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多爾袞的安排,葉布舒在幾天之後就搬進了崇楨皇帝做信王時的府邸,嚴格來講,這裏應該叫十王府。
明成祖朱棣遷都到北京後,開始在今天的王府井一帶修建多座連在一起的王府。明朝的王爺在成年後必須到各地就藩,成親後還沒有就藩的藩王就暫時居住在這裏。
在這裏居住的王爺,也不是固定的十個人,每個時期的人數都不相同。我們的崇禎皇帝在做信王的時候就一個人獨自居住在這裏,大家習慣上就叫做信王府。
來到了信王所在的居所,葉布舒自然就想起了朱由檢。走在這皇家庭院裏,葉布舒腦子裏不斷的在問自己,當年的信王朱由檢是不是也這樣在夏日裏孤獨待著,如果時間重來一回,他是願意做王爺,還是願意做皇帝呢?院裏的一棵大榆樹已經是枝繁葉茂,不知道它是否還記得那個年輕的信王。
想起前塵往事,總是會讓人心中生起波瀾,時間的流逝,讓葉布舒也有一些感傷。人這一生拚盡全力去做很多事情,但能留下痕跡的又會有多少。
自己今天在這裏,踏著崇楨舊時的路沉思,將來也會有另外一個人踏著自己的腳步體會前人得思緒。
信王的路已經走進了結局,自己路又會走向哪裏。也許是廟堂裏的一幅畫像,讓後人膜拜,也許隻是一堆黃土,讓趕路的人踩在腳下。
人生不足百,常懷千歲憂。
想到這裏,葉布舒有了一個念頭,要為崇楨皇帝修一座體麵的陵墓,畢竟亡國的責任也不全在他身上。
回到書房,他提起筆寫了一封奏折,這封奏折的主要內容就是希望攝政王多爾袞能為朱由檢修建一座皇帝規格的陵園,畢竟滅大明的並不是大清,而是反賊李自成。
多爾袞拿到葉布舒的奏折,一個人思考了很久,多爾袞覺的葉布舒很有政治眼光,便同意下來,並讓葉布舒親自去操辦。
這樣做既可以收攏漢民的人心,又可以彰顯大清朝的氣度,給將來清軍南下消滅反賊,提供充足的借口。
曆史千變萬化,卻總是和人們開著玩笑,和滿人打了一輩子的朱由檢,大概沒有想到最後給自己修墓的竟然是滿人。
當葉布舒在北京城發出布告,要為大明皇帝朱由檢修建陵墓的時,北京的不少漢人都積極響應,許多百姓都願意去做免費的勞力。不少城裏的小商販也在積極捐錢為自己原來的皇帝出一份心意。
和這些成鮮明對比的是大明官員中卻無人響應,也許他們心裏都有顧慮,但更多的是他們對大明其實並無感情。
縱觀大明建國近300年裏,對文人的打壓是特別嚴重,所以在文人群體中才會誕生出東林黨這樣的怪胎,所以才會讓我們看到明朝末年大批文人的投敵。除了他們個人的品德有虧外,心中對朱家的不滿也是相當重要的原因。
可以說,大明朝在對文人的塑造方麵,絕對是一個壞的榜樣,這個時期的文人大多都是思想極端,行為怪異,隻為給自己博取名譽。對整個國家的前途和未來,沒有人去積極的思考,一切都丟給了皇帝。
由於葉布舒的出麵,讓許多漢人都知道了有這樣一位大清的親王,要帶著大家去修建崇禎的陵墓。
雖然免費給幹活的人很多,但修建陵墓的材料卻十分不足,多爾袞又要求在正式遷都前完工。
夏末兒看到葉布舒發愁就說:“王爺,這城外有許多毀壞的無人居住的屋子,不如把它們折了,當做建築物料用。”
第二天葉布舒就帶人去拆房,正好路過一座大宅院 ,門口有一個老頭穿著大清的官服在門口張望。就見百姓路過這家大門時,都不時的咒罵幾句。
葉布舒問手下:“這裏住的是誰?怎麽百姓都在罵他。”
手下人去打聽完後回來報告:“這院裏住的是原大明翰林院檢討孫之獬, 大順軍來了給大順軍帶路,並向李自成告發逃難的皇子。多爾袞進北京後他又第一個跑到在城外迎接,還給多爾袞牽馬,是個典型的三姓家奴,所以漢人百姓都罵他。”
原來是這樣,葉布舒並不恨投降的人,畢竟人都想活著。但對這種拿投降當飯吃,還吃相極其難看的人打心裏鄙視。
看著他家的大院,葉布舒心裏有了主意,對著眾多來幹活的百姓說道:“昨日本王夢見崇楨皇帝了,他說孫大人家建房的材料不錯,讓本王和孫大人借來修陵墓。”
“來!都給本王拆了,運到昌平。”
現場有數千漢人百姓,聽到這個命令後,一時沒有反應過來,這時人群裏有一男子大喊一聲,:“把這老匹夫家拆了,給皇帝修墳去。”
數千人一起衝進院子開始拆房。一天的時間,這院裏的各種物料就源源不斷的運往了昌平。
老家夥帶著幾個下人,拚命的阻攔,結果被人一把推到水池裏,幾個下人趕忙去撈,老百姓的恨意這時全部發揮出來。
當天夜裏,坐在被拆光了院子裏,老漢奸一口氣沒上來,死了。
葉布舒可能不知道,原本曆史上這個人是在回山東老家後,被當地人打死的。曆史上就是這個孫之獬上疏多爾袞,建議讓漢人剃發留辮 ,而這回他還沒來的及上書就被氣死了。
北京的百姓聽到這個消息之後,歡呼雀躍,不少人都到他們家門口放鞭炮慶祝。更有不少人說是崇禎皇帝半夜來到他家裏,對他進行責罵,把這老家夥嚇死了。
孫之獬的死,並沒有讓葉布舒停手,在百姓的指引下又找到了第二家,崇禎朝翰林修撰陳名夏,就這樣葉布舒連著拆了四五家。
這些人沒辦法,都跑去找攝政王多爾袞評理。多爾袞聽到這個事情,開始還不相信葉布舒會幹出這種野蠻的事兒來,後來下人告訴他這都是真的。
多爾袞聽完哈哈大笑,其實他內心對這些投降的明官也看不上,笑完後對著多鐸說道:“這才像咱們滿人的脾氣,說幹就幹。”
多鐸也是邊聽邊樂:”早知道這樣,我也去拆幾座宅院,肯定比那個小子快。”
下人看著兩個親王這樣說,也忍不住的笑起來:”王爺,這些外麵的漢官如何回複?”
多鐸這時接過話:”告訴他們,這是為他們舊主修建陵墓,他們就不該有什麽怨言。再說了,隻是借用一下,以後讓恒親王 還他們就是,讓他們先找別的地兒住幾天。”
下人隻好出去,原話回複去了。
笑過之後,多爾袞還是覺的不能讓葉布舒再胡鬧下去了,讓人給葉布舒帶去一張紙條,上麵多爾袞親筆書寫:適可而止。
經過兩個月的緊張修建,崇禎皇帝的陵墓終於完成了,葉布舒把它選在郊外的昌平,比曆史上的崇楨皇帝墓要大了許多。
安葬這天,京城眾多百姓,還有部分大明官員也一起加入進來,眾多百姓隱隱痛哭,悼念這位大明皇帝。
生前你可以萬人矚目,生前你可以縱橫四海,生前你也可以張牙舞爪,但死後卻未必有一人願為你哭泣。
顯然這位大明皇帝朱由檢做到了,在大明亡國的情況下,還有眾多百姓來為他送行,為他拋灑眼淚,足以說明崇禎皇帝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在經過的路上不少的百姓自發的站在兩邊,拿著自己做的紙錢,一路拋灑。
葉布舒也身披著白袍為崇禎皇帝送行,當安葬隊伍行進的情況送到多爾袞府裏的時候,多爾袞有了一些想法。
多鐸大為不滿的說道:“這個家夥怎麽能為大明的皇帝披白布呢?”
多爾袞看了多鐸一眼說道:“為什麽不能?入關之後都是漢人,這是收取人心最好的時候,如果是我,我也會如此。一塊白布得了天下人之心,你還覺得不值嗎?”
突然之間,多爾袞對葉布舒有了一種極大的欣賞,心想如果這個人能站在自己這裏,將是自己多大的助力,但可惜隻能是對手。再回頭看看身邊的多鐸,心裏感歎:“為什麽豬隊友永遠都在自己隊伍裏。”
想到這裏,立刻對手下人傳令,去準備兩匹白布。不久後多爾袞和多鐸帶著衛隊,也身披著白布趕到了崇禎送葬隊伍中。
當送葬的人群看到大清攝政王也身披白布來為崇禎皇帝送行的時候,漢人們都心有所感,紛紛跪倒在攝政王麵前。一時間,攝政王成了人們的焦點,葉布舒的風頭被多爾袞搶去了一大半。
葉布舒看著多爾袞的行為,心裏暗罵:“這個多爾袞真是有意思,帶孝這個事還要來爭一爭。”
就這樣,經過一天的路程,崇禎皇帝的棺槨正式安葬在昌平的陵園,大明朝最後一位皇帝,也終於入土為安了。
明成祖朱棣遷都到北京後,開始在今天的王府井一帶修建多座連在一起的王府。明朝的王爺在成年後必須到各地就藩,成親後還沒有就藩的藩王就暫時居住在這裏。
在這裏居住的王爺,也不是固定的十個人,每個時期的人數都不相同。我們的崇禎皇帝在做信王的時候就一個人獨自居住在這裏,大家習慣上就叫做信王府。
來到了信王所在的居所,葉布舒自然就想起了朱由檢。走在這皇家庭院裏,葉布舒腦子裏不斷的在問自己,當年的信王朱由檢是不是也這樣在夏日裏孤獨待著,如果時間重來一回,他是願意做王爺,還是願意做皇帝呢?院裏的一棵大榆樹已經是枝繁葉茂,不知道它是否還記得那個年輕的信王。
想起前塵往事,總是會讓人心中生起波瀾,時間的流逝,讓葉布舒也有一些感傷。人這一生拚盡全力去做很多事情,但能留下痕跡的又會有多少。
自己今天在這裏,踏著崇楨舊時的路沉思,將來也會有另外一個人踏著自己的腳步體會前人得思緒。
信王的路已經走進了結局,自己路又會走向哪裏。也許是廟堂裏的一幅畫像,讓後人膜拜,也許隻是一堆黃土,讓趕路的人踩在腳下。
人生不足百,常懷千歲憂。
想到這裏,葉布舒有了一個念頭,要為崇楨皇帝修一座體麵的陵墓,畢竟亡國的責任也不全在他身上。
回到書房,他提起筆寫了一封奏折,這封奏折的主要內容就是希望攝政王多爾袞能為朱由檢修建一座皇帝規格的陵園,畢竟滅大明的並不是大清,而是反賊李自成。
多爾袞拿到葉布舒的奏折,一個人思考了很久,多爾袞覺的葉布舒很有政治眼光,便同意下來,並讓葉布舒親自去操辦。
這樣做既可以收攏漢民的人心,又可以彰顯大清朝的氣度,給將來清軍南下消滅反賊,提供充足的借口。
曆史千變萬化,卻總是和人們開著玩笑,和滿人打了一輩子的朱由檢,大概沒有想到最後給自己修墓的竟然是滿人。
當葉布舒在北京城發出布告,要為大明皇帝朱由檢修建陵墓的時,北京的不少漢人都積極響應,許多百姓都願意去做免費的勞力。不少城裏的小商販也在積極捐錢為自己原來的皇帝出一份心意。
和這些成鮮明對比的是大明官員中卻無人響應,也許他們心裏都有顧慮,但更多的是他們對大明其實並無感情。
縱觀大明建國近300年裏,對文人的打壓是特別嚴重,所以在文人群體中才會誕生出東林黨這樣的怪胎,所以才會讓我們看到明朝末年大批文人的投敵。除了他們個人的品德有虧外,心中對朱家的不滿也是相當重要的原因。
可以說,大明朝在對文人的塑造方麵,絕對是一個壞的榜樣,這個時期的文人大多都是思想極端,行為怪異,隻為給自己博取名譽。對整個國家的前途和未來,沒有人去積極的思考,一切都丟給了皇帝。
由於葉布舒的出麵,讓許多漢人都知道了有這樣一位大清的親王,要帶著大家去修建崇禎的陵墓。
雖然免費給幹活的人很多,但修建陵墓的材料卻十分不足,多爾袞又要求在正式遷都前完工。
夏末兒看到葉布舒發愁就說:“王爺,這城外有許多毀壞的無人居住的屋子,不如把它們折了,當做建築物料用。”
第二天葉布舒就帶人去拆房,正好路過一座大宅院 ,門口有一個老頭穿著大清的官服在門口張望。就見百姓路過這家大門時,都不時的咒罵幾句。
葉布舒問手下:“這裏住的是誰?怎麽百姓都在罵他。”
手下人去打聽完後回來報告:“這院裏住的是原大明翰林院檢討孫之獬, 大順軍來了給大順軍帶路,並向李自成告發逃難的皇子。多爾袞進北京後他又第一個跑到在城外迎接,還給多爾袞牽馬,是個典型的三姓家奴,所以漢人百姓都罵他。”
原來是這樣,葉布舒並不恨投降的人,畢竟人都想活著。但對這種拿投降當飯吃,還吃相極其難看的人打心裏鄙視。
看著他家的大院,葉布舒心裏有了主意,對著眾多來幹活的百姓說道:“昨日本王夢見崇楨皇帝了,他說孫大人家建房的材料不錯,讓本王和孫大人借來修陵墓。”
“來!都給本王拆了,運到昌平。”
現場有數千漢人百姓,聽到這個命令後,一時沒有反應過來,這時人群裏有一男子大喊一聲,:“把這老匹夫家拆了,給皇帝修墳去。”
數千人一起衝進院子開始拆房。一天的時間,這院裏的各種物料就源源不斷的運往了昌平。
老家夥帶著幾個下人,拚命的阻攔,結果被人一把推到水池裏,幾個下人趕忙去撈,老百姓的恨意這時全部發揮出來。
當天夜裏,坐在被拆光了院子裏,老漢奸一口氣沒上來,死了。
葉布舒可能不知道,原本曆史上這個人是在回山東老家後,被當地人打死的。曆史上就是這個孫之獬上疏多爾袞,建議讓漢人剃發留辮 ,而這回他還沒來的及上書就被氣死了。
北京的百姓聽到這個消息之後,歡呼雀躍,不少人都到他們家門口放鞭炮慶祝。更有不少人說是崇禎皇帝半夜來到他家裏,對他進行責罵,把這老家夥嚇死了。
孫之獬的死,並沒有讓葉布舒停手,在百姓的指引下又找到了第二家,崇禎朝翰林修撰陳名夏,就這樣葉布舒連著拆了四五家。
這些人沒辦法,都跑去找攝政王多爾袞評理。多爾袞聽到這個事情,開始還不相信葉布舒會幹出這種野蠻的事兒來,後來下人告訴他這都是真的。
多爾袞聽完哈哈大笑,其實他內心對這些投降的明官也看不上,笑完後對著多鐸說道:“這才像咱們滿人的脾氣,說幹就幹。”
多鐸也是邊聽邊樂:”早知道這樣,我也去拆幾座宅院,肯定比那個小子快。”
下人看著兩個親王這樣說,也忍不住的笑起來:”王爺,這些外麵的漢官如何回複?”
多鐸這時接過話:”告訴他們,這是為他們舊主修建陵墓,他們就不該有什麽怨言。再說了,隻是借用一下,以後讓恒親王 還他們就是,讓他們先找別的地兒住幾天。”
下人隻好出去,原話回複去了。
笑過之後,多爾袞還是覺的不能讓葉布舒再胡鬧下去了,讓人給葉布舒帶去一張紙條,上麵多爾袞親筆書寫:適可而止。
經過兩個月的緊張修建,崇禎皇帝的陵墓終於完成了,葉布舒把它選在郊外的昌平,比曆史上的崇楨皇帝墓要大了許多。
安葬這天,京城眾多百姓,還有部分大明官員也一起加入進來,眾多百姓隱隱痛哭,悼念這位大明皇帝。
生前你可以萬人矚目,生前你可以縱橫四海,生前你也可以張牙舞爪,但死後卻未必有一人願為你哭泣。
顯然這位大明皇帝朱由檢做到了,在大明亡國的情況下,還有眾多百姓來為他送行,為他拋灑眼淚,足以說明崇禎皇帝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在經過的路上不少的百姓自發的站在兩邊,拿著自己做的紙錢,一路拋灑。
葉布舒也身披著白袍為崇禎皇帝送行,當安葬隊伍行進的情況送到多爾袞府裏的時候,多爾袞有了一些想法。
多鐸大為不滿的說道:“這個家夥怎麽能為大明的皇帝披白布呢?”
多爾袞看了多鐸一眼說道:“為什麽不能?入關之後都是漢人,這是收取人心最好的時候,如果是我,我也會如此。一塊白布得了天下人之心,你還覺得不值嗎?”
突然之間,多爾袞對葉布舒有了一種極大的欣賞,心想如果這個人能站在自己這裏,將是自己多大的助力,但可惜隻能是對手。再回頭看看身邊的多鐸,心裏感歎:“為什麽豬隊友永遠都在自己隊伍裏。”
想到這裏,立刻對手下人傳令,去準備兩匹白布。不久後多爾袞和多鐸帶著衛隊,也身披著白布趕到了崇禎送葬隊伍中。
當送葬的人群看到大清攝政王也身披白布來為崇禎皇帝送行的時候,漢人們都心有所感,紛紛跪倒在攝政王麵前。一時間,攝政王成了人們的焦點,葉布舒的風頭被多爾袞搶去了一大半。
葉布舒看著多爾袞的行為,心裏暗罵:“這個多爾袞真是有意思,帶孝這個事還要來爭一爭。”
就這樣,經過一天的路程,崇禎皇帝的棺槨正式安葬在昌平的陵園,大明朝最後一位皇帝,也終於入土為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