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收到楊少峰楊大知縣的工作報告以後,兗州知府吳祖德就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
或者說,吳祖德並不是懷疑自己,而是懷疑自己的祖上並沒有積下多深厚的陰德。
要光在的話,怎麽會讓自己擔任兗州知府,又為什麽會讓自己碰到楊少峰這麽個玩意兒?
彼其娘之,兗州府治下四州二十三縣,有哪個縣的知縣是像他楊顛瘋一樣能折騰的?
背著府裏和行省私分土地,背著府裏和行省擅自搞什麽養殖場和畜牧場,背著府裏和行省擅自征調民壯挖工湖和溝渠,這他娘的一樁樁一件件,又有哪一件是把我吳知府放在眼裏的?
但是一想到汶上縣知縣趙良的下場,還有太子殿下命人往寧陽縣送的那一車車東西,吳祖德又覺得楊大知縣這樣兒也挺好的,最起碼他楊顛瘋沒來折騰自己這個知府老爺。
惹不起,本官總是能躲的起吧?
可是從今天開始就不行了,他楊顛瘋直接讓人把公文送來了兗州知府衙門,自己這個知府老爺是萬萬不能當做沒看到的。
問題是讓吳祖德在楊少峰發來的公文上簽名,再一起發到山東行中書省參政衙門,吳祖德的心裏又有些打顫。
“請廢胡俗”,這四個字說起來簡單,哪怕就是擱在朝堂上也是絕對的正確,任誰都挑不出一點兒的毛病,畢竟當今朱重八朱皇帝就是打著“驅逐韃虜、恢複中華”的旗號起的家。
可是“請廢胡俗”這四個字意味著要禁掉很多亂七八糟的民俗,要斷絕民間很多亂七八糟的祭祀,甚至會影響到很多百姓的生活習慣。
萬一有哪一條把老百姓給得罪了,他們一鬧騰,本官這個知府老爺還能有個好兒?
所以,吳知府就很想抓著楊少峰的衣領質問他幾句。
這種事情是你楊顛瘋一個小小的七品知縣能提的?
是,你楊顛瘋敢提,你提了也沒事兒,你有常平章和徐相還有太子殿下護著你,可這事兒是本官一個小小的知府能參和的?
彼其娘之!
就說私分土地、私自征調民壯這些事兒,擱本官頭上都夠砍兩回腦袋了!
跟吳祖德同樣想法的還有山東行中書省參知政事汪廣洋。
其實真要說起來,汪廣洋的身份也不簡單,年少時就已經投奔了朱重八朱皇帝,先後被任命為元帥府令史、江南行省提控,受命參與常遇春軍務,稱讚其“處理機要,屢獻忠謀”,將他比作張良、諸葛亮。
但是沒什麽鳥用,汪廣洋再怎麽樣也不敢像楊少峰一樣胡來,因為汪廣洋是正兒八經的江南士子出身,並非是山東出身的大儒,沒有當馬骨的價值。
或者說,在大明成立之前,汪廣洋身上多少還有點兒馬骨的價值,可是隨著江南徹底平定,隨著大明朝的建立,汪廣洋身上僅剩的那點兒馬骨的價值也隨之消失殆盡。
更何況,身為山東行中書省的參知政事,汪廣洋知道的消息可遠比兗州知府吳祖德知道的更多。
包括朱重八朱皇帝微服私訪寧陽縣,包括大明皇帝朱重八和大明常務副皇帝朱標曾多次在私底下誇讚楊少峰那個混賬,這些消息對於汪廣洋而言並不算什麽機密。
也正是因為如此,汪廣洋才根本不過問寧陽縣的破事兒,甚至連兗州府的事兒都很少過問。
但是萬萬沒想到啊,汪廣洋自己躲的挺遠,可那個楊顛瘋他不講武德,竟然像他娘的狗皮膏藥一般自個兒貼了上來,而且一貼上來就是“請廢胡俗”這麽大的事兒!
\"你說,本官要不要在他這份公文上附名?\"
汪廣洋手拿著楊少峰發來的公文晃了晃,滿臉無奈的對山東行中書省參議徐懷文說道:“附名,本官得罪的可不是一個人兩個人,不附名,得罪的也不是一個人兩個人。”
參議徐懷文同樣是愁容滿麵。
像楊少峰楊大知縣發來的這種公文,要附名的話就不僅僅隻是汪廣洋一個人,就連自己這個參議也同樣要附名。
那麽問題來了:汪廣洋不願意附名,自己這個參議就願意附名了?
要知道,汪廣洋說附名要得罪的,是整個北方那些已經接受胡俗的士紳和百姓,還有大量像楊少峰一樣的知縣。
而不附名,會得罪的卻是楊少峰,還有楊少峰背後的平章政事常遇春,右相徐達,當朝太子朱標,當朝皇帝朱重八。
得罪朱重八朱皇帝肯定會立即倒黴,但是得罪了北方的士紳和官員,這些人要是暗中使壞,自個兒多半還是要倒黴,隻不過是一早一晚罷了。
至於說把他楊顛瘋的公文扣下來,不發往通政司……萬一他楊顛瘋已經先發往通政司了呢?
這愣頭青又不是第一回幹這種事兒了!
徐懷文越想越是難受,糾結了好半天才微微點頭,“附吧,我等食君之祿,自當為君分憂,反正早附晚附都是一樣,與其得罪不該得罪的,倒還不如得罪那些能得罪的,總比兩麵都不討好要強。”
汪廣洋無奈的歎了一聲,說道:“附吧,等咱們都附了名,就該換上位頭疼了。”
提筆在楊少峰的公文上附了名字,汪廣洋又微微歎息一聲,嘟囔道:“禁胡姓?如今燕雲十六州尚未徹底恢複,他怎麽敢的?”
……
跟汪廣洋預想的不同,朱重八朱皇帝在接到楊少峰通過通政司遞上來的奏本之後並沒有感覺頭疼,反而笑的十分燦爛。
胡俗?
那玩意兒早該廢了!
胡姓?
不禁了胡姓,北方漢人大量用胡姓的,他們能把自己當成漢人?
既然他們都不把自己當成漢人了,那他們還能把自己當做是大明的百姓?
禁,必須禁!
還有這個收繼婚,這他娘的是什麽亂七八糟的破玩意兒,不把這種胡俗禁掉,人又與禽獸何異?
然後,朱重八朱皇帝就派人把李善長、胡惟庸還有劉伯溫、楊憲等人都召集到了一起,準備商量商量廢止胡俗的事兒。
或者說,吳祖德並不是懷疑自己,而是懷疑自己的祖上並沒有積下多深厚的陰德。
要光在的話,怎麽會讓自己擔任兗州知府,又為什麽會讓自己碰到楊少峰這麽個玩意兒?
彼其娘之,兗州府治下四州二十三縣,有哪個縣的知縣是像他楊顛瘋一樣能折騰的?
背著府裏和行省私分土地,背著府裏和行省擅自搞什麽養殖場和畜牧場,背著府裏和行省擅自征調民壯挖工湖和溝渠,這他娘的一樁樁一件件,又有哪一件是把我吳知府放在眼裏的?
但是一想到汶上縣知縣趙良的下場,還有太子殿下命人往寧陽縣送的那一車車東西,吳祖德又覺得楊大知縣這樣兒也挺好的,最起碼他楊顛瘋沒來折騰自己這個知府老爺。
惹不起,本官總是能躲的起吧?
可是從今天開始就不行了,他楊顛瘋直接讓人把公文送來了兗州知府衙門,自己這個知府老爺是萬萬不能當做沒看到的。
問題是讓吳祖德在楊少峰發來的公文上簽名,再一起發到山東行中書省參政衙門,吳祖德的心裏又有些打顫。
“請廢胡俗”,這四個字說起來簡單,哪怕就是擱在朝堂上也是絕對的正確,任誰都挑不出一點兒的毛病,畢竟當今朱重八朱皇帝就是打著“驅逐韃虜、恢複中華”的旗號起的家。
可是“請廢胡俗”這四個字意味著要禁掉很多亂七八糟的民俗,要斷絕民間很多亂七八糟的祭祀,甚至會影響到很多百姓的生活習慣。
萬一有哪一條把老百姓給得罪了,他們一鬧騰,本官這個知府老爺還能有個好兒?
所以,吳知府就很想抓著楊少峰的衣領質問他幾句。
這種事情是你楊顛瘋一個小小的七品知縣能提的?
是,你楊顛瘋敢提,你提了也沒事兒,你有常平章和徐相還有太子殿下護著你,可這事兒是本官一個小小的知府能參和的?
彼其娘之!
就說私分土地、私自征調民壯這些事兒,擱本官頭上都夠砍兩回腦袋了!
跟吳祖德同樣想法的還有山東行中書省參知政事汪廣洋。
其實真要說起來,汪廣洋的身份也不簡單,年少時就已經投奔了朱重八朱皇帝,先後被任命為元帥府令史、江南行省提控,受命參與常遇春軍務,稱讚其“處理機要,屢獻忠謀”,將他比作張良、諸葛亮。
但是沒什麽鳥用,汪廣洋再怎麽樣也不敢像楊少峰一樣胡來,因為汪廣洋是正兒八經的江南士子出身,並非是山東出身的大儒,沒有當馬骨的價值。
或者說,在大明成立之前,汪廣洋身上多少還有點兒馬骨的價值,可是隨著江南徹底平定,隨著大明朝的建立,汪廣洋身上僅剩的那點兒馬骨的價值也隨之消失殆盡。
更何況,身為山東行中書省的參知政事,汪廣洋知道的消息可遠比兗州知府吳祖德知道的更多。
包括朱重八朱皇帝微服私訪寧陽縣,包括大明皇帝朱重八和大明常務副皇帝朱標曾多次在私底下誇讚楊少峰那個混賬,這些消息對於汪廣洋而言並不算什麽機密。
也正是因為如此,汪廣洋才根本不過問寧陽縣的破事兒,甚至連兗州府的事兒都很少過問。
但是萬萬沒想到啊,汪廣洋自己躲的挺遠,可那個楊顛瘋他不講武德,竟然像他娘的狗皮膏藥一般自個兒貼了上來,而且一貼上來就是“請廢胡俗”這麽大的事兒!
\"你說,本官要不要在他這份公文上附名?\"
汪廣洋手拿著楊少峰發來的公文晃了晃,滿臉無奈的對山東行中書省參議徐懷文說道:“附名,本官得罪的可不是一個人兩個人,不附名,得罪的也不是一個人兩個人。”
參議徐懷文同樣是愁容滿麵。
像楊少峰楊大知縣發來的這種公文,要附名的話就不僅僅隻是汪廣洋一個人,就連自己這個參議也同樣要附名。
那麽問題來了:汪廣洋不願意附名,自己這個參議就願意附名了?
要知道,汪廣洋說附名要得罪的,是整個北方那些已經接受胡俗的士紳和百姓,還有大量像楊少峰一樣的知縣。
而不附名,會得罪的卻是楊少峰,還有楊少峰背後的平章政事常遇春,右相徐達,當朝太子朱標,當朝皇帝朱重八。
得罪朱重八朱皇帝肯定會立即倒黴,但是得罪了北方的士紳和官員,這些人要是暗中使壞,自個兒多半還是要倒黴,隻不過是一早一晚罷了。
至於說把他楊顛瘋的公文扣下來,不發往通政司……萬一他楊顛瘋已經先發往通政司了呢?
這愣頭青又不是第一回幹這種事兒了!
徐懷文越想越是難受,糾結了好半天才微微點頭,“附吧,我等食君之祿,自當為君分憂,反正早附晚附都是一樣,與其得罪不該得罪的,倒還不如得罪那些能得罪的,總比兩麵都不討好要強。”
汪廣洋無奈的歎了一聲,說道:“附吧,等咱們都附了名,就該換上位頭疼了。”
提筆在楊少峰的公文上附了名字,汪廣洋又微微歎息一聲,嘟囔道:“禁胡姓?如今燕雲十六州尚未徹底恢複,他怎麽敢的?”
……
跟汪廣洋預想的不同,朱重八朱皇帝在接到楊少峰通過通政司遞上來的奏本之後並沒有感覺頭疼,反而笑的十分燦爛。
胡俗?
那玩意兒早該廢了!
胡姓?
不禁了胡姓,北方漢人大量用胡姓的,他們能把自己當成漢人?
既然他們都不把自己當成漢人了,那他們還能把自己當做是大明的百姓?
禁,必須禁!
還有這個收繼婚,這他娘的是什麽亂七八糟的破玩意兒,不把這種胡俗禁掉,人又與禽獸何異?
然後,朱重八朱皇帝就派人把李善長、胡惟庸還有劉伯溫、楊憲等人都召集到了一起,準備商量商量廢止胡俗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