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內經》原古文
素問第25章 寶命全形論
一、《黃帝內經·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原文及翻譯如下:
原文:
黃帝問曰:天複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君王眾庶,盡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於骨髓,心私慮之。餘欲針除其疾病,為之奈何?
岐伯對曰:夫鹽之味鹹者,其氣令器津泄;弦絕者,其音嘶敗;木敷者,其葉發;病深者,其聲噦。人有此三者,是謂壞府,毒藥無治,短針無取,此皆絕皮傷內,血氣爭黑。
帝曰:餘念其痛,心為之亂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聞之,以為殘賊,為之奈何?
岐伯曰: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知萬物者,謂之天子。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天有寒暑,人有虛實。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不失四時。知十二節之理者,聖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動之變,五勝更立,能達虛實之數者獨出獨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帝曰: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天地合氣,別為九野,分為四時,月有大小,日有短長。萬物並至,不可勝量。虛實呿吟,敢問其方?
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故針有懸布天下者五:黔首共餘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曰知毒藥為真,四曰製砭石大小,五曰知腑髒血氣之診。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虛者實之,滿者泄之,此皆眾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則地,隨應而動,和之者若響,隨之者若影,道無鬼神,獨來獨往。
帝曰:願聞其道。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髒已定,九候已備,後乃存針,眾脈不見,眾凶弗聞,外內相得,無以形先,可玩往來,乃施於人。人有虛實,五虛勿近,五實勿遠,至其當發,間不容瞚。手動若務,針耀而勻。靜意視義,觀適之變,是謂冥冥,莫知其形。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知其誰。伏如橫弩,起如發機。
帝曰:何如而虛?何如而實?
岐伯曰:刺虛者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虛。經氣已至,慎守勿失,深淺在誌,遠近若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
翻譯:
該怎樣辦才好?
岐伯回答說:比如鹽味是鹹的,當貯藏在器具中的時候,看到滲出水來,這就是鹽氣外泄;比如琴弦將要斷的時候,就會發出嘶敗的聲音;內部已潰的樹木,其枝葉好象很繁茂,實際上外盛中空,極容易萎謝;人在疾病深重的時候,就會產生呃逆。人要是有了這樣的現象,說明內髒已有嚴重破壞,藥物和針炙都失去治療作用,因為皮膚肌肉受傷敗壞,血氣枯槁,就很難挽回了。
黃帝說:我很同情病人的痛苦,但思想上有些慌亂疑惑,因治療不當反使病勢加重,又沒有更好的方法來替代,人們看起來,將要認為我殘忍粗暴,究竟怎麽好呢?
岐伯說:一個人的生活,和自然界是密切相關聯的。人能適應四時變遷,則自然界的一切,都成為他生命的泉源。能夠知道萬物生長收藏的道理的人,就有條件承受和運用萬物。所以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經脈;天有寒暑,人有虛實盛衰。能夠應天地陰陽的變化,不違背四時的規律,了解十二經脈的道理,就能明達事理,不會被疾病現象弄糊塗了。掌握八風的演變,五行的衰旺,通達病人虛實的變化,就一定能有獨到的見解,哪怕病人的嗬欠呻吟極微小的動態,也能夠明察秋毫,洞明底細。
黃帝道:人生而有形體,離不開陰陽的變化,天地二氣相合,從經緯上來講,可以分為九野,從氣候上來講,可以分為四時,月行有小大,日行有短長,這都是陰陽消長變化的體現。天地間萬物的生長變化更是不可勝數,根據患者微細嗬欠及呻吟,就能判斷出疾病的虛實變化。請問運用什麽方法,能夠提綱挈領,來加以認識和處理呢?
岐伯說:可根據五行變化的道理來分析:木遇到金,就能折伐;火受到水,就能熄滅;土被木殖,就能疏鬆;金遇到火,就能熔化;水遇到土,就能遏止。這種變化,萬物都是一樣,不勝枚舉。所以用針刺來治療疾病,能夠嘉惠天下人民的,有五大關鍵,但人們都棄餘不顧,不懂得這些道理。所謂五大關鍵:一是要精神專一,二是要了解養身之道,三是要熟悉藥物真正的性能,四要注意製取砭石的大小,五是要懂得髒腑血氣的診斷方法。能夠懂得這五項要道,就可以掌握緩急先後。近世運用針刺,一般的用補法治虛,瀉法製滿,這是大家都知道的。若能按照天地陰陽的道理,隨機應變,那麽療效就能更好,如響之應,如影隨形,醫學的道理並沒有什麽神秘,隻要懂得這些道理,就能運用自如了。
黃帝說:想聽聽其中道理。
岐伯說:凡用針的關鍵,必先集中思想,了解五髒的虛實,三部九侯脈象的變化,然後下針。還要注意有沒有真髒脈出現,五髒有無敗絕現象,外形與內髒是否協調,不能單獨以外形為依據,更要熟悉經脈血氣往來的情況,才可施針於病人。病人有虛實之分,見到五虛,不可草率下針治療,見到五實,不可輕易放棄針刺治療,應該要掌握針刺的時機,不然在瞬息之間就會錯過機會。真刺時手的動作要專一協調,針要潔淨而均勻,平心靜意,看適當的時間,好象鳥一樣集合,氣盛之時,好象稷一樣繁茂。氣之往來,正如見鳥之飛翔,而無從捉摸他形跡的起落。所以用針之法,當氣未至的時候,應該留針侯氣,正如橫弩之待發,氣應的時候,則當迅速起針,正如弩箭之疾出。
黃帝道:怎樣治療虛症?怎樣治療實症?
岐伯說:刺虛症,須用補法,刺實症,須用瀉法;當針下感到經氣至,則應慎重掌握,不失時機地運用補瀉方法。針刺無論深淺,全在靈活掌握,取穴無論遠近,侯針取氣的道理是一致的,針刺時都必須精神專一,好象麵臨萬丈深淵,小心謹慎,又好象手中捉著猛虎那樣堅定有力,全神貫注,不為其他事物所分心。
二、從《周易》哲學的觀點來看,《黃帝內經·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中的“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進行分析:
1. 陰陽互動觀:
陰陽的基礎作用:《周易》認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陰陽兩個方麵,陰陽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在“天地合氣,命之曰人”這句話中,天為陽,地為陰,天地之氣的交融就是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陽氣具有輕清、上升、溫熱等特性,代表著積極、主動、生發的力量;陰氣具有重濁、下降、寒冷等特性,代表著消極、內斂、滋養的力量。人作為天地陰陽相互作用的產物,體內也蘊含著陰陽二氣,並且陰陽的平衡對於人體的健康至關重要。
陰陽平衡與人體健康:《周易》強調陰陽的平衡與和諧,隻有陰陽平衡,事物才能處於穩定、健康的狀態。在人體中,陰陽平衡表現為氣血的調和、髒腑功能的正常運轉等。如果陰陽失衡,就會導致疾病的產生。例如,陽氣過盛可能會出現發熱、煩躁、口渴等症狀;陰氣過盛則可能出現畏寒、肢冷、腹瀉等症狀。因此,中醫治療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以達到治療疾病、恢複健康的目的。
2. 天人合一觀:
人與自然的統一:《周易》主張天人合一,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整體。“天地合氣,命之曰人”體現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命來源於天地之氣的結合。人依賴自然界提供的物質和能量生存,同時也受到自然界的變化和規律的製約。正如《周易》中所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人應該順應天地的規律,與自然和諧相處。
人對自然的感應:《周易》認為人與自然之間存在著感應關係,自然界的變化會影響人的身體和精神狀態,而人的行為也會對自然界產生影響。在《黃帝內經》中,也強調了人體與自然界的密切聯係,如人體的經絡氣血與四季的變化、晝夜的更替等都有著相應的規律。因此,人要保持健康,就需要根據自然界的變化來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做到“法天則地,隨應而動”。
3. 變化發展觀:
氣的變化與生命的形成:《周易》認為世界是不斷變化發展的,這種變化是由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推動的。在“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中,天地之氣的結合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處於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這種氣的變化孕育了生命的誕生和發展,人作為一種生命形式,也是在天地之氣的不斷變化中逐漸形成的。從生命的孕育到成長、衰老、死亡,都是氣的變化過程在人體上的體現。
對生命變化的認識和應對:《周易》的變化發展觀提醒人們要正確認識生命的變化規律,並且積極應對變化帶來的挑戰。在中醫理論中,醫生需要根據患者病情的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以適應疾病的發展。同時,人們也應該注重養生,通過調整飲食、作息、運動等生活方式,保持身體的健康和活力,以應對生命過程中不斷出現的變化。
4. 三才觀:
人的地位和作用:《周易》提出天地人三才的觀點,認為人在天地之間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中,人是天地之氣相互作用的產物,同時人又具有主觀能動性,可以通過自己的行為和意識影響天地之氣的運行。人不僅要順應天地的規律,還要發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對自然界進行合理的利用和改造,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三才觀強調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人作為天地之間的一部分,應該與天地相互配合、相互協調。在《黃帝內經》中,也強調了人體與自然界的和諧統一,認為人體的健康與自然界的變化密切相關。因此,人要尊重自然、保護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
三、《周易》是一部蘊含豐富哲學思想的經典。以下從幾個方麵來深度解析:
陰陽觀念
《周易》以陰陽為核心概念,認為宇宙萬物皆由陰陽相互作用而形成。陰陽相互依存、相互轉化,體現了事物的對立統一和變化發展。
變易思想
《周易》強調事物的變化無常,認為世界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通過卦象的變化,展現了事物發展的過程和規律,提醒人們要適應變化,把握時機。
數思維
象數是《周易》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卦象和數字的研究,揭示宇宙的奧秘和人生的哲理。象數思維體現了對事物表象與內在規律的深入洞察。
天人合一
《周易》認為人與自然是相互關聯的整體,強調人要順應自然規律,與天地和諧相處。這體現了人與自然的統一性和整體性。
道德修養
《周易》注重人的道德修養,認為通過自我修養和行為規範,可以達到內心的和諧與平衡,進而影響外在的世界。
辯證思維
其中蘊含著豐富的辯證觀念,如吉凶、損益、剛柔等,教導人們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培養辯證思維能力。
總之,《周易》以其獨特的哲學視角,為我們提供了深入理解宇宙和人生的智慧。
四、用不同詞牌名來讚美《黃帝內經·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的內容:
《沁園春·讚黃帝內經》
寶典內經,全形論篇,智慧之光。探陰陽變化,玄機暗藏;診脈虛實,岐伯有方。妙術神奇,傳承千載,護佑蒼生保安康。杏林茂,看繁花似錦,源遠流長。
《卜算子·敬寶命全形》
內經蘊精華,全形論玄妙。天地陰陽理自明,診脈玄機曉。岐伯智慧深,經典光芒耀。護佑康寧福澤長,永世傳家寶。
《鷓鴣天·頌黃帝內經寶篇》
黃帝內經寶命篇,全形論道意綿綿。陰陽參透玄機顯,針法神奇效不凡。思岐伯,憶先賢,傳承千載譜新篇。杏林繁茂奇葩綻,聖典輝煌照萬年。
詮釋:
《沁園春·讚黃帝內經》的詮釋:這首詞描繪了《黃帝內經·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如同一束智慧之光,閃耀著無窮的奧秘。其中對陰陽變化的探索,以及岐伯在診脈方麵的獨到方法,都被生動地展現出來。它傳承千年,護佑著人們的健康,使得中醫學如繁花盛開般繁榮,且具有深遠的曆史意義。
《卜算子·敬寶命全形》的詮釋:此詞表達了《黃帝內經》中蘊含的精華十分玄妙,全形論的道理深奧難懂。對天地陰陽的理解清晰明了,診脈的奧秘也被一一揭示。岐伯的智慧深邃無比,這部經典閃耀著光芒。它長久地護佑著人們的康寧,是值得永遠敬重的瑰寶。
《鷓鴣天·頌黃帝內經寶篇》的詮釋:該詞讚頌了《黃帝內經·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全形論的道理綿延不絕。通過對陰陽的參悟,展現出其中的神奇針法所帶來的不凡效果。我們追思岐伯等先賢,他們的智慧通過這部經典傳承了千年,不斷譜寫著新的篇章。中醫學如繁茂的杏林,綻放出美麗的奇葩,而這部聖典則如輝煌的光芒,照耀著萬年。
待續
素問第25章 寶命全形論
一、《黃帝內經·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原文及翻譯如下:
原文:
黃帝問曰:天複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君王眾庶,盡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於骨髓,心私慮之。餘欲針除其疾病,為之奈何?
岐伯對曰:夫鹽之味鹹者,其氣令器津泄;弦絕者,其音嘶敗;木敷者,其葉發;病深者,其聲噦。人有此三者,是謂壞府,毒藥無治,短針無取,此皆絕皮傷內,血氣爭黑。
帝曰:餘念其痛,心為之亂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聞之,以為殘賊,為之奈何?
岐伯曰: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知萬物者,謂之天子。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天有寒暑,人有虛實。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不失四時。知十二節之理者,聖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動之變,五勝更立,能達虛實之數者獨出獨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帝曰: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天地合氣,別為九野,分為四時,月有大小,日有短長。萬物並至,不可勝量。虛實呿吟,敢問其方?
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故針有懸布天下者五:黔首共餘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曰知毒藥為真,四曰製砭石大小,五曰知腑髒血氣之診。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虛者實之,滿者泄之,此皆眾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則地,隨應而動,和之者若響,隨之者若影,道無鬼神,獨來獨往。
帝曰:願聞其道。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髒已定,九候已備,後乃存針,眾脈不見,眾凶弗聞,外內相得,無以形先,可玩往來,乃施於人。人有虛實,五虛勿近,五實勿遠,至其當發,間不容瞚。手動若務,針耀而勻。靜意視義,觀適之變,是謂冥冥,莫知其形。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知其誰。伏如橫弩,起如發機。
帝曰:何如而虛?何如而實?
岐伯曰:刺虛者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虛。經氣已至,慎守勿失,深淺在誌,遠近若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
翻譯:
該怎樣辦才好?
岐伯回答說:比如鹽味是鹹的,當貯藏在器具中的時候,看到滲出水來,這就是鹽氣外泄;比如琴弦將要斷的時候,就會發出嘶敗的聲音;內部已潰的樹木,其枝葉好象很繁茂,實際上外盛中空,極容易萎謝;人在疾病深重的時候,就會產生呃逆。人要是有了這樣的現象,說明內髒已有嚴重破壞,藥物和針炙都失去治療作用,因為皮膚肌肉受傷敗壞,血氣枯槁,就很難挽回了。
黃帝說:我很同情病人的痛苦,但思想上有些慌亂疑惑,因治療不當反使病勢加重,又沒有更好的方法來替代,人們看起來,將要認為我殘忍粗暴,究竟怎麽好呢?
岐伯說:一個人的生活,和自然界是密切相關聯的。人能適應四時變遷,則自然界的一切,都成為他生命的泉源。能夠知道萬物生長收藏的道理的人,就有條件承受和運用萬物。所以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經脈;天有寒暑,人有虛實盛衰。能夠應天地陰陽的變化,不違背四時的規律,了解十二經脈的道理,就能明達事理,不會被疾病現象弄糊塗了。掌握八風的演變,五行的衰旺,通達病人虛實的變化,就一定能有獨到的見解,哪怕病人的嗬欠呻吟極微小的動態,也能夠明察秋毫,洞明底細。
黃帝道:人生而有形體,離不開陰陽的變化,天地二氣相合,從經緯上來講,可以分為九野,從氣候上來講,可以分為四時,月行有小大,日行有短長,這都是陰陽消長變化的體現。天地間萬物的生長變化更是不可勝數,根據患者微細嗬欠及呻吟,就能判斷出疾病的虛實變化。請問運用什麽方法,能夠提綱挈領,來加以認識和處理呢?
岐伯說:可根據五行變化的道理來分析:木遇到金,就能折伐;火受到水,就能熄滅;土被木殖,就能疏鬆;金遇到火,就能熔化;水遇到土,就能遏止。這種變化,萬物都是一樣,不勝枚舉。所以用針刺來治療疾病,能夠嘉惠天下人民的,有五大關鍵,但人們都棄餘不顧,不懂得這些道理。所謂五大關鍵:一是要精神專一,二是要了解養身之道,三是要熟悉藥物真正的性能,四要注意製取砭石的大小,五是要懂得髒腑血氣的診斷方法。能夠懂得這五項要道,就可以掌握緩急先後。近世運用針刺,一般的用補法治虛,瀉法製滿,這是大家都知道的。若能按照天地陰陽的道理,隨機應變,那麽療效就能更好,如響之應,如影隨形,醫學的道理並沒有什麽神秘,隻要懂得這些道理,就能運用自如了。
黃帝說:想聽聽其中道理。
岐伯說:凡用針的關鍵,必先集中思想,了解五髒的虛實,三部九侯脈象的變化,然後下針。還要注意有沒有真髒脈出現,五髒有無敗絕現象,外形與內髒是否協調,不能單獨以外形為依據,更要熟悉經脈血氣往來的情況,才可施針於病人。病人有虛實之分,見到五虛,不可草率下針治療,見到五實,不可輕易放棄針刺治療,應該要掌握針刺的時機,不然在瞬息之間就會錯過機會。真刺時手的動作要專一協調,針要潔淨而均勻,平心靜意,看適當的時間,好象鳥一樣集合,氣盛之時,好象稷一樣繁茂。氣之往來,正如見鳥之飛翔,而無從捉摸他形跡的起落。所以用針之法,當氣未至的時候,應該留針侯氣,正如橫弩之待發,氣應的時候,則當迅速起針,正如弩箭之疾出。
黃帝道:怎樣治療虛症?怎樣治療實症?
岐伯說:刺虛症,須用補法,刺實症,須用瀉法;當針下感到經氣至,則應慎重掌握,不失時機地運用補瀉方法。針刺無論深淺,全在靈活掌握,取穴無論遠近,侯針取氣的道理是一致的,針刺時都必須精神專一,好象麵臨萬丈深淵,小心謹慎,又好象手中捉著猛虎那樣堅定有力,全神貫注,不為其他事物所分心。
二、從《周易》哲學的觀點來看,《黃帝內經·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中的“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進行分析:
1. 陰陽互動觀:
陰陽的基礎作用:《周易》認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陰陽兩個方麵,陰陽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在“天地合氣,命之曰人”這句話中,天為陽,地為陰,天地之氣的交融就是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陽氣具有輕清、上升、溫熱等特性,代表著積極、主動、生發的力量;陰氣具有重濁、下降、寒冷等特性,代表著消極、內斂、滋養的力量。人作為天地陰陽相互作用的產物,體內也蘊含著陰陽二氣,並且陰陽的平衡對於人體的健康至關重要。
陰陽平衡與人體健康:《周易》強調陰陽的平衡與和諧,隻有陰陽平衡,事物才能處於穩定、健康的狀態。在人體中,陰陽平衡表現為氣血的調和、髒腑功能的正常運轉等。如果陰陽失衡,就會導致疾病的產生。例如,陽氣過盛可能會出現發熱、煩躁、口渴等症狀;陰氣過盛則可能出現畏寒、肢冷、腹瀉等症狀。因此,中醫治療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以達到治療疾病、恢複健康的目的。
2. 天人合一觀:
人與自然的統一:《周易》主張天人合一,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整體。“天地合氣,命之曰人”體現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命來源於天地之氣的結合。人依賴自然界提供的物質和能量生存,同時也受到自然界的變化和規律的製約。正如《周易》中所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人應該順應天地的規律,與自然和諧相處。
人對自然的感應:《周易》認為人與自然之間存在著感應關係,自然界的變化會影響人的身體和精神狀態,而人的行為也會對自然界產生影響。在《黃帝內經》中,也強調了人體與自然界的密切聯係,如人體的經絡氣血與四季的變化、晝夜的更替等都有著相應的規律。因此,人要保持健康,就需要根據自然界的變化來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做到“法天則地,隨應而動”。
3. 變化發展觀:
氣的變化與生命的形成:《周易》認為世界是不斷變化發展的,這種變化是由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推動的。在“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中,天地之氣的結合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處於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這種氣的變化孕育了生命的誕生和發展,人作為一種生命形式,也是在天地之氣的不斷變化中逐漸形成的。從生命的孕育到成長、衰老、死亡,都是氣的變化過程在人體上的體現。
對生命變化的認識和應對:《周易》的變化發展觀提醒人們要正確認識生命的變化規律,並且積極應對變化帶來的挑戰。在中醫理論中,醫生需要根據患者病情的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以適應疾病的發展。同時,人們也應該注重養生,通過調整飲食、作息、運動等生活方式,保持身體的健康和活力,以應對生命過程中不斷出現的變化。
4. 三才觀:
人的地位和作用:《周易》提出天地人三才的觀點,認為人在天地之間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中,人是天地之氣相互作用的產物,同時人又具有主觀能動性,可以通過自己的行為和意識影響天地之氣的運行。人不僅要順應天地的規律,還要發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對自然界進行合理的利用和改造,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三才觀強調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人作為天地之間的一部分,應該與天地相互配合、相互協調。在《黃帝內經》中,也強調了人體與自然界的和諧統一,認為人體的健康與自然界的變化密切相關。因此,人要尊重自然、保護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
三、《周易》是一部蘊含豐富哲學思想的經典。以下從幾個方麵來深度解析:
陰陽觀念
《周易》以陰陽為核心概念,認為宇宙萬物皆由陰陽相互作用而形成。陰陽相互依存、相互轉化,體現了事物的對立統一和變化發展。
變易思想
《周易》強調事物的變化無常,認為世界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通過卦象的變化,展現了事物發展的過程和規律,提醒人們要適應變化,把握時機。
數思維
象數是《周易》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卦象和數字的研究,揭示宇宙的奧秘和人生的哲理。象數思維體現了對事物表象與內在規律的深入洞察。
天人合一
《周易》認為人與自然是相互關聯的整體,強調人要順應自然規律,與天地和諧相處。這體現了人與自然的統一性和整體性。
道德修養
《周易》注重人的道德修養,認為通過自我修養和行為規範,可以達到內心的和諧與平衡,進而影響外在的世界。
辯證思維
其中蘊含著豐富的辯證觀念,如吉凶、損益、剛柔等,教導人們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培養辯證思維能力。
總之,《周易》以其獨特的哲學視角,為我們提供了深入理解宇宙和人生的智慧。
四、用不同詞牌名來讚美《黃帝內經·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的內容:
《沁園春·讚黃帝內經》
寶典內經,全形論篇,智慧之光。探陰陽變化,玄機暗藏;診脈虛實,岐伯有方。妙術神奇,傳承千載,護佑蒼生保安康。杏林茂,看繁花似錦,源遠流長。
《卜算子·敬寶命全形》
內經蘊精華,全形論玄妙。天地陰陽理自明,診脈玄機曉。岐伯智慧深,經典光芒耀。護佑康寧福澤長,永世傳家寶。
《鷓鴣天·頌黃帝內經寶篇》
黃帝內經寶命篇,全形論道意綿綿。陰陽參透玄機顯,針法神奇效不凡。思岐伯,憶先賢,傳承千載譜新篇。杏林繁茂奇葩綻,聖典輝煌照萬年。
詮釋:
《沁園春·讚黃帝內經》的詮釋:這首詞描繪了《黃帝內經·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如同一束智慧之光,閃耀著無窮的奧秘。其中對陰陽變化的探索,以及岐伯在診脈方麵的獨到方法,都被生動地展現出來。它傳承千年,護佑著人們的健康,使得中醫學如繁花盛開般繁榮,且具有深遠的曆史意義。
《卜算子·敬寶命全形》的詮釋:此詞表達了《黃帝內經》中蘊含的精華十分玄妙,全形論的道理深奧難懂。對天地陰陽的理解清晰明了,診脈的奧秘也被一一揭示。岐伯的智慧深邃無比,這部經典閃耀著光芒。它長久地護佑著人們的康寧,是值得永遠敬重的瑰寶。
《鷓鴣天·頌黃帝內經寶篇》的詮釋:該詞讚頌了《黃帝內經·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全形論的道理綿延不絕。通過對陰陽的參悟,展現出其中的神奇針法所帶來的不凡效果。我們追思岐伯等先賢,他們的智慧通過這部經典傳承了千年,不斷譜寫著新的篇章。中醫學如繁茂的杏林,綻放出美麗的奇葩,而這部聖典則如輝煌的光芒,照耀著萬年。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