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灑落在皇宮禦花園中,為青磚綠瓦鍍上一層金邊。幾日前金榜題名,新學與舊學的學子皆榜上有名,這喜悅的氣氛還未散去,一場特殊的文化研討會即將在此拉開帷幕。
向丁一身明黃龍袍,端坐在主位之上,目光掃過下方濟濟一堂的文人學士,帶著幾分期許,朗聲道:“朕廣納賢才,不拘一格,為的便是集思廣益,共襄盛舉。今日,特邀各位前來,暢所欲言,為大業文化發展獻計獻策!”
他的目光落在坐在左側首位的蘇大儒和右側首位的李夫子上。蘇大儒是舊學領袖,學識淵博,桃李滿天下;李夫子則是新學代表人物,思想開放,主張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兩人代表著兩種不同的文化流派,彼此之間一直存在著觀點上的分歧。
丁瑤一襲鳳袍,優雅地起身,環視四周,溫婉的聲音在殿內回蕩:“自古以來,文化的發展便是在交流與碰撞中不斷前進的。新學與舊學,並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相互借鑒,相互補充的。”
她的話語如春風化雨,消弭了殿內原本有些緊張的氣氛。眾人紛紛點頭,表示讚同。丁瑤繼續說道:“陛下設立獎學金,便是希望鼓勵更多有誌青年,不分新學舊學,都能為大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皇後所言極是。”一直沉默不語的蘇大儒捋著胡須,緩緩開口,“老夫研究儒家經典數十年,深知其博大精深,但也應該看到,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我們也需要學習新的知識,才能更好地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
他的話語令在場不少舊學學者動容,就連李夫子也點頭表示讚同。他起身說道:“蘇老先生所言極是。新學並非要全盤否定舊學,而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那依李夫子之見,該如何取舍?”坐在蘇大儒身旁一位年輕的學子忍不住開口問道。
李夫子微微一笑,正欲作答,卻聽蘇大儒說道:“不如這樣,老夫與李夫子各抒己見,就以……”他頓了頓,目光掃過書架,最終落在其中一本古籍上,“就以《論語》為例,談談各自的理解,如何?”
“正有此意。”李夫子眼中閃過一絲精光,欣然應允。
一場關於經典著作的思想碰撞,一觸即發……
蘇大儒率先起身,他翻開《論語》,指著其中“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一句,侃侃而談:“這句話,強調的是學習與溫習的重要性。我們研習經典,當勤而行之,方能領悟其中真諦。”
李夫子聽罷,卻搖了搖頭,他接過話茬,“蘇老先生所言固然有理,但在我看來,‘學而時習之’,更強調的是‘習’的方式。‘習’,並非簡單的重複,而是要將所學知識應用於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反思、改進,這才是學習的真諦!”
此言一出,殿內頓時議論紛紛。一些支持舊學的學者紛紛搖頭,認為李夫子曲解經典;而一些接受新學的年輕人則麵露喜色,認為李夫子言之有理。
“李夫子,你這是斷章取義!”一位支持舊學的王書生拍案而起,“孔夫子提倡的是‘溫故而知新’,你卻說要將所學知識應用於實踐,這豈不是舍本逐末?”
王書生的話音剛落,便感到一道銳利的目光射向自己,他抬頭一看,隻見向丁正目光炯炯地盯著自己,心中不禁一凜。
李夫子卻並未動怒,他語氣溫和地解釋道:“這位小兄台,‘溫故而知新’與‘學以致用’並不矛盾。我們學習經典,是為了從中汲取智慧,指導實踐。隻有將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才能檢驗其正確性,並從中獲得新的感悟。”
王書生還想反駁,卻被身旁的同學拉住。李夫子的話語,讓他心中原本堅定的信念產生了一絲動搖。
蘇大儒與李夫子的辯論還在繼續,兩人你一言我一語,旁征博引,殿內氣氛也隨之不斷升溫。有人支持蘇大儒,認為他堅守傳統,維護了文化的正統;也有人支持李夫子,認為他思想開放,為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向丁始終麵帶微笑,靜靜地聽著眾人的辯論。他明白,新舊學之間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但隻要引導得當,這種碰撞將會成為推動文化進步的動力。
“陛下,臣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一直沉默不語的趙學士突然起身,向丁微微頷首示意。“趙愛卿請講。”向丁微笑著點頭,示意趙學士暢所欲言。
趙學士起身,環視四周,緩緩說道:“臣以為,新舊學之爭,關鍵在於如何取舍。舊學固然有其精華,但也有其糟粕;新學雖是新潮,但也並非盡善盡美。我們應該做的,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新舊學融會貫通,創造出更加燦爛的文化。”
趙學士的話語,猶如一縷清風,吹散了殿內緊張的氣氛。眾人紛紛點頭,認為他言之有理。
“陛下,臣這些年來一直在研究如何將新舊學融合,並取得了一些成果。”趙學士從袖中取出一疊書稿,雙手呈上,“這是臣的研究心得,請陛下過目。”
向丁接過書稿,仔細翻閱起來。書稿中,趙學士旁征博引,從儒家經典到西方哲學,從古代科技到現代思想,都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比較,並提出了許多獨到的見解。
“妙!妙啊!”向丁越看越是興奮,忍不住拍案叫絕,“趙愛卿,你的研究成果,為文化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啊!”
他抬頭看向眾人,朗聲道:“朕決定,將定期舉辦此類文化研討會,邀請各方學者,暢所欲言,共同探討文化發展的新思路、新方向!”
向丁的話音剛落,殿內便響起雷鳴般的掌聲。蘇大儒和李夫子也互相點頭,臉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這場文化研討會,在一片熱烈的氛圍中落下帷幕。然而,誰也沒有想到的是,這僅僅隻是一個開始……
“陛下,”趙學士走到禦書房門口,卻見丁瑤從裏麵走了出來,他停住腳步,神色凝重,“關於江南的奏折……”
趙學士欲言又止,最終還是拱手道:“皇後娘娘。”
丁瑤微微一笑:“趙學士不必多禮,陛下正在批閱奏折,你可是有什麽要事稟報?”
“回稟皇後娘娘,微臣是想問問,陛下對江南士族反對新學一事,可有什麽指示?”趙學士眉頭緊鎖,語氣中難掩擔憂。
研討會結束後,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迅速傳遍全國。百姓們奔走相告,對新舊學百家爭鳴的盛況津津樂道,對未來充滿了期待。一時間,各地興起了一股學習的熱潮,新學堂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樂見其成。江南地區,自古以來便是文化重地,士族勢力根深蒂固,他們對新學充滿了抵觸,認為這是對傳統文化的褻瀆。各地官員的奏折雪片般飛來,其中不乏對新學的攻擊和質疑,更有甚者,直接上書彈劾趙學士,指責他蠱惑聖聽,擾亂朝綱。
丁瑤秀眉微蹙,她明白趙學士的擔憂。江南士族勢力龐大,若是處理不當,很容易引發朝堂動蕩,甚至會影響到新政的推行。
“陛下自有決斷,趙學士不必太過憂心。”丁瑤安慰道,“陛下心懷天下,定會妥善處理此事。”
“微臣明白。”趙學士點點頭,但心中的擔憂並沒有完全消散。
丁瑤回到禦書房,見向丁正伏案疾書,眉頭緊鎖,神情凝重。她輕手輕腳地走到他身後,柔聲問道:“陛下還在為江南的事情煩心嗎?”
向丁放下手中的筆,揉了揉眉心,歎了口氣:“江南士族反對新學情緒高漲,朕正在考慮如何應對。”
丁瑤沉思片刻,說道:“陛下,江南士族之所以反對新學,無非是擔心失去既得利益。臣妾以為,與其強硬打壓,不如……”
她附在向丁耳邊,低聲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向丁聽完,眼睛一亮,猛地站起身來,走到書案前,鋪開一張宣紙,提筆寫下幾個大字:“興建天下書院!”
向丁一身明黃龍袍,端坐在主位之上,目光掃過下方濟濟一堂的文人學士,帶著幾分期許,朗聲道:“朕廣納賢才,不拘一格,為的便是集思廣益,共襄盛舉。今日,特邀各位前來,暢所欲言,為大業文化發展獻計獻策!”
他的目光落在坐在左側首位的蘇大儒和右側首位的李夫子上。蘇大儒是舊學領袖,學識淵博,桃李滿天下;李夫子則是新學代表人物,思想開放,主張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兩人代表著兩種不同的文化流派,彼此之間一直存在著觀點上的分歧。
丁瑤一襲鳳袍,優雅地起身,環視四周,溫婉的聲音在殿內回蕩:“自古以來,文化的發展便是在交流與碰撞中不斷前進的。新學與舊學,並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相互借鑒,相互補充的。”
她的話語如春風化雨,消弭了殿內原本有些緊張的氣氛。眾人紛紛點頭,表示讚同。丁瑤繼續說道:“陛下設立獎學金,便是希望鼓勵更多有誌青年,不分新學舊學,都能為大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皇後所言極是。”一直沉默不語的蘇大儒捋著胡須,緩緩開口,“老夫研究儒家經典數十年,深知其博大精深,但也應該看到,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我們也需要學習新的知識,才能更好地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
他的話語令在場不少舊學學者動容,就連李夫子也點頭表示讚同。他起身說道:“蘇老先生所言極是。新學並非要全盤否定舊學,而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那依李夫子之見,該如何取舍?”坐在蘇大儒身旁一位年輕的學子忍不住開口問道。
李夫子微微一笑,正欲作答,卻聽蘇大儒說道:“不如這樣,老夫與李夫子各抒己見,就以……”他頓了頓,目光掃過書架,最終落在其中一本古籍上,“就以《論語》為例,談談各自的理解,如何?”
“正有此意。”李夫子眼中閃過一絲精光,欣然應允。
一場關於經典著作的思想碰撞,一觸即發……
蘇大儒率先起身,他翻開《論語》,指著其中“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一句,侃侃而談:“這句話,強調的是學習與溫習的重要性。我們研習經典,當勤而行之,方能領悟其中真諦。”
李夫子聽罷,卻搖了搖頭,他接過話茬,“蘇老先生所言固然有理,但在我看來,‘學而時習之’,更強調的是‘習’的方式。‘習’,並非簡單的重複,而是要將所學知識應用於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反思、改進,這才是學習的真諦!”
此言一出,殿內頓時議論紛紛。一些支持舊學的學者紛紛搖頭,認為李夫子曲解經典;而一些接受新學的年輕人則麵露喜色,認為李夫子言之有理。
“李夫子,你這是斷章取義!”一位支持舊學的王書生拍案而起,“孔夫子提倡的是‘溫故而知新’,你卻說要將所學知識應用於實踐,這豈不是舍本逐末?”
王書生的話音剛落,便感到一道銳利的目光射向自己,他抬頭一看,隻見向丁正目光炯炯地盯著自己,心中不禁一凜。
李夫子卻並未動怒,他語氣溫和地解釋道:“這位小兄台,‘溫故而知新’與‘學以致用’並不矛盾。我們學習經典,是為了從中汲取智慧,指導實踐。隻有將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才能檢驗其正確性,並從中獲得新的感悟。”
王書生還想反駁,卻被身旁的同學拉住。李夫子的話語,讓他心中原本堅定的信念產生了一絲動搖。
蘇大儒與李夫子的辯論還在繼續,兩人你一言我一語,旁征博引,殿內氣氛也隨之不斷升溫。有人支持蘇大儒,認為他堅守傳統,維護了文化的正統;也有人支持李夫子,認為他思想開放,為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向丁始終麵帶微笑,靜靜地聽著眾人的辯論。他明白,新舊學之間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但隻要引導得當,這種碰撞將會成為推動文化進步的動力。
“陛下,臣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一直沉默不語的趙學士突然起身,向丁微微頷首示意。“趙愛卿請講。”向丁微笑著點頭,示意趙學士暢所欲言。
趙學士起身,環視四周,緩緩說道:“臣以為,新舊學之爭,關鍵在於如何取舍。舊學固然有其精華,但也有其糟粕;新學雖是新潮,但也並非盡善盡美。我們應該做的,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新舊學融會貫通,創造出更加燦爛的文化。”
趙學士的話語,猶如一縷清風,吹散了殿內緊張的氣氛。眾人紛紛點頭,認為他言之有理。
“陛下,臣這些年來一直在研究如何將新舊學融合,並取得了一些成果。”趙學士從袖中取出一疊書稿,雙手呈上,“這是臣的研究心得,請陛下過目。”
向丁接過書稿,仔細翻閱起來。書稿中,趙學士旁征博引,從儒家經典到西方哲學,從古代科技到現代思想,都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比較,並提出了許多獨到的見解。
“妙!妙啊!”向丁越看越是興奮,忍不住拍案叫絕,“趙愛卿,你的研究成果,為文化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啊!”
他抬頭看向眾人,朗聲道:“朕決定,將定期舉辦此類文化研討會,邀請各方學者,暢所欲言,共同探討文化發展的新思路、新方向!”
向丁的話音剛落,殿內便響起雷鳴般的掌聲。蘇大儒和李夫子也互相點頭,臉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這場文化研討會,在一片熱烈的氛圍中落下帷幕。然而,誰也沒有想到的是,這僅僅隻是一個開始……
“陛下,”趙學士走到禦書房門口,卻見丁瑤從裏麵走了出來,他停住腳步,神色凝重,“關於江南的奏折……”
趙學士欲言又止,最終還是拱手道:“皇後娘娘。”
丁瑤微微一笑:“趙學士不必多禮,陛下正在批閱奏折,你可是有什麽要事稟報?”
“回稟皇後娘娘,微臣是想問問,陛下對江南士族反對新學一事,可有什麽指示?”趙學士眉頭緊鎖,語氣中難掩擔憂。
研討會結束後,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迅速傳遍全國。百姓們奔走相告,對新舊學百家爭鳴的盛況津津樂道,對未來充滿了期待。一時間,各地興起了一股學習的熱潮,新學堂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樂見其成。江南地區,自古以來便是文化重地,士族勢力根深蒂固,他們對新學充滿了抵觸,認為這是對傳統文化的褻瀆。各地官員的奏折雪片般飛來,其中不乏對新學的攻擊和質疑,更有甚者,直接上書彈劾趙學士,指責他蠱惑聖聽,擾亂朝綱。
丁瑤秀眉微蹙,她明白趙學士的擔憂。江南士族勢力龐大,若是處理不當,很容易引發朝堂動蕩,甚至會影響到新政的推行。
“陛下自有決斷,趙學士不必太過憂心。”丁瑤安慰道,“陛下心懷天下,定會妥善處理此事。”
“微臣明白。”趙學士點點頭,但心中的擔憂並沒有完全消散。
丁瑤回到禦書房,見向丁正伏案疾書,眉頭緊鎖,神情凝重。她輕手輕腳地走到他身後,柔聲問道:“陛下還在為江南的事情煩心嗎?”
向丁放下手中的筆,揉了揉眉心,歎了口氣:“江南士族反對新學情緒高漲,朕正在考慮如何應對。”
丁瑤沉思片刻,說道:“陛下,江南士族之所以反對新學,無非是擔心失去既得利益。臣妾以為,與其強硬打壓,不如……”
她附在向丁耳邊,低聲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向丁聽完,眼睛一亮,猛地站起身來,走到書案前,鋪開一張宣紙,提筆寫下幾個大字:“興建天下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