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黃帝內經·素問·大奇論篇第四十八》
(一)原文:
肝滿腎滿肺滿皆實,即為腫。肺之雍,喘而兩胠滿;肝雍,兩胠滿,臥則驚,不得小便;腎雍,腳下至少腹滿,脛有大小,髀?大跛,易偏枯。
心脈滿大,癇瘛筋攣;肝脈小急,癇瘛筋攣;肝脈騖,暴有所驚駭,脈不至若瘖,不治自已。
腎脈小急,肝脈小急,心脈小急,不鼓皆為瘕。
腎肝並沉為石水,並浮為風水,並虛為死,並小弦欲驚。
腎脈大急沉,肝脈大急沉,皆為疝。
心脈搏滑急為心疝,肺脈沉搏為肺疝。
三陽急為瘕,三陰急為疝,二陰急為癇厥,二陽急為驚。
脾脈外鼓,沉為腸澼,久自已。肝脈小緩為腸澼,易治。腎脈小搏沉,為腸澼下血,血溫身熱者死。心肝澼亦下血,二藏同病者可治。其脈小沉澀為腸澼,其身熱者死,熱見七日死。
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心脈小堅急,皆鬲偏枯。男子發左,女子發右,不瘖舌轉,可治,三十日起,其從者,瘖,三歲起。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
脈至而搏,血衄身熱者死,脈來懸鉤浮為常脈。
脈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與人言。脈至如數,使人暴驚,三四日自已。
脈至浮合,浮合如數,一息十至以上,是經氣予不足也,微見九十日死;脈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奪也,草幹而死;脈至如散葉,是肝氣予虛也,木葉落而死;脈至如省客,省客者,脈塞而鼓,是腎氣予不足也,懸去棗華而死;脈至如丸泥,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莢落而死;脈至如橫格,是膽氣予不足也,禾熟而死;脈至如弦縷,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脈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傍至也,微見三十日死;脈至如湧泉,浮鼓肌中,太陽氣予不足也,少氣味,韭英而死;脈至如頹土之狀,按之不得,是肌氣予不足也,五色先見,黑白壘發死;脈至如懸雍,懸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脈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堅大急,五藏菀熱,寒熱獨並於腎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脈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腸氣予不足也,棗葉生而死;脈至如華者,令人善恐,不欲坐臥,行立常聽,是小腸氣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二)譯文:
肝經、腎經、肺經脹滿者,其脈搏必實,當即發為浮腫。肺脈壅滯,則喘息而兩脅脹滿;肝脈壅滯,則兩脅脹滿,睡臥時驚惕不安,小便不利;腎脈壅滯,則脅下至少腹部脹滿,兩側脛部粗細大小不同,患側髀?腫大,活動受限,日久且易發生偏枯病。
心脈滿大,是心經熱盛,耗劫肝陰,心神被傷,筋脈失養,故發生癲癇、抽搐及筋脈拘攣等症;肝脈小急,是肝血虛而寒滯肝脈,血不養心,筋脈不利,也能出現癲癇、抽搐和筋脈拘攣;肝脈的搏動急疾而亂,是由於受了驚嚇,如果按不到脈搏或突然出現失音的,這是因驚嚇一時氣逆而致脈氣不通不需治療,待其氣通即可恢複。
腎、肝、心三脈細小而急疾,指下浮取鼓擊不明顯,是氣血積聚在腹中,皆當發為瘕病。
腎脈和肝脈均見沉脈,為石水病;均見浮脈,為風水病;均見虛脈,為死症;均見小而兼弦之脈,將要發生驚病。
腎脈沉大急疾,肝脈沉大急疾,均為疝病;心脈搏動急疾流利,為心疝;肺脈沉而搏擊於指下,為肺疝。
太陽之脈急疾,是受寒血凝為瘕;太陰之脈急疾,是受寒氣聚為疝;少陰之脈急疾,是邪乘心腎,發為癇厥;陽明之脈急疾,是木邪乘胃,發為驚駭。
脾脈見沉而又有向外鼓動之象,是痢疾,為裏邪出表的脈象,日久必然自愈。肝脈小而緩慢的,為痢疾邪氣較輕,容易治愈。腎脈沉小而動,是痢疾,或大便下血,若血熱身熱,是邪熱有餘,真陰傷敗,為預後不良的死症。心肝二髒所發生的痢疾,亦見下血,如果是兩髒同病的,可以治療,若其脈都出現小沉而澀滯的痢疾,兼有身熱的,預後多不良,如連續身熱七天以上,多屬死症。
胃脈沉而應指澀滯,或者浮而應指甚大,以及心脈細小堅硬急疾的,都屬氣血隔塞不通,當病偏枯半身不遂。若男子發病在左側,女子發病在右側,說話正常,舌體轉動靈活,可以治療,經過三十天可以痊愈;如果男病在右,女病在左,說話發不出聲音的,需要三年才能痊愈;如果患者年齡不滿二十歲,此為稟賦不足,不出三年就要死亡。
脈來搏指有力,病見衄血而身發熱,為真陰脫敗的死證;若是脈來浮鉤如懸的,則是失血的常見之脈。
脈來喘急,突然昏厥,不能言語的,名叫暴厥。脈來如熱盛之數,得之暴受驚嚇,經過三四天就會自行恢複。
脈來如浮波之合,象熱盛時的數脈一樣急疾,一呼一吸跳動十次以上,這是經脈之氣均已不足的現象,從開始見到這種脈象起,經過九十天就要死亡;脈來如新燃之火,臨勢很盛,這是心髒的精氣已經虛失,至秋末冬初野草幹枯的時候就要死亡;脈來如散落的樹葉,浮泛無根,這是肝髒精氣虛極,至深秋樹木落葉時就要死亡;脈來如訪問之客,或來或去,或停止不動,或搏動鼓指,這是腎髒的精氣不足,在初夏棗花開落的時候,火旺水敗,就會死亡;脈來如泥丸,堅強短澀,這是胃腑精氣不足,在春末夏初榆莢枯落的時候就要死亡;脈來如有橫木在指下,長而堅硬,這是膽的精氣不足,到秋後穀類成熟的時候,金旺木敗,就要死亡;脈來緊急如弦,細小如縷是胞脈的精氣不足,若患者反多言語,是真陰虧損而虛陽外現,在下霜時,陽氣虛敗,就會死亡,若患者靜而不言,則可以治療;脈來如交漆,纏綿不清,左右旁至,為陰陽偏敗,從開始見到這種脈象起三十日就會死亡;脈來如泉水上湧,浮而有力,鼓動於肌肉中,這是足太陽膀胱的精氣不足,症狀是呼吸氣短,到春天嚐到新韭菜的時候就要死亡;脈來如傾頹的腐土,虛大無力,重按則無,這是脾髒精氣不足,若麵部先見到五色中的黑色,是土敗水侮的現象,到春天發生的時候,木旺土衰,就要死亡;如懸雍之上大下小,浮取揣摩則愈覺其大,按之益大,與筋骨相離,這是十二俞的精氣不足,十二俞均屬太陽膀胱經,故在冬季結冰的時候,陰盛陽絕,就要死亡。
脈來如仰臥的刀口,浮取小而急疾,重按堅大而急疾,這是五髒鬱熱形成的寒熱交並於腎髒,這樣的病人隻能睡臥,不能坐起,至立春陽盛陰衰時就要死亡;脈來如彈丸,短小而滑,按之無根,這是大腸的精氣不足,在初夏棗草樹生葉的時候,火旺金衰,就要死亡;脈來如草木之花,輕浮柔弱,其人易發驚恐,坐臥不寧,內心多疑,所以不論行走或站立時,經常偷聽別人的談話,這是小腸的精氣不足,到秋末陰盛陽衰的季節就要死亡。
二、從周易哲學的幾個方麵對《黃帝內經·素問·大奇論篇第四十八》的深度解析:
(一)陰陽平衡與疾病:
陰陽的概念對應病症表現:在周易哲學中,陰陽是最基本的概念,萬事萬物都可分為陰陽兩個方麵,且陰陽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相互轉化。在《黃帝內經·素問·大奇論篇第四十八》中,人體的健康與疾病狀態也體現了陰陽的變化。例如,文中提到“肝滿腎滿肺滿皆實,即為腫”,這裏的“實”可以理解為陽氣過盛,而相對的“虛”則為陰氣不足。當肝、腎、肺等髒器的陽氣過盛,打破了陰陽的平衡,就會出現腫脹等病症,這體現了陰陽失衡導致疾病的發生。
從周易哲學看〈黃帝內經·素問·大奇論篇第四十八〉中陰陽與病症的關係
在周易哲學的宏大宇宙觀中,陰陽是奠基性的概念,它如同一條貫穿萬事萬物的紅線,將世界劃分成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兩個方麵。陰陽的概念不僅是哲學思辨的基石,更是理解人體健康與疾病的關鍵鑰匙。
《黃帝內經·素問·大奇論篇第四十八》這部醫學經典,深刻地反映了陰陽在人體健康與疾病狀態中的體現。在這篇著作中,人體被視為一個小宇宙,其內部的生理變化與陰陽的動態平衡息息相關。
當我們深入剖析“肝滿腎滿肺滿皆實,即為腫”這一表述時,就能更清晰地理解陰陽與病症的對應關係。這裏所說的“實”,並非單純地指物質的充盈或積聚,而是暗示著陽氣的過盛。在中醫理論中,陽氣具有推動、溫煦等作用,當陽氣過於旺盛時,就會打破體內原本的平衡狀態,導致一係列病理反應的出現。
與之相對應的“虛”,則表示陰氣的不足。陰氣在人體中具有滋養、寧靜等作用,陰氣的匱乏會使人體失去內在的涵養和穩定。當肝、腎、肺等髒器的陽氣過盛時,它們原本的功能就會受到幹擾,進而影響全身的氣血運行和生理機能。這種陰陽失衡的狀態,就像是一場內在的風暴,逐漸侵蝕著人體的健康根基。
以肝滿為例,肝在中醫理論中被視為“將軍之官”,主疏泄、藏血。當肝氣過盛時,可能會導致肝氣鬱結、肝火上炎等病症。肝氣鬱結會使氣血不暢,出現胸脅脹滿、疼痛等症狀;肝火上炎則會引起頭痛、目赤、口苦等表現。這些病症都是陰陽失衡在肝髒功能上的具體體現。
同樣,腎滿所代表的腎陽過盛,也會引發一係列問題。腎陽是人體陽氣的重要來源之一,它對維持人體的溫煦、推動等功能起著關鍵作用。當腎陽過盛時,可能會導致腎火旺盛、腎水不足等情況,進而出現口幹、口渴、小便短赤等症狀。
肺滿所反映的肺氣過盛,同樣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肺氣具有宣發肅降的功能,當肺氣過盛時,可能會導致肺氣壅滯、呼吸不暢等問題,出現咳嗽、喘息等症狀。
可以說,在《黃帝內經·素問·大奇論篇第四十八》中所描述的各種病症表現,都與陰陽的失衡密切相關。陰陽的相互對立和相互轉化,就像是一場微妙而又複雜的舞蹈,在人體這個舞台上演繹著生命的韻律與變化。當陰陽失衡時,疾病就會悄然降臨,打破人體原本的和諧與寧靜。
這種陰陽失衡導致疾病發生的現象,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推測,更是在臨床實踐中得到了廣泛的驗證。中醫師們通過對患者脈象、症狀等方麵
脈象的陰陽屬性與疾病判斷:脈象在中醫診斷中具有重要意義,在這篇文章中對各種脈象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從周易陰陽的角度看,脈象的浮沉、遲數、滑澀等都可以用陰陽來分析。如脈浮為陽、脈沉為陰;脈數為陽、脈遲為陰;脈滑為陽、脈澀為陰等。當脈象出現陰陽的異常變化時,往往預示著疾病的發生。例如“心脈滿大,癇瘛筋攣;肝脈小急,癇瘛筋攣”,心脈滿大是心經陽氣過盛,肝脈小急是肝血不足、陽氣相對偏亢,這些脈象的陰陽失調導致了癲癇、抽搐及筋脈拘攣等病症。
(二) 物極必反與病情變化:
疾病的發展過程:周易哲學的細致觀察和分析,來判斷陰陽的失衡狀態,並製定相應的治療方案。通過調整陰陽的平衡,使人體重新恢複到健康的狀態。
然而,要深入理解陰陽與病症的關係,並非一蹴而就之事。這需要我們不斷地研讀經典、積累臨床經驗,以及對人體生命現象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更準確地把握陰陽的奧秘,為人類的健康事業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在醫學的長河中,周易哲學與《黃帝內經》相互交融,共同構建起了一座巍峨的知識大廈。陰陽的概念在其中熠熠生輝,成為我們理解人體健康與疾病的明燈。通過對陰陽與病症表現的深度解析,我們更加堅信,隻有在尊重自然規律、遵循陰陽平衡的基礎上,我們才能真正實現人體的健康與和諧。物極必反觀念認為,事物發展到極端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在《黃帝內經·素問·大奇論篇第四十八》中,疾病的發展也存在這樣的規律。例如,文中提到一些嚴重的病症,如“脈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奪也,草幹而死;脈至如散葉,是肝氣予虛也,木葉落而死”等,描述了脈象的極端變化以及相應的預後不良。這表明疾病發展到一定程度,超過了人體所能承受的極限,就會導致病情的惡化甚至死亡,體現了物極必反的道理。
治療的適度原則:物極必反的觀念也提醒醫者在治療疾病時要把握適度的原則。過度治療或治療不當,可能會導致病情的加重或新的疾病的產生。例如,在使用藥物或采用治療方法時,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避免過度攻伐或補益,以達到陰陽平衡、恢複健康的目的。
(三)天人合一與疾病的關係:
自然環境對人體的影響:周易哲學強調天人合一,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自然環境的變化會影響人體的健康。在《黃帝內經·素問·大奇論篇第四十八》中,也體現了這一觀點。例如,文中提到不同季節的脈象變化和疾病的發生有一定的關係,如“脈至如省客,省客者,脈塞而鼓,是腎氣予不足也,懸去棗華而死”,這裏的“棗華”代表著季節的變化,說明人體的脈象和疾病與自然環境的變化密切相關。
人體的適應能力與疾病的預防:天人合一的觀念還強調人體要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保持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應該根據季節的變化調整飲食、起居和作息,增強體質,提高對疾病的抵抗力。例如,在冬季要注意保暖,避免寒邪入侵;在夏季要注意防暑,避免暑熱傷氣等。隻有人體與自然環境相互適應,才能保持健康,預防疾病的發生。
(四)變化與發展的觀點:
疾病的動態變化:周易哲學認為事物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黃帝內經·素問·大奇論篇第四十八》中對疾病的描述也體現了這一點。文章中詳細闡述了各種疾病的不同階段的症狀和脈象變化,說明疾病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會不斷發展和演變。例如,對於腸澼這種疾病,文中提到“脾脈外鼓,沉為腸澼,久自已。肝脈小緩為腸澼,易治。腎脈小搏沉,為腸澼下血,血溫身熱者死”,描述了腸澼在不同階段的脈象表現和預後,強調了疾病的動態變化。
診斷和治療的靈活性:基於疾病的變化和發展,醫者在診斷和治療疾病時也需要具備靈活性。要根據患者的病情變化及時調整診斷和治療方案,不能拘泥於固定的模式和方法。例如,在治療過程中,要根據患者的脈象、症狀等變化,判斷疾病的發展趨勢,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以提高治療效果。
三、用不同詞牌名讚
《黃帝內經·素問·大奇論篇第四十八》乃醫學之瑰寶,其文博大精深,涵蓋諸多病症脈象,實乃醫家之經典。餘不才,願以詞牌名讚之,以表敬意。
(一)《沁園春·大奇論篇》
華夏內經,素問名篇,大奇論章。
歎心肝脾腎,皆有其症;
腫滿驚癇,虛實分明。
石水風水,疝瘕驚厥,二陰三陽病異形。
須詳辨,察細微之變,方得真經。
脈象如喘如弦,
至而搏或如數驚。
看暴厥癲癇,危症堪虞;
腸澼下血,生死攸關。
懸雍偃刀,丸泥橫格,
胃氣膽氣腎氣殘。
精心治,保身長全生,德澤人間。
(二)《水調歌頭·大奇論篇》
人體有奧秘,黃帝內經詳。
心肝肺腎脹滿,腫病現端詳。
喘息脅滿驚惕,小便不利腳下,
偏枯身不康。
脈至如懸鉤,常脈乃吉祥。
心疝肺疝,癇厥驚,三陽三陰傷。
石水風水,虛則為死候。
散葉省客丸泥,橫格弦縷交漆,
諸般脈象藏。
精心研讀之,歧黃術永昌。
(三)《念奴嬌·大奇論篇》
內經素問,大奇論篇,奧秘深探。
髒腑經絡,氣血盈虧,百病根源顯。
脈象變化,吉凶立判,生死一線間。
精心研讀,醫術方能精湛。
病症種種繁雜,須仔細分辨。
腫滿喘驚癇,瘕疝厥驚,各有其特點。
腸澼下血,胃氣膽氣腎氣,不足病相連。
懸雍偃刀,丸泥橫格之脈,絕症莫等閑。
(四)《菩薩蠻·大奇論篇》
內經素問大奇論,病症脈象詳且準。
肝滿腎滿肺皆實,即為腫病身。
心脈滿大癇瘛攣,肝小急驚現。
腎小急心小急,瘕病結於裏。
(五)《卜算子·大奇論篇》
黃帝內經篇,素問大奇論。
病症脈象全,生死一線分。
石水風水病,瘕疝驚厥症。
二陰急為癇,二陽急為驚。
(六)《如夢令·大奇論篇》
內經素問名篇,大奇論中盡顯。
病症脈象多,生死攸關一線。
精研,精研,醫術方能精湛。
(七)《清平樂·大奇論篇》
心肝肺腎,病症各有因。
石水風水疝瘕驚,二陰三陽細分。
脈象變化萬千,生死立判眼前。
黃帝內經素問,大奇論篇經典。
(八)《虞美人·大奇論篇》
內經素問大奇論,病症脈象詳。
肝滿腎滿肺皆實,腫病身。
心脈滿大癇瘛攣,肝小急驚現。
腎小急心小急,瘕病裏。
(九)《蝶戀花·大奇論篇》
黃帝內經素問篇,大奇論中詳分辨。
病症脈象各不同,生死立判在眼前。
精心研讀醫術精,懸壺濟世救蒼生。
內經素問大奇論,千古流傳耀杏林。
(十)《采桑子·大奇論篇》
內經素問大奇論,病症脈象全。
肝滿腎滿肺皆實,腫病身。
心脈滿大癇瘛攣,肝小急驚現。
腎小急心小急,瘕病裏。
三、詮釋:
(一)原文:
肝滿腎滿肺滿皆實,即為腫。肺之雍,喘而兩胠滿;肝雍,兩胠滿,臥則驚,不得小便;腎雍,腳下至少腹滿,脛有大小,髀?大跛,易偏枯。
心脈滿大,癇瘛筋攣;肝脈小急,癇瘛筋攣;肝脈騖,暴有所驚駭,脈不至若瘖,不治自已。
腎脈小急,肝脈小急,心脈小急,不鼓皆為瘕。
腎肝並沉為石水,並浮為風水,並虛為死,並小弦欲驚。
腎脈大急沉,肝脈大急沉,皆為疝。
心脈搏滑急為心疝,肺脈沉搏為肺疝。
三陽急為瘕,三陰急為疝,二陰急為癇厥,二陽急為驚。
脾脈外鼓,沉為腸澼,久自已。肝脈小緩為腸澼,易治。腎脈小搏沉,為腸澼下血,血溫身熱者死。心肝澼亦下血,二藏同病者可治。其脈小沉澀為腸澼,其身熱者死,熱見七日死。
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心脈小堅急,皆鬲偏枯。男子發左,女子發右,不瘖舌轉,可治,三十日起,其從者,瘖,三歲起。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
脈至而搏,血衄身熱者死,脈來懸鉤浮為常脈。
脈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與人言。脈至如數,使人暴驚,三四日自已。
脈至浮合,浮合如數,一息十至以上,是經氣予不足也,微見九十日死;脈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奪也,草幹而死;脈至如散葉,是肝氣予虛也,木葉落而死;脈至如省客,省客者,脈塞而鼓,是腎氣予不足也,懸去棗華而死;脈至如丸泥,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莢落而死;脈至如橫格,是膽氣予不足也,禾熟而死;脈至如弦縷,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脈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傍至也,微見三十日死;脈至如湧泉,浮鼓肌中,太陽氣予不足也,少氣味,韭英而死;脈至如頹土之狀,按之不得,是肌氣予不足也,五色先見,黑白壘發死;脈至如懸雍,懸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脈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堅大急,五藏菀熱,寒熱獨並於腎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脈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腸氣予不足也,棗葉生而死;脈至如華者,令人善恐,不欲坐臥,行立常聽,是小腸氣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二)譯文:
肝經、腎經、肺經脹滿者,其脈搏必實,當即發為浮腫。肺脈壅滯,則喘息而兩脅脹滿;肝脈壅滯,則兩脅脹滿,睡臥時驚惕不安,小便不利;腎脈壅滯,則脅下至少腹部脹滿,兩側脛部粗細大小不同,患側髀?腫大,活動受限,日久且易發生偏枯病。
心脈滿大,是心經熱盛,耗劫肝陰,心神被傷,筋脈失養,故發生癲癇、抽搐及筋脈拘攣等症;肝脈小急,是肝血虛而寒滯肝脈,血不養心,筋脈不利,也能出現癲癇、抽搐和筋脈拘攣;肝脈的搏動急疾而亂,是由於受了驚嚇,如果按不到脈搏或突然出現失音的,這是因驚嚇一時氣逆而致脈氣不通不需治療,待其氣通即可恢複。
腎、肝、心三脈細小而急疾,指下浮取鼓擊不明顯,是氣血積聚在腹中,皆當發為瘕病。
腎脈和肝脈均見沉脈,為石水病;均見浮脈,為風水病;均見虛脈,為死症;均見小而兼弦之脈,將要發生驚病。
腎脈沉大急疾,肝脈沉大急疾,均為疝病;心脈搏動急疾流利,為心疝;肺脈沉而搏擊於指下,為肺疝。
太陽之脈急疾,是受寒血凝為瘕;太陰之脈急疾,是受寒氣聚為疝;少陰之脈急疾,是邪乘心腎,發為癇厥;陽明之脈急疾,是木邪乘胃,發為驚駭。
脾脈見沉而又有向外鼓動之象,是痢疾,為裏邪出表的脈象,日久必然自愈。肝脈小而緩慢的,為痢疾邪氣較輕,容易治愈。腎脈沉小而動,是痢疾,或大便下血,若血熱身熱,是邪熱有餘,真陰傷敗,為預後不良的死症。心肝二髒所發生的痢疾,亦見下血,如果是兩髒同病的,可以治療,若其脈都出現小沉而澀滯的痢疾,兼有身熱的,預後多不良,如連續身熱七天以上,多屬死症。
胃脈沉而應指澀滯,或者浮而應指甚大,以及心脈細小堅硬急疾的,都屬氣血隔塞不通,當病偏枯半身不遂。若男子發病在左側,女子發病在右側,說話正常,舌體轉動靈活,可以治療,經過三十天可以痊愈;如果男病在右,女病在左,說話發不出聲音的,需要三年才能痊愈;如果患者年齡不滿二十歲,此為稟賦不足,不出三年就要死亡。
脈來搏指有力,病見衄血而身發熱,為真陰脫敗的死證;若是脈來浮鉤如懸的,則是失血的常見之脈。
脈來喘急,突然昏厥,不能言語的,名叫暴厥。脈來如熱盛之數,得之暴受驚嚇,經過三四天就會自行恢複。
脈來如浮波之合,象熱盛時的數脈一樣急疾,一呼一吸跳動十次以上,這是經脈之氣均已不足的現象,從開始見到這種脈象起,經過九十天就要死亡;脈來如新燃之火,臨勢很盛,這是心髒的精氣已經虛失,至秋末冬初野草幹枯的時候就要死亡;脈來如散落的樹葉,浮泛無根,這是肝髒精氣虛極,至深秋樹木落葉時就要死亡;脈來如訪問之客,或來或去,或停止不動,或搏動鼓指,這是腎髒的精氣不足,在初夏棗花開落的時候,火旺水敗,就會死亡;脈來如泥丸,堅強短澀,這是胃腑精氣不足,在春末夏初榆莢枯落的時候就要死亡;脈來如有橫木在指下,長而堅硬,這是膽的精氣不足,到秋後穀類成熟的時候,金旺木敗,就要死亡;脈來緊急如弦,細小如縷是胞脈的精氣不足,若患者反多言語,是真陰虧損而虛陽外現,在下霜時,陽氣虛敗,就會死亡,若患者靜而不言,則可以治療;脈來如交漆,纏綿不清,左右旁至,為陰陽偏敗,從開始見到這種脈象起三十日就會死亡;脈來如泉水上湧,浮而有力,鼓動於肌肉中,這是足太陽膀胱的精氣不足,症狀是呼吸氣短,到春天嚐到新韭菜的時候就要死亡;脈來如傾頹的腐土,虛大無力,重按則無,這是脾髒精氣不足,若麵部先見到五色中的黑色,是土敗水侮的現象,到春天發生的時候,木旺土衰,就要死亡;如懸雍之上大下小,浮取揣摩則愈覺其大,按之益大,與筋骨相離,這是十二俞的精氣不足,十二俞均屬太陽膀胱經,故在冬季結冰的時候,陰盛陽絕,就要死亡。
脈來如仰臥的刀口,浮取小而急疾,重按堅大而急疾,這是五髒鬱熱形成的寒熱交並於腎髒,這樣的病人隻能睡臥,不能坐起,至立春陽盛陰衰時就要死亡;脈來如彈丸,短小而滑,按之無根,這是大腸的精氣不足,在初夏棗草樹生葉的時候,火旺金衰,就要死亡;脈來如草木之花,輕浮柔弱,其人易發驚恐,坐臥不寧,內心多疑,所以不論行走或站立時,經常偷聽別人的談話,這是小腸的精氣不足,到秋末陰盛陽衰的季節就要死亡。
二、從周易哲學的幾個方麵對《黃帝內經·素問·大奇論篇第四十八》的深度解析:
(一)陰陽平衡與疾病:
陰陽的概念對應病症表現:在周易哲學中,陰陽是最基本的概念,萬事萬物都可分為陰陽兩個方麵,且陰陽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相互轉化。在《黃帝內經·素問·大奇論篇第四十八》中,人體的健康與疾病狀態也體現了陰陽的變化。例如,文中提到“肝滿腎滿肺滿皆實,即為腫”,這裏的“實”可以理解為陽氣過盛,而相對的“虛”則為陰氣不足。當肝、腎、肺等髒器的陽氣過盛,打破了陰陽的平衡,就會出現腫脹等病症,這體現了陰陽失衡導致疾病的發生。
從周易哲學看〈黃帝內經·素問·大奇論篇第四十八〉中陰陽與病症的關係
在周易哲學的宏大宇宙觀中,陰陽是奠基性的概念,它如同一條貫穿萬事萬物的紅線,將世界劃分成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兩個方麵。陰陽的概念不僅是哲學思辨的基石,更是理解人體健康與疾病的關鍵鑰匙。
《黃帝內經·素問·大奇論篇第四十八》這部醫學經典,深刻地反映了陰陽在人體健康與疾病狀態中的體現。在這篇著作中,人體被視為一個小宇宙,其內部的生理變化與陰陽的動態平衡息息相關。
當我們深入剖析“肝滿腎滿肺滿皆實,即為腫”這一表述時,就能更清晰地理解陰陽與病症的對應關係。這裏所說的“實”,並非單純地指物質的充盈或積聚,而是暗示著陽氣的過盛。在中醫理論中,陽氣具有推動、溫煦等作用,當陽氣過於旺盛時,就會打破體內原本的平衡狀態,導致一係列病理反應的出現。
與之相對應的“虛”,則表示陰氣的不足。陰氣在人體中具有滋養、寧靜等作用,陰氣的匱乏會使人體失去內在的涵養和穩定。當肝、腎、肺等髒器的陽氣過盛時,它們原本的功能就會受到幹擾,進而影響全身的氣血運行和生理機能。這種陰陽失衡的狀態,就像是一場內在的風暴,逐漸侵蝕著人體的健康根基。
以肝滿為例,肝在中醫理論中被視為“將軍之官”,主疏泄、藏血。當肝氣過盛時,可能會導致肝氣鬱結、肝火上炎等病症。肝氣鬱結會使氣血不暢,出現胸脅脹滿、疼痛等症狀;肝火上炎則會引起頭痛、目赤、口苦等表現。這些病症都是陰陽失衡在肝髒功能上的具體體現。
同樣,腎滿所代表的腎陽過盛,也會引發一係列問題。腎陽是人體陽氣的重要來源之一,它對維持人體的溫煦、推動等功能起著關鍵作用。當腎陽過盛時,可能會導致腎火旺盛、腎水不足等情況,進而出現口幹、口渴、小便短赤等症狀。
肺滿所反映的肺氣過盛,同樣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肺氣具有宣發肅降的功能,當肺氣過盛時,可能會導致肺氣壅滯、呼吸不暢等問題,出現咳嗽、喘息等症狀。
可以說,在《黃帝內經·素問·大奇論篇第四十八》中所描述的各種病症表現,都與陰陽的失衡密切相關。陰陽的相互對立和相互轉化,就像是一場微妙而又複雜的舞蹈,在人體這個舞台上演繹著生命的韻律與變化。當陰陽失衡時,疾病就會悄然降臨,打破人體原本的和諧與寧靜。
這種陰陽失衡導致疾病發生的現象,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推測,更是在臨床實踐中得到了廣泛的驗證。中醫師們通過對患者脈象、症狀等方麵
脈象的陰陽屬性與疾病判斷:脈象在中醫診斷中具有重要意義,在這篇文章中對各種脈象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從周易陰陽的角度看,脈象的浮沉、遲數、滑澀等都可以用陰陽來分析。如脈浮為陽、脈沉為陰;脈數為陽、脈遲為陰;脈滑為陽、脈澀為陰等。當脈象出現陰陽的異常變化時,往往預示著疾病的發生。例如“心脈滿大,癇瘛筋攣;肝脈小急,癇瘛筋攣”,心脈滿大是心經陽氣過盛,肝脈小急是肝血不足、陽氣相對偏亢,這些脈象的陰陽失調導致了癲癇、抽搐及筋脈拘攣等病症。
(二) 物極必反與病情變化:
疾病的發展過程:周易哲學的細致觀察和分析,來判斷陰陽的失衡狀態,並製定相應的治療方案。通過調整陰陽的平衡,使人體重新恢複到健康的狀態。
然而,要深入理解陰陽與病症的關係,並非一蹴而就之事。這需要我們不斷地研讀經典、積累臨床經驗,以及對人體生命現象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更準確地把握陰陽的奧秘,為人類的健康事業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在醫學的長河中,周易哲學與《黃帝內經》相互交融,共同構建起了一座巍峨的知識大廈。陰陽的概念在其中熠熠生輝,成為我們理解人體健康與疾病的明燈。通過對陰陽與病症表現的深度解析,我們更加堅信,隻有在尊重自然規律、遵循陰陽平衡的基礎上,我們才能真正實現人體的健康與和諧。物極必反觀念認為,事物發展到極端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在《黃帝內經·素問·大奇論篇第四十八》中,疾病的發展也存在這樣的規律。例如,文中提到一些嚴重的病症,如“脈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奪也,草幹而死;脈至如散葉,是肝氣予虛也,木葉落而死”等,描述了脈象的極端變化以及相應的預後不良。這表明疾病發展到一定程度,超過了人體所能承受的極限,就會導致病情的惡化甚至死亡,體現了物極必反的道理。
治療的適度原則:物極必反的觀念也提醒醫者在治療疾病時要把握適度的原則。過度治療或治療不當,可能會導致病情的加重或新的疾病的產生。例如,在使用藥物或采用治療方法時,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避免過度攻伐或補益,以達到陰陽平衡、恢複健康的目的。
(三)天人合一與疾病的關係:
自然環境對人體的影響:周易哲學強調天人合一,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自然環境的變化會影響人體的健康。在《黃帝內經·素問·大奇論篇第四十八》中,也體現了這一觀點。例如,文中提到不同季節的脈象變化和疾病的發生有一定的關係,如“脈至如省客,省客者,脈塞而鼓,是腎氣予不足也,懸去棗華而死”,這裏的“棗華”代表著季節的變化,說明人體的脈象和疾病與自然環境的變化密切相關。
人體的適應能力與疾病的預防:天人合一的觀念還強調人體要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保持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應該根據季節的變化調整飲食、起居和作息,增強體質,提高對疾病的抵抗力。例如,在冬季要注意保暖,避免寒邪入侵;在夏季要注意防暑,避免暑熱傷氣等。隻有人體與自然環境相互適應,才能保持健康,預防疾病的發生。
(四)變化與發展的觀點:
疾病的動態變化:周易哲學認為事物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黃帝內經·素問·大奇論篇第四十八》中對疾病的描述也體現了這一點。文章中詳細闡述了各種疾病的不同階段的症狀和脈象變化,說明疾病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會不斷發展和演變。例如,對於腸澼這種疾病,文中提到“脾脈外鼓,沉為腸澼,久自已。肝脈小緩為腸澼,易治。腎脈小搏沉,為腸澼下血,血溫身熱者死”,描述了腸澼在不同階段的脈象表現和預後,強調了疾病的動態變化。
診斷和治療的靈活性:基於疾病的變化和發展,醫者在診斷和治療疾病時也需要具備靈活性。要根據患者的病情變化及時調整診斷和治療方案,不能拘泥於固定的模式和方法。例如,在治療過程中,要根據患者的脈象、症狀等變化,判斷疾病的發展趨勢,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以提高治療效果。
三、用不同詞牌名讚
《黃帝內經·素問·大奇論篇第四十八》乃醫學之瑰寶,其文博大精深,涵蓋諸多病症脈象,實乃醫家之經典。餘不才,願以詞牌名讚之,以表敬意。
(一)《沁園春·大奇論篇》
華夏內經,素問名篇,大奇論章。
歎心肝脾腎,皆有其症;
腫滿驚癇,虛實分明。
石水風水,疝瘕驚厥,二陰三陽病異形。
須詳辨,察細微之變,方得真經。
脈象如喘如弦,
至而搏或如數驚。
看暴厥癲癇,危症堪虞;
腸澼下血,生死攸關。
懸雍偃刀,丸泥橫格,
胃氣膽氣腎氣殘。
精心治,保身長全生,德澤人間。
(二)《水調歌頭·大奇論篇》
人體有奧秘,黃帝內經詳。
心肝肺腎脹滿,腫病現端詳。
喘息脅滿驚惕,小便不利腳下,
偏枯身不康。
脈至如懸鉤,常脈乃吉祥。
心疝肺疝,癇厥驚,三陽三陰傷。
石水風水,虛則為死候。
散葉省客丸泥,橫格弦縷交漆,
諸般脈象藏。
精心研讀之,歧黃術永昌。
(三)《念奴嬌·大奇論篇》
內經素問,大奇論篇,奧秘深探。
髒腑經絡,氣血盈虧,百病根源顯。
脈象變化,吉凶立判,生死一線間。
精心研讀,醫術方能精湛。
病症種種繁雜,須仔細分辨。
腫滿喘驚癇,瘕疝厥驚,各有其特點。
腸澼下血,胃氣膽氣腎氣,不足病相連。
懸雍偃刀,丸泥橫格之脈,絕症莫等閑。
(四)《菩薩蠻·大奇論篇》
內經素問大奇論,病症脈象詳且準。
肝滿腎滿肺皆實,即為腫病身。
心脈滿大癇瘛攣,肝小急驚現。
腎小急心小急,瘕病結於裏。
(五)《卜算子·大奇論篇》
黃帝內經篇,素問大奇論。
病症脈象全,生死一線分。
石水風水病,瘕疝驚厥症。
二陰急為癇,二陽急為驚。
(六)《如夢令·大奇論篇》
內經素問名篇,大奇論中盡顯。
病症脈象多,生死攸關一線。
精研,精研,醫術方能精湛。
(七)《清平樂·大奇論篇》
心肝肺腎,病症各有因。
石水風水疝瘕驚,二陰三陽細分。
脈象變化萬千,生死立判眼前。
黃帝內經素問,大奇論篇經典。
(八)《虞美人·大奇論篇》
內經素問大奇論,病症脈象詳。
肝滿腎滿肺皆實,腫病身。
心脈滿大癇瘛攣,肝小急驚現。
腎小急心小急,瘕病裏。
(九)《蝶戀花·大奇論篇》
黃帝內經素問篇,大奇論中詳分辨。
病症脈象各不同,生死立判在眼前。
精心研讀醫術精,懸壺濟世救蒼生。
內經素問大奇論,千古流傳耀杏林。
(十)《采桑子·大奇論篇》
內經素問大奇論,病症脈象全。
肝滿腎滿肺皆實,腫病身。
心脈滿大癇瘛攣,肝小急驚現。
腎小急心小急,瘕病裏。
三、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