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三方互諒書
軍閥:兄長走後,留給我一個奉軍 作者:雞蛋加辣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張凡一通畫大餅神通下,四省的地主,商戶和大買辦都接受了張凡提出來的新政。
雖然表麵上看,新政對於普通農戶來說,減少了稅收,但是農戶可耕種麵積卻增加了許多。
讓一些以前收不上來農田,也能按照正常土地收取農稅。
而且,新政農稅很低,這又進一步增加了農戶開墾荒地的欲望。簡單來說,就是單塊農田的農稅減少,但是整體農田麵積增多。
真正收上來的農稅,反而是不減反增。
至於說,那些地主,商戶,大買辦階級,他們看似稅收增加,但實際上,由於張凡鼓勵地主,商戶,大買辦階級開工廠,提供貸款等措施,反而讓他們收入增加。
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地主,商戶,大買辦階層,他們原本每個月賺一萬大洋,要交三成,也就是3000大洋的商稅。
而現在,他們每個月賺十萬,交四成,也就是四萬大洋的稅。誰賺得多?
可能有人會說,商人都是貪心的,他們不會舍得把到收錢的再吐出去。
正常來說,是這個道理,但問題是,張凡他們不算正常人啊。
他是手裏是有兵有槍的軍閥啊,沒有什麽人權可以講。如果你覺得,你可以肉身抗子彈,那你倒是可以試著抗稅不繳。
隨著新政的出台,最明顯的一點就是,當月奉軍的收入增加了。
而為了進一步刺激四省經濟,張凡隨後又補充了一些新政策,例如奉軍所有軍需品應當本地采購。
在比如說,對於積極交稅,且商品合格的工廠或是商鋪,企業,奉軍實行一定程度的減稅。
這個交稅政策實行一年一考核製度。也就是說,你要是生產出來的商品一直是行業拔尖的,那麽你就可以每年享受商稅減免政策。
但如果,你之前達到了減免標準,但是今年生產的商品,質量下降,那麽今年就不再享受商稅減免的優惠。
當然了,這些政令都是張凡提出一個大概,具體的則是由四省稅務局去製定詳細的細則,最後由張凡簽字。
現在,張凡的注意力,還是放在了三個方麵。
第一個就是他讓王俊去辦的擴軍事宜。
作為一個軍閥安身立命的根本,軍隊永遠是被放在第一位的。
正所謂,手裏有槍,心中不慌。
新擴編的四個師,張凡基本上都是一手抓,從訓練,到軍容軍紀都是張凡親自製定的細則。
同時,張凡還建立了憲兵隊,專門用來管理這四個師的軍紀問題。
這裏需要說一下,在這之前,奉軍內部沒有憲兵,而且,不光奉軍沒有,其他軍閥都沒有。
這也就導致,很多時候,軍閥手中的軍隊,軍紀方麵都不太好。
這也是老百姓痛恨軍閥士兵的一個主要原因。
奉軍的軍紀,在整個大夏來說,其實還算可以的,至少他們沒有戰時兵,平時匪的地步。但是你要說奉軍軍紀有多少,那也是不可能的。
這些在張凡看來,那都是不行的。他需要建立一支軍容軍紀都完美的軍隊。
對於這方麵,張凡直接套用了三大紀律,並且新增憲兵這個軍中職能部門,要求他們隨時隨地檢查士兵的作風問題。
如果發現,有士兵敢違背這項命令,最低都是關禁閉,最高可執行槍決。
這一套命令發布下去,在新擴編的隊伍中,沒有掀起什麽浪花,但是對於那些老兵來說,則是宛如晴天霹靂,大呼好日子過去了。
但不管外人怎麽說,張凡新擴編的四個師嚴格按照新規執行,然後這四個師就一天一個樣的在不停變化著。
第二個方麵,則是關於和直軍,皖軍,皇室之間的談判。
這件事,張凡主要還是交給了王福忠去辦。
一開始,四方談判進行的非常不順利。
皇室不滿足奉軍隻保證他們擁有京城。但是在三大軍閥的壓迫之下,皇室最後還是隻能捏著鼻子認了。
用張凡的原話來說,皇室就是有一點不知足,原本皇室是個什麽樣,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
政令出不了皇宮,皇宮外麵就是直軍的地盤。
現在,在奉軍的斡旋之下,皇室能夠掌控京城和京城附近50公裏的土地。
就這還不滿足,真是給他臉了。
於是,對於皇室不合理的要求(皇室要求直隸歸屬皇室管理),直軍聯合皖軍,奉軍簽署了三方協定。直接把皇室排除在外。
最後,在得知三方協定簽訂之後,太後林茵又在後宮裏麵大發雷霆。
當然了,三方協定,隻針對皇室,而關乎三方利益的商討中,直軍,皖軍,奉軍也是針鋒相對。
直軍聲稱自己隻願意接受將三方領土恢複到戰前。
而皖軍要求直軍讓出棗莊,臨沂等地。直軍斷然拒絕這一不合理的要求。(直軍地盤包含直隸,魯省,河南北部,皖軍地盤包括江蘇,江西,湖北和河南南部。)
甚至,馮友昌直接告訴段義德,先要地盤,沒得談,有本事大家就在戰場上見真章。
段義德也毫不示弱,表示打就打。
王福忠則是在中間安撫雙方,表示大家都是大夏的臣子,沒必要在戰場上發生打死的。有什麽事,坐下來慢慢談。
最後,雙方經過一個月的拉扯,最後還是在《直皖互諒書》上簽了字。
《直皖互諒書》規定,從即日起,直皖雙方結束對立,直係賠償皖軍100萬大洋,並讓出郯城和嶧城,直軍退回到微山湖以北地區。
而皖軍則將汝南讓給直係,全軍退回到淮河以南。
同時,雙方規定,在雙方邊境上,劃出一條五十公裏的緩衝區。在這五十公裏範圍內,雙方士兵都不允許進去,否則就是為宣戰。
本就元氣大傷的雙方,在奉軍的斡旋下,隻能是硬著頭皮把這份互諒書給簽了。
至於說,奉軍和直軍之間的條約,其實沒什麽好談的。
奉軍和直軍之間,矛盾並不深,再加上這一次,張玨的意外身亡,馮友昌對於王福忠提出,山海關歸屬奉軍的要求,並沒有過多的拉扯。很痛快的就在互諒書上簽了字。
《奉直互諒書》上約定雙方以隆化,承德,寬城,山海關為線,以北歸屬奉軍,以南歸屬直軍。
同時,也規定,雙方之間劃出一條三十公裏的緩衝區。
自此,曆時從1930年6月開始,到11月三方簽訂互諒書為止,總共曆時五個多月的奉、直、皖大戰落下了帷幕。
雖然表麵上看,新政對於普通農戶來說,減少了稅收,但是農戶可耕種麵積卻增加了許多。
讓一些以前收不上來農田,也能按照正常土地收取農稅。
而且,新政農稅很低,這又進一步增加了農戶開墾荒地的欲望。簡單來說,就是單塊農田的農稅減少,但是整體農田麵積增多。
真正收上來的農稅,反而是不減反增。
至於說,那些地主,商戶,大買辦階級,他們看似稅收增加,但實際上,由於張凡鼓勵地主,商戶,大買辦階級開工廠,提供貸款等措施,反而讓他們收入增加。
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地主,商戶,大買辦階層,他們原本每個月賺一萬大洋,要交三成,也就是3000大洋的商稅。
而現在,他們每個月賺十萬,交四成,也就是四萬大洋的稅。誰賺得多?
可能有人會說,商人都是貪心的,他們不會舍得把到收錢的再吐出去。
正常來說,是這個道理,但問題是,張凡他們不算正常人啊。
他是手裏是有兵有槍的軍閥啊,沒有什麽人權可以講。如果你覺得,你可以肉身抗子彈,那你倒是可以試著抗稅不繳。
隨著新政的出台,最明顯的一點就是,當月奉軍的收入增加了。
而為了進一步刺激四省經濟,張凡隨後又補充了一些新政策,例如奉軍所有軍需品應當本地采購。
在比如說,對於積極交稅,且商品合格的工廠或是商鋪,企業,奉軍實行一定程度的減稅。
這個交稅政策實行一年一考核製度。也就是說,你要是生產出來的商品一直是行業拔尖的,那麽你就可以每年享受商稅減免政策。
但如果,你之前達到了減免標準,但是今年生產的商品,質量下降,那麽今年就不再享受商稅減免的優惠。
當然了,這些政令都是張凡提出一個大概,具體的則是由四省稅務局去製定詳細的細則,最後由張凡簽字。
現在,張凡的注意力,還是放在了三個方麵。
第一個就是他讓王俊去辦的擴軍事宜。
作為一個軍閥安身立命的根本,軍隊永遠是被放在第一位的。
正所謂,手裏有槍,心中不慌。
新擴編的四個師,張凡基本上都是一手抓,從訓練,到軍容軍紀都是張凡親自製定的細則。
同時,張凡還建立了憲兵隊,專門用來管理這四個師的軍紀問題。
這裏需要說一下,在這之前,奉軍內部沒有憲兵,而且,不光奉軍沒有,其他軍閥都沒有。
這也就導致,很多時候,軍閥手中的軍隊,軍紀方麵都不太好。
這也是老百姓痛恨軍閥士兵的一個主要原因。
奉軍的軍紀,在整個大夏來說,其實還算可以的,至少他們沒有戰時兵,平時匪的地步。但是你要說奉軍軍紀有多少,那也是不可能的。
這些在張凡看來,那都是不行的。他需要建立一支軍容軍紀都完美的軍隊。
對於這方麵,張凡直接套用了三大紀律,並且新增憲兵這個軍中職能部門,要求他們隨時隨地檢查士兵的作風問題。
如果發現,有士兵敢違背這項命令,最低都是關禁閉,最高可執行槍決。
這一套命令發布下去,在新擴編的隊伍中,沒有掀起什麽浪花,但是對於那些老兵來說,則是宛如晴天霹靂,大呼好日子過去了。
但不管外人怎麽說,張凡新擴編的四個師嚴格按照新規執行,然後這四個師就一天一個樣的在不停變化著。
第二個方麵,則是關於和直軍,皖軍,皇室之間的談判。
這件事,張凡主要還是交給了王福忠去辦。
一開始,四方談判進行的非常不順利。
皇室不滿足奉軍隻保證他們擁有京城。但是在三大軍閥的壓迫之下,皇室最後還是隻能捏著鼻子認了。
用張凡的原話來說,皇室就是有一點不知足,原本皇室是個什麽樣,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
政令出不了皇宮,皇宮外麵就是直軍的地盤。
現在,在奉軍的斡旋之下,皇室能夠掌控京城和京城附近50公裏的土地。
就這還不滿足,真是給他臉了。
於是,對於皇室不合理的要求(皇室要求直隸歸屬皇室管理),直軍聯合皖軍,奉軍簽署了三方協定。直接把皇室排除在外。
最後,在得知三方協定簽訂之後,太後林茵又在後宮裏麵大發雷霆。
當然了,三方協定,隻針對皇室,而關乎三方利益的商討中,直軍,皖軍,奉軍也是針鋒相對。
直軍聲稱自己隻願意接受將三方領土恢複到戰前。
而皖軍要求直軍讓出棗莊,臨沂等地。直軍斷然拒絕這一不合理的要求。(直軍地盤包含直隸,魯省,河南北部,皖軍地盤包括江蘇,江西,湖北和河南南部。)
甚至,馮友昌直接告訴段義德,先要地盤,沒得談,有本事大家就在戰場上見真章。
段義德也毫不示弱,表示打就打。
王福忠則是在中間安撫雙方,表示大家都是大夏的臣子,沒必要在戰場上發生打死的。有什麽事,坐下來慢慢談。
最後,雙方經過一個月的拉扯,最後還是在《直皖互諒書》上簽了字。
《直皖互諒書》規定,從即日起,直皖雙方結束對立,直係賠償皖軍100萬大洋,並讓出郯城和嶧城,直軍退回到微山湖以北地區。
而皖軍則將汝南讓給直係,全軍退回到淮河以南。
同時,雙方規定,在雙方邊境上,劃出一條五十公裏的緩衝區。在這五十公裏範圍內,雙方士兵都不允許進去,否則就是為宣戰。
本就元氣大傷的雙方,在奉軍的斡旋下,隻能是硬著頭皮把這份互諒書給簽了。
至於說,奉軍和直軍之間的條約,其實沒什麽好談的。
奉軍和直軍之間,矛盾並不深,再加上這一次,張玨的意外身亡,馮友昌對於王福忠提出,山海關歸屬奉軍的要求,並沒有過多的拉扯。很痛快的就在互諒書上簽了字。
《奉直互諒書》上約定雙方以隆化,承德,寬城,山海關為線,以北歸屬奉軍,以南歸屬直軍。
同時,也規定,雙方之間劃出一條三十公裏的緩衝區。
自此,曆時從1930年6月開始,到11月三方簽訂互諒書為止,總共曆時五個多月的奉、直、皖大戰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