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豫道:“是。臣以為,陳封這份軍報,隻怕有些不盡不實。這一戰到底如何,臣隻怕並不似陳封所言那般。”
鄭帝道:“你有話盡管直說,不必吞吞吐吐。這裏盡是朕股肱之臣,盡可暢談,你不必顧忌。”
盧豫道:“臣有三處疑心之處,請陛下明鑒。其一,我大軍攻打朝天,分兵阻援漫天寨與綿穀,此戰法並無大謬。若是臣率軍隻怕也是這般打法,隻是其中細微之處略有差異而已。但漫天寨阻援不利,朝天鎮主攻兵馬受挫,我當以後備兵馬攔截漫天寨援軍,而後全軍徐徐收兵回寨可也。我軍兵馬倍於蜀軍,蜀軍不敢輕易攻我營寨,我軍何必舍棄朝天鎮營寨,全軍退回青烏?”
“其二,縱要退回青烏,朝天鎮營寨有大軍護衛,也可從容退去,卻也不必盡棄輜重,隻帶糧草撤軍。縱然不帶走軍帳輜重,也當引火燒之。如此棄營而走,豈不盡歸蜀軍?”
“其三,陳封兵敗朝天,天雄衛都統製使於介難辭其咎,卻也不必急於處斬。大戰之時若有將領幹犯軍法,主將通常輕責了事,再令其將功折罪便可。隻因大戰正是用人之時,斬一大將,非但少一衝鋒陷陣之人,便是一衛兵馬的士氣也要受挫;而若饒恕一將,他卻必能奮勇拚殺,不畏死傷。陳封如此處置於介,隻怕其中另有隱情,卻是臣不敢妄自揣測的了。陛下,臣皆是猜測之言,但這一戰,確有可疑之處,請陛下降旨明查。”
鄭帝伸腿下地,趿上鞋,起身在地中間踱了幾步,邊走邊道:“象山,你說是猜測之言,你便再猜猜,陳封為何如此行事。”
盧豫道:“陛下,臣無實據,不敢妄言,此事重大,若是冤屈了陳封,臣罪責不輕。”
鄭帝踱回榻邊,又坐回榻上道:“朕恕你無罪便是。象山,我等皆是猜測,你不妨也猜測一番,隻當說古記了。朕也不會以你之言加罪陳封。”
盧豫道:“是,臣試言之。臣以為,朝天之敗,確係於介所起,但朝天鎮之戰隻怕情勢也是不利,是以蜀軍援兵一到,我軍便即潰退。陳封匆忙間集結後備兵馬攔截蜀軍,卻阻擋不住,是以我軍守不住朝天營寨,隻得後退至青烏,也不及帶走軍帳輜重等物。正因陳封命人帶走糧草,撤軍混亂,才不及燒掉軍帳。至於處置於介...想必我軍傷亡不隻此數,折損也要重一些,殺於介,方能安穩軍心,也能...也能瞞住朝廷。”
宋質插言道:“盧太尉這番話未免過重了些。聖上雖恕了盧太尉妄言之罪,但如此無端指摘,加重罪於大將,未免太過。”
盧豫道:“宋相公說的是,我原不敢說。此確是我妄言,但卻並非無端揣測。若非如此,陳封所為便無緣由。”
崔言道:“盧太尉,既是猜測,崔言也想猜測一番,請陛下恩允。”
鄭帝嘴角帶笑道:“默之說便是。”
崔言道:“是。盧太尉,陳封奏劄之中已言明,我大軍主攻朝天鎮是四萬兵馬,又各分兵兩萬去攔截漫天、綿穀援軍。蜀軍衝破於介天雄衛防線,馳援朝天鎮,蜀軍便也有了近四萬大軍。其時我軍已鏖戰多時,擋不住蜀軍數萬援軍也在情理之中。朝天鎮營寨太近,分出的兵馬又未歸營,蜀軍衝殺而來,其勢必疾,陳封恐守不住朝天鎮營寨,也是人之常情。至於撤軍匆忙,隻帶走糧草,不及燒掉軍中輜重,又有何不通之處?盧太尉,若實情是如此,是否也說得通?若實情當真如此,殺於介,便隻是正軍法、安軍心,可是如此?”
盧豫道:“崔左丞的猜測也有幾分道理。陳封行事謹慎,舍朝天營寨退守青烏,也算不得過錯。然我在漢中多年,深知夏侯蹇。其人用兵深合兵法‘侵掠如火,不動如山,動如雷霆’之道。若當真如崔默之所言,我軍氣竭,蜀軍勢盛,夏侯蹇斷然不會坐視我大軍安然撤軍。是以我軍之折損,當不止陳封呈報人數。以盧豫看來,這一戰,說是小負,實則大敗無疑。”
鄭帝看著他二人爭執不下,手指不經意地敲擊著榻案。袁端等四人並不知道,這案上的一堆文書紙箋下,便放著裴緒的密信。
這密信也是今日早上送到梁都,由銀台司直送到鄭帝禦前。裴緒信中詳細說明了戰事經過,並未有一絲隱瞞。
信末寫道:此戰雖敗,折損固多,然我大軍仍有再戰之力,亦有掃滅巴蜀之誌。陳封與僚屬徹夜計議,遂定瞞報朝廷之策,臣亦未勸止。蓋因陳封此舉實為顧全陛下,亦為重整軍馬,克定夏侯。臣亦然之。
臣觀陳封諸般舉措,謹慎有餘,銳氣不足,實乃是其恐負陛下重托之故也。封用兵不敢用奇,或致失卻良機,此誠憾事也,然卻也不致大敗。此戰之敗,敗於於介一人耳。然於介固然罪大,倉促殺之仍失之操切。陛下雖賜封以節,然於介究為國之大將,臣竊以為封此舉有擅殺之嫌。伏請陛下明鑒。
見崔言還要再說,鄭帝插言道:“象山。”眾人一齊望向鄭帝。“若是你統兵,這一戰該如何打?”
盧豫道:“稟陛下,臣適才便說,陳封戰法並無大謬,所不同者,也隻在細微之處而已。若是臣統兵,當在兩處阻援兵馬之後,再設一支後備兵馬。這三處兵馬四萬人足矣。況且若是臣在陣前,於介便也不敢臨陣脫逃。於介若能守住,則朝天鎮必克。”
“你的意思是說,”鄭帝看著盧豫,目光已變得銳利起來,“陳封難以統馭大將,尚不能統率大軍嘍?”
鄭帝道:“你有話盡管直說,不必吞吞吐吐。這裏盡是朕股肱之臣,盡可暢談,你不必顧忌。”
盧豫道:“臣有三處疑心之處,請陛下明鑒。其一,我大軍攻打朝天,分兵阻援漫天寨與綿穀,此戰法並無大謬。若是臣率軍隻怕也是這般打法,隻是其中細微之處略有差異而已。但漫天寨阻援不利,朝天鎮主攻兵馬受挫,我當以後備兵馬攔截漫天寨援軍,而後全軍徐徐收兵回寨可也。我軍兵馬倍於蜀軍,蜀軍不敢輕易攻我營寨,我軍何必舍棄朝天鎮營寨,全軍退回青烏?”
“其二,縱要退回青烏,朝天鎮營寨有大軍護衛,也可從容退去,卻也不必盡棄輜重,隻帶糧草撤軍。縱然不帶走軍帳輜重,也當引火燒之。如此棄營而走,豈不盡歸蜀軍?”
“其三,陳封兵敗朝天,天雄衛都統製使於介難辭其咎,卻也不必急於處斬。大戰之時若有將領幹犯軍法,主將通常輕責了事,再令其將功折罪便可。隻因大戰正是用人之時,斬一大將,非但少一衝鋒陷陣之人,便是一衛兵馬的士氣也要受挫;而若饒恕一將,他卻必能奮勇拚殺,不畏死傷。陳封如此處置於介,隻怕其中另有隱情,卻是臣不敢妄自揣測的了。陛下,臣皆是猜測之言,但這一戰,確有可疑之處,請陛下降旨明查。”
鄭帝伸腿下地,趿上鞋,起身在地中間踱了幾步,邊走邊道:“象山,你說是猜測之言,你便再猜猜,陳封為何如此行事。”
盧豫道:“陛下,臣無實據,不敢妄言,此事重大,若是冤屈了陳封,臣罪責不輕。”
鄭帝踱回榻邊,又坐回榻上道:“朕恕你無罪便是。象山,我等皆是猜測,你不妨也猜測一番,隻當說古記了。朕也不會以你之言加罪陳封。”
盧豫道:“是,臣試言之。臣以為,朝天之敗,確係於介所起,但朝天鎮之戰隻怕情勢也是不利,是以蜀軍援兵一到,我軍便即潰退。陳封匆忙間集結後備兵馬攔截蜀軍,卻阻擋不住,是以我軍守不住朝天營寨,隻得後退至青烏,也不及帶走軍帳輜重等物。正因陳封命人帶走糧草,撤軍混亂,才不及燒掉軍帳。至於處置於介...想必我軍傷亡不隻此數,折損也要重一些,殺於介,方能安穩軍心,也能...也能瞞住朝廷。”
宋質插言道:“盧太尉這番話未免過重了些。聖上雖恕了盧太尉妄言之罪,但如此無端指摘,加重罪於大將,未免太過。”
盧豫道:“宋相公說的是,我原不敢說。此確是我妄言,但卻並非無端揣測。若非如此,陳封所為便無緣由。”
崔言道:“盧太尉,既是猜測,崔言也想猜測一番,請陛下恩允。”
鄭帝嘴角帶笑道:“默之說便是。”
崔言道:“是。盧太尉,陳封奏劄之中已言明,我大軍主攻朝天鎮是四萬兵馬,又各分兵兩萬去攔截漫天、綿穀援軍。蜀軍衝破於介天雄衛防線,馳援朝天鎮,蜀軍便也有了近四萬大軍。其時我軍已鏖戰多時,擋不住蜀軍數萬援軍也在情理之中。朝天鎮營寨太近,分出的兵馬又未歸營,蜀軍衝殺而來,其勢必疾,陳封恐守不住朝天鎮營寨,也是人之常情。至於撤軍匆忙,隻帶走糧草,不及燒掉軍中輜重,又有何不通之處?盧太尉,若實情是如此,是否也說得通?若實情當真如此,殺於介,便隻是正軍法、安軍心,可是如此?”
盧豫道:“崔左丞的猜測也有幾分道理。陳封行事謹慎,舍朝天營寨退守青烏,也算不得過錯。然我在漢中多年,深知夏侯蹇。其人用兵深合兵法‘侵掠如火,不動如山,動如雷霆’之道。若當真如崔默之所言,我軍氣竭,蜀軍勢盛,夏侯蹇斷然不會坐視我大軍安然撤軍。是以我軍之折損,當不止陳封呈報人數。以盧豫看來,這一戰,說是小負,實則大敗無疑。”
鄭帝看著他二人爭執不下,手指不經意地敲擊著榻案。袁端等四人並不知道,這案上的一堆文書紙箋下,便放著裴緒的密信。
這密信也是今日早上送到梁都,由銀台司直送到鄭帝禦前。裴緒信中詳細說明了戰事經過,並未有一絲隱瞞。
信末寫道:此戰雖敗,折損固多,然我大軍仍有再戰之力,亦有掃滅巴蜀之誌。陳封與僚屬徹夜計議,遂定瞞報朝廷之策,臣亦未勸止。蓋因陳封此舉實為顧全陛下,亦為重整軍馬,克定夏侯。臣亦然之。
臣觀陳封諸般舉措,謹慎有餘,銳氣不足,實乃是其恐負陛下重托之故也。封用兵不敢用奇,或致失卻良機,此誠憾事也,然卻也不致大敗。此戰之敗,敗於於介一人耳。然於介固然罪大,倉促殺之仍失之操切。陛下雖賜封以節,然於介究為國之大將,臣竊以為封此舉有擅殺之嫌。伏請陛下明鑒。
見崔言還要再說,鄭帝插言道:“象山。”眾人一齊望向鄭帝。“若是你統兵,這一戰該如何打?”
盧豫道:“稟陛下,臣適才便說,陳封戰法並無大謬,所不同者,也隻在細微之處而已。若是臣統兵,當在兩處阻援兵馬之後,再設一支後備兵馬。這三處兵馬四萬人足矣。況且若是臣在陣前,於介便也不敢臨陣脫逃。於介若能守住,則朝天鎮必克。”
“你的意思是說,”鄭帝看著盧豫,目光已變得銳利起來,“陳封難以統馭大將,尚不能統率大軍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