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皇帝內經》原古文


    素問第19章 玉機真藏論


    古文:


    黃帝問曰:春脈如弦,何如而弦。歧伯對曰: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耎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歧伯曰: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春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歧伯曰:太過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巔疾;其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脇胠滿。帝曰:善。


    夏脈如鉤,何如而鉤。歧伯曰:夏脈者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歧伯曰: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夏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歧伯曰: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其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泄。帝曰:善。


    秋脈如浮,何如而浮。歧伯曰:秋脈者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歧伯曰: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傍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秋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歧伯曰: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慍慍然;其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帝曰:善。


    冬脈如營,何如而營。歧伯曰:冬脈者腎也,北方水也,萬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氣來,沈以搏,故曰營,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歧伯曰:其氣來如彈石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者,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冬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歧伯曰:太過,則令人解?,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其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饑,?(miǎo)中清,脊中痛,少腹滿,小便變。帝曰:善。


    帝曰:四時之序,逆從之變異也,然脾脈獨何主。歧伯曰:脾脈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帝曰:然則脾善惡,可得見(xiàn)之乎。歧伯曰: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帝曰:惡者何如可見。歧伯曰: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喙(hui)者,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夫子言脾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其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歧伯曰:太過,則令人四支不舉;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脈之大要,天下至數,五色脈變,揆度奇恒,道在於一,神轉不回,回則不轉,及失其機,至數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藏之藏府,每旦讀之,名曰玉機。


    藏受氣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氣舍於其所生,死於其所不勝。病之且死,必先傳行至其所不勝,病乃死。此言氣之逆行也,故死。肝受氣於心,傳之於脾,氣舍於腎,至肺而死。心受氣於脾,傳之於肺,氣舍於肝,至腎而死。脾受氣於肺,傳之於腎,氣舍於心,至肝而死。肺受氣於腎,傳之於肝,氣舍於脾,至心而死。腎受氣於肝,傳之於心,氣舍於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黃帝曰:五藏相通,移皆有次,五藏有病,則各傳其所勝。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傳五藏而當死,是順傳所勝之次。故曰:別於陽者,知病從來;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是故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或痹不仁腫痛,當是之時,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於肺,名曰肺痹,發咳上氣。弗治,肺即傳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脇痛出食,當是之時,可按若刺耳。弗治,肝傳之脾,病名曰脾風,發癉,腹中熱,煩心出黃,當此之時,可按可藥可浴。弗治,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當此之時,可按可藥。弗治,腎傳之心,病筋脈相引而急,病名曰瘛,當此之時,可灸可藥。弗治,滿十日,法當死。腎因傳之心,心即複反傳而行之肺,發寒熱,法當三歲死,此病之次也。


    然其卒(cu)發者,不必治於傳,或其傳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憂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恐則脾氣乘矣,憂則心氣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變,及其傳化。傳,乘之名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其氣動形,期六月死,真藏脈見,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期一月死,真藏見,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期一月死,真藏見(xiàn),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身熱脫肉破?(jun),真藏見,十月之內死。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內消,動作益衰,真藏來見,期一歲死,見其真藏,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腹內痛,心中不便,肩項身熱,破?脫肉,目匡陷,真藏見,目不見人,立死,其見人者,至其所不勝之時則死。急虛身中卒(cu)至,五藏絕閉,脈道不通,氣不往來,譬於墮溺,不可為期。其脈絕不來,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脫,真藏雖不見,猶死也。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色白赤不澤,毛折,乃死。真腎脈至,搏而絕,如指彈石,辟辟然,色黑黃不澤,毛折,乃死。真脾脈至,弱而乍數乍疏,色黃青不澤,毛折,乃死。諸真藏脈見者,皆死,不治也。黃帝曰:見真藏曰死,何也。歧伯曰:五藏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藏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故五藏各以其時,自為而至於手太陰也。故邪氣勝者,精氣衰也,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故真藏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藏也,故曰死。帝曰:善。


    黃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後其時。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脈從四時,謂之可治;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取之以時。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澤,謂之難已;脈實以堅,謂之益甚;脈逆四時,為不可治。必察四難,而明告之。所謂逆四時者,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秋得心脈,冬得脾脈,其至皆懸絕沈澀者,命曰逆四時。未有藏形,於春夏而脈沈澀,秋冬而脈浮大,名曰逆四時也。病熱脈靜,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病在中脈實堅,病在外,脈不實堅者,皆難治。


    黃帝曰:餘聞虛實以決死生,願聞其情。歧伯曰:五實死,五虛死。帝曰:願聞五實五虛。歧伯曰: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mào),此謂五實。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此謂五虛。帝曰:其時有生者,何也。歧伯曰: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此其候也。


    二、《對皇帝內經》原古文深度解析


    (一)《玉機真藏論篇第十九深度解析》


    《黃帝內經》中的《素問·玉機真藏論篇第十九》是一篇極具深度和內涵的篇章,它詳細論述了五髒的真髒脈以及疾病的預後,同時通過觀察脈象來判斷疾病的輕重和生死,為我們揭示了人體生命活動與脈象之間的緊密聯係。


    黃帝詢問春季脈象如弦的特征,岐伯解釋說,春脈與肝相應,代表著東方木氣,是萬物開始生長的象征。正常的春脈應該是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且長,稱為弦脈。與之相反的情況則表示有病。當脈象表現為氣來實而強時,這是太過的表現,病在體表;脈象氣來不實而微,則是不及的表現,病在體內。而太過的脈象會使人善忘、眩暈、頭痛等;不及的脈象則會導致胸痛牽引後背,下則兩脅脹滿。


    接著,探討夏季脈象如鉤的特點。夏脈與心相應,代表南方火氣,是萬物繁榮生長的體現。正常的夏脈應該是氣來盛去衰,稱為鉤脈。脈象氣來盛去亦盛是太過,病在體表;氣來不盛去反盛則是不及,病在體內。太過的脈象會使人身熱、皮膚疼痛、浸淫瘡等;不及的脈象會令人心煩、咳嗽、氣泄等。


    秋季脈象如浮的情況也被詳細闡述。秋脈與肺相應,代表西方金氣,是萬物收獲的象征。正常的秋脈應該是輕虛以浮,來急去散,稱為浮脈。脈象氣來毛而中央堅,兩旁虛是太過,病在體表;氣來毛而微則是不及,病在體內。太過的脈象會使人逆氣、背痛、慍慍然;不及的脈象會使人喘、呼吸少氣、咳嗽、咯血、下聞病音等。


    冬季脈象如營的特點同樣被深入分析。冬脈與腎相應,代表北方水氣,是萬物閉藏的象征。正常的冬脈應該是沉以搏,稱為營脈。脈象氣來如彈石是太過,病在體表;氣去如數則是不及,病在體內。太過的脈象會使人懈惰、脊脈痛、少氣不欲言;不及的脈象會使人心中如懸、饑餓感、中脘清冷、脊中痛、小腹脹滿、小便變化等。


    黃帝進一步詢問四季脈象的順序、逆從變化,以及脾脈的特點。岐伯指出,脾脈屬土,是孤髒而灌溉四旁的。脾脈的善惡可以通過脈象表現出來,善者難以察覺,惡者則可以觀察到。脈象如水之流是太過,病在體表;如鳥之喙則是不及,病在體內。脾脈太過會使人四肢不舉;不及則會使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


    通過對這篇經文的深入解讀,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了五髒真髒脈與疾病的關係,以及脈象在疾病診斷中的重要作用。同時,也讓我們感受到了《黃帝內經》中蘊含的博大精深的醫學智慧和對人體生命活動的深刻洞察。這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醫學理論基礎,也為我們探索和研究人體健康與疾病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和指導。我們應當珍視這一經典著作,不斷從中汲取知識和智慧,為推動醫學的發展和人類健康事業的進步貢獻力量。


    將這篇經文“著之玉版,藏之髒腑,每旦讀之”,如獲至寶,這正是《玉機真藏論篇第十九》的珍貴價值所在。讓我們在不斷的學習和探索中,更好地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人類的健康福祉而努力奮鬥。


    (二)《藏氣傳變與疾病生死解析》


    在中醫理論中,“藏受氣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氣舍於其所生,死於其所不勝”這句話揭示了髒腑之間氣機的傳遞和變化規律。肝受氣於心,傳之於脾,氣舍於腎,至肺而死;心受氣於脾,傳之於肺,氣舍於肝,至腎而死;脾受氣於肺,傳之於腎,氣舍於心,至肝而死;肺受氣於腎,傳之於肝,氣舍於脾,至心而死;腎受氣於肝,傳之於心,氣舍於肺,至脾而死。這種傳變若不加以治療,最終會導致死亡,且死亡的時間可以通過一日一夜五分之來推測。


    黃帝還指出,五髒相通,疾病的轉移都有一定的次序。五髒有病時,會各自傳其所勝之髒。如果不及時治療,經過一定時間,疾病會傳遍五髒而導致死亡,這就是順傳所勝之次。因此,能夠辨別疾病來自於陽經還是陰經,就能知道疾病發生的原因和死生的期限,也能知道疾病發展到何種程度會導致死亡。


    風邪被稱為百病之長,當風寒侵襲人體時,會使人毫毛豎起,皮膚緊閉而發熱,此時可以通過發汗來治療;如果出現痹症、麻木不仁、腫痛等症狀,可以采用湯熨、火灸、針刺等方法去除。如果不及時治療,疾病會傳入肺部,形成肺痹,出現咳嗽、上氣等症狀;若肺痹不治療,又會傳至肝髒,形成肝痹,也叫厥病,出現脅痛、吐食等症狀,此時可以通過按摩、刺耳等方法治療;若肝痹不治療,會傳至脾髒,形成脾風,出現黃疸、腹中熱、心煩、出黃等症狀,此時可以通過按摩、用藥、沐浴等方法治療;若脾風不治療,會傳至腎髒,形成疝瘕,出現少腹冤熱而痛、出白、蠱病等症狀,此時可以通過按摩、用藥等方法治療;若疝瘕不治療,會傳至心髒,形成筋脈相引而急的瘛病,此時可以通過艾灸、用藥等方法治療;若仍不治療,滿十天後,依法當死。腎髒再傳至心髒,心髒又反傳至肺部,出現寒熱症狀,依法當三歲死,這就是疾病的傳變次序。


    然而,有些疾病突然發作,不一定按照傳變的次序發展;或者其傳變過程不按常規順序進行。憂、恐、悲、喜、怒等情緒會使疾病的傳變失去常規次序,從而使人患上大病。因此,喜會使腎氣受損,怒會使肝氣受損,悲會使肺氣受損,恐會使脾氣受損,憂會使心氣受損,這就是其中的道理。


    疾病有五種,五種相互組合就有二十五種變化,以及它們的傳化過程。傳變就是乘虛而入的意思。


    當出現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其氣動形等症狀時,若在六個月內死亡,是真髒脈出現的表現,就可以確定死亡的日期。同樣,出現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等症狀,若在一個月內死亡,或出現真髒見的情況,也可以確定死亡的日期。其他類似的症狀組合和真髒脈出現的情況,也都有相應的死亡時間預測。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內消、動作益衰等症狀出現時,若真髒來見,預測在一年內死亡,見到真髒脈時,就可以確定死亡的日期。當出現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腹內痛、心中不便、肩項身熱、破?脫肉、目匡陷、真髒見且目不見人等症狀時,會立即死亡;若真髒見而目能見人,則在其所不勝之時死亡。


    如果身體突然遭受嚴重的虛損,五髒氣機閉塞,脈道不通,氣不往來,就如同墮入水中或溺水一般,無法預測死亡的時間。


    總之,了解髒腑之間的氣機傳變規律以及疾病的發展和預後,對於中醫的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情緒對疾病的影響也不容忽視,保持良好的心態對於預防和治療疾病至關重要。


    (三)《真藏脈與生死之辨及虛實對死生的影響》


    在醫學的深邃領域中,對於人體脈象與健康狀態的研究一直是至關重要的課題。本文將深入探討“真藏脈”出現時意味著死亡的原因,以及脈象與疾病發展、生死預後之間的緊密關聯。


    當提及“真藏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等描述時,我們仿佛能看到那細微而又驚心動魄的脈象變化。真肝脈的急勁、真心脈的堅實搏動、真肺脈的大而虛、真腎脈的搏而絕以及真脾脈的弱而乍數乍疏,每一種脈象都預示著生命的危機。這些脈象所呈現的特征,如色青白不澤、毛折等,更是暗示著身體內部的嚴重失衡與衰竭。


    黃帝對於“見真藏曰死”的疑惑,引發了歧伯深入的解釋。五藏皆稟氣於胃,胃氣是五藏之氣能夠達於手太陰的關鍵。當邪氣強盛而精氣衰弱時,病重者胃氣無法與之共同到達手太陰,真藏之氣便獨自顯現,這意味著病邪已經戰勝了髒腑,生命也麵臨終結。


    在治病過程中,觀察形氣色澤、脈之盛衰以及病之新故是至關重要的。形氣相得、色澤浮潤、脈從四時等情況被視為可治之象,而形氣相失、色夭不澤、脈實以堅等則預示著難治之症。特別要注意的是逆四時的脈象,如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等,以及在春夏出現沈澀脈象、秋冬出現浮大脈象,這些都是違背自然規律的表現,預示著病情的惡化和難以治愈。


    對於疾病的熱與靜、泄與大、脫血與實等情況的分析,也能揭示出疾病的嚴重程度。病熱而脈靜、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等,以及病在中脈實堅、病在外脈不實堅等情況,都給治療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黃帝對於虛實與死生關係的關注,引出了歧伯對於五實五虛的闡述。脈盛、皮熱、腹脹等五實症狀,以及脈細、皮寒、氣少等五虛症狀,都代表著身體機能的極端失衡。然而,在某些情況下,即使出現五實五虛的情況,仍有生存的可能。當漿粥能夠入胃、泄注得以停止時,虛者有存活的機會;身汗得出且後利通暢時,實者也可能轉危為安。這些都是生死邊緣的微妙轉機。


    脈象如同一麵鏡子,反映著人體內部的動態變化。深入理解真藏脈與虛實對死生的影響,有助於醫者更準確地判斷病情、製定治療方案,也讓我們對生命的脆弱與堅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醫學的探索之路上,每一次對脈象的解讀都是對生命奧秘的一次深入挖掘,我們應不斷追求知識的積累與進步,為人類健康事業貢獻力量。


    三、用不同詞牌名來讚美《皇帝內經》原古文素問第 19 章玉機真藏論的內容:


    《沁園春·玉機真藏》


    太古醫經,內經素問,玉機真藏。探生命奧秘,氣機流轉,髒真所係,脈象昭彰。病入膏肓,邪侵正損,生死之機細考量。精微處,悟陰陽之道,智慧之光。


    岐黃之術流芳,引後世學人思遠航。敬先賢智慧,傳承不輟,千秋萬代,濟世懸壺。護佑蒼生,杏林春暖,妙手回春譜華章。醫心在,佑萬民康健,德澤無疆。


    《水調歌頭·內經玉機》


    內經藏真訣,玉機論玄機。陰陽調和之道,髒腑蘊神奇。脈象浮沉遲數,診斷入微精準,疾患漸明晰。生死係一線,醫者用心思。


    探本源,求真理,誌難移。傳承千古,岐黃之術展光輝。護佑生靈康健,恩澤廣披大地,功德載豐碑。素問傳薪火,永世綻芳菲。


    《卜算子·玉機真藏論》


    內經蘊寶藏,玉機論真章。髒氣盛衰細端詳,脈象透滄桑。


    醫道通古今,智慧放光芒。護佑安康使命長,仁德永流芳。


    以下是對這些內容的詮釋:


    《沁園春·玉機真藏》這首詞中,“太古醫經”“內經素問”強調了《皇帝內經》的古老和重要性。“玉機真藏”被深入探討,描述了其中關於生命奧秘、氣機變化、脈象顯示以及疾病與生死的關係等內容。表達了對先賢智慧的敬仰和對其傳承的讚美,同時也體現了醫者的責任和對萬民健康的守護。


    《水調歌頭·內經玉機》中,進一步闡述了《皇帝內經》中所蘊含的道理,如陰陽調和、髒腑神奇等。脈象的分析精準入微,體現了醫學的嚴謹。強調了傳承的重要性,以及其對蒼生的恩澤和功德。


    《卜算子·玉機真藏論》則突出了《皇帝內經》是寶藏,“玉機真藏論”是其中的精華篇章。髒氣盛衰和脈象的意義被深刻揭示。表達了醫道的永恒價值和仁德的重要性。


    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深度解析皇帝內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ai重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ai重歌並收藏深度解析皇帝內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