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辦簽證
重回80:我有仙田空間 作者:隨風吧往事如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陳德忠掛了電話,立刻撥通了弟弟陳德平的號碼,電話接通後,陳德忠直接吩咐道:“德平,我這邊需要你幫我個忙。把我的身份證、戶口本複印件準備好,還有一些簡單的個人材料,我要用來辦去香港的簽證。”
電話那頭的陳德平聽著哥哥的吩咐,立刻答應道:“哥,你放心,我馬上準備好,什麽時候要?”
“越快越好,趙廠長那邊已經幫忙催著了,估計一星期就能搞定。我讓人來取,你把東西準備齊全,別出差錯。”陳德忠提醒道。
陳德平笑著說:“好嘞,包在我身上,絕對妥當!”
掛了電話後,陳德忠心裏踏實了不少,但辦簽證還需要等待時間。他可不想在深圳無所事事,於是決定趁著這一星期的空檔,開車去附近的城市轉一轉,順便考察一下周邊的商業機會。
他駕駛著紅色的夏利車,駛出了深圳市區,沿著蜿蜒的公路向著周邊的城鎮駛去。
深圳附近的城市,雖然不像深圳那樣迅速崛起,但也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逐漸顯露出各自的生機。
陳德忠一路開車,路旁是茂密的樹木和不時經過的鄉村小鎮,景色清新自然,仿佛與深圳的繁忙形成鮮明的對比。
第一個城市,陳德忠來到了東莞。東莞當時雖然不像深圳那般繁華,但已經開始迅速發展。路過的工廠區,隨處可見大型貨車進進出出,廠區裏人來人往,工人們進出忙碌,明顯是一派生產繁忙的景象。
陳德忠停下車,走進了一家紡織廠的周邊小區,那裏有不少小商販和居民聚集。他和一個正在路邊攤前買東西的老伯閑聊起來。
“老伯,這裏生意不錯啊,你們廠子規模很大吧?”陳德忠隨口問道。
老伯手裏提著袋子,笑著說:“是咯,這幾年東莞發展快,啲工廠一間間開,特別係呢啲紡織、電子產品嘅廠,做得好旺。好多年輕人從外地過來揾工,帶旺曬呢度嘅經濟。”
陳德忠點點頭,心中思索著。這種小型工業城市依賴於工廠的勞動力,特別是紡織和電子產品這樣的製造業,正是未來商機所在。
隨著工廠越來越多,城市的需求也會不斷增加。無論是工人們的日常消費,還是工廠配套的供應鏈,都蘊含著無限的可能。
接下來,陳德忠駕車繼續前行,來到了珠海。相比於東莞,珠海更具旅遊特色,城市的開發程度也較為高端。尤其是靠近海岸線的地方,旅遊業的興起已經初具規模,酒店、餐館、旅遊景點都在逐漸繁榮。
他停在一處靠海的碼頭,四周海風徐徐,海麵上幾艘漁船停泊著,海水帶著鹹濕的味道撲麵而來。陳德忠走到碼頭邊,看到幾位漁民正忙著打理漁網,臉上寫滿了歲月的痕跡,但精神卻依舊飽滿。
“兄弟,今天的收成怎麽樣?”陳德忠隨口問道。
其中一個正整理魚網的漁民抬頭看了他一眼,笑著答道:“今天不錯,捕到啲大魚,好賣價。不過做咱這行,吃的就是天時地利,靠海吃海啊。”
“這些海鮮都賣到哪兒去?”陳德忠接著問。
“賣去附近市場,珠海食海鮮嘅人多,有啲還會出口去香港。”漁民一邊忙活,一邊回答。
陳德忠心裏一動,珠海距離香港近,很多本地海鮮的流向便是香港。這讓他突然意識到,如果能通過這種漁業渠道,將優質海鮮產品運送到深圳甚至其他內陸城市,或許可以形成一條新的供應鏈。
考察了一圈,陳德忠繼續往前,最後來到惠州。惠州作為一座曆史悠久的城市,在九十年代正開始逐漸發展工業,尤其是電子、化工等產業逐漸在這裏紮根。但惠州的城市規劃還處於初期階段,城市和鄉村並存,很多地方仍然保持著田園風光。
陳德忠走進了惠州一個鄉鎮的小市場,這裏雖然規模不大,但當地農產品豐富,許多村民都在這裏擺攤售賣自家的農產品。這裏的蔬菜、水果、家禽都十分新鮮,價格也相對便宜。
他隨手買了一些土雞蛋和本地的柚子,和攤主閑聊起來:“大姐,你們這些東西價格不貴啊。”
攤主笑著說:“是啊,我們自己種的,養的,平時就拿到鎮上賣,養家糊口呢。你看我這柚子甜得很,保證你吃了還想要!”
陳德忠笑著買了一大袋,順手收進了仙田空間。這些地方的農產品天然又便宜,如果能將這些優質農產品帶到深圳、廣州那樣的城市,絕對有市場。陳德忠心裏已經有了初步的想法,或許可以考慮在大城市內搭建農產品供應鏈,利用這些綠色產品打開市場。
這一圈走下來,陳德忠不僅對附近城市的工業、農產品和漁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還發現了不少潛在的商機。他知道,無論是工業城市的供應鏈、沿海漁業的流通,還是鄉鎮農產品的對接市場,都有可能為他未來的發展帶來巨大的機會。
離開惠州後,陳德忠駕車繼續沿海岸線向東行駛,不久便來到了汕尾市。汕尾是一個典型的海邊城市,漁業興盛,街頭隨處可見漁民忙碌的身影,空氣中夾雜著海風的鹹濕氣息。這座城市沒有深圳那般繁華,卻有著獨特的漁村風情,給陳德忠帶來了一種難得的寧靜。
到達汕尾後,陳德忠對這裏的漁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沿海城市漁業豐富,而他想到,如果能了解捕撈海鮮的具體流程和市場需求,未來或許可以在這個領域找到新的商機。他決定更加深入地體驗一番,於是找了當地的一個漁民,提出想跟船出海,親自體驗打漁的過程。
漁民是個皮膚黝黑、身形健壯的中年人,名字叫老周。老周聽到陳德忠想出海打漁,感到有些意外,但看到陳德忠態度誠懇,也就爽快答應了:“行啊,兄弟,明天早上天一亮就出發,準備好吃點苦,打魚可不輕鬆!”
陳德忠笑著應下,他早已做好準備,倒是對漁船的出海生活感到頗為期待。
第二天天蒙蒙亮,陳德忠便與老周一同登上了漁船。船並不大,但設備齊全,漁網、魚簍等捕撈工具一應俱全。海風吹來,空氣中帶著濃濃的海腥味。陳德忠站在船頭,看著天邊漸漸泛起的魚肚白,心中頓時充滿了活力。
漁船緩緩駛出港口,朝著更遠的海域行駛。隨著船越開越遠,岸邊的景象逐漸模糊,四周隻剩下無邊無際的海麵。老周和船員們忙碌著準備漁網,陳德忠則站在一旁,仔細觀察他們的每一個動作。
老周見陳德忠好奇,便笑著說:“小夥子,打魚可沒你想的那麽輕鬆。我們這些漁民靠天吃飯,一年到頭風吹日曬,遇到風浪的時候,更是危險。”
“我早有準備。”陳德忠笑了笑,主動上前幫忙,將沉重的漁網放入海中。
漁網入水後,船員們熟練地調整船隻的方向,耐心等待魚群進入漁網。過了一段時間,老周指揮大家開始拉網。
漁網緩緩被收起,陳德忠和船員們一起拉著粗重的網繩,隨著漁網慢慢被拉上來,海水四濺,漁網裏開始出現活蹦亂跳的魚群。
“這次運氣不錯,有一大網!”老周興奮地說道。
隨著漁網被拉上船,成群的魚、蝦、蟹紛紛落入船艙,閃爍著銀光。
陳德忠看著這一網的收獲,心中也充滿了成就感。雖然這隻是普通的漁獲,但在他看來,這片海域的資源非常豐富。
如果能將這些新鮮的海鮮通過現代化的運輸和保鮮手段,送到大城市裏去,必定能賣個好價錢。
接下來的兩天,陳德忠跟著漁民們一同出海,親身體驗了捕撈的全過程。他不僅學會了如何放網、收網,還了解了漁船的運作方式和漁獲的處理流程。
晚上回到港口時,老周和他的船員們將捕撈上來的海鮮送往附近的市場,陳德忠特意跟隨老周去了一趟市場,觀察這裏的海鮮交易情況。
市場裏的海鮮攤位上擺滿了當天捕撈的各類海產品,蝦、蟹、魚、貝類應有盡有。漁民們忙著將一簍簍鮮活的海鮮擺上攤位,叫賣聲、討價還價聲充斥著整個市場。
“周大哥,你這些海鮮主要都賣到本地市場嗎?”陳德忠問老周。
“是啊,基本上都在這附近銷路。不過也有些人從這裏進貨,然後運到廣州、深圳那邊去賣。”老周一邊招呼客人,一邊回答。
陳德忠點點頭,心裏更加堅定了一個想法。這些新鮮海產完全可以通過現代的物流運送到更遠的地方,甚至出口到香港。未來,如果能搭建起一條穩定的供應鏈,將這些優質的海產品銷往更廣闊的市場,必定是一樁大生意。
打漁的生活雖然辛苦,但這兩天的親身經曆讓陳德忠看到了漁業市場的潛力,也加深了他對這個行業的了解。
他心中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計劃,打算在未來的事業中,漁業也將成為他重要的一部分。
告別了老周和漁民們,陳德忠開車離開了汕尾。
電話那頭的陳德平聽著哥哥的吩咐,立刻答應道:“哥,你放心,我馬上準備好,什麽時候要?”
“越快越好,趙廠長那邊已經幫忙催著了,估計一星期就能搞定。我讓人來取,你把東西準備齊全,別出差錯。”陳德忠提醒道。
陳德平笑著說:“好嘞,包在我身上,絕對妥當!”
掛了電話後,陳德忠心裏踏實了不少,但辦簽證還需要等待時間。他可不想在深圳無所事事,於是決定趁著這一星期的空檔,開車去附近的城市轉一轉,順便考察一下周邊的商業機會。
他駕駛著紅色的夏利車,駛出了深圳市區,沿著蜿蜒的公路向著周邊的城鎮駛去。
深圳附近的城市,雖然不像深圳那樣迅速崛起,但也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逐漸顯露出各自的生機。
陳德忠一路開車,路旁是茂密的樹木和不時經過的鄉村小鎮,景色清新自然,仿佛與深圳的繁忙形成鮮明的對比。
第一個城市,陳德忠來到了東莞。東莞當時雖然不像深圳那般繁華,但已經開始迅速發展。路過的工廠區,隨處可見大型貨車進進出出,廠區裏人來人往,工人們進出忙碌,明顯是一派生產繁忙的景象。
陳德忠停下車,走進了一家紡織廠的周邊小區,那裏有不少小商販和居民聚集。他和一個正在路邊攤前買東西的老伯閑聊起來。
“老伯,這裏生意不錯啊,你們廠子規模很大吧?”陳德忠隨口問道。
老伯手裏提著袋子,笑著說:“是咯,這幾年東莞發展快,啲工廠一間間開,特別係呢啲紡織、電子產品嘅廠,做得好旺。好多年輕人從外地過來揾工,帶旺曬呢度嘅經濟。”
陳德忠點點頭,心中思索著。這種小型工業城市依賴於工廠的勞動力,特別是紡織和電子產品這樣的製造業,正是未來商機所在。
隨著工廠越來越多,城市的需求也會不斷增加。無論是工人們的日常消費,還是工廠配套的供應鏈,都蘊含著無限的可能。
接下來,陳德忠駕車繼續前行,來到了珠海。相比於東莞,珠海更具旅遊特色,城市的開發程度也較為高端。尤其是靠近海岸線的地方,旅遊業的興起已經初具規模,酒店、餐館、旅遊景點都在逐漸繁榮。
他停在一處靠海的碼頭,四周海風徐徐,海麵上幾艘漁船停泊著,海水帶著鹹濕的味道撲麵而來。陳德忠走到碼頭邊,看到幾位漁民正忙著打理漁網,臉上寫滿了歲月的痕跡,但精神卻依舊飽滿。
“兄弟,今天的收成怎麽樣?”陳德忠隨口問道。
其中一個正整理魚網的漁民抬頭看了他一眼,笑著答道:“今天不錯,捕到啲大魚,好賣價。不過做咱這行,吃的就是天時地利,靠海吃海啊。”
“這些海鮮都賣到哪兒去?”陳德忠接著問。
“賣去附近市場,珠海食海鮮嘅人多,有啲還會出口去香港。”漁民一邊忙活,一邊回答。
陳德忠心裏一動,珠海距離香港近,很多本地海鮮的流向便是香港。這讓他突然意識到,如果能通過這種漁業渠道,將優質海鮮產品運送到深圳甚至其他內陸城市,或許可以形成一條新的供應鏈。
考察了一圈,陳德忠繼續往前,最後來到惠州。惠州作為一座曆史悠久的城市,在九十年代正開始逐漸發展工業,尤其是電子、化工等產業逐漸在這裏紮根。但惠州的城市規劃還處於初期階段,城市和鄉村並存,很多地方仍然保持著田園風光。
陳德忠走進了惠州一個鄉鎮的小市場,這裏雖然規模不大,但當地農產品豐富,許多村民都在這裏擺攤售賣自家的農產品。這裏的蔬菜、水果、家禽都十分新鮮,價格也相對便宜。
他隨手買了一些土雞蛋和本地的柚子,和攤主閑聊起來:“大姐,你們這些東西價格不貴啊。”
攤主笑著說:“是啊,我們自己種的,養的,平時就拿到鎮上賣,養家糊口呢。你看我這柚子甜得很,保證你吃了還想要!”
陳德忠笑著買了一大袋,順手收進了仙田空間。這些地方的農產品天然又便宜,如果能將這些優質農產品帶到深圳、廣州那樣的城市,絕對有市場。陳德忠心裏已經有了初步的想法,或許可以考慮在大城市內搭建農產品供應鏈,利用這些綠色產品打開市場。
這一圈走下來,陳德忠不僅對附近城市的工業、農產品和漁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還發現了不少潛在的商機。他知道,無論是工業城市的供應鏈、沿海漁業的流通,還是鄉鎮農產品的對接市場,都有可能為他未來的發展帶來巨大的機會。
離開惠州後,陳德忠駕車繼續沿海岸線向東行駛,不久便來到了汕尾市。汕尾是一個典型的海邊城市,漁業興盛,街頭隨處可見漁民忙碌的身影,空氣中夾雜著海風的鹹濕氣息。這座城市沒有深圳那般繁華,卻有著獨特的漁村風情,給陳德忠帶來了一種難得的寧靜。
到達汕尾後,陳德忠對這裏的漁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沿海城市漁業豐富,而他想到,如果能了解捕撈海鮮的具體流程和市場需求,未來或許可以在這個領域找到新的商機。他決定更加深入地體驗一番,於是找了當地的一個漁民,提出想跟船出海,親自體驗打漁的過程。
漁民是個皮膚黝黑、身形健壯的中年人,名字叫老周。老周聽到陳德忠想出海打漁,感到有些意外,但看到陳德忠態度誠懇,也就爽快答應了:“行啊,兄弟,明天早上天一亮就出發,準備好吃點苦,打魚可不輕鬆!”
陳德忠笑著應下,他早已做好準備,倒是對漁船的出海生活感到頗為期待。
第二天天蒙蒙亮,陳德忠便與老周一同登上了漁船。船並不大,但設備齊全,漁網、魚簍等捕撈工具一應俱全。海風吹來,空氣中帶著濃濃的海腥味。陳德忠站在船頭,看著天邊漸漸泛起的魚肚白,心中頓時充滿了活力。
漁船緩緩駛出港口,朝著更遠的海域行駛。隨著船越開越遠,岸邊的景象逐漸模糊,四周隻剩下無邊無際的海麵。老周和船員們忙碌著準備漁網,陳德忠則站在一旁,仔細觀察他們的每一個動作。
老周見陳德忠好奇,便笑著說:“小夥子,打魚可沒你想的那麽輕鬆。我們這些漁民靠天吃飯,一年到頭風吹日曬,遇到風浪的時候,更是危險。”
“我早有準備。”陳德忠笑了笑,主動上前幫忙,將沉重的漁網放入海中。
漁網入水後,船員們熟練地調整船隻的方向,耐心等待魚群進入漁網。過了一段時間,老周指揮大家開始拉網。
漁網緩緩被收起,陳德忠和船員們一起拉著粗重的網繩,隨著漁網慢慢被拉上來,海水四濺,漁網裏開始出現活蹦亂跳的魚群。
“這次運氣不錯,有一大網!”老周興奮地說道。
隨著漁網被拉上船,成群的魚、蝦、蟹紛紛落入船艙,閃爍著銀光。
陳德忠看著這一網的收獲,心中也充滿了成就感。雖然這隻是普通的漁獲,但在他看來,這片海域的資源非常豐富。
如果能將這些新鮮的海鮮通過現代化的運輸和保鮮手段,送到大城市裏去,必定能賣個好價錢。
接下來的兩天,陳德忠跟著漁民們一同出海,親身體驗了捕撈的全過程。他不僅學會了如何放網、收網,還了解了漁船的運作方式和漁獲的處理流程。
晚上回到港口時,老周和他的船員們將捕撈上來的海鮮送往附近的市場,陳德忠特意跟隨老周去了一趟市場,觀察這裏的海鮮交易情況。
市場裏的海鮮攤位上擺滿了當天捕撈的各類海產品,蝦、蟹、魚、貝類應有盡有。漁民們忙著將一簍簍鮮活的海鮮擺上攤位,叫賣聲、討價還價聲充斥著整個市場。
“周大哥,你這些海鮮主要都賣到本地市場嗎?”陳德忠問老周。
“是啊,基本上都在這附近銷路。不過也有些人從這裏進貨,然後運到廣州、深圳那邊去賣。”老周一邊招呼客人,一邊回答。
陳德忠點點頭,心裏更加堅定了一個想法。這些新鮮海產完全可以通過現代的物流運送到更遠的地方,甚至出口到香港。未來,如果能搭建起一條穩定的供應鏈,將這些優質的海產品銷往更廣闊的市場,必定是一樁大生意。
打漁的生活雖然辛苦,但這兩天的親身經曆讓陳德忠看到了漁業市場的潛力,也加深了他對這個行業的了解。
他心中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計劃,打算在未來的事業中,漁業也將成為他重要的一部分。
告別了老周和漁民們,陳德忠開車離開了汕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