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這一刻,京師的大學都沸騰了
軍閥:兄長走後,留給我一個奉軍 作者:雞蛋加辣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馮友昌其實現在很糾結,他現在被張凡打的毫無還手之力,隻能被迫讓出直隸和晉省。
但是他看出來了,張凡也似乎到了極限,沒有辦法再打下去了。
同時英吉利人這段時間也再次找上了他,表示願意給他提供武器,讓他奪回直隸和晉省。
一切在他看來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可是現在突然給他說,奉軍很有可能要再一次跟櫻花國爆發戰爭了。
這多少讓他有一種,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覺。
馮友昌也年輕過,他也對這個國家飽含過熱情和希望,也想過拯救這個國家。可是他沒有成功。
然後現在,張凡的奉軍崛起,這讓資格最老的馮友昌既有羨慕,也有怨恨,還帶著點欣慰。
他羨慕張凡如此年輕,能夠做到這一步,如果他在年輕個二十歲,說不定還能和張凡一起為這個國家奮鬥一把。
怨恨的是,他張凡是踩著他才爬到這個位置的,張凡奪走了原本屬於的他榮耀。
而欣慰,則是因為他看到了大夏再一次一統的希望。
多種情感摻雜在一起,讓馮友昌的內心十分糾結。
然而,這個糾結,很快又要變成一種煎熬。
就在張凡的報道出來後,沒有過幾天,英吉利人就給馮友昌帶來了一個消息,那就是告訴馮友昌,他的機會來了。
俄國和櫻花國已經準備在11月份,對張凡動手。
現在已經到9月底了,距離11月不過短短的一個月多一點。
英吉利人是在提醒馮友昌,再過一個多月,他的機會就來了。
隻要櫻花國人和俄國在邊境同時對張凡展開進攻,那麽他反攻的機會就來了。
英吉利人的意思是讓他在堅持一下,聚集自己的力量,爭取這一次就徹底消滅張凡。
而馮友昌卻陷入到了兩難。
他對張凡是有怨恨,但是他還沒有到能夠抱著外國人,打壓自己同胞的地步。
他一直認為,大夏內部的軍閥亂戰,這是屬於兄弟間的爭鬥。這一點從軍閥戰爭失敗的一方,就能看得出來。
一般的大夏內部軍閥亂戰,被消滅的一方,頂多就是通電下野,還不至於把對方給殺了。
可以跟著外國勢力一起對付張凡,那他就要背上一個漢jian的罪名了。
所以,馮友昌異常的排斥,但卻又沒有直接拒絕。
等送走了英吉利人之後,馮友昌就直接把自己關進了房間,一連好幾天都沒有出來。
等到了第三天,馮友昌出來之後,他就下令前線收縮戰線,盡量的拉開和奉軍之間距離。
馮友昌怪異的舉動,很快就傳到了張凡這邊。
他連忙找來孫立國,向他詢問馮友昌這麽做是什麽意思。
孫國立根據目前的情報分析,以及他對馮友昌的了解,他已經猜到馮友昌現在知道了櫻花國和俄國的在邊境上的小動作,可能也猜到了,奉軍將與俄國和櫻花國之間有一場戰爭,即將爆發。
但是目前分析不出來,馮友昌是想不摻和還是想聚集實力,畢竟現在能用的情報,還是太少了。
所以,孫立國建議,不用管馮友昌怎麽做,他們依舊以不變應萬變,按照之前的計劃,募兵訓練,安排防禦。
而趙楚先這邊,在張凡旗幟鮮明的表示隻有一個國府之後,很明顯直隸和晉省的百姓,因為土改問題,對國府信心倍增。
同時,由於趙楚先的出力,讓文官這邊也認清楚了,反抗是無效的,不如早一點交出土地,早一點開設工廠,在其他人還沒有實施前,搶占先機。
所以,兩省的土改新政,反倒是容易了很多。
當然了,這其中少不了關外四省的原地主們,出來現身說法。告訴兩省那些手裏握著大量土地的士人,開設工廠賺的錢不比收地租少。
而且,這個錢,他們拿著也安心,既能給國府創造收益,還能快速獲得大量金錢。
唯一比較難的是,你能不能有新技術,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節省成本,或者是創造出,其他的沒有東西。
就比如,奉天有一個工廠,他們見國外的火柴賣的挺好,於是自己找人開始鑽研,最後也真的研發出來了火柴。
雖然是個小物件,但是年代,你能生產屬於自己國家的東西,大家也都願意花錢去買。
另外也有靠軍隊賺錢的工廠,就比如更靠近草原的熱河赤峰,那裏有一位商人覺得士兵們上了戰場之後,對於吃飯這一塊比較匱乏,又看到從米利堅有午餐肉進口。
就立馬聯想到,要建立一家工廠,主要生產一種食物,能夠給前線的士兵,提供美味的肉食。
借鑒罐頭類午餐肉,他找人專門做了一批紅燒牛肉罐頭,結果就直接在奉軍後勤部看中。
最後這種食物,不光奉軍大肆采購,就連在民間也賣的相當紅火。
簡單來說,在鼓勵開辦工廠的時代,隻要稍微有點眼光的人,都能賺錢。整個大夏有大片的空白,或者是被外國資本占據的領域,都需要有人去填補。
在有了關外商人的親身試驗之後,直隸和晉省的地主們也坐不住了,紛紛找上官府,想要先比人一步測量自家的土地。
可別忘了,這兩省的地主,可是有太後林茵親自許諾,前一百保留雙倍該有的土地,後麵再開始逐步減少。
所以,兩省的土地測量,基本上算是連夜測量,地主們也配合的非常好。
那些提前拿到補償的地主,則是揮舞著大把的鈔票,想要去投資建廠。結果國府還因此回籠了一部分資金。
當然除了投資建廠之外,這些啥也不懂,但是超級有錢的地主們,就開始思考,有了地,可以投資建廠之後,他們要幹點什麽。
結果他們很快發現,無論幹什麽,技術工,工人,研發人員都少不了。
特別是研發人員和技術工種,這都是需要大量的錢財投資才能弄得起來的。
於是,這幫有錢的地主老爺,又衝向了最近的國立高校。
這一點,京城附近的地主們占據了不少的地理優勢,他們第一時間就帶著大筆的錢,衝進了京都大學,大夏皇家學院這樣的高等學府。
然後這些人就帶著錢,直接找到了授課的老師,表示自己願意投資他們的科研,但前提是能夠讓他們率先生產一些東西。
這一刻,京師的大學都沸騰了。
但是他看出來了,張凡也似乎到了極限,沒有辦法再打下去了。
同時英吉利人這段時間也再次找上了他,表示願意給他提供武器,讓他奪回直隸和晉省。
一切在他看來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可是現在突然給他說,奉軍很有可能要再一次跟櫻花國爆發戰爭了。
這多少讓他有一種,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覺。
馮友昌也年輕過,他也對這個國家飽含過熱情和希望,也想過拯救這個國家。可是他沒有成功。
然後現在,張凡的奉軍崛起,這讓資格最老的馮友昌既有羨慕,也有怨恨,還帶著點欣慰。
他羨慕張凡如此年輕,能夠做到這一步,如果他在年輕個二十歲,說不定還能和張凡一起為這個國家奮鬥一把。
怨恨的是,他張凡是踩著他才爬到這個位置的,張凡奪走了原本屬於的他榮耀。
而欣慰,則是因為他看到了大夏再一次一統的希望。
多種情感摻雜在一起,讓馮友昌的內心十分糾結。
然而,這個糾結,很快又要變成一種煎熬。
就在張凡的報道出來後,沒有過幾天,英吉利人就給馮友昌帶來了一個消息,那就是告訴馮友昌,他的機會來了。
俄國和櫻花國已經準備在11月份,對張凡動手。
現在已經到9月底了,距離11月不過短短的一個月多一點。
英吉利人是在提醒馮友昌,再過一個多月,他的機會就來了。
隻要櫻花國人和俄國在邊境同時對張凡展開進攻,那麽他反攻的機會就來了。
英吉利人的意思是讓他在堅持一下,聚集自己的力量,爭取這一次就徹底消滅張凡。
而馮友昌卻陷入到了兩難。
他對張凡是有怨恨,但是他還沒有到能夠抱著外國人,打壓自己同胞的地步。
他一直認為,大夏內部的軍閥亂戰,這是屬於兄弟間的爭鬥。這一點從軍閥戰爭失敗的一方,就能看得出來。
一般的大夏內部軍閥亂戰,被消滅的一方,頂多就是通電下野,還不至於把對方給殺了。
可以跟著外國勢力一起對付張凡,那他就要背上一個漢jian的罪名了。
所以,馮友昌異常的排斥,但卻又沒有直接拒絕。
等送走了英吉利人之後,馮友昌就直接把自己關進了房間,一連好幾天都沒有出來。
等到了第三天,馮友昌出來之後,他就下令前線收縮戰線,盡量的拉開和奉軍之間距離。
馮友昌怪異的舉動,很快就傳到了張凡這邊。
他連忙找來孫立國,向他詢問馮友昌這麽做是什麽意思。
孫國立根據目前的情報分析,以及他對馮友昌的了解,他已經猜到馮友昌現在知道了櫻花國和俄國的在邊境上的小動作,可能也猜到了,奉軍將與俄國和櫻花國之間有一場戰爭,即將爆發。
但是目前分析不出來,馮友昌是想不摻和還是想聚集實力,畢竟現在能用的情報,還是太少了。
所以,孫立國建議,不用管馮友昌怎麽做,他們依舊以不變應萬變,按照之前的計劃,募兵訓練,安排防禦。
而趙楚先這邊,在張凡旗幟鮮明的表示隻有一個國府之後,很明顯直隸和晉省的百姓,因為土改問題,對國府信心倍增。
同時,由於趙楚先的出力,讓文官這邊也認清楚了,反抗是無效的,不如早一點交出土地,早一點開設工廠,在其他人還沒有實施前,搶占先機。
所以,兩省的土改新政,反倒是容易了很多。
當然了,這其中少不了關外四省的原地主們,出來現身說法。告訴兩省那些手裏握著大量土地的士人,開設工廠賺的錢不比收地租少。
而且,這個錢,他們拿著也安心,既能給國府創造收益,還能快速獲得大量金錢。
唯一比較難的是,你能不能有新技術,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節省成本,或者是創造出,其他的沒有東西。
就比如,奉天有一個工廠,他們見國外的火柴賣的挺好,於是自己找人開始鑽研,最後也真的研發出來了火柴。
雖然是個小物件,但是年代,你能生產屬於自己國家的東西,大家也都願意花錢去買。
另外也有靠軍隊賺錢的工廠,就比如更靠近草原的熱河赤峰,那裏有一位商人覺得士兵們上了戰場之後,對於吃飯這一塊比較匱乏,又看到從米利堅有午餐肉進口。
就立馬聯想到,要建立一家工廠,主要生產一種食物,能夠給前線的士兵,提供美味的肉食。
借鑒罐頭類午餐肉,他找人專門做了一批紅燒牛肉罐頭,結果就直接在奉軍後勤部看中。
最後這種食物,不光奉軍大肆采購,就連在民間也賣的相當紅火。
簡單來說,在鼓勵開辦工廠的時代,隻要稍微有點眼光的人,都能賺錢。整個大夏有大片的空白,或者是被外國資本占據的領域,都需要有人去填補。
在有了關外商人的親身試驗之後,直隸和晉省的地主們也坐不住了,紛紛找上官府,想要先比人一步測量自家的土地。
可別忘了,這兩省的地主,可是有太後林茵親自許諾,前一百保留雙倍該有的土地,後麵再開始逐步減少。
所以,兩省的土地測量,基本上算是連夜測量,地主們也配合的非常好。
那些提前拿到補償的地主,則是揮舞著大把的鈔票,想要去投資建廠。結果國府還因此回籠了一部分資金。
當然除了投資建廠之外,這些啥也不懂,但是超級有錢的地主們,就開始思考,有了地,可以投資建廠之後,他們要幹點什麽。
結果他們很快發現,無論幹什麽,技術工,工人,研發人員都少不了。
特別是研發人員和技術工種,這都是需要大量的錢財投資才能弄得起來的。
於是,這幫有錢的地主老爺,又衝向了最近的國立高校。
這一點,京城附近的地主們占據了不少的地理優勢,他們第一時間就帶著大筆的錢,衝進了京都大學,大夏皇家學院這樣的高等學府。
然後這些人就帶著錢,直接找到了授課的老師,表示自己願意投資他們的科研,但前提是能夠讓他們率先生產一些東西。
這一刻,京師的大學都沸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