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皇帝內經》原古文
素問第23章 宣明五氣
古文:
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
氣所病:心為噫(ài),肺為咳,肝為語,脾為吞,腎為欠為嚏(ti),胃為氣逆為噦(yuě)為恐,大腸小腸為泄,下焦溢為水,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膽為怒,是謂五病。
精所並:精氣並於心則喜,並於肺則悲,並於肝則憂,並於脾則畏,並於腎則恐,是謂五並,虛而相並者也。
藏所惡: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脾惡濕,腎惡燥,是謂五惡。
藏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謂五液。
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
病所發:陰病發於骨,陽病發於血,陰病發於肉,陽病發於冬,陰病發於夏,是謂五發。
邪所亂: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痹,搏陽則為巔疾,搏陰則為喑(yin),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是謂五亂。
邪所見:春得秋脈,夏得冬脈,長夏得春脈,秋得夏脈,冬得長夏脈,名曰陰出之陽,病善怒不治,是謂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誌,是謂五藏所藏。
藏所主: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是謂五主。
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
脈應象:肝脈弦,心脈鉤,脾脈代,肺脈毛,腎脈石,是謂五藏之脈。
二、以下是對古文宣明五氣深度解析
《〈黃帝內經〉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深度解析》
《黃帝內經》的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人體生理與病理的奧秘之路。
首先,“味所入”揭示了五味與五髒的關聯。酸味入肝,辛味入肺,苦味入心,鹹味入腎,甜味入脾,這是五行與五味相互對應的奇妙體現。這種對應關係不僅是理論上的闡述,更在日常生活中影響著我們的飲食選擇和健康維護。
“氣所病”則詳細描述了五髒之氣失調所導致的病症。心為噫,肺為咳,肝為語,脾為吞,腎為欠為嚏,胃為氣逆為噦為恐,大腸小腸為泄,下焦溢為水,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膽為怒。這些病症反映了五髒功能的異常表現,讓我們對人體內部的失衡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精所並”指出了精氣並於五髒時所產生的情緒和心理狀態。精氣並於心則喜,並於肺則悲,並於肝則憂,並於脾則畏,並於腎則恐。這種精神與五髒的關聯,揭示了情誌與生理之間的緊密聯係,提醒我們要關注內心的平衡與和諧。
“藏所惡”強調了五髒對不同環境因素的厭惡。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脾惡濕,腎惡燥。了解這些,有助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創造適宜的環境,保護五髒的健康。
“藏化液”描述了五髒所分泌的液體。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這些體液的生成和排泄與五髒的功能息息相關,它們既是身體的反應,也是健康的指標。
“味所禁”提醒我們在飲食中要注意五味的適度。辛走氣,鹹走血,苦走骨,甘走肉,酸走筋。過度食用某些味道可能會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遵循這些禁忌,有助於保持身體的平衡與健康。
“病所發”指出了疾病發作的規律。陰病發於骨,陽病發於血,陰病發於肉,陽病發於冬,陰病發於夏。了解這些發病規律,能讓我們更好地預防和應對疾病的發生。
“邪所亂”闡述了邪氣對人體的擾亂作用。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痹,搏陽則為巔疾,搏陰則為喑,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這些描述讓我們認識到邪氣入侵對人體造成的混亂和危害。
“邪所見”提到了脈象與季節不相應時的情況。春得秋脈,夏得冬脈,長夏得春脈,秋得夏脈,冬得長夏脈,這種異常脈象預示著疾病的嚴重性和難治性。
“藏所藏”揭示了五髒所藏的精神和意識。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誌。這些精神層麵的內涵是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藏所主”明確了五髒與身體各部分的關係。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這種主從關係體現了五髒對身體結構和功能的主導作用。
“勞所傷”提醒我們注意過度勞累對身體的損害。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保持適度的勞動和休息,是維護身體健康的關鍵。
“脈應象”則描述了五髒脈象的特點。肝脈弦,心脈鉤,脾脈代,肺脈毛,腎脈石。通過脈象的變化,我們可以了解五髒的健康狀況。
總之,《黃帝內經》的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是一部關於人體生理、病理、情誌、環境等多方麵的百科全書。深入研究和理解這一篇章,對於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的身體,預防和治療疾病,以及追求健康和諧的生活,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三、《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的原文與譯文如下:
1. 原文: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
五氣所病:心為噫,肺為咳,肝為語,脾為吞,腎為欠為嚏,胃為氣逆,為噦為恐,大腸小腸為泄,下焦溢為水,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膽為怒,是謂五病。
五精所並:精氣並於心則喜,並於肺則悲,並於肝則憂,並於脾則畏,並於腎則恐,是謂五並,虛而相並者也。
五髒所惡: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脾惡濕,腎惡燥,是謂五惡。
五髒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謂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
五病所發:陰病發於骨,陽病發於血,陰病發於肉,陽病發於冬,陰病發於夏,是謂五發。
五邪所亂: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痹,搏陽則為巔疾,搏陰則為瘖,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是謂五亂。
五邪所見:春得秋脈,夏得冬脈,長夏得春脈,秋得夏脈,冬得長夏脈,名曰陰出之陽,病善怒不治,是謂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五髒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誌,是謂五髒所藏。
五髒所主: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是謂五主。
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
五脈應象:肝脈弦,心脈鉤,脾脈代,肺脈毛,腎脈石,是謂五髒之脈。
2. 譯文:
五味所入:五味酸、辛、苦、鹹、甘所入的分別是肝、肺、心、腎、脾。
五氣所病:心氣失調則噯氣;肺氣失調則咳嗽;肝氣失調則多言;脾氣失調則吞酸;腎氣失調則為嗬欠、噴嚏;胃氣失調則為氣逆、呃逆,或有恐懼感;大腸、小腸病則不能泌別清濁,傳送糟粕,而為泄瀉;下焦不能通調水道,則水液泛溢與皮膚而為水腫;膀胱之氣化不利,則為癃閉,不能約製,則為遺尿;膽氣失調則易發怒。這是五髒之氣失調而發生的病變。
五精所並:精氣並與心則喜,精氣並於肺則悲,精氣並於肝則憂,精氣並於脾則畏,精氣並於腎則恐。這就是所說的五並,都是由於五髒乘虛相並所致。
五髒所惡:心最怕熱,肺怕寒冷,肝怕邪風,脾怕濕邪,腎怕幹燥。
五髒化液:心之液化為汗,肺之液化為涕,肝之液化為淚,脾之液化為涎,腎之液化為唾。這是五髒化生的五液。
五味所禁:辛味走氣,氣病不可多食辛味;鹹味走血,血病不可多食鹹味;苦味走骨,骨病不可多食苦味;甜味走肉,肉病不可多食甜味;酸味走筋,筋病不可多食酸味。這就是五味的禁忌,不可使之多食。
五病所發:陰病發生於骨,陽病發生於血,陰病發生於肉,陽病發生於冬,陰病發生於夏。這是疾病發生的五種情況。
五邪所亂:邪入於陽分,則陽偏盛,而發為狂病;邪入於陰分,則發為血脈阻滯的痹症;邪搏擊於陽則陽氣受傷,而發為癲疾;邪搏擊於陰側則陰氣受傷,而發為音啞之疾;邪由陽而入於陰,則從陰而為靜;邪由陰而出於陽,則從陽而為怒。這就是所謂的五亂。
五邪所見:春天見到秋天的毛脈,是金克木;夏天見到冬天的石脈,是水克火;長夏見到春天的弦脈,是木克土;秋天見到夏天的洪脈,是火克金;冬天見到長夏的濡緩脈,是土克水。這就是所謂的五邪脈。其預後相同,都屬於不治的死證。
五髒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誌。這就是五髒所藏。
五髒所主: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這就是五髒所主的部位。
五勞所傷:久視則勞於精氣而傷血,久臥則陽氣不伸而傷氣,久坐則血脈灌輸不暢而傷肉,久立則勞於腎及腰、膝、脛等而傷骨,久行則勞於筋脈而傷筋。這就是五勞所傷。
五脈應象:肝髒應春,端直而長,其脈象弦;心脈應夏,來盛去衰,其脈象鉤;脾旺於長夏,其脈弱,隨長夏而更代;肺脈應秋,輕虛而浮,其脈象毛;腎脈應冬,其脈沉堅象石。這就是所謂的應於四時的五髒平脈。
四、用不同詞牌名來讚《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的內容:
《沁園春·宣明五氣》
上古醫經,宣明五氣,智慧之光。探陰陽之道,玄機暗藏;髒腑之理,奧妙悠長。情誌相牽,身形相應,玄妙之學啟華章。細研讀,悟內經真諦,澤被八方。
養生之法精微,護身心康寧保安康。遵天地之道,調和氣血;遵循規律,神采飛揚。岐黃之術,傳承千古,護佑蒼生譜輝煌。讚素問,展中華瑰寶,永世流芳。
《水調歌頭·宣明五氣篇》
內經素問篇,宣明五氣傳。陰陽調和之道,奧秘細究研。髒腑功能相應,情誌影響深遠,玄妙自無邊。智慧啟,醫理明,護周全。
岐黃之術,澤被後世千秋延。遵循自然律,氣血得和暢,精神煥新顏。中華醫學瑰寶,璀璨光芒綻,永世頌先賢。細品味,悟真諦,譜新篇。
《菩薩蠻·內經宣明》
內經宣明五氣篇,岐黃智慧耀千年。醫理深,玄機含,蒼生受益福無邊。
陰陽協調身心健,髒腑和暢氣血連。傳承遠,光芒綻,素問經典永流傳。
以下是對這些內容的詮釋:
《沁園春·宣明五氣》中,通過“上古醫經”“陰陽之道”“髒腑之理”等詞句,展現了《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的博大精深和重要意義。“養生之法精微”強調了其對養生保健的指導價值,“讚素問,展中華瑰寶,永世流芳”表達了對這一經典的讚美和敬仰。
《水調歌頭·宣明五氣篇》中,描述了該篇所揭示的陰陽調和、髒腑相應等醫學道理,以及其對人們健康的重要作用。“岐黃之術,澤被後世千秋延”體現了其深遠的影響和傳承價值。
《菩薩蠻·內經宣明》則突出了《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的經典地位和光芒,“醫理深,玄機含”“蒼生受益福無邊”表達了其對醫學和人類福祉的貢獻。
待續
素問第23章 宣明五氣
古文:
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
氣所病:心為噫(ài),肺為咳,肝為語,脾為吞,腎為欠為嚏(ti),胃為氣逆為噦(yuě)為恐,大腸小腸為泄,下焦溢為水,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膽為怒,是謂五病。
精所並:精氣並於心則喜,並於肺則悲,並於肝則憂,並於脾則畏,並於腎則恐,是謂五並,虛而相並者也。
藏所惡: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脾惡濕,腎惡燥,是謂五惡。
藏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謂五液。
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
病所發:陰病發於骨,陽病發於血,陰病發於肉,陽病發於冬,陰病發於夏,是謂五發。
邪所亂: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痹,搏陽則為巔疾,搏陰則為喑(yin),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是謂五亂。
邪所見:春得秋脈,夏得冬脈,長夏得春脈,秋得夏脈,冬得長夏脈,名曰陰出之陽,病善怒不治,是謂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誌,是謂五藏所藏。
藏所主: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是謂五主。
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
脈應象:肝脈弦,心脈鉤,脾脈代,肺脈毛,腎脈石,是謂五藏之脈。
二、以下是對古文宣明五氣深度解析
《〈黃帝內經〉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深度解析》
《黃帝內經》的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人體生理與病理的奧秘之路。
首先,“味所入”揭示了五味與五髒的關聯。酸味入肝,辛味入肺,苦味入心,鹹味入腎,甜味入脾,這是五行與五味相互對應的奇妙體現。這種對應關係不僅是理論上的闡述,更在日常生活中影響著我們的飲食選擇和健康維護。
“氣所病”則詳細描述了五髒之氣失調所導致的病症。心為噫,肺為咳,肝為語,脾為吞,腎為欠為嚏,胃為氣逆為噦為恐,大腸小腸為泄,下焦溢為水,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膽為怒。這些病症反映了五髒功能的異常表現,讓我們對人體內部的失衡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精所並”指出了精氣並於五髒時所產生的情緒和心理狀態。精氣並於心則喜,並於肺則悲,並於肝則憂,並於脾則畏,並於腎則恐。這種精神與五髒的關聯,揭示了情誌與生理之間的緊密聯係,提醒我們要關注內心的平衡與和諧。
“藏所惡”強調了五髒對不同環境因素的厭惡。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脾惡濕,腎惡燥。了解這些,有助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創造適宜的環境,保護五髒的健康。
“藏化液”描述了五髒所分泌的液體。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這些體液的生成和排泄與五髒的功能息息相關,它們既是身體的反應,也是健康的指標。
“味所禁”提醒我們在飲食中要注意五味的適度。辛走氣,鹹走血,苦走骨,甘走肉,酸走筋。過度食用某些味道可能會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遵循這些禁忌,有助於保持身體的平衡與健康。
“病所發”指出了疾病發作的規律。陰病發於骨,陽病發於血,陰病發於肉,陽病發於冬,陰病發於夏。了解這些發病規律,能讓我們更好地預防和應對疾病的發生。
“邪所亂”闡述了邪氣對人體的擾亂作用。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痹,搏陽則為巔疾,搏陰則為喑,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這些描述讓我們認識到邪氣入侵對人體造成的混亂和危害。
“邪所見”提到了脈象與季節不相應時的情況。春得秋脈,夏得冬脈,長夏得春脈,秋得夏脈,冬得長夏脈,這種異常脈象預示著疾病的嚴重性和難治性。
“藏所藏”揭示了五髒所藏的精神和意識。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誌。這些精神層麵的內涵是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藏所主”明確了五髒與身體各部分的關係。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這種主從關係體現了五髒對身體結構和功能的主導作用。
“勞所傷”提醒我們注意過度勞累對身體的損害。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保持適度的勞動和休息,是維護身體健康的關鍵。
“脈應象”則描述了五髒脈象的特點。肝脈弦,心脈鉤,脾脈代,肺脈毛,腎脈石。通過脈象的變化,我們可以了解五髒的健康狀況。
總之,《黃帝內經》的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是一部關於人體生理、病理、情誌、環境等多方麵的百科全書。深入研究和理解這一篇章,對於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的身體,預防和治療疾病,以及追求健康和諧的生活,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三、《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的原文與譯文如下:
1. 原文: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
五氣所病:心為噫,肺為咳,肝為語,脾為吞,腎為欠為嚏,胃為氣逆,為噦為恐,大腸小腸為泄,下焦溢為水,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膽為怒,是謂五病。
五精所並:精氣並於心則喜,並於肺則悲,並於肝則憂,並於脾則畏,並於腎則恐,是謂五並,虛而相並者也。
五髒所惡: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脾惡濕,腎惡燥,是謂五惡。
五髒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謂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
五病所發:陰病發於骨,陽病發於血,陰病發於肉,陽病發於冬,陰病發於夏,是謂五發。
五邪所亂: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痹,搏陽則為巔疾,搏陰則為瘖,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是謂五亂。
五邪所見:春得秋脈,夏得冬脈,長夏得春脈,秋得夏脈,冬得長夏脈,名曰陰出之陽,病善怒不治,是謂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五髒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誌,是謂五髒所藏。
五髒所主: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是謂五主。
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
五脈應象:肝脈弦,心脈鉤,脾脈代,肺脈毛,腎脈石,是謂五髒之脈。
2. 譯文:
五味所入:五味酸、辛、苦、鹹、甘所入的分別是肝、肺、心、腎、脾。
五氣所病:心氣失調則噯氣;肺氣失調則咳嗽;肝氣失調則多言;脾氣失調則吞酸;腎氣失調則為嗬欠、噴嚏;胃氣失調則為氣逆、呃逆,或有恐懼感;大腸、小腸病則不能泌別清濁,傳送糟粕,而為泄瀉;下焦不能通調水道,則水液泛溢與皮膚而為水腫;膀胱之氣化不利,則為癃閉,不能約製,則為遺尿;膽氣失調則易發怒。這是五髒之氣失調而發生的病變。
五精所並:精氣並與心則喜,精氣並於肺則悲,精氣並於肝則憂,精氣並於脾則畏,精氣並於腎則恐。這就是所說的五並,都是由於五髒乘虛相並所致。
五髒所惡:心最怕熱,肺怕寒冷,肝怕邪風,脾怕濕邪,腎怕幹燥。
五髒化液:心之液化為汗,肺之液化為涕,肝之液化為淚,脾之液化為涎,腎之液化為唾。這是五髒化生的五液。
五味所禁:辛味走氣,氣病不可多食辛味;鹹味走血,血病不可多食鹹味;苦味走骨,骨病不可多食苦味;甜味走肉,肉病不可多食甜味;酸味走筋,筋病不可多食酸味。這就是五味的禁忌,不可使之多食。
五病所發:陰病發生於骨,陽病發生於血,陰病發生於肉,陽病發生於冬,陰病發生於夏。這是疾病發生的五種情況。
五邪所亂:邪入於陽分,則陽偏盛,而發為狂病;邪入於陰分,則發為血脈阻滯的痹症;邪搏擊於陽則陽氣受傷,而發為癲疾;邪搏擊於陰側則陰氣受傷,而發為音啞之疾;邪由陽而入於陰,則從陰而為靜;邪由陰而出於陽,則從陽而為怒。這就是所謂的五亂。
五邪所見:春天見到秋天的毛脈,是金克木;夏天見到冬天的石脈,是水克火;長夏見到春天的弦脈,是木克土;秋天見到夏天的洪脈,是火克金;冬天見到長夏的濡緩脈,是土克水。這就是所謂的五邪脈。其預後相同,都屬於不治的死證。
五髒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誌。這就是五髒所藏。
五髒所主: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這就是五髒所主的部位。
五勞所傷:久視則勞於精氣而傷血,久臥則陽氣不伸而傷氣,久坐則血脈灌輸不暢而傷肉,久立則勞於腎及腰、膝、脛等而傷骨,久行則勞於筋脈而傷筋。這就是五勞所傷。
五脈應象:肝髒應春,端直而長,其脈象弦;心脈應夏,來盛去衰,其脈象鉤;脾旺於長夏,其脈弱,隨長夏而更代;肺脈應秋,輕虛而浮,其脈象毛;腎脈應冬,其脈沉堅象石。這就是所謂的應於四時的五髒平脈。
四、用不同詞牌名來讚《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的內容:
《沁園春·宣明五氣》
上古醫經,宣明五氣,智慧之光。探陰陽之道,玄機暗藏;髒腑之理,奧妙悠長。情誌相牽,身形相應,玄妙之學啟華章。細研讀,悟內經真諦,澤被八方。
養生之法精微,護身心康寧保安康。遵天地之道,調和氣血;遵循規律,神采飛揚。岐黃之術,傳承千古,護佑蒼生譜輝煌。讚素問,展中華瑰寶,永世流芳。
《水調歌頭·宣明五氣篇》
內經素問篇,宣明五氣傳。陰陽調和之道,奧秘細究研。髒腑功能相應,情誌影響深遠,玄妙自無邊。智慧啟,醫理明,護周全。
岐黃之術,澤被後世千秋延。遵循自然律,氣血得和暢,精神煥新顏。中華醫學瑰寶,璀璨光芒綻,永世頌先賢。細品味,悟真諦,譜新篇。
《菩薩蠻·內經宣明》
內經宣明五氣篇,岐黃智慧耀千年。醫理深,玄機含,蒼生受益福無邊。
陰陽協調身心健,髒腑和暢氣血連。傳承遠,光芒綻,素問經典永流傳。
以下是對這些內容的詮釋:
《沁園春·宣明五氣》中,通過“上古醫經”“陰陽之道”“髒腑之理”等詞句,展現了《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的博大精深和重要意義。“養生之法精微”強調了其對養生保健的指導價值,“讚素問,展中華瑰寶,永世流芳”表達了對這一經典的讚美和敬仰。
《水調歌頭·宣明五氣篇》中,描述了該篇所揭示的陰陽調和、髒腑相應等醫學道理,以及其對人們健康的重要作用。“岐黃之術,澤被後世千秋延”體現了其深遠的影響和傳承價值。
《菩薩蠻·內經宣明》則突出了《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的經典地位和光芒,“醫理深,玄機含”“蒼生受益福無邊”表達了其對醫學和人類福祉的貢獻。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