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來讚美《周易哲學視角下的〈舉痛論篇第三十九〉解析》:
《七律·讚解析》
周易哲思探痛篇,內經奧秘妙無邊。
陰陽失衡痛源顯,機理紛呈智慧全。
望切診知陰陽態,調和氣血愈疾痊。
深研解析添新彩,古學精華綻瑞蓮。
以下是對這首七律的詮釋:
首聯:“周易哲思探痛篇,內經奧秘妙無邊”,表達了運用周易的哲學思想來深入探究《舉痛論篇第三十九》,凸顯其蘊含的無盡奧秘。
頷聯:“陰陽失衡痛源顯,機理紛呈智慧全”,描述了疼痛的根源在於陰陽失衡,而篇章中展現的疼痛機理豐富多樣,體現了古人的智慧。
頸聯:“望切診知陰陽態,調和氣血愈疾痊”,強調通過望診、切診等方法了解陰陽的狀態,以及通過調和氣血來治愈疾病。
尾聯:“深研解析添新彩,古學精華綻瑞蓮”,指出深入研究和解析為這一古老的學問增添了新的光彩,讓古代學術的精華如綻放的瑞蓮般美麗。
一、《周易哲學視角下的〈舉痛論篇第三十九〉解析》
《黃帝內經·素問》中的《舉痛論篇第三十九》,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著古人對人體疼痛奧秘的深刻洞察。當我們以周易哲學的深邃視角去審視這一篇章時,更能宇宙到其中所蘊含的玄妙與智慧。
在周易哲學中,陰陽是宇宙萬物的根本法則,它們相互依存、相互轉化,構成了世界的動態平衡。在《舉痛論篇第三十九》中,疼痛的產生與陰陽的失衡有著密切的關係。寒邪作為一種陰邪,侵入人體經脈,導致氣血凝滯不通,這正是陰陽失衡的體現。而疼痛的突然發作或持續不黃帝則岐伯了陰陽之間相互鬥爭、相互製約的過程。
開篇黃帝向岐伯提出的問題,猶如開啟了一場探索疼痛奧秘的哲學之旅。岐伯的回答,如同一幅畫卷,徐徐展開了疼痛的各種表現與機理。寒邪客於脈外,牽引小絡,使疼痛忽止忽作,這恰如陰陽在瞬間的變化與調整。而寒邪侵入經脈之中,與熱氣相互交迫,導致經脈滿盛、疼痛不止,更是陰陽相爭的激烈表現。
疼痛的表現形式多樣,每一種都蘊含著周易哲學的深刻寓意。痛甚不休,如陰陽之極,難以調和;痛甚不可按,如陰陽之暴戾,不可輕易觸碰;按之痛止,如陰陽之暫得調和;按之無益,如陰陽之深藏難覓。這些不同的疼痛表現,就像是周易卦象中的各種變化,每一種變化都代表著不同的情境與狀態。
在診斷疼痛時,望診與切診成為了我們洞察陰陽變化的重要手段。觀察麵部五色,黃色、赤色主熱,白色主寒,青色、黑色主痛,這就如同通過卦象的變化來推測事物的發展趨勢。而切診中看主病的經脈,堅實、充盛高起、陷下等不同脈象,也反映了陰陽在經脈中的狀態。通過這些診斷方法,我們能夠更準確地把握疼痛的本質,如同在周易的卦象中尋找答案。
寒邪不僅是導致疼痛的直接原因,更是陰陽失衡的象征。當寒邪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而痛,這就如同陰陽在局部的失調。而寒邪客於背俞之脈、衝脈、厥陰之脈等不同部位,所引發的各種疼痛表現,也反映了陰陽在不同經絡中的失衡狀態。這種陰陽失衡的觀念,貫穿於疼痛的發生、發展與變化的全過程。
此外,《舉痛論篇第三十九》中還提到了疼痛與髒腑之間的關係。五髒六腑在麵部各有其所屬部位,疼痛的發生往往與相應的髒腑功能失調有關。這就如同周易哲學中,卦象與事物之間的對應關係。通過觀察疼痛所涉及的髒腑,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陰陽在髒腑中的失衡情況,從而為治療提供更準確的依據。
在治療疼痛時,我們需要根據陰陽失衡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熱者寒之,寒者溫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這正是遵循了周易哲學中平衡陰陽的原則。通過調理氣血、疏通經脈,使陰陽重新達到平衡,從而緩解疼痛。這就如同在周易的卦象中,通過調整陰陽的力量對比,來達到和諧穩定的狀態。
《舉痛論篇第三十九》所展現的疼痛世界,如同周易哲學中的宇宙縮影。疼痛的發生與變化,是陰陽相互作用的結果;診斷與治療,是對陰陽失衡的調整與修複。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斷探索著人體與宇宙的奧秘,感受著周易哲學的博大精深。
總之,以周易哲學的深度解析《舉痛論篇第三十九》,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了疼痛的本質與規律。它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醫學知識,更讓我們領略到了古代哲學與醫學的完美融合。在探索疼痛奧秘的道路上,周易哲學將永遠是我們的指引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方向。
二、《舉痛論篇第三十九》是《黃帝內經·素問》中的一篇。其主要內容是黃帝與岐伯關於人體疼痛的病因、症狀以及診斷方法的討論。具體如下:
1. 疼痛的病因:
開篇黃帝問岐伯人體五髒突然疼痛是由什麽氣導致的。岐伯回答,經脈中氣血流行不止,若寒氣侵入經脈,會使氣血留滯、凝澀不通,寒邪在脈外會使血少,在脈中會使氣不通,從而突然疼痛。
2. 不同類型疼痛的表現與機理:
疼痛忽止:寒氣客於脈外,脈寒收縮,牽引小絡會突然疼痛,但得熱後疼痛立刻停止;若再次受寒則疼痛持久。
痛甚不休:寒氣侵入經脈之中與熱氣相互交迫,經脈滿盛則疼痛不止;寒氣停留,熱氣上湧,脈充大、血氣亂,疼痛也會非常劇烈且不可按。
痛甚不可按:寒氣稽留,熱氣上逆,使經脈氣血紊亂,就會痛得厲害不能觸按。
按之痛止: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而痛,按揉後血氣散則痛止。
按之無益:寒氣客於俠脊之脈,位置深按不到,所以按揉沒有效果。
喘動應手:寒氣客於衝脈,衝脈不通,氣因之鼓脈欲通,會出現腹痛且跳動應手。
心與背相引而痛:寒氣客於背俞之脈,血脈凝滯、血虛則痛,背俞與心相連,故心與背相引而痛,按之熱氣至則痛止。
脅肋與少腹相引而痛: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厥陰脈環絡陰器係於肝,寒客脈中則血澀脈急,導致脅肋與少腹牽引作痛。
腹痛引陰股:厥氣客於陰股,寒氣上及少腹,血在下相引,會腹痛牽引陰股。
痛宿昔而成積: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氣稽留不行,日久會形成積聚。
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間複生:寒氣客於五髒,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會突然痛死不知人事,陽氣恢複則蘇醒。
痛而嘔: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會疼痛且嘔吐。
腹痛而後泄:寒氣客於小腸,小腸陽氣不化,水穀不得停留,會腹痛而後泄瀉。
痛而閉不通:熱氣留於小腸,內熱傷津,會腸中痛、大便閉結不通。
3. 診斷方法:
望診:五髒六腑在麵部各有其所屬部位,通過觀察麵部五色,如黃色、赤色主熱,白色主寒,青色、黑色主痛,可輔助診斷疾病。
切診:看主病的經脈,脈堅實的為邪氣結聚;脈充盛高起的屬氣血留滯;脈陷下的是氣血不足,多屬陰證。
總的來說,《舉痛論篇第三十九》強調了疼痛的多種表現和相應的病因病機,突出了問診、望診、切診在診斷中的應用,對中醫臨床診斷和治療疼痛性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三、舉痛論篇第三十九的原文與譯文
《舉痛論篇第三十九》原文:
黃帝問曰:餘聞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善言古者,必有合於今;善言人者,必有厭於己。如此,則道不惑而要數極,所謂明也。今餘問於夫子,令言而可知,視而可見,捫而可得,令驗於己而發蒙解惑,可得而聞乎?
岐伯再拜稽首對曰:何道之問也?
帝曰:願聞人之五髒卒痛,何氣使然?
岐伯對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無益者,或喘動應手者,或心與背相引而痛者,或脅肋與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陰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積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間複生者,或痛而嘔者,或腹痛而後泄者,或痛而閉不通者,凡此諸痛,各不同形,別之奈何?
岐伯曰: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蜷,縮蜷則脈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得炅則痛立止;因重中於寒,則痛久矣。
寒氣客於經脈之中,與炅氣相薄則脈滿,滿則痛而不可按也。寒氣稽留,炅氣從上,則脈充大而血氣亂,故痛甚不可按也。
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痛止。
寒氣客於俠脊之脈,則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無益也。
寒氣客於衝脈,衝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寒氣客則脈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故揣動應手矣。
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
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厥陰之脈者,絡陰器係於肝,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
厥氣客於陰股,寒氣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陰股。
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泣不得注於大經,血氣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積矣。
寒氣客於五髒,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複反則生矣。
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
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泄腹痛矣。
熱氣留於小腸,腸中痛,癉熱焦喝,則堅幹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
帝曰:所謂言而可知者也。視而可見奈何?
岐伯曰:五髒六腑,固盡有部,視其五色,黃赤為熱,白為寒,青黑為痛,此所謂視而可見者也。
帝曰:捫而可得奈何?
岐伯曰:視其主病之脈,堅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捫而得也。
帝曰:善。餘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
岐伯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喜則氣和誌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悲則心係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
《舉痛論篇第三十九》譯文:
黃帝問道:我聽說善於談論天道的,必能把天道驗證於人;善於談論古今的,必能把古事與現在聯係起來;善於談論別人的,必能與自己相結合。這樣,對於醫學道理,才可無所疑惑,而得其至理,也才算是透徹地明白了。現在我要問你的是那言而可知、視而可見、捫而可得的診法,使我有所體驗,啟發蒙昧,解除疑惑,能夠聽聽你的見解嗎?
岐伯再拜叩頭問:你要問哪些道理?
黃帝說:我希望聽聽人體的五髒突然作痛,是什麽邪氣致使的?
岐伯回答說:人身經脈中的氣血,周流全身,循環不息,寒氣侵入經脈,經血就會留滯,凝澀而不暢通。如果寒邪侵襲在經脈之外,血液必然會減少;若侵入脈中,則脈氣不通,就會突然作痛。
黃帝說:有的疼痛忽然自止;有的劇痛卻不能止;有的痛得很厲害,甚至不能揉按;有的當揉按後痛就可止住;有的雖加揉按,亦無效果;有的痛處跳動應手;有的在痛時心與背相牽引作痛;有的脅肋和少腹牽引作痛;有的腹痛牽引大腿內側;有的疼痛日久不愈而成積聚;有的突然劇痛,就像死人一樣,不省人事,少停片刻,才能蘇醒;有的又痛又嘔吐;有的腹痛而後泄瀉;有的痛而胸悶不順暢。所有這些疼痛,表現各不相同,如何加以區別呢?
岐伯說:寒氣侵犯到脈外,脈便會受寒,脈受寒則會收縮,收縮則脈像縫連一樣屈曲著,因而牽引在外的細小脈絡,就會突然間發生疼痛,但隻要受熱,疼痛就會停止;假如再受寒氣侵襲,則痛就不易消解了。寒氣侵犯到經脈之中,與經脈裏的熱氣相互交迫,經脈就會滿盛,滿盛則實,所以就會痛得厲害而不能休止。寒氣一旦停留,熱氣便會跟隨而來,冷熱相遇,則經脈充溢滿大,氣血混亂於中,就會痛得厲害不能觸按。寒氣侵入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便不能散行,細小的脈絡因之繃急牽引而痛,以手揉按,則血氣可以散行,所以按摩後痛就可停止。寒氣侵入了俠脊之脈,即使重按,也不能達到病所處的地方,所以即使按了也無效益。寒氣侵入到衝脈,衝脈是從關元穴起,循腹上行的,所以衝脈的脈不能流通,那麽氣也就因之而不通暢,所以試探腹部就會應手而痛。寒氣侵入到背腧脈,則血脈流行凝澀,血脈凝澀則血虛,血虛則疼痛。因為背腧與心相連,所以互相牽引作痛,如用手按之則手熱,熱氣到達病所,痛就可止。寒氣侵入到厥陰脈,厥陰脈環絡陰器,並係於肝。寒氣侵入脈中,血液不得流暢,脈道迫急,所以脅肋與少腹互相牽引而作痛。逆行寒氣侵入到陰股,氣血不和累及少腹,陰股之血凝澀,在下相牽,所以腹痛連於陰股。寒氣侵入到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脈凝澀,不能貫注到小腸經脈裏去,因而血氣停住,不得暢通,這樣日久就成小腸氣積了。寒氣侵入到五髒,則厥逆之氣向上散發,陰氣衰竭,陽氣鬱遏不通,所以會忽然痛死,不省人事;如果陽氣恢複,仍舊可以蘇醒。寒氣侵入腸胃,迫使腸胃之氣逆而上行,所以會疼痛且嘔吐。寒氣侵入小腸,小腸為受盛之腑,因寒而陽氣不化,水穀不得停留,就會泄瀉且腹痛。熱邪留蓄於小腸,也會發生腸中疼痛,由於內熱傷津而唇焦口渴,糞便堅硬難以排出,所以腹痛且大便閉結不通。
黃帝說:以上是你所說的通過問診可以了解的情況。那麽望診可見又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五髒六腑在麵部各有其所屬的部位,觀察麵部的五色,黃色、赤色主熱,白色主寒,青色、黑色主痛,這就是通過望診可以了解的。
黃帝說:用手切診而知病情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看他主病的經脈,然後以手循按,如果脈堅實的,是有邪氣結聚;屬氣血留滯的,脈必充盛而高起;如果脈陷下的,是氣血不足,多屬陰證。這些都是可以用手捫切按循而得知的。
黃帝說:好。我已知道許多疾病的發生都是由氣機失調引起的,如暴怒則氣上逆,喜則氣舒緩,悲哀則氣消沉,恐懼則氣下卻,遇寒則氣收斂,受熱則氣外泄,受驚則氣紊亂,過勞則氣耗散,思慮則氣鬱結。這九種氣的變化各不相同,會發生怎樣的疾病呢?
岐伯說:大怒則使肝氣上逆,血隨氣逆,甚則嘔血,或肝氣乘脾發生飧泄,所以說是氣上。喜則氣和順而誌意暢達,榮衛之氣通利,所以說是氣緩。悲哀太過則心係急迫,但悲為肺誌,悲傷肺則肺葉張舉,上焦閉塞不通,營衛之氣得不到布散,熱氣鬱閉於中而耗損肺氣,所以說是氣消。恐懼則使精氣下卻,精氣下卻則升降不交,故上焦閉塞,上焦閉塞則氣還歸於下,氣還於下則下焦脹滿,所以說氣下行。寒邪侵襲則腠理閉塞,氣不得運行,所以說是氣收。熱邪侵襲則腠理開放,榮衛之氣通暢,汗大出,所以說是氣泄。受驚則心悸無所依靠,神誌無所歸宿,心中疑慮不定,所以說是氣亂。過勞則氣喘、出汗,裏外皆虛,所以說是氣耗。思慮則精神有所寄托,神誌有所歸宿,正氣留結而不行,所以說是氣結。
四、《周易》是一部中國古代哲學典籍,其中包含了豐富的哲學思想和方法。以下是從幾個方麵用周易哲學深度解析《舉痛論篇第三十九》:
1. 陰陽平衡:《周易》強調陰陽的平衡和相互作用。在《舉痛論篇第三十九》中,疼痛的產生與陰陽的失衡有關。寒邪作為陰邪,侵入人體導致氣血凝滯,從而引發疼痛。這可以被理解為陰陽失衡的表現。治療疼痛的方法之一就是通過調理氣血、疏通經脈,使陰陽重新達到平衡。
2. 變化與轉化:《周易》認為一切事物都在不斷變化和轉化。疼痛的表現和發展也符合這一觀點。在《舉痛論篇第三十九》中,描述了不同類型的疼痛,有些疼痛突然發作,有些則持續不止,還有些疼痛會在不同部位轉移。這些變化反映了疾病的發展和變化,也提示了治療方法的選擇和調整。
3. 象數思維:《周易》中的象數思維是其重要的哲學方法之一。在《舉痛論篇第三十九》中,可以通過對疼痛的症狀、部位和脈象等進行象數分析,來推測疾病的本質和發展趨勢。例如,脈象的堅實、充盛高起或陷下等特征,可以與《周易》中的卦象相對應,從而提供關於疾病的信息。
4. 整體觀念:《周易》強調整體性和關聯性。在《舉痛論篇第三十九》中,疼痛被視為人體整體的一種反應,與五髒六腑、氣血經絡等各個方麵密切相關。治療疼痛不僅要關注局部症狀,還要考慮整體的調理和平衡。
5. 中和之道:《周易》追求中和、和諧的狀態。在治療疼痛時,也強調調和陰陽、氣血,達到中和的狀態。這與《舉痛論篇第三十九》中提到的治療原則相一致,如通過溫熱藥物來散寒、調理氣血來緩解疼痛。
6. 時位觀念:《周易》中的時位觀念強調事物在不同時間和位置上的特點和意義。在《舉痛論篇第三十九》中,疼痛的發生和治療也需要考慮時間和位置的因素。例如,不同季節、時辰和身體部位的疼痛可能有不同的病因和治療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將《周易》哲學應用於醫學領域需要謹慎,不能簡單地將其生搬硬套。醫學是一門實證科學,需要基於臨床觀察和科學研究來進行診斷和治療。《周易》哲學可以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和啟示,幫助我們從更廣泛的角度理解和處理疾病,但不能替代現代醫學的方法和技術。在實際應用中,應該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包括中醫和西醫的知識,以提供更全麵和有效的醫療服務。
五、用不同詞牌名來讚美《周易哲學視角下的〈舉痛論篇第三十九〉解析》的內容:
《沁園春·讚解析》
周易玄思,內經華章,痛論新篇。探陰陽奧秘,機理盡顯;望切診斷,智慧無邊。寒邪侵體,氣血失調,疼痛緣由細究研。深解析,悟古學精華,璀璨如蓮。
哲思光芒閃耀,引無數學人共仰瞻。思陰陽平衡,乾坤運轉;五行生克,變化萬千。醫道精深,傳承久遠,文化瑰寶綻奇顏。展未來,看中華智慧,永世流傳。
《水調歌頭·讚解析》
周易蘊哲意,痛論妙無邊。內經深探奧秘,解析展新顏。陰陽失衡之痛,機理紛繁呈現,智慧照人間。望切知其態,氣血調愈痊。
思深遠,研古學,譜新篇。傳承文化,精華綻放耀山川。寒邪侵襲有故,診治方法奇妙,真理在心間。共讚此佳作,光耀歲月綿。
《卜算子·讚解析》
周易探痛源,內經蘊真玄。解析篇章智慧深,光彩照人前。
陰陽失衡處,機理細究研。寒邪氣血相糾纏,妙論永流傳。
詮釋:
《沁園春·讚解析》詮釋:這首詞以豪邁的筆觸描繪了《周易哲學視角下的〈舉痛論篇第三十九〉解析》的博大精深。“周易玄思,內經華章,痛論新篇”點明了主題,強調了周易哲學與內經的結合以及對痛論篇的深入解析。“探陰陽奧秘,機理盡顯;望切診斷,智慧無邊”詳細闡述了解析中所展現的陰陽奧秘和豐富的診斷智慧。“寒邪侵體,氣血失調,疼痛緣由細究研”進一步說明了疼痛的原因和解析的細致程度。“深解析,悟古學精華,璀璨如蓮”則表達了對解析成果的讚美,認為它讓古學精華綻放出如蓮花般的光彩。最後,“哲思光芒閃耀,引無數學人共仰瞻”強調了其思想的光輝和影響力,“思陰陽平衡,乾坤運轉;五行生克,變化萬千”進一步闡述了其中蘊含的陰陽、五行等哲學理念,“醫道精深,傳承久遠,文化瑰寶綻奇顏”突出了醫學之道的精深和文化瑰寶的魅力。“展未來,看中華智慧,永世流傳”則對其未來的傳承和發展充滿期待。
《水調歌頭·讚解析》詮釋:這首詞以抒情的方式讚美了《周易哲學視角下的〈舉痛論篇第三十九〉解析》。“周易蘊哲意,痛論妙無邊”表達了周易哲學所蘊含的深刻意義以及痛論篇的奇妙之處。“內經深探奧秘,解析展新顏”強調了對內經奧秘的深入探索和解析所呈現的新麵貌。“陰陽失衡之痛,機理紛繁呈現,智慧照人間”描述了解析中關於陰陽失衡導致疼痛以及呈現出的複雜機理和智慧光芒。“望切知其態,氣血調愈痊”指出了通過望診和切診了解情況以及調理氣血以治愈疾病的方法。“思深遠,研古學,譜新篇”體現了對解析的深入思考、對古學的研究以及開創出新的篇章。“傳承文化,精華綻放耀山川”強調了其對文化的傳承以及讓精華綻放光芒的意義。“寒邪侵襲有故,診治方法奇妙,真理在心間”說明了寒邪侵襲的原因以及奇妙的診治方法,以及這些真理深入人心。最後,“共讚此佳作,光耀歲月綿”表達了對這一佳作的共同讚美以及它將在歲月中持續閃耀的美好願景。
《卜算子·讚解析》詮釋:“周易探痛源,內經蘊真玄”表明了從周易和內經中探索疼痛的根源和真義。“解析篇章智慧深,光彩照人前”突出了解析篇章所蘊含的深刻智慧和閃耀的光彩。“陰陽失衡處,機理細究研”具體說明了在陰陽失衡的地方進行細致的機理研究。“寒邪氣血相糾纏,妙論永流傳”描述了寒邪與氣血相互糾纏的情況以及解析理論的永久流傳。
待續
《七律·讚解析》
周易哲思探痛篇,內經奧秘妙無邊。
陰陽失衡痛源顯,機理紛呈智慧全。
望切診知陰陽態,調和氣血愈疾痊。
深研解析添新彩,古學精華綻瑞蓮。
以下是對這首七律的詮釋:
首聯:“周易哲思探痛篇,內經奧秘妙無邊”,表達了運用周易的哲學思想來深入探究《舉痛論篇第三十九》,凸顯其蘊含的無盡奧秘。
頷聯:“陰陽失衡痛源顯,機理紛呈智慧全”,描述了疼痛的根源在於陰陽失衡,而篇章中展現的疼痛機理豐富多樣,體現了古人的智慧。
頸聯:“望切診知陰陽態,調和氣血愈疾痊”,強調通過望診、切診等方法了解陰陽的狀態,以及通過調和氣血來治愈疾病。
尾聯:“深研解析添新彩,古學精華綻瑞蓮”,指出深入研究和解析為這一古老的學問增添了新的光彩,讓古代學術的精華如綻放的瑞蓮般美麗。
一、《周易哲學視角下的〈舉痛論篇第三十九〉解析》
《黃帝內經·素問》中的《舉痛論篇第三十九》,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著古人對人體疼痛奧秘的深刻洞察。當我們以周易哲學的深邃視角去審視這一篇章時,更能宇宙到其中所蘊含的玄妙與智慧。
在周易哲學中,陰陽是宇宙萬物的根本法則,它們相互依存、相互轉化,構成了世界的動態平衡。在《舉痛論篇第三十九》中,疼痛的產生與陰陽的失衡有著密切的關係。寒邪作為一種陰邪,侵入人體經脈,導致氣血凝滯不通,這正是陰陽失衡的體現。而疼痛的突然發作或持續不黃帝則岐伯了陰陽之間相互鬥爭、相互製約的過程。
開篇黃帝向岐伯提出的問題,猶如開啟了一場探索疼痛奧秘的哲學之旅。岐伯的回答,如同一幅畫卷,徐徐展開了疼痛的各種表現與機理。寒邪客於脈外,牽引小絡,使疼痛忽止忽作,這恰如陰陽在瞬間的變化與調整。而寒邪侵入經脈之中,與熱氣相互交迫,導致經脈滿盛、疼痛不止,更是陰陽相爭的激烈表現。
疼痛的表現形式多樣,每一種都蘊含著周易哲學的深刻寓意。痛甚不休,如陰陽之極,難以調和;痛甚不可按,如陰陽之暴戾,不可輕易觸碰;按之痛止,如陰陽之暫得調和;按之無益,如陰陽之深藏難覓。這些不同的疼痛表現,就像是周易卦象中的各種變化,每一種變化都代表著不同的情境與狀態。
在診斷疼痛時,望診與切診成為了我們洞察陰陽變化的重要手段。觀察麵部五色,黃色、赤色主熱,白色主寒,青色、黑色主痛,這就如同通過卦象的變化來推測事物的發展趨勢。而切診中看主病的經脈,堅實、充盛高起、陷下等不同脈象,也反映了陰陽在經脈中的狀態。通過這些診斷方法,我們能夠更準確地把握疼痛的本質,如同在周易的卦象中尋找答案。
寒邪不僅是導致疼痛的直接原因,更是陰陽失衡的象征。當寒邪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而痛,這就如同陰陽在局部的失調。而寒邪客於背俞之脈、衝脈、厥陰之脈等不同部位,所引發的各種疼痛表現,也反映了陰陽在不同經絡中的失衡狀態。這種陰陽失衡的觀念,貫穿於疼痛的發生、發展與變化的全過程。
此外,《舉痛論篇第三十九》中還提到了疼痛與髒腑之間的關係。五髒六腑在麵部各有其所屬部位,疼痛的發生往往與相應的髒腑功能失調有關。這就如同周易哲學中,卦象與事物之間的對應關係。通過觀察疼痛所涉及的髒腑,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陰陽在髒腑中的失衡情況,從而為治療提供更準確的依據。
在治療疼痛時,我們需要根據陰陽失衡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熱者寒之,寒者溫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這正是遵循了周易哲學中平衡陰陽的原則。通過調理氣血、疏通經脈,使陰陽重新達到平衡,從而緩解疼痛。這就如同在周易的卦象中,通過調整陰陽的力量對比,來達到和諧穩定的狀態。
《舉痛論篇第三十九》所展現的疼痛世界,如同周易哲學中的宇宙縮影。疼痛的發生與變化,是陰陽相互作用的結果;診斷與治療,是對陰陽失衡的調整與修複。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斷探索著人體與宇宙的奧秘,感受著周易哲學的博大精深。
總之,以周易哲學的深度解析《舉痛論篇第三十九》,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了疼痛的本質與規律。它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醫學知識,更讓我們領略到了古代哲學與醫學的完美融合。在探索疼痛奧秘的道路上,周易哲學將永遠是我們的指引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方向。
二、《舉痛論篇第三十九》是《黃帝內經·素問》中的一篇。其主要內容是黃帝與岐伯關於人體疼痛的病因、症狀以及診斷方法的討論。具體如下:
1. 疼痛的病因:
開篇黃帝問岐伯人體五髒突然疼痛是由什麽氣導致的。岐伯回答,經脈中氣血流行不止,若寒氣侵入經脈,會使氣血留滯、凝澀不通,寒邪在脈外會使血少,在脈中會使氣不通,從而突然疼痛。
2. 不同類型疼痛的表現與機理:
疼痛忽止:寒氣客於脈外,脈寒收縮,牽引小絡會突然疼痛,但得熱後疼痛立刻停止;若再次受寒則疼痛持久。
痛甚不休:寒氣侵入經脈之中與熱氣相互交迫,經脈滿盛則疼痛不止;寒氣停留,熱氣上湧,脈充大、血氣亂,疼痛也會非常劇烈且不可按。
痛甚不可按:寒氣稽留,熱氣上逆,使經脈氣血紊亂,就會痛得厲害不能觸按。
按之痛止: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而痛,按揉後血氣散則痛止。
按之無益:寒氣客於俠脊之脈,位置深按不到,所以按揉沒有效果。
喘動應手:寒氣客於衝脈,衝脈不通,氣因之鼓脈欲通,會出現腹痛且跳動應手。
心與背相引而痛:寒氣客於背俞之脈,血脈凝滯、血虛則痛,背俞與心相連,故心與背相引而痛,按之熱氣至則痛止。
脅肋與少腹相引而痛: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厥陰脈環絡陰器係於肝,寒客脈中則血澀脈急,導致脅肋與少腹牽引作痛。
腹痛引陰股:厥氣客於陰股,寒氣上及少腹,血在下相引,會腹痛牽引陰股。
痛宿昔而成積: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氣稽留不行,日久會形成積聚。
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間複生:寒氣客於五髒,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會突然痛死不知人事,陽氣恢複則蘇醒。
痛而嘔: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會疼痛且嘔吐。
腹痛而後泄:寒氣客於小腸,小腸陽氣不化,水穀不得停留,會腹痛而後泄瀉。
痛而閉不通:熱氣留於小腸,內熱傷津,會腸中痛、大便閉結不通。
3. 診斷方法:
望診:五髒六腑在麵部各有其所屬部位,通過觀察麵部五色,如黃色、赤色主熱,白色主寒,青色、黑色主痛,可輔助診斷疾病。
切診:看主病的經脈,脈堅實的為邪氣結聚;脈充盛高起的屬氣血留滯;脈陷下的是氣血不足,多屬陰證。
總的來說,《舉痛論篇第三十九》強調了疼痛的多種表現和相應的病因病機,突出了問診、望診、切診在診斷中的應用,對中醫臨床診斷和治療疼痛性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三、舉痛論篇第三十九的原文與譯文
《舉痛論篇第三十九》原文:
黃帝問曰:餘聞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善言古者,必有合於今;善言人者,必有厭於己。如此,則道不惑而要數極,所謂明也。今餘問於夫子,令言而可知,視而可見,捫而可得,令驗於己而發蒙解惑,可得而聞乎?
岐伯再拜稽首對曰:何道之問也?
帝曰:願聞人之五髒卒痛,何氣使然?
岐伯對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無益者,或喘動應手者,或心與背相引而痛者,或脅肋與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陰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積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間複生者,或痛而嘔者,或腹痛而後泄者,或痛而閉不通者,凡此諸痛,各不同形,別之奈何?
岐伯曰: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蜷,縮蜷則脈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得炅則痛立止;因重中於寒,則痛久矣。
寒氣客於經脈之中,與炅氣相薄則脈滿,滿則痛而不可按也。寒氣稽留,炅氣從上,則脈充大而血氣亂,故痛甚不可按也。
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痛止。
寒氣客於俠脊之脈,則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無益也。
寒氣客於衝脈,衝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寒氣客則脈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故揣動應手矣。
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
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厥陰之脈者,絡陰器係於肝,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
厥氣客於陰股,寒氣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陰股。
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泣不得注於大經,血氣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積矣。
寒氣客於五髒,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複反則生矣。
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
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泄腹痛矣。
熱氣留於小腸,腸中痛,癉熱焦喝,則堅幹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
帝曰:所謂言而可知者也。視而可見奈何?
岐伯曰:五髒六腑,固盡有部,視其五色,黃赤為熱,白為寒,青黑為痛,此所謂視而可見者也。
帝曰:捫而可得奈何?
岐伯曰:視其主病之脈,堅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捫而得也。
帝曰:善。餘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
岐伯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喜則氣和誌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悲則心係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
《舉痛論篇第三十九》譯文:
黃帝問道:我聽說善於談論天道的,必能把天道驗證於人;善於談論古今的,必能把古事與現在聯係起來;善於談論別人的,必能與自己相結合。這樣,對於醫學道理,才可無所疑惑,而得其至理,也才算是透徹地明白了。現在我要問你的是那言而可知、視而可見、捫而可得的診法,使我有所體驗,啟發蒙昧,解除疑惑,能夠聽聽你的見解嗎?
岐伯再拜叩頭問:你要問哪些道理?
黃帝說:我希望聽聽人體的五髒突然作痛,是什麽邪氣致使的?
岐伯回答說:人身經脈中的氣血,周流全身,循環不息,寒氣侵入經脈,經血就會留滯,凝澀而不暢通。如果寒邪侵襲在經脈之外,血液必然會減少;若侵入脈中,則脈氣不通,就會突然作痛。
黃帝說:有的疼痛忽然自止;有的劇痛卻不能止;有的痛得很厲害,甚至不能揉按;有的當揉按後痛就可止住;有的雖加揉按,亦無效果;有的痛處跳動應手;有的在痛時心與背相牽引作痛;有的脅肋和少腹牽引作痛;有的腹痛牽引大腿內側;有的疼痛日久不愈而成積聚;有的突然劇痛,就像死人一樣,不省人事,少停片刻,才能蘇醒;有的又痛又嘔吐;有的腹痛而後泄瀉;有的痛而胸悶不順暢。所有這些疼痛,表現各不相同,如何加以區別呢?
岐伯說:寒氣侵犯到脈外,脈便會受寒,脈受寒則會收縮,收縮則脈像縫連一樣屈曲著,因而牽引在外的細小脈絡,就會突然間發生疼痛,但隻要受熱,疼痛就會停止;假如再受寒氣侵襲,則痛就不易消解了。寒氣侵犯到經脈之中,與經脈裏的熱氣相互交迫,經脈就會滿盛,滿盛則實,所以就會痛得厲害而不能休止。寒氣一旦停留,熱氣便會跟隨而來,冷熱相遇,則經脈充溢滿大,氣血混亂於中,就會痛得厲害不能觸按。寒氣侵入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便不能散行,細小的脈絡因之繃急牽引而痛,以手揉按,則血氣可以散行,所以按摩後痛就可停止。寒氣侵入了俠脊之脈,即使重按,也不能達到病所處的地方,所以即使按了也無效益。寒氣侵入到衝脈,衝脈是從關元穴起,循腹上行的,所以衝脈的脈不能流通,那麽氣也就因之而不通暢,所以試探腹部就會應手而痛。寒氣侵入到背腧脈,則血脈流行凝澀,血脈凝澀則血虛,血虛則疼痛。因為背腧與心相連,所以互相牽引作痛,如用手按之則手熱,熱氣到達病所,痛就可止。寒氣侵入到厥陰脈,厥陰脈環絡陰器,並係於肝。寒氣侵入脈中,血液不得流暢,脈道迫急,所以脅肋與少腹互相牽引而作痛。逆行寒氣侵入到陰股,氣血不和累及少腹,陰股之血凝澀,在下相牽,所以腹痛連於陰股。寒氣侵入到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脈凝澀,不能貫注到小腸經脈裏去,因而血氣停住,不得暢通,這樣日久就成小腸氣積了。寒氣侵入到五髒,則厥逆之氣向上散發,陰氣衰竭,陽氣鬱遏不通,所以會忽然痛死,不省人事;如果陽氣恢複,仍舊可以蘇醒。寒氣侵入腸胃,迫使腸胃之氣逆而上行,所以會疼痛且嘔吐。寒氣侵入小腸,小腸為受盛之腑,因寒而陽氣不化,水穀不得停留,就會泄瀉且腹痛。熱邪留蓄於小腸,也會發生腸中疼痛,由於內熱傷津而唇焦口渴,糞便堅硬難以排出,所以腹痛且大便閉結不通。
黃帝說:以上是你所說的通過問診可以了解的情況。那麽望診可見又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五髒六腑在麵部各有其所屬的部位,觀察麵部的五色,黃色、赤色主熱,白色主寒,青色、黑色主痛,這就是通過望診可以了解的。
黃帝說:用手切診而知病情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看他主病的經脈,然後以手循按,如果脈堅實的,是有邪氣結聚;屬氣血留滯的,脈必充盛而高起;如果脈陷下的,是氣血不足,多屬陰證。這些都是可以用手捫切按循而得知的。
黃帝說:好。我已知道許多疾病的發生都是由氣機失調引起的,如暴怒則氣上逆,喜則氣舒緩,悲哀則氣消沉,恐懼則氣下卻,遇寒則氣收斂,受熱則氣外泄,受驚則氣紊亂,過勞則氣耗散,思慮則氣鬱結。這九種氣的變化各不相同,會發生怎樣的疾病呢?
岐伯說:大怒則使肝氣上逆,血隨氣逆,甚則嘔血,或肝氣乘脾發生飧泄,所以說是氣上。喜則氣和順而誌意暢達,榮衛之氣通利,所以說是氣緩。悲哀太過則心係急迫,但悲為肺誌,悲傷肺則肺葉張舉,上焦閉塞不通,營衛之氣得不到布散,熱氣鬱閉於中而耗損肺氣,所以說是氣消。恐懼則使精氣下卻,精氣下卻則升降不交,故上焦閉塞,上焦閉塞則氣還歸於下,氣還於下則下焦脹滿,所以說氣下行。寒邪侵襲則腠理閉塞,氣不得運行,所以說是氣收。熱邪侵襲則腠理開放,榮衛之氣通暢,汗大出,所以說是氣泄。受驚則心悸無所依靠,神誌無所歸宿,心中疑慮不定,所以說是氣亂。過勞則氣喘、出汗,裏外皆虛,所以說是氣耗。思慮則精神有所寄托,神誌有所歸宿,正氣留結而不行,所以說是氣結。
四、《周易》是一部中國古代哲學典籍,其中包含了豐富的哲學思想和方法。以下是從幾個方麵用周易哲學深度解析《舉痛論篇第三十九》:
1. 陰陽平衡:《周易》強調陰陽的平衡和相互作用。在《舉痛論篇第三十九》中,疼痛的產生與陰陽的失衡有關。寒邪作為陰邪,侵入人體導致氣血凝滯,從而引發疼痛。這可以被理解為陰陽失衡的表現。治療疼痛的方法之一就是通過調理氣血、疏通經脈,使陰陽重新達到平衡。
2. 變化與轉化:《周易》認為一切事物都在不斷變化和轉化。疼痛的表現和發展也符合這一觀點。在《舉痛論篇第三十九》中,描述了不同類型的疼痛,有些疼痛突然發作,有些則持續不止,還有些疼痛會在不同部位轉移。這些變化反映了疾病的發展和變化,也提示了治療方法的選擇和調整。
3. 象數思維:《周易》中的象數思維是其重要的哲學方法之一。在《舉痛論篇第三十九》中,可以通過對疼痛的症狀、部位和脈象等進行象數分析,來推測疾病的本質和發展趨勢。例如,脈象的堅實、充盛高起或陷下等特征,可以與《周易》中的卦象相對應,從而提供關於疾病的信息。
4. 整體觀念:《周易》強調整體性和關聯性。在《舉痛論篇第三十九》中,疼痛被視為人體整體的一種反應,與五髒六腑、氣血經絡等各個方麵密切相關。治療疼痛不僅要關注局部症狀,還要考慮整體的調理和平衡。
5. 中和之道:《周易》追求中和、和諧的狀態。在治療疼痛時,也強調調和陰陽、氣血,達到中和的狀態。這與《舉痛論篇第三十九》中提到的治療原則相一致,如通過溫熱藥物來散寒、調理氣血來緩解疼痛。
6. 時位觀念:《周易》中的時位觀念強調事物在不同時間和位置上的特點和意義。在《舉痛論篇第三十九》中,疼痛的發生和治療也需要考慮時間和位置的因素。例如,不同季節、時辰和身體部位的疼痛可能有不同的病因和治療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將《周易》哲學應用於醫學領域需要謹慎,不能簡單地將其生搬硬套。醫學是一門實證科學,需要基於臨床觀察和科學研究來進行診斷和治療。《周易》哲學可以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和啟示,幫助我們從更廣泛的角度理解和處理疾病,但不能替代現代醫學的方法和技術。在實際應用中,應該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包括中醫和西醫的知識,以提供更全麵和有效的醫療服務。
五、用不同詞牌名來讚美《周易哲學視角下的〈舉痛論篇第三十九〉解析》的內容:
《沁園春·讚解析》
周易玄思,內經華章,痛論新篇。探陰陽奧秘,機理盡顯;望切診斷,智慧無邊。寒邪侵體,氣血失調,疼痛緣由細究研。深解析,悟古學精華,璀璨如蓮。
哲思光芒閃耀,引無數學人共仰瞻。思陰陽平衡,乾坤運轉;五行生克,變化萬千。醫道精深,傳承久遠,文化瑰寶綻奇顏。展未來,看中華智慧,永世流傳。
《水調歌頭·讚解析》
周易蘊哲意,痛論妙無邊。內經深探奧秘,解析展新顏。陰陽失衡之痛,機理紛繁呈現,智慧照人間。望切知其態,氣血調愈痊。
思深遠,研古學,譜新篇。傳承文化,精華綻放耀山川。寒邪侵襲有故,診治方法奇妙,真理在心間。共讚此佳作,光耀歲月綿。
《卜算子·讚解析》
周易探痛源,內經蘊真玄。解析篇章智慧深,光彩照人前。
陰陽失衡處,機理細究研。寒邪氣血相糾纏,妙論永流傳。
詮釋:
《沁園春·讚解析》詮釋:這首詞以豪邁的筆觸描繪了《周易哲學視角下的〈舉痛論篇第三十九〉解析》的博大精深。“周易玄思,內經華章,痛論新篇”點明了主題,強調了周易哲學與內經的結合以及對痛論篇的深入解析。“探陰陽奧秘,機理盡顯;望切診斷,智慧無邊”詳細闡述了解析中所展現的陰陽奧秘和豐富的診斷智慧。“寒邪侵體,氣血失調,疼痛緣由細究研”進一步說明了疼痛的原因和解析的細致程度。“深解析,悟古學精華,璀璨如蓮”則表達了對解析成果的讚美,認為它讓古學精華綻放出如蓮花般的光彩。最後,“哲思光芒閃耀,引無數學人共仰瞻”強調了其思想的光輝和影響力,“思陰陽平衡,乾坤運轉;五行生克,變化萬千”進一步闡述了其中蘊含的陰陽、五行等哲學理念,“醫道精深,傳承久遠,文化瑰寶綻奇顏”突出了醫學之道的精深和文化瑰寶的魅力。“展未來,看中華智慧,永世流傳”則對其未來的傳承和發展充滿期待。
《水調歌頭·讚解析》詮釋:這首詞以抒情的方式讚美了《周易哲學視角下的〈舉痛論篇第三十九〉解析》。“周易蘊哲意,痛論妙無邊”表達了周易哲學所蘊含的深刻意義以及痛論篇的奇妙之處。“內經深探奧秘,解析展新顏”強調了對內經奧秘的深入探索和解析所呈現的新麵貌。“陰陽失衡之痛,機理紛繁呈現,智慧照人間”描述了解析中關於陰陽失衡導致疼痛以及呈現出的複雜機理和智慧光芒。“望切知其態,氣血調愈痊”指出了通過望診和切診了解情況以及調理氣血以治愈疾病的方法。“思深遠,研古學,譜新篇”體現了對解析的深入思考、對古學的研究以及開創出新的篇章。“傳承文化,精華綻放耀山川”強調了其對文化的傳承以及讓精華綻放光芒的意義。“寒邪侵襲有故,診治方法奇妙,真理在心間”說明了寒邪侵襲的原因以及奇妙的診治方法,以及這些真理深入人心。最後,“共讚此佳作,光耀歲月綿”表達了對這一佳作的共同讚美以及它將在歲月中持續閃耀的美好願景。
《卜算子·讚解析》詮釋:“周易探痛源,內經蘊真玄”表明了從周易和內經中探索疼痛的根源和真義。“解析篇章智慧深,光彩照人前”突出了解析篇章所蘊含的深刻智慧和閃耀的光彩。“陰陽失衡處,機理細究研”具體說明了在陰陽失衡的地方進行細致的機理研究。“寒邪氣血相糾纏,妙論永流傳”描述了寒邪與氣血相互糾纏的情況以及解析理論的永久流傳。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