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羽卻冷笑兩聲道:“徐先生這是在激我了?卻是大可不必。張羽若受了軍令,必奉令而行,絕不敢輕忽大意。張羽雖性躁,卻分得清輕重緩急。縱是沒有先生這番話,我也絕不會視軍令如兒戲。這許多將士性命在我手中,我豈敢以一人累全軍?”
徐恒道:“好,既如此,我再無贅言。依我料想,何璠兵至泗州,必分大軍至臨淮,再由臨淮分兵安河、翟家灣、青陽諸處。由泗州至臨淮這一路兵馬必多,又距我太遠,無法襲之,我便襲他由臨淮至青陽這一路。青陽本有三千楚軍,增兵也不過二、三千人而已,臨淮至青陽近百裏,行軍要兩日,正好伏擊。鶴霄可率一千人馬在這條路上設伏擊之,此戰一要擊潰楚軍,二要全身而退,若能引得楚軍來追入我大鄭國境,鶴霄便是全功。”略一頓,徐恒又接道:“此事有幾點難處鶴霄要留意,一是路途遙遠,又要深入楚境,鶴霄要避開楚人耳目才好設伏;二是青陽以東我等亦未曾看過,山川路徑不熟,鶴霄非但要尋到埋伏之處,還要看好撤軍路線,方好脫身。然這些於鶴霄而言也並非難事。鶴霄撤軍之時,若無追兵,便可直入通海,我自會命馬衛疆接應你;若有追兵,卻不妨往香澗退去,振遠那裏的騎兵,正有大用處。”
張羽看看徐恒,又看看秦玉,秦玉點點頭道:“軍令便是如此。”
張羽“唰”地站起身來,恭施一禮道:“張羽領命。何時出兵?”
徐恒道:“此事不能緩,卻也不宜過急,我估算時日,鶴霄後日一早起兵即可。三日內趕到臨淮、青陽之間,便可截住楚軍。”
張羽道:“好,就是如此。”
兩日後,張羽率二百親兵,又命麾下觀察使李汜不拘哪一鎮,點齊八百精壯兵士,共計一千兵馬,出營往楚境而去。
張羽並未走通海嗎,而是從南路山地之中進入楚境。這條路山深林密,人跡罕至,極易躲藏,便不易被楚人發覺。
整整走了一日,入楚境已有二十餘裏,看看天色漸晚,張羽怕迷了方向,便不敢再走,隻得命兵士就地歇宿,夜裏四處加派崗哨巡查。一夜無事,次日又走了一日,到了申時,來到梁水邊。
張羽看看地圖,知此處必是洪崖,過梁水十餘裏,便是臨淮往青陽的必經之路。張羽也不急,命兵士於岸邊尋隱秘之處躲藏起來。到了夜裏,命習水兵士牽十餘條長索泅過水去,其餘兵士馬匹便緣繩索渡過梁水。
過了梁水,連夜又趕五、六裏路,見有一處山坳密林,張羽便不肯再走,命兵士在林中歇宿,生火烘烤身子衣衫。第二日也不再走,張羽遣了數十人充任斥候,四處探查楚軍動向,這一日卻並無消息。
張羽親自帶了李汜並十名親兵去通往青陽的路上查看。這路有兩丈闊,路邊林木甚密,卻並無險峻山嶺,雖處處皆可設伏,卻皆算不得極佳之地。直走出十餘裏,見有一開闊處,地勢平坦,林木稀疏,距青陽大約有四十裏遠近。張羽便不再走,在這裏看個不休。
李汜疑道:“統製,這地方紮營甚好,做戰場也使得,卻不便設伏,統製如何看個沒完?”這李汜本是軍漢出身,原無大名,因家中行四,人皆稱為李四。隻因在軍中屢建功勳,文越一步步提拔他,直做了觀察使之職。往吏部呈報之時便順手填了李汜之名。
張羽道:“你說不便設伏,那便不設伏,隻做戰場便好。”又細細看了一回,眾人回身往駐兵處走,卻不想隻走出三、五裏路,迎麵便撞見幾個楚兵。
彼時張羽剛轉過一處山腳,抬頭便見到裏許外幾個楚兵迎麵走來,顯是楚軍巡山崗哨。隻因相距甚遠,張羽一時未看清有幾人,便急忙招呼李汜道:“李汜,你我兩路包夾,別走了他們。”
張羽與李汜騎馬,十名親兵卻是步兵,他二人各帶五人沿路兩側包抄過去。那幾個楚兵見了他們,一時愣住,並未看出他們是鄭軍,卻見他們快速奔來,才醒悟到是撞見了鄭軍,遂急忙向兩側山嶺上逃去。
張羽與李汜趕到山腳下,各自下馬,率人向兩側山上追去。張羽遠遠望見山林中一個身影,便命親兵速去追趕,他卻停下腳步,取下背上弓,張弓搭箭,覷得親切,一箭射出,正中那人後背。那人中了箭,又奔出幾步,便即栽倒在地。眾親兵一聲歡呼,張羽快步趕上,與親兵繼續搜尋。
這林間矮樹灌木極密,雜草也有一人多高,放眼望去,不見一絲人影。張羽遍尋不見,心內焦躁,突地靈光一現,高聲喝道:“在這裏了。”便見右側二十步開外雜草一陣晃動。張羽快步趕去,果見一條身影從草中竄起,又向前跑去,但在這草樹之間卻如何跑得快?隻跑出十幾步便被張羽趕上。
那楚兵拔刀回身向張羽砍去,張羽側身避過,順手抽出腰刀,橫掃而出,將那楚兵攔腰截為兩段。張羽幾個又搜尋一時,卻再不見人影,料想逃往這邊的楚兵隻有這兩個,遂將那二人屍身拋於林密處,便下了山來。
到了山下卻不見李汜,便差三個親兵上山去尋。又等一刻,李汜才率幾個親兵下山。張羽道:“李汜,你尋到幾個?”李汜道:“我尋到兩個,盡皆斬了,再尋不到人影。統製斬了幾個?”
張羽道:“我也斬了兩個,你可曾看清是幾個楚兵?”李汜道:“這幾個楚兵逃的太快,我也未曾看清究竟是幾人?不是五個,便是四個。”張羽道:“若是五個,便是逃了一個。究是幾個楚兵?”又問眾親兵道:“你等可曾看清?”眾親兵麵麵相覷,皆說未曾看清。
李汜遲疑道:“或是四個,我等搜尋極是細致,這等密林,他能逃到哪裏去?”
徐恒道:“好,既如此,我再無贅言。依我料想,何璠兵至泗州,必分大軍至臨淮,再由臨淮分兵安河、翟家灣、青陽諸處。由泗州至臨淮這一路兵馬必多,又距我太遠,無法襲之,我便襲他由臨淮至青陽這一路。青陽本有三千楚軍,增兵也不過二、三千人而已,臨淮至青陽近百裏,行軍要兩日,正好伏擊。鶴霄可率一千人馬在這條路上設伏擊之,此戰一要擊潰楚軍,二要全身而退,若能引得楚軍來追入我大鄭國境,鶴霄便是全功。”略一頓,徐恒又接道:“此事有幾點難處鶴霄要留意,一是路途遙遠,又要深入楚境,鶴霄要避開楚人耳目才好設伏;二是青陽以東我等亦未曾看過,山川路徑不熟,鶴霄非但要尋到埋伏之處,還要看好撤軍路線,方好脫身。然這些於鶴霄而言也並非難事。鶴霄撤軍之時,若無追兵,便可直入通海,我自會命馬衛疆接應你;若有追兵,卻不妨往香澗退去,振遠那裏的騎兵,正有大用處。”
張羽看看徐恒,又看看秦玉,秦玉點點頭道:“軍令便是如此。”
張羽“唰”地站起身來,恭施一禮道:“張羽領命。何時出兵?”
徐恒道:“此事不能緩,卻也不宜過急,我估算時日,鶴霄後日一早起兵即可。三日內趕到臨淮、青陽之間,便可截住楚軍。”
張羽道:“好,就是如此。”
兩日後,張羽率二百親兵,又命麾下觀察使李汜不拘哪一鎮,點齊八百精壯兵士,共計一千兵馬,出營往楚境而去。
張羽並未走通海嗎,而是從南路山地之中進入楚境。這條路山深林密,人跡罕至,極易躲藏,便不易被楚人發覺。
整整走了一日,入楚境已有二十餘裏,看看天色漸晚,張羽怕迷了方向,便不敢再走,隻得命兵士就地歇宿,夜裏四處加派崗哨巡查。一夜無事,次日又走了一日,到了申時,來到梁水邊。
張羽看看地圖,知此處必是洪崖,過梁水十餘裏,便是臨淮往青陽的必經之路。張羽也不急,命兵士於岸邊尋隱秘之處躲藏起來。到了夜裏,命習水兵士牽十餘條長索泅過水去,其餘兵士馬匹便緣繩索渡過梁水。
過了梁水,連夜又趕五、六裏路,見有一處山坳密林,張羽便不肯再走,命兵士在林中歇宿,生火烘烤身子衣衫。第二日也不再走,張羽遣了數十人充任斥候,四處探查楚軍動向,這一日卻並無消息。
張羽親自帶了李汜並十名親兵去通往青陽的路上查看。這路有兩丈闊,路邊林木甚密,卻並無險峻山嶺,雖處處皆可設伏,卻皆算不得極佳之地。直走出十餘裏,見有一開闊處,地勢平坦,林木稀疏,距青陽大約有四十裏遠近。張羽便不再走,在這裏看個不休。
李汜疑道:“統製,這地方紮營甚好,做戰場也使得,卻不便設伏,統製如何看個沒完?”這李汜本是軍漢出身,原無大名,因家中行四,人皆稱為李四。隻因在軍中屢建功勳,文越一步步提拔他,直做了觀察使之職。往吏部呈報之時便順手填了李汜之名。
張羽道:“你說不便設伏,那便不設伏,隻做戰場便好。”又細細看了一回,眾人回身往駐兵處走,卻不想隻走出三、五裏路,迎麵便撞見幾個楚兵。
彼時張羽剛轉過一處山腳,抬頭便見到裏許外幾個楚兵迎麵走來,顯是楚軍巡山崗哨。隻因相距甚遠,張羽一時未看清有幾人,便急忙招呼李汜道:“李汜,你我兩路包夾,別走了他們。”
張羽與李汜騎馬,十名親兵卻是步兵,他二人各帶五人沿路兩側包抄過去。那幾個楚兵見了他們,一時愣住,並未看出他們是鄭軍,卻見他們快速奔來,才醒悟到是撞見了鄭軍,遂急忙向兩側山嶺上逃去。
張羽與李汜趕到山腳下,各自下馬,率人向兩側山上追去。張羽遠遠望見山林中一個身影,便命親兵速去追趕,他卻停下腳步,取下背上弓,張弓搭箭,覷得親切,一箭射出,正中那人後背。那人中了箭,又奔出幾步,便即栽倒在地。眾親兵一聲歡呼,張羽快步趕上,與親兵繼續搜尋。
這林間矮樹灌木極密,雜草也有一人多高,放眼望去,不見一絲人影。張羽遍尋不見,心內焦躁,突地靈光一現,高聲喝道:“在這裏了。”便見右側二十步開外雜草一陣晃動。張羽快步趕去,果見一條身影從草中竄起,又向前跑去,但在這草樹之間卻如何跑得快?隻跑出十幾步便被張羽趕上。
那楚兵拔刀回身向張羽砍去,張羽側身避過,順手抽出腰刀,橫掃而出,將那楚兵攔腰截為兩段。張羽幾個又搜尋一時,卻再不見人影,料想逃往這邊的楚兵隻有這兩個,遂將那二人屍身拋於林密處,便下了山來。
到了山下卻不見李汜,便差三個親兵上山去尋。又等一刻,李汜才率幾個親兵下山。張羽道:“李汜,你尋到幾個?”李汜道:“我尋到兩個,盡皆斬了,再尋不到人影。統製斬了幾個?”
張羽道:“我也斬了兩個,你可曾看清是幾個楚兵?”李汜道:“這幾個楚兵逃的太快,我也未曾看清究竟是幾人?不是五個,便是四個。”張羽道:“若是五個,便是逃了一個。究是幾個楚兵?”又問眾親兵道:“你等可曾看清?”眾親兵麵麵相覷,皆說未曾看清。
李汜遲疑道:“或是四個,我等搜尋極是細致,這等密林,他能逃到哪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