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引導民間辦工廠
軍閥:兄長走後,留給我一個奉軍 作者:雞蛋加辣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四大督軍看來,張凡喊他們叔叔伯伯,這算是在尊敬他們。而這也代表,今天的這次談話,是非正式的。
說實在的,無論是萬祥福還是黃博恩,他們兩個都是看著張家兄弟出生長大的。
如果不是真的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他們也不願意跟張家兄弟兵戈相向。
而現在,張凡給他們麵子,願意跟他們以一種非正式的方式聊,這表明張凡不像張玨那樣獨斷專行。
如果能夠通過談判,處理好奉軍內部的事情,他們也願意以和平的方式解決這件事。
張凡見四大督軍都沒有反對自己,他清了清嗓子,然後才繼續說道:“各位叔伯,今天呢,我們先聊一聊四省民生的問題。”
“最近我發現,四省百姓,特別是奉天城裏的百姓,都在擔心大帥府會改變之前的政令。”
“所以,我想在這兩天內,公布大帥府最新的政令,而這份政令呢,各位叔伯可以先看看。”
說著,張凡將早就準備好,關於四省百姓民生方麵的政令分發了下去。
趁著四大督軍查看政令的時候,張凡也繼續說道:“政令主體上沒有修改,隻是在一些細節上做了改動。”
“主要是還是集中在百姓農稅上麵,從原來的個人納稅三成改成了兩成,地主則是從原來的三成改到了四成。”
“等等,為什麽地主的稅要往上漲?”
張凡剛說了第一條,一旁的萬祥福就立馬出言打斷。
之前的奉軍農稅,統一的都是三成。而現在張凡上任之後,就直接把個人的農稅降低,卻把地主的農稅增加。
個人是什麽,個人就是一群普通的農戶,他們這些人擁有自己的田地。屬於無權無勢的那種。
而地主階層,則是奉軍賴以為生的階層了。奉軍大部分的農稅,都是由地主階層提供。
你說為什麽在奉軍這邊地主也要交稅?原因很簡單,張庭芳以前就是貧困階層出身,就是替地主家耕田的那種。
那個時候,農戶給地主家做長工,一年帶頭也隻能維持勉強餓不死的程度。
一旦遇到災年,那可以說餓死人都是常事。
後來,張庭芳機緣巧合的成為了督軍,建立了奉軍,然後他就開始打壓地主階層。
但是又遭到地主階層的抵抗,好不容易平定叛亂之後,張庭芳也不敢過分的壓榨地主,隻能保持一個較低的收稅。
而那次叛亂之後,地主們也都知道,張庭芳殺他們不會手軟,所以他們也不敢過於得罪張庭芳。
最後,雙方商定,地主和普通農戶一樣繳納農稅。農戶再給奉軍交稅之後,就不必再給地主交稅。
這樣一套流程下來,才讓四省的農戶家裏有點餘糧。
可以說是,三方好不容易才勉強達成了平衡。
結果沒想到,張凡上來第一件事,就是給農戶降稅,卻把降下去的那一成稅收,轉嫁到了地主頭上。
這件事如果處理不好,很容易就造成四省的地主們,集體抗議了。
而張凡卻隻是笑了笑,然後才繼續說道:“各位叔伯,都先別急,咱們繼續看下去。”
眾人聽到張凡的話,這才耐著性子,繼續查看剩下的政令。
結果他們就發現,這一套新政令的後麵,多了一條。
“大帥府鼓勵民間投資建廠,新建立的工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享受商稅減免,具體減免程度,則是根據新建工廠生產的產品而定。”
“如果民間建廠缺少資金,可向大帥府提交申請,經核準之後,由大帥府提供專項資金,並由大帥府派人督管。借款利息不得高於當時民間借貸的六成。”
看到這一條,四大督軍就疑惑的看向張凡,他們不知道,為什麽張凡會把這一條寫到新政令當中。
見眾人用疑惑的眼光看向自己,張凡這才向眾人解釋道:“各位叔伯,我之所以要提出這一條,主要還是想發展四省的工業。”
“想必叔伯也應該清楚,我們奉軍為什麽比直軍,皖軍更具有戰鬥力,別看我們奉軍人數比較少,但是單論戰鬥力,我們不怕皖軍,更不怕直軍。”
“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我們有自己的工廠,我們奉軍需要的一切,都可以自己生產。”
“小到子彈,槍支,大到卡車火炮,都是我們自己產的。”
“相對於隻能依靠從國外進口武器的直軍,皖軍,我們對於戰爭帶來的後勤壓力,更具抗抗壓能力。”
“簡單來說,我們的後勤壓力更小一些。同時戰爭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能刺激到我們公布工廠的發展。”
“工廠賺到錢,他們就需要向我們繳納更多的商稅,這樣一來,我們奉軍也不會說,越打越窮。”
“這其實就是一個良性的循環,而直軍和皖軍跟我們相反,他們隻能是越打越窮。”
“當然了,還有更多的好處,這裏我就不細說了,我隻想想告訴叔伯,工廠帶給我們的稅,遠比靠著那一點農稅來得多。”
“農稅才值幾個錢?還是辦工廠,搞實業賺錢啊。”
“而想發展工業,單靠大帥府,這肯定不行,畢竟前期需要投入的錢太多,我們需要建立的廠子也很多。這樣的經濟壓力,我大帥府也承受不起。”
“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麽不想著讓百姓們來建這些工廠?而百姓們想要建廠,也是需要投錢的。”
“普通農民手裏麵沒有那麽多,隻有地主手裏才有。”
“所以,我打算,用這樣的方式,逼迫地主階層的人把手裏的錢拿出來。為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在新工廠建立之後,進行一定程度上的稅收減免。”
四大督軍聽到張凡的話,他們自己想了想,似乎張凡要這麽做,也不是不行。
四大督軍也不是迂腐之人,如果是的話,他們之前也不會跟著張庭芳一起去限製地主了。
他們之前有這樣的疑問,隻是擔心張凡會把地主們逼得造反。
可是現在看來,張凡是想讓那些有實力的地主們集體轉行,既然如此,他們覺得到時候公布這些政令的時候,好好地跟那些地主商量一下,應該問題不大。
畢竟,地主這些人,其實也很怕死,不是到了非反不可的程度,他們還真的不願意造反。
ps:作者不是專業學經濟的,所以知道這一段寫出來,有很大的問題,大家就當個笑話看看,別罵。這本書主要還是軍閥之間的戰爭和對外擴張。
說實在的,無論是萬祥福還是黃博恩,他們兩個都是看著張家兄弟出生長大的。
如果不是真的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他們也不願意跟張家兄弟兵戈相向。
而現在,張凡給他們麵子,願意跟他們以一種非正式的方式聊,這表明張凡不像張玨那樣獨斷專行。
如果能夠通過談判,處理好奉軍內部的事情,他們也願意以和平的方式解決這件事。
張凡見四大督軍都沒有反對自己,他清了清嗓子,然後才繼續說道:“各位叔伯,今天呢,我們先聊一聊四省民生的問題。”
“最近我發現,四省百姓,特別是奉天城裏的百姓,都在擔心大帥府會改變之前的政令。”
“所以,我想在這兩天內,公布大帥府最新的政令,而這份政令呢,各位叔伯可以先看看。”
說著,張凡將早就準備好,關於四省百姓民生方麵的政令分發了下去。
趁著四大督軍查看政令的時候,張凡也繼續說道:“政令主體上沒有修改,隻是在一些細節上做了改動。”
“主要是還是集中在百姓農稅上麵,從原來的個人納稅三成改成了兩成,地主則是從原來的三成改到了四成。”
“等等,為什麽地主的稅要往上漲?”
張凡剛說了第一條,一旁的萬祥福就立馬出言打斷。
之前的奉軍農稅,統一的都是三成。而現在張凡上任之後,就直接把個人的農稅降低,卻把地主的農稅增加。
個人是什麽,個人就是一群普通的農戶,他們這些人擁有自己的田地。屬於無權無勢的那種。
而地主階層,則是奉軍賴以為生的階層了。奉軍大部分的農稅,都是由地主階層提供。
你說為什麽在奉軍這邊地主也要交稅?原因很簡單,張庭芳以前就是貧困階層出身,就是替地主家耕田的那種。
那個時候,農戶給地主家做長工,一年帶頭也隻能維持勉強餓不死的程度。
一旦遇到災年,那可以說餓死人都是常事。
後來,張庭芳機緣巧合的成為了督軍,建立了奉軍,然後他就開始打壓地主階層。
但是又遭到地主階層的抵抗,好不容易平定叛亂之後,張庭芳也不敢過分的壓榨地主,隻能保持一個較低的收稅。
而那次叛亂之後,地主們也都知道,張庭芳殺他們不會手軟,所以他們也不敢過於得罪張庭芳。
最後,雙方商定,地主和普通農戶一樣繳納農稅。農戶再給奉軍交稅之後,就不必再給地主交稅。
這樣一套流程下來,才讓四省的農戶家裏有點餘糧。
可以說是,三方好不容易才勉強達成了平衡。
結果沒想到,張凡上來第一件事,就是給農戶降稅,卻把降下去的那一成稅收,轉嫁到了地主頭上。
這件事如果處理不好,很容易就造成四省的地主們,集體抗議了。
而張凡卻隻是笑了笑,然後才繼續說道:“各位叔伯,都先別急,咱們繼續看下去。”
眾人聽到張凡的話,這才耐著性子,繼續查看剩下的政令。
結果他們就發現,這一套新政令的後麵,多了一條。
“大帥府鼓勵民間投資建廠,新建立的工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享受商稅減免,具體減免程度,則是根據新建工廠生產的產品而定。”
“如果民間建廠缺少資金,可向大帥府提交申請,經核準之後,由大帥府提供專項資金,並由大帥府派人督管。借款利息不得高於當時民間借貸的六成。”
看到這一條,四大督軍就疑惑的看向張凡,他們不知道,為什麽張凡會把這一條寫到新政令當中。
見眾人用疑惑的眼光看向自己,張凡這才向眾人解釋道:“各位叔伯,我之所以要提出這一條,主要還是想發展四省的工業。”
“想必叔伯也應該清楚,我們奉軍為什麽比直軍,皖軍更具有戰鬥力,別看我們奉軍人數比較少,但是單論戰鬥力,我們不怕皖軍,更不怕直軍。”
“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我們有自己的工廠,我們奉軍需要的一切,都可以自己生產。”
“小到子彈,槍支,大到卡車火炮,都是我們自己產的。”
“相對於隻能依靠從國外進口武器的直軍,皖軍,我們對於戰爭帶來的後勤壓力,更具抗抗壓能力。”
“簡單來說,我們的後勤壓力更小一些。同時戰爭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能刺激到我們公布工廠的發展。”
“工廠賺到錢,他們就需要向我們繳納更多的商稅,這樣一來,我們奉軍也不會說,越打越窮。”
“這其實就是一個良性的循環,而直軍和皖軍跟我們相反,他們隻能是越打越窮。”
“當然了,還有更多的好處,這裏我就不細說了,我隻想想告訴叔伯,工廠帶給我們的稅,遠比靠著那一點農稅來得多。”
“農稅才值幾個錢?還是辦工廠,搞實業賺錢啊。”
“而想發展工業,單靠大帥府,這肯定不行,畢竟前期需要投入的錢太多,我們需要建立的廠子也很多。這樣的經濟壓力,我大帥府也承受不起。”
“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麽不想著讓百姓們來建這些工廠?而百姓們想要建廠,也是需要投錢的。”
“普通農民手裏麵沒有那麽多,隻有地主手裏才有。”
“所以,我打算,用這樣的方式,逼迫地主階層的人把手裏的錢拿出來。為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在新工廠建立之後,進行一定程度上的稅收減免。”
四大督軍聽到張凡的話,他們自己想了想,似乎張凡要這麽做,也不是不行。
四大督軍也不是迂腐之人,如果是的話,他們之前也不會跟著張庭芳一起去限製地主了。
他們之前有這樣的疑問,隻是擔心張凡會把地主們逼得造反。
可是現在看來,張凡是想讓那些有實力的地主們集體轉行,既然如此,他們覺得到時候公布這些政令的時候,好好地跟那些地主商量一下,應該問題不大。
畢竟,地主這些人,其實也很怕死,不是到了非反不可的程度,他們還真的不願意造反。
ps:作者不是專業學經濟的,所以知道這一段寫出來,有很大的問題,大家就當個笑話看看,別罵。這本書主要還是軍閥之間的戰爭和對外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