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皇帝內經原古文
素問第06章 陰陽離合論
黃帝問曰:餘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
岐伯對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
帝曰:願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
岐伯曰:聖人南麵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衝。太衝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名曰陰中之陽。
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於厲兌,名曰陰中之陽。
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於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
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
帝曰:願聞三陰?
岐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衝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於隱白,名曰陰中之陰。
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根起於湧泉,名曰陰中之少陰。
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於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
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陰。
陰陽(雩重)(雩重),積傳為一周,氣裏形表,而為相成也。
二、對古文“陰陽離合論”深度解析
探秘三陰三陽的奧秘——《黃帝內經》深度解析
在古老的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中,黃帝與岐伯的這段對話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著智慧的光芒,為我們揭示了三陰三陽的深邃意義和陰陽離合的奇妙之處。
首先,讓我們思考一下“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的觀念。這是對自然界最基本的陰陽劃分,也是人類對宇宙萬物認知的起點。而“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則進一步強調了人與自然的緊密聯係,暗示著人體的生理節律也與天地運行的規律相呼應。
然而,岐伯指出“三陰三陽不應陰陽”,這引發了我們的疑問和思考。陰陽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但其核心要義卻是一致的。這種對陰陽的多維度理解和無限可擴展性,體現了古人對宇宙本質的深刻洞察。
接下來,岐伯詳細闡述了三陰三陽的具體含義和相互關係。“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那些尚未從地下生長出來的事物,被稱為陰中之陰。而“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則表示已經從地下生長出來的事物,具有了一定的陽性特征。這種對事物從陰到陽的漸進發展的描述,反映了陰陽相互轉化的動態過程。
當提到“聖人南麵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衝”時,我們仿佛看到了一位智者站在天地之間,以廣闊的視野和深邃的思考來探究陰陽的奧秘。“太衝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名曰陰中之陽”,這裏描述了太陽經與少陰經的關係,以及它們在陰陽體係中的位置和特點。太陽經作為陽經的代表,其根源起於至陰之處,與命門相連,體現了陰陽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關係。
“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於厲兌,名曰陰中之陽”,這進一步闡述了太陰經與陽明經的關係。陽明經作為陽經中的重要一員,其根源起於厲兌,與太陰經相互關聯,共同構成了人體陰陽平衡的重要環節。
而“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於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則揭示了少陽經與厥陰經的聯係。少陽經作為樞機,起到了調節陰陽的關鍵作用,它與厥陰經相互呼應,共同維持著人體的動態平衡。
“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這三陽經相互配合,各司其職,共同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們“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強調了三陽經之間的緊密聯係和協同作用,隻有相互協調,才能保持人體的健康狀態。
當探討到三陰經時,“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衝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於隱白,名曰陰中之陰”,描述了太陰經的特點和位置。太陰經作為三陰經中的開經,起著開啟陰氣的作用。
“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根起於湧泉,名曰陰中之少陰”,少陰經作為樞機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與太陰經和厥陰經相互關聯,共同調節著人體的陰氣運行。
“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於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厥陰經作為闔經,起到了關閉陰氣的作用。這三陰經相互配合,“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陰”,共同維持著人體陰氣的平衡和穩定。
最後,我們認識到“陰陽(雩重)(雩重),積傳為一周,氣裏形表,而為相成也”,陰陽的相互作用和流轉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循環,內與外相互呼應,氣與形相互成就。這種對陰陽離合的深入理解,為我們揭示了人體生命活動的奧秘,也為中醫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總之,這段對話是《黃帝內經》中關於三陰三陽的重要闡述,它不僅展現了古人對陰陽學說的深刻理解和精妙運用,也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啟示,讓我們更加深入地認識人體與自然的關係,以及如何通過調節陰陽來保持健康和治療疾病。這是一部永恒的經典,其智慧將永遠照耀著人類探索生命奧秘的道路。
三、《黃帝內經》素問第06章名為“陰陽離合論”。其主要內容如下:
黃帝提問:黃帝問道,他聽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合為一年,人也與天地相應。但如今人體的三陰三陽與天地陰陽之數不相符合,這是什麽緣故?
岐伯回答陰陽之要:岐伯回答,陰陽的變化範圍廣泛,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數量龐大不可勝數,但關鍵的道理是統一的。天地之間,萬物初生,未長出地麵時叫做陰中之陰;長出地麵後則稱為陰中之陽。陽氣給予萬物生機,陰氣使萬物成形。萬物的發生因於春氣溫暖,盛長因於夏氣炎熱,收成因於秋氣清涼,閉藏因於冬氣寒冷。如果四時陰陽失序,天地間的生長收藏變化就會失常,這種陰陽變化的道理在人身上也有一定規律且可以推測。
三陰三陽之離合:
三陽經:聖人麵向南方站立,前方叫廣明,後方叫太衝。太衝部位的經脈是少陰,少陰經上麵的經脈是太陽,太陽經下端起於至陰穴,上端結於命門,稱為陰中之陽;中身以上屬陽,稱為廣明,廣明之下是太陰,太陰前麵的經脈是陽明,陽明經下端起於厲兌穴,稱為陰中之陽;厥陰之表是少陽,少陽經下端起於竅陰穴,稱為陰中之少陽。三陽經的離合中,太陽主表為開,陽明主裏為闔,少陽介於表裏之間為樞,三者相互緊密聯係,合起來稱為一陽。
三陰經:在外為陽,在內為陰,在裏的經脈稱為陰經。行於少陰前麵的是太陰,太陰經根起於隱白穴,稱為陰中之陰;太陰之後是少陰,少陰經根起於湧泉穴,稱為陰中之少陰;少陰之前是厥陰,厥陰經根起於大敦穴,由於兩陰相合而無陽,厥陰又位於最裏,所以稱之為陰之絕陰。三陰經之離合中,太陰為三陰之表為開,厥陰為主陰之裏為闔,少陰位於太、厥表裏之間為樞,三者相互協調緊密聯係,合起來稱為一陰。
總之,這一篇章主要討論了陰陽的離合之數,強調了陰陽的對立統一以及三陰三陽經脈的分布、特點和相互關係。
待續
素問第06章 陰陽離合論
黃帝問曰:餘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
岐伯對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
帝曰:願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
岐伯曰:聖人南麵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衝。太衝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名曰陰中之陽。
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於厲兌,名曰陰中之陽。
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於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
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
帝曰:願聞三陰?
岐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衝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於隱白,名曰陰中之陰。
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根起於湧泉,名曰陰中之少陰。
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於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
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陰。
陰陽(雩重)(雩重),積傳為一周,氣裏形表,而為相成也。
二、對古文“陰陽離合論”深度解析
探秘三陰三陽的奧秘——《黃帝內經》深度解析
在古老的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中,黃帝與岐伯的這段對話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著智慧的光芒,為我們揭示了三陰三陽的深邃意義和陰陽離合的奇妙之處。
首先,讓我們思考一下“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的觀念。這是對自然界最基本的陰陽劃分,也是人類對宇宙萬物認知的起點。而“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則進一步強調了人與自然的緊密聯係,暗示著人體的生理節律也與天地運行的規律相呼應。
然而,岐伯指出“三陰三陽不應陰陽”,這引發了我們的疑問和思考。陰陽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但其核心要義卻是一致的。這種對陰陽的多維度理解和無限可擴展性,體現了古人對宇宙本質的深刻洞察。
接下來,岐伯詳細闡述了三陰三陽的具體含義和相互關係。“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那些尚未從地下生長出來的事物,被稱為陰中之陰。而“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則表示已經從地下生長出來的事物,具有了一定的陽性特征。這種對事物從陰到陽的漸進發展的描述,反映了陰陽相互轉化的動態過程。
當提到“聖人南麵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衝”時,我們仿佛看到了一位智者站在天地之間,以廣闊的視野和深邃的思考來探究陰陽的奧秘。“太衝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名曰陰中之陽”,這裏描述了太陽經與少陰經的關係,以及它們在陰陽體係中的位置和特點。太陽經作為陽經的代表,其根源起於至陰之處,與命門相連,體現了陰陽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關係。
“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於厲兌,名曰陰中之陽”,這進一步闡述了太陰經與陽明經的關係。陽明經作為陽經中的重要一員,其根源起於厲兌,與太陰經相互關聯,共同構成了人體陰陽平衡的重要環節。
而“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於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則揭示了少陽經與厥陰經的聯係。少陽經作為樞機,起到了調節陰陽的關鍵作用,它與厥陰經相互呼應,共同維持著人體的動態平衡。
“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這三陽經相互配合,各司其職,共同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們“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強調了三陽經之間的緊密聯係和協同作用,隻有相互協調,才能保持人體的健康狀態。
當探討到三陰經時,“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衝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於隱白,名曰陰中之陰”,描述了太陰經的特點和位置。太陰經作為三陰經中的開經,起著開啟陰氣的作用。
“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根起於湧泉,名曰陰中之少陰”,少陰經作為樞機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與太陰經和厥陰經相互關聯,共同調節著人體的陰氣運行。
“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於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厥陰經作為闔經,起到了關閉陰氣的作用。這三陰經相互配合,“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陰”,共同維持著人體陰氣的平衡和穩定。
最後,我們認識到“陰陽(雩重)(雩重),積傳為一周,氣裏形表,而為相成也”,陰陽的相互作用和流轉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循環,內與外相互呼應,氣與形相互成就。這種對陰陽離合的深入理解,為我們揭示了人體生命活動的奧秘,也為中醫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總之,這段對話是《黃帝內經》中關於三陰三陽的重要闡述,它不僅展現了古人對陰陽學說的深刻理解和精妙運用,也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啟示,讓我們更加深入地認識人體與自然的關係,以及如何通過調節陰陽來保持健康和治療疾病。這是一部永恒的經典,其智慧將永遠照耀著人類探索生命奧秘的道路。
三、《黃帝內經》素問第06章名為“陰陽離合論”。其主要內容如下:
黃帝提問:黃帝問道,他聽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合為一年,人也與天地相應。但如今人體的三陰三陽與天地陰陽之數不相符合,這是什麽緣故?
岐伯回答陰陽之要:岐伯回答,陰陽的變化範圍廣泛,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數量龐大不可勝數,但關鍵的道理是統一的。天地之間,萬物初生,未長出地麵時叫做陰中之陰;長出地麵後則稱為陰中之陽。陽氣給予萬物生機,陰氣使萬物成形。萬物的發生因於春氣溫暖,盛長因於夏氣炎熱,收成因於秋氣清涼,閉藏因於冬氣寒冷。如果四時陰陽失序,天地間的生長收藏變化就會失常,這種陰陽變化的道理在人身上也有一定規律且可以推測。
三陰三陽之離合:
三陽經:聖人麵向南方站立,前方叫廣明,後方叫太衝。太衝部位的經脈是少陰,少陰經上麵的經脈是太陽,太陽經下端起於至陰穴,上端結於命門,稱為陰中之陽;中身以上屬陽,稱為廣明,廣明之下是太陰,太陰前麵的經脈是陽明,陽明經下端起於厲兌穴,稱為陰中之陽;厥陰之表是少陽,少陽經下端起於竅陰穴,稱為陰中之少陽。三陽經的離合中,太陽主表為開,陽明主裏為闔,少陽介於表裏之間為樞,三者相互緊密聯係,合起來稱為一陽。
三陰經:在外為陽,在內為陰,在裏的經脈稱為陰經。行於少陰前麵的是太陰,太陰經根起於隱白穴,稱為陰中之陰;太陰之後是少陰,少陰經根起於湧泉穴,稱為陰中之少陰;少陰之前是厥陰,厥陰經根起於大敦穴,由於兩陰相合而無陽,厥陰又位於最裏,所以稱之為陰之絕陰。三陰經之離合中,太陰為三陰之表為開,厥陰為主陰之裏為闔,少陰位於太、厥表裏之間為樞,三者相互協調緊密聯係,合起來稱為一陰。
總之,這一篇章主要討論了陰陽的離合之數,強調了陰陽的對立統一以及三陰三陽經脈的分布、特點和相互關係。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