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我兒是宰相首府之才
用我嫁妝納妾?休夫後渣男悔斷腸 作者:蛀蟲日記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管怎麽說,使臣中毒一事也算是圓滿解決了。
沈知韞將事情經過如實告知陛下,並將使臣們寫的供詞交由陛下後,陛下便頒了一道旨意。
原本應該是在第二日進行的兩國交涉往後推遲,至於推遲到哪天,要看陛下哪天得空想起了這事兒。
這樣一來,原本做足了準備的潘麗國使臣所有的計劃都被打亂,他們原本想給夏國一個下馬威,誰知卻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原先是夏國擔心兩國交涉會輸,但這下潘麗國沒了最初的籌碼,又被挫了士氣,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他們反倒變得比夏國更著急和焦慮。
如果不能及時進行交涉,逼著皇帝放人,那些關在天牢裏的密探會因為承受不住刑罰而不斷地吐露出更多秘密。甚至,達西潛心多年布置在皇城內的密探都很有可能會被一網打盡。
沒了這層網,他們在西陵的戰事上便少了一份至關重要的助力,會與夏國陷入更長時間的膠著。
而同樣陷入焦慮和著急的,還有樊家一家人。
樊家人滿心以為隻要潘麗國的使臣一到,他們參與交涉後便能立大功,然後加官進爵,得到許多賞賜,改善目前捉襟見肘的生活。
一年多以來的富貴生活,他們早就不能忍受當初的清苦日子。
可如今潘立國使臣都到了許多日,但陛下一再推遲交涉時間,這讓他們在一次次的希望中攢夠了失望。
“我和老二去找宮裏相熟的公公問了,說是陛下還是沒有關於跟使臣交涉的旨意。”
晚飯時,一家人望著桌上清湯寡水的菜,聽著樊家老大和老二帶回來的消息,頓時更加覺得沒了胃口。
甄氏很犯愁,“這些日子裏,家裏用從沈知韞那借來的銀子大吃大喝,大買補品、衣服首飾,短短時日就花了近千兩。原想著等三兄弟立了功便有了指望,誰知道過了這麽多時日,竟連立功的影子都沒瞧見。”
“這陛下怎麽就突然改主意了呢。原先不是還很重視與使臣的交涉,現在反倒不著急了。”
老夫人一想到三個兒子立不了功,自己就吃不起百年人參,喝不起燕窩,頓時覺得胸口憋悶得厲害。
魏瓔撫著很快便要藏不住的肚子抱怨,
“原先沈知韞從西陵回來就說好的過十日就迎我進門,過了十日又十日,如今這一晃也不知道是幾個十日了,我這肚子一天天大起來,再不辦婚事,我這肚子是徹底藏不住了。
我現在別的都不想管,就想風風光光辦一場婚禮,讓外人知道我是樊家明媒正娶的,不是見不得人的通房。”
說著說著,魏瓔就忍不住委屈得要哭出來。
老夫人不滿道:“哎呀別哭了,天天哭,樊家的福氣都讓你哭沒了。你想嫁給我兒,可現在正是我兒最關鍵的時候,哪裏能被這些旁枝末節的小事擾了心。若是娶你進門害得我兒沒了官職,沒了前程,你負得起這個責任嗎!”
老太太當然不會著急,反正魏瓔肚子裏都有她兒子的骨肉了,根本不必擔心魏瓔會跑。
再說了,老太太現在覺得沈知韞對他兒子有情,認為沈知韞會再次成為她的兒媳婦,她對魏瓔自然是有些看不上的。
魏瓔啜泣了兩聲,忍不住道:“若是能早早把我跟樊哥的婚事辦了,我自然不會再說什麽。”
“瓔瓔,如今家裏這麽個境況,哪有餘錢辦婚事。你懂事些,別惹母親生氣。”
樊程式在一日日的等待中逐漸消磨了對魏瓔的耐心,甚至連對她的愧疚也快被消磨幹淨了。
魏瓔見樊程式一點不向著自己,心裏積攢多日的委屈又一次爆發,
“你們總讓我懂事,讓我不要惹母親生氣,可我實在受不了了。我挺著大肚子,想要早些進入樊家有什麽錯,你們都欺負我,找各種理由不讓我進門。到底是因為家裏沒有餘錢辦婚禮,還是因為你們還打著那沈氏的主意?”
她不是傻子,能感受到自從沈知韞被親封為和樂公主後樊家人的態度轉變。
聞言,老夫人一拍桌子,猛地站起來指著魏瓔的鼻子怒罵,“怎麽著,你現在還沒進我樊家的門就敢數落我的不是,你也要學著那沈氏忤逆婆母,不敬丈夫,也不掂量掂量自己幾分重量!”
魏瓔的眼淚在眼眶裏打轉,但她不敢再接話。
老夫人這是在提點她,沒有沈知韞那樣的背景和本事,最好是在樊家做小伏低,百般順從。否則,她就會被趕出門。
甄氏雖說也煩魏瓔三天兩頭地哭,但顧慮著她的肚子大了,也有些於心不忍,於是試探著說道:
“其實若不講究排場,彩禮走個過場,另外再請上媒人,喊上親戚朋友吃個喜宴,簡單地鬧一鬧,倒也用不了許多銀子。若是指著他們幾個立了功得了賞賜再辦,說不定就是什麽時候了。再耽誤下去,魏瓔這肚子會被人說閑話的。”
“呸呸呸,大房媳婦,你這是在詛咒我兒得不了賞賜立不了功勞!”
老夫人耷拉著一張臉,又將怒火對準了甄氏,
“另外,若是普通人家婚禮不走排場可以,但我兒子是未來的宰相首府,那是要封侯拜相的,他的婚事怎麽能寒酸!我要把我兒子的婚禮辦得風風光光,讓全京都的人都瞧瞧我兒的本事!”
“行吧,當我沒說。”
甄氏自討了個沒趣,識相地閉了嘴。
魏瓔也心神不寧,她越來越懷疑自己當初豁出一切跟了樊程式是個錯誤的決定。
樊家人就這樣在不愉快的交涉中草率結束了當天的晚飯。
轉眼間,使臣到達京都已經二十多日。
這天上朝,陛下仍沒有提及關於兩國交涉的事。
散朝後,樊家二兄弟悶悶地往後走。
“張大人,你說陛下到底怎麽想的。潘麗國使臣都來了這麽多日,陛下一直避而不見,這樣於禮不合呀。”
禮部的張大人和王大人在樊家二兄弟身後不遠處小聲議論。
沈知韞將事情經過如實告知陛下,並將使臣們寫的供詞交由陛下後,陛下便頒了一道旨意。
原本應該是在第二日進行的兩國交涉往後推遲,至於推遲到哪天,要看陛下哪天得空想起了這事兒。
這樣一來,原本做足了準備的潘麗國使臣所有的計劃都被打亂,他們原本想給夏國一個下馬威,誰知卻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原先是夏國擔心兩國交涉會輸,但這下潘麗國沒了最初的籌碼,又被挫了士氣,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他們反倒變得比夏國更著急和焦慮。
如果不能及時進行交涉,逼著皇帝放人,那些關在天牢裏的密探會因為承受不住刑罰而不斷地吐露出更多秘密。甚至,達西潛心多年布置在皇城內的密探都很有可能會被一網打盡。
沒了這層網,他們在西陵的戰事上便少了一份至關重要的助力,會與夏國陷入更長時間的膠著。
而同樣陷入焦慮和著急的,還有樊家一家人。
樊家人滿心以為隻要潘麗國的使臣一到,他們參與交涉後便能立大功,然後加官進爵,得到許多賞賜,改善目前捉襟見肘的生活。
一年多以來的富貴生活,他們早就不能忍受當初的清苦日子。
可如今潘立國使臣都到了許多日,但陛下一再推遲交涉時間,這讓他們在一次次的希望中攢夠了失望。
“我和老二去找宮裏相熟的公公問了,說是陛下還是沒有關於跟使臣交涉的旨意。”
晚飯時,一家人望著桌上清湯寡水的菜,聽著樊家老大和老二帶回來的消息,頓時更加覺得沒了胃口。
甄氏很犯愁,“這些日子裏,家裏用從沈知韞那借來的銀子大吃大喝,大買補品、衣服首飾,短短時日就花了近千兩。原想著等三兄弟立了功便有了指望,誰知道過了這麽多時日,竟連立功的影子都沒瞧見。”
“這陛下怎麽就突然改主意了呢。原先不是還很重視與使臣的交涉,現在反倒不著急了。”
老夫人一想到三個兒子立不了功,自己就吃不起百年人參,喝不起燕窩,頓時覺得胸口憋悶得厲害。
魏瓔撫著很快便要藏不住的肚子抱怨,
“原先沈知韞從西陵回來就說好的過十日就迎我進門,過了十日又十日,如今這一晃也不知道是幾個十日了,我這肚子一天天大起來,再不辦婚事,我這肚子是徹底藏不住了。
我現在別的都不想管,就想風風光光辦一場婚禮,讓外人知道我是樊家明媒正娶的,不是見不得人的通房。”
說著說著,魏瓔就忍不住委屈得要哭出來。
老夫人不滿道:“哎呀別哭了,天天哭,樊家的福氣都讓你哭沒了。你想嫁給我兒,可現在正是我兒最關鍵的時候,哪裏能被這些旁枝末節的小事擾了心。若是娶你進門害得我兒沒了官職,沒了前程,你負得起這個責任嗎!”
老太太當然不會著急,反正魏瓔肚子裏都有她兒子的骨肉了,根本不必擔心魏瓔會跑。
再說了,老太太現在覺得沈知韞對他兒子有情,認為沈知韞會再次成為她的兒媳婦,她對魏瓔自然是有些看不上的。
魏瓔啜泣了兩聲,忍不住道:“若是能早早把我跟樊哥的婚事辦了,我自然不會再說什麽。”
“瓔瓔,如今家裏這麽個境況,哪有餘錢辦婚事。你懂事些,別惹母親生氣。”
樊程式在一日日的等待中逐漸消磨了對魏瓔的耐心,甚至連對她的愧疚也快被消磨幹淨了。
魏瓔見樊程式一點不向著自己,心裏積攢多日的委屈又一次爆發,
“你們總讓我懂事,讓我不要惹母親生氣,可我實在受不了了。我挺著大肚子,想要早些進入樊家有什麽錯,你們都欺負我,找各種理由不讓我進門。到底是因為家裏沒有餘錢辦婚禮,還是因為你們還打著那沈氏的主意?”
她不是傻子,能感受到自從沈知韞被親封為和樂公主後樊家人的態度轉變。
聞言,老夫人一拍桌子,猛地站起來指著魏瓔的鼻子怒罵,“怎麽著,你現在還沒進我樊家的門就敢數落我的不是,你也要學著那沈氏忤逆婆母,不敬丈夫,也不掂量掂量自己幾分重量!”
魏瓔的眼淚在眼眶裏打轉,但她不敢再接話。
老夫人這是在提點她,沒有沈知韞那樣的背景和本事,最好是在樊家做小伏低,百般順從。否則,她就會被趕出門。
甄氏雖說也煩魏瓔三天兩頭地哭,但顧慮著她的肚子大了,也有些於心不忍,於是試探著說道:
“其實若不講究排場,彩禮走個過場,另外再請上媒人,喊上親戚朋友吃個喜宴,簡單地鬧一鬧,倒也用不了許多銀子。若是指著他們幾個立了功得了賞賜再辦,說不定就是什麽時候了。再耽誤下去,魏瓔這肚子會被人說閑話的。”
“呸呸呸,大房媳婦,你這是在詛咒我兒得不了賞賜立不了功勞!”
老夫人耷拉著一張臉,又將怒火對準了甄氏,
“另外,若是普通人家婚禮不走排場可以,但我兒子是未來的宰相首府,那是要封侯拜相的,他的婚事怎麽能寒酸!我要把我兒子的婚禮辦得風風光光,讓全京都的人都瞧瞧我兒的本事!”
“行吧,當我沒說。”
甄氏自討了個沒趣,識相地閉了嘴。
魏瓔也心神不寧,她越來越懷疑自己當初豁出一切跟了樊程式是個錯誤的決定。
樊家人就這樣在不愉快的交涉中草率結束了當天的晚飯。
轉眼間,使臣到達京都已經二十多日。
這天上朝,陛下仍沒有提及關於兩國交涉的事。
散朝後,樊家二兄弟悶悶地往後走。
“張大人,你說陛下到底怎麽想的。潘麗國使臣都來了這麽多日,陛下一直避而不見,這樣於禮不合呀。”
禮部的張大人和王大人在樊家二兄弟身後不遠處小聲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