擔心他做不好,所以時常告誡。”
楊妃一直希望把李恪調教成一個在各方麵都能讓李世民滿意的皇子,她覺得,這樣,李恪才有機會跟李承乾他們爭奪太子之位。
可今天房俊的話,點醒了楊妃。
李恪的謹慎,背後全是她的影子。
楊妃了解李世民,同樣,李世民也了解楊妃。
李恪過於謹慎的表現,落在李世民眼裏,又會如何想呢?
“走吧俊兒,母妃讓廚房準備膳食,待會咱們去泡一泡溫湯,回來一起用膳。”
“一起去泡溫湯?”
房俊的眼睛都亮了。
老丈母娘這麽開放的嗎?
一起泡溫湯,這個真行嗎?
“是,母妃。”
房俊剛打發走李恪,楊妃又把德安也給支開了,老丈母娘這是有旁人不方便聽的話,要跟他說啊!
“民間常說,一個女婿半個兒,母妃便開門見山了。”
房俊坐直了身子,點了點頭,表示自己在認真聽。
“恪兒本是庶子,按說他不應有覬覦皇位之心。”
“你父皇如今身體康健,恪兒和愔兒即便都是癡傻之人,也可錦衣玉食。”
“但這天底下哪有長生不死之人,若真有一天,你父皇不在了,換做他人繼承皇位,恪兒和愔兒又待如何?”
“皇家無情,沒人比母妃更懂這四個字。”
“所以,恪兒想與太子爭,母妃才沒有過多的阻攔。”
房俊心裏暗自點頭。
楊妃的這番話,還是比較有說服力的。
隋煬帝為了上位,那也是百般手段用盡,一步步的把楊勇從太子位上拉了下來。
楊廣登基之時,楊勇不光是被廢除了太子位,更是被幽禁在宮中,被貶為了庶人。
而楊廣登基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賜死廢太子楊勇。
楊勇的子女,沒有一個活下來的,全都被弄死了。
再說大唐。
李世民與李建成爭鬥,最終李世民雖然勝了,可玄武門外,李世民雙手沾著的也是自己親兄弟的鮮血,跟楊廣一樣,李世民也選擇了斬草除根,李建成的子嗣,沒一個躲過屠刀的。
這是參與爭奪太子位,並且最後失敗者的下場。
至於那些沒有參與爭奪太子位的皇子,最終死的死,流放的流放,能得善終的,又有幾個?
“恪兒把你們倆的談話,都與母妃說了。”
“俊兒,母妃有一事一直想不通,自古諸王就藩,便再無繼承大統的機會,為何你卻說,恪兒就藩之後,反而有機會繼承皇位?”
曆朝曆代的祖製皆是如此,那些有機會繼承皇位的皇子,都被留在了朝中,陛下會給予一些政事,曆練這些皇子,最終,從這些皇子之中挑選出合適的繼承人,來繼承皇位。
而那些不被看好,沒有機會繼承皇位的皇子,全部被早早的勒令就藩。
可房俊卻對李恪說,就藩之後,他才有機會與李承乾爭,這是楊妃唯一想不通的地方。
“母妃別怪我說話難聽,其實舅兄本也沒有繼承皇位的機會。”房俊頓了頓繼續說道,“長孫家有今日的權勢,靠的便是陛下的皇權與信任。”
“所以,隻要長孫無忌在朝,就必定會堅持由嫡子來繼承皇位,沒了李承乾還有李泰,沒了李泰,還有九皇子李治!”
“隻有嫡皇子來繼承皇位,才能鞏固長孫家的權勢,才能讓長孫一門昌盛。”
“所以舅兄留在長安城,才是一條死路。”
楊妃點了點頭,這一點,她早就已經看明白了。
“退出了長安城,也就等於是退出了權力爭鬥的中心,今後舅兄也就不會在有那麽多人惦記,做起事來,阻礙也可以小很多。”
“魏王效仿陛下,以弘文館招攬才能之士,目的就在與太子抗衡。”
“舅兄留在長安城,隻要有一點露頭的跡象,魏王跟太子便會聯手打壓。”
“長安城裏沒了舅兄,太子跟魏王必有一番爭鬥。”
“太子跟魏王在長安城中爭奪權柄,而舅兄卻在外屢屢立功,兩相作比,孰優孰劣,自然一目了然。”
“而兩人爭鬥,最終不管誰輸誰贏,最後留下的那個人,陛下怕是都會不喜。”
“所以,離開了長安城後的舅兄,才有機會跟魏王何太子爭一爭。”
楊妃一邊思索著,一邊點著頭。
其實李恪想登太子位,最大的阻礙是李承乾。
朝臣們堅持的並非嫡庶有別,而是尊崇著長幼有序之禮。
李承乾身為嫡長子,就這一個身份,就已經足夠碾壓所有皇子的了。
若是沒了李承乾,長幼有序之說便落到了李恪的頭上。
雖說沒了李承乾,那些朝臣必定會在長孫無忌的帶領下改口,堅持什麽嫡庶有別。
但即便那樣,李恪也有了與李泰平等爭奪太子位的機會。
一開始,楊妃以為房俊讓李恪去就藩,是想通過什麽手段,搞垮李承乾,從而給李恪爭取到爭奪太子位的機會。
現在看來,房俊給李恪的路,應該是從立功,建立個人的名望入手。
一個皇子,得獲得什麽樣的功績,才能震懾住朝中眾臣,讓陛下立其為太子?
當年的李世民如何?
戰北征南,大唐的江山,過半數疆域都是由李世民帶人打下來的。
可最終結果如何?
還不是玄武門外,沾了兄弟的鮮血,李世民才登上了帝位。
李恪有沒有李世民那兩下子,楊妃比誰都清楚。
況且大唐以軍功為貴,除非李恪可以帶兵開疆擴土,可以平定突厥,吐穀渾,等等環視大唐的諸多番邦之國。
否則的話,即便建立了些許的功勳,也沒機會登上太子位。
“俊兒,並非母妃不信你,以建立功勳為基礎上位,怕是沒你想的那麽容易。”楊妃歎了口氣,目光灼灼的看著房俊,還在等著房俊的下文。
這是幹啥?
李恪能不能當上太子,還打算賴上我了是咋地?
你就用一棵隨風飄搖的小樹,還打算拴住我這隻想滿山吃草的野鹿?
那不能夠啊!
房俊幹笑了兩聲,“母妃,最終能不能上位,那還得看舅兄自己不是?”
楊妃的臉上也跟著露出了笑容,“也對,是母妃過於心急了。”
房俊笑了一下,隨口提醒了楊妃一句,“母妃給舅兄的壓力太大了,弄的舅兄平日裏都謹小慎微的,時間長了,容易失了一個皇子該有的氣度。”
李恪骨子裏是有一股傲氣的,甚至有一股勇武的勁頭。
可楊妃總是告誡李恪,這件事要謹慎,要這麽做,那件事要謹慎,要那麽做。
弄的現在李恪都快成媽寶男了。
有點事就得去找楊妃。
要是一直這樣下去,李恪未來真繼承了皇位,估計楊妃就該垂簾聽政了。
楊妃愣了愣神,思索了片刻後,方才感歎道, “你說的不錯,是母妃過於謹慎了,恪兒沒曆練過的事,母妃總擔心他做不好,所以時常告誡。”
楊妃一直希望把李恪調教成一個在各方麵都能讓李世民滿意的皇子,她覺得,這樣,李恪才有機會跟李承乾他們爭奪太子之位。
可今天房俊的話,點醒了楊妃。
李恪的謹慎,背後全是她的影子。
楊妃了解李世民,同樣,李世民也了解楊妃。
李恪過於謹慎的表現,落在李世民眼裏,又會如何想呢?
“走吧俊兒,母妃讓廚房準備膳食,待會咱們去泡一泡溫湯,回來一起用膳。”
“一起去泡溫湯?”
房俊的眼睛都亮了。
老丈母娘這麽開放的嗎?
一起泡溫湯,這個真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