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妻子與妾室
重生之如懿在後宮殺瘋了 作者:淞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她一直知道永琪深得聖心,前世若不是他英年早逝,那皇位大抵就是他的。
若是如今,遂了永琪的心願,順水推舟的讓田芸兒做了他的嫡福晉。以後,永琪怕是再難與永璂相爭了。
如懿隻是一個凡夫俗子,自然是有私心的。可她還不至於這般目光短淺。
“永琪,皇上正值盛年,如何就談論到奪嫡之事了?
今日這裏沒有旁人,本宮就當不曾聽見過,你千萬不可再外麵亂說,以免被有心之人利用,知道嗎?”
永琪自知失言,並不敢反駁如懿的話,隻乖巧的低頭認錯。
如懿喟歎一聲,語重心長道,“永琪,你知道的,眼下皇上有意為你們幾個阿哥定親。
雖不知皇上有意把哪個姑娘許配給你做嫡福晉,可一定不會是田氏。
你萬不可以在這個節骨眼上,忤逆皇上。否則,以皇上的手段,拂了他的麵子,可不是幾個掌摑就能解決的了的。
退一步說,一個小小的民女,就是讓她悄然無息的死去,對皇上來說也不是什麽難事。”
“皇阿瑪他……”永琪猛然抬頭,他想說皇阿瑪不會。
可一想到皇上那素來冷漠薄情的性子和說一不二的果決,嘴邊的話又咽了回去。
他緊緊的捏著拳,額頭青筋暴起,看著如同一頭隱忍兩難,壓抑難捱的豹子。
“可是,田氏曾受其師父羅大夫的影響,說是在西方國家,一個男子都是隻配一個女子的。隻有妻子,沒有妾室。
兒臣也願意一生一世一心人。此生隻要有田氏一人,便足矣。兒臣……兒臣不願違背誓言和她的期待……”
如懿聽到這些熟悉的話,總算明白了當初的自己有多麽的可笑。
她前世初入宮闈,做了皇上的嫻妃,也曾聽郎世寧說過同樣的話。
那時的她,如現在的田芸兒一般,將那些渾話奉為圭臬,深信不疑。
還跑到了皇上的麵前,發癲發癡的不顧一切,不慮常理的想要讓他也認同這一觀點。
隻是,皇上到底是帝王,無情方能長久穩居上位。如懿終究是碰了一鼻子灰。
那時的自己有多幼稚可笑,如懿已經記不清了。
隻是永琪,他和皇上不一樣,他是個極重情義,極守諾言之人。
那他和田芸兒的結局,是不是也會不一樣呢?
還未待如懿回過神,就見海蘭起身雙手端在身前,紅紅的眼眶裏一片堅韌。
她柔聲道,“罷了,你若當真喜愛田氏,額娘就親自為你去求皇阿瑪。
縱使丟了這貴妃位份,也定要成全你們這對有情人。”
如懿和永琪皆是訝然的看向了海蘭。
淚水瞬間模糊了永琪的眼眶,他哭著膝行兩步,拽著海蘭的裙角,“額娘……兒臣不是那個意思……”
海蘭溫柔的扶起永琪,替他整了整衣襟的褶皺,隱忍著淚光,慈藹的說著,“額娘希望你能成大器,可更希望你健康快樂。
如果和田氏在一起,在你心中比一切都重要,那額娘……”
永琪死死咬著唇瓣,糾結無比。
二人母子情深,言難出口。唯有如懿從旁看得明了,海蘭這一招分明是以退為進,想要永琪自己知難而退。
隻是不知道,永琪最後,會作何選擇了。
如懿識趣的退到了側間,給這對母子留足了獨處的空間。
延禧宮內,安靜了許久許久。
久到永琪出來之時,殿門口一直守著的永璂,腳都有些發麻了。
“五弟,你還好吧。”
永琪對上永璂那帶著一絲小心的擔憂眼神,苦笑道,“四哥,我預備過幾日去求皇阿瑪,自請去邊疆駐守曆練。估計沒個五年十年的,是回不來的。”
永璂不解,“邊疆苦寒,你的腿還未好全,怎麽突然要去那麽遠的地方?”
永琪的聲音艱澀如峭壁上的劃過石子一般堅硬,目光卻柔和的如同微風拂過的一池春水。
永琪是自願去邊疆吃苦的。
這樣一來,哪家嬌養的女兒都不會願意隨他而去,可以暫緩皇上對他的賜婚。
同時,還能讓皇上對他刮目相看。他若博到了功績,還能讓海蘭和璟嫿在宮裏的日子過得更好些。
隻是這樣,到底是委屈了田芸兒。永琪打算以需要田芸兒幫他治療腿疾為由,帶走她。
等到了邊疆,天高皇帝遠,永琪就先收了她為侍妾。頂上沒有福晉和側福晉,身邊也沒有其他的通房,田芸兒就是他唯一的女人。
做不到隻有妻子,沒有妾室。永琪選擇了隻有妾室,沒有妻子。
雖然方式迂回曲折了些,可永琪也算是以另一種方式,踐行了一個男子隻娶一個女子的承諾。
永璂唏噓不已。
他不理解世間情愛為何會有如此魔力,能讓一個素日理智清明的人,寧願多走彎路,也要去追尋。
在他眼中,三妻四妾皆是尋常。情愛雖重逾千金,可若要有能力保住心中珍重的東西,終究還是得靠著權勢和地位。
兩兄弟理念雖然大相徑庭,但多年情誼並非作假。
永琪臨行前,永璂與他徹夜大醉了一番,又往他行囊中暗暗加塞了不少珍貴藥材,這才一路送他出城,遙望著永琪的離開。
銀裝素裹的紫禁城,比之平日裏更添了幾分肅穆與蕭瑟。
那紛紛揚揚的雪片子灑落而下,似是要鑽進人心窩一般涼的徹骨。
厚重的棉布門簾縫隙中,飄入了一絲涼意,又很快被殿中的紅蘿炭的溫度融成了一股輕霧,無聲無息的消散於空中。
如懿正端著一碗雪梨羹,小口喝著。見永璂進來,忙叫容佩也給他端上一碗,暖暖身子。
“永璂,今日瞧著你悶悶不樂的,可是因為永琪走了,你心裏難受?
永璂點了點頭,而後又微微搖頭,“書上說,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書上又說,人生何處不相逢。
五弟這一別,兒臣雖然難過。可也知道,隻要有心,我們總有再見之日。
兒臣隻是見著今日送別五弟之人卻極少。一時有些感慨罷了。”
若是如今,遂了永琪的心願,順水推舟的讓田芸兒做了他的嫡福晉。以後,永琪怕是再難與永璂相爭了。
如懿隻是一個凡夫俗子,自然是有私心的。可她還不至於這般目光短淺。
“永琪,皇上正值盛年,如何就談論到奪嫡之事了?
今日這裏沒有旁人,本宮就當不曾聽見過,你千萬不可再外麵亂說,以免被有心之人利用,知道嗎?”
永琪自知失言,並不敢反駁如懿的話,隻乖巧的低頭認錯。
如懿喟歎一聲,語重心長道,“永琪,你知道的,眼下皇上有意為你們幾個阿哥定親。
雖不知皇上有意把哪個姑娘許配給你做嫡福晉,可一定不會是田氏。
你萬不可以在這個節骨眼上,忤逆皇上。否則,以皇上的手段,拂了他的麵子,可不是幾個掌摑就能解決的了的。
退一步說,一個小小的民女,就是讓她悄然無息的死去,對皇上來說也不是什麽難事。”
“皇阿瑪他……”永琪猛然抬頭,他想說皇阿瑪不會。
可一想到皇上那素來冷漠薄情的性子和說一不二的果決,嘴邊的話又咽了回去。
他緊緊的捏著拳,額頭青筋暴起,看著如同一頭隱忍兩難,壓抑難捱的豹子。
“可是,田氏曾受其師父羅大夫的影響,說是在西方國家,一個男子都是隻配一個女子的。隻有妻子,沒有妾室。
兒臣也願意一生一世一心人。此生隻要有田氏一人,便足矣。兒臣……兒臣不願違背誓言和她的期待……”
如懿聽到這些熟悉的話,總算明白了當初的自己有多麽的可笑。
她前世初入宮闈,做了皇上的嫻妃,也曾聽郎世寧說過同樣的話。
那時的她,如現在的田芸兒一般,將那些渾話奉為圭臬,深信不疑。
還跑到了皇上的麵前,發癲發癡的不顧一切,不慮常理的想要讓他也認同這一觀點。
隻是,皇上到底是帝王,無情方能長久穩居上位。如懿終究是碰了一鼻子灰。
那時的自己有多幼稚可笑,如懿已經記不清了。
隻是永琪,他和皇上不一樣,他是個極重情義,極守諾言之人。
那他和田芸兒的結局,是不是也會不一樣呢?
還未待如懿回過神,就見海蘭起身雙手端在身前,紅紅的眼眶裏一片堅韌。
她柔聲道,“罷了,你若當真喜愛田氏,額娘就親自為你去求皇阿瑪。
縱使丟了這貴妃位份,也定要成全你們這對有情人。”
如懿和永琪皆是訝然的看向了海蘭。
淚水瞬間模糊了永琪的眼眶,他哭著膝行兩步,拽著海蘭的裙角,“額娘……兒臣不是那個意思……”
海蘭溫柔的扶起永琪,替他整了整衣襟的褶皺,隱忍著淚光,慈藹的說著,“額娘希望你能成大器,可更希望你健康快樂。
如果和田氏在一起,在你心中比一切都重要,那額娘……”
永琪死死咬著唇瓣,糾結無比。
二人母子情深,言難出口。唯有如懿從旁看得明了,海蘭這一招分明是以退為進,想要永琪自己知難而退。
隻是不知道,永琪最後,會作何選擇了。
如懿識趣的退到了側間,給這對母子留足了獨處的空間。
延禧宮內,安靜了許久許久。
久到永琪出來之時,殿門口一直守著的永璂,腳都有些發麻了。
“五弟,你還好吧。”
永琪對上永璂那帶著一絲小心的擔憂眼神,苦笑道,“四哥,我預備過幾日去求皇阿瑪,自請去邊疆駐守曆練。估計沒個五年十年的,是回不來的。”
永璂不解,“邊疆苦寒,你的腿還未好全,怎麽突然要去那麽遠的地方?”
永琪的聲音艱澀如峭壁上的劃過石子一般堅硬,目光卻柔和的如同微風拂過的一池春水。
永琪是自願去邊疆吃苦的。
這樣一來,哪家嬌養的女兒都不會願意隨他而去,可以暫緩皇上對他的賜婚。
同時,還能讓皇上對他刮目相看。他若博到了功績,還能讓海蘭和璟嫿在宮裏的日子過得更好些。
隻是這樣,到底是委屈了田芸兒。永琪打算以需要田芸兒幫他治療腿疾為由,帶走她。
等到了邊疆,天高皇帝遠,永琪就先收了她為侍妾。頂上沒有福晉和側福晉,身邊也沒有其他的通房,田芸兒就是他唯一的女人。
做不到隻有妻子,沒有妾室。永琪選擇了隻有妾室,沒有妻子。
雖然方式迂回曲折了些,可永琪也算是以另一種方式,踐行了一個男子隻娶一個女子的承諾。
永璂唏噓不已。
他不理解世間情愛為何會有如此魔力,能讓一個素日理智清明的人,寧願多走彎路,也要去追尋。
在他眼中,三妻四妾皆是尋常。情愛雖重逾千金,可若要有能力保住心中珍重的東西,終究還是得靠著權勢和地位。
兩兄弟理念雖然大相徑庭,但多年情誼並非作假。
永琪臨行前,永璂與他徹夜大醉了一番,又往他行囊中暗暗加塞了不少珍貴藥材,這才一路送他出城,遙望著永琪的離開。
銀裝素裹的紫禁城,比之平日裏更添了幾分肅穆與蕭瑟。
那紛紛揚揚的雪片子灑落而下,似是要鑽進人心窩一般涼的徹骨。
厚重的棉布門簾縫隙中,飄入了一絲涼意,又很快被殿中的紅蘿炭的溫度融成了一股輕霧,無聲無息的消散於空中。
如懿正端著一碗雪梨羹,小口喝著。見永璂進來,忙叫容佩也給他端上一碗,暖暖身子。
“永璂,今日瞧著你悶悶不樂的,可是因為永琪走了,你心裏難受?
永璂點了點頭,而後又微微搖頭,“書上說,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書上又說,人生何處不相逢。
五弟這一別,兒臣雖然難過。可也知道,隻要有心,我們總有再見之日。
兒臣隻是見著今日送別五弟之人卻極少。一時有些感慨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