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大躍進 在古代竟然搞出了電力
位麵開拓者:夢想與旗幟 作者:愛吃醃芹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初春時節,江淮大地沐浴在和煦的陽光下,巢湖東南的這片沃土洋溢著勃勃生機,正是春耕的好時節。得益於完善的水利工程和長江兩岸得天獨厚的日照條件,這裏的農民們充分展現了中國人勤勞耕耘的傳統美德。豐收的喜悅中,農民們成為了最大的受益者,每個農民公社都自發地積極規劃著春耕工作,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與主觀能動性。
蘇星雲對當前領地內的農業采取了“放手”策略,因為隨著農業生產力的顯著提升,已無需過多行政幹預來推動發展。行政組在農民身上的直接經濟收益微乎其微,基本實現了收支平衡,這意味著公共糧倉中僅有少量糧食來源於田稅,糧食產量的大幅增加並未直接轉化為稅收的增長。
然而,蘇星雲深諳市場之道,他意識到眼下的農民群體已悄然成為了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隨著農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他們對農業生產資料、生活消費品以及教育、醫療等服務的需求也將隨之增長。因此,蘇星雲開始將目光投向農業之外,探索如何通過促進農村消費、發展農村服務業等方式,進一步激發農村經濟的潛力,實現領地的全麵繁榮。同時,他也注重引導農民合理利用增收資金,鼓勵投資教育、健康等長期收益的領域,為領地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古時候,江浙兩地之所以商業繁榮,並非僅僅因為當地人的精明,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其農業的高度發達。農業創造了遠超本地消耗的財富,這些剩餘財富在民間逐漸積累,形成了強大的購買力,進而催生了繁榮的市場。蘇星雲敏銳地洞察到這一點,他深知農業不僅是生存的根基,更是推動其他產業發展的強大引擎。
隨著蘇星雲積極推動其他產業的發展,鐵質器具的需求量日益增長,磚瓦窯的規模也隨之不斷擴大。隨著公社集體經濟的發展,大批建築材料被采購用於建造集體住房,這不僅改善了農民的居住條件,也進一步促進了建築業的繁榮。
小農經濟常被誤解為保守,但實際上,這種經濟形態下的農民並非不願投資,而是受限於手頭資金的匱乏。如今,隨著農業的持續繁榮,它所孕育的工業正如幼苗般茁壯成長,逐漸擺脫了對農業的單一依賴。
商業,就像一把勺子,巧妙地舀取農業中的豐富營養來滋養工業的發展。而蘇星雲所引領的工業發展,已不再滿足於本地市場的狹小天地,吃著碗裏的,看著鍋裏的是個好習慣。因此,工業品的輸出成為了必然的選擇,它們將承載著江浙兩地的智慧與汗水,掠奪更廣闊的市場。
放眼全球,那些工業強國在崛起之初,幾乎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了一個吸金巨獸——紡織業。在長江北岸,一條條渠道被開辟,一座座巨型水輪拔地而起,它們將成為紡織業騰飛的強勁動力。
西方紡織業的飛躍,始於珍妮紡紗機的誕生,這個看似簡單的發明,實則蘊含了飛梭技術的精妙,幾位木匠與織布高手的智慧碰撞,迅速將其從藍圖變為現實。而今,在蘇星雲的領地,我們見證了紡織業的又一次革新。水輪機的轟鳴代替了人力的辛勞,不僅突破了體力限製的桎梏,更以鋼鐵替換了木頭,大大增強了織布機的承載能力與效率。紡紗機的出現,宣告了手工織布時代的終結,開啟了機械化生產的新紀元。
隨著產量的激增,領地內的布匹價格急劇下滑,吸引了四麵八方的商人蜂擁而至,爭相搶購。值得注意的是,蘇星雲的領地在此之前並未形成固定的織戶群體,因此這項新興產業的崛起並未觸動既有利益,反而為領地帶來了新的經濟增長點。然而,長江下遊的布商們卻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但麵對這股不可阻擋的工業化浪潮,他們已無力再像過去那樣,煽動織戶前來破壞機器,工業化進程中難免會有犧牲與變革。
隨著鋼鐵廠產能的飆升,蘇星雲深刻意識到,僅靠現有的人力、畜力農業及水力驅動的工業已遠遠無法滿足對鋼鐵的消化需求。他果斷將目光投向了蒸汽機這一革命性動力技術,期望能為工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然而,蒸汽機的製造實驗並未如預期般順利,反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難。盡管機械原理和構造簡單,樣機也迅速組裝完成,但初次試運行就暴露出了諸多問題。隻見蒸汽機噴吐著大量白氣,轟鳴之聲震耳欲聾,宛如數十個高壓鍋同時爆發,場麵雖壯觀,事實上,效率極其低下。
更令蘇星雲失望的是,這台蒸汽機輸出的動力之微弱,竟至於一個成年人僅憑雙手就能輕易阻止其運轉。與高效穩定的水力機相比,它不僅未能展現出應有的優勢,反而成了消耗煤炭的“無底洞”。這次嚐試,無疑是一次徹頭徹尾的失敗。
實驗團隊迅速行動,對蒸汽機進行了關鍵性改進。他們摒棄了柳釘連接的傳統方式,轉而采用錫鉛合金熔液對各個縫隙進行精密焊接。這項高風險的任務,自然落在了敢於嚐試的蘇星雲肩上。他利用太陽的光熱輔助焊接,開展了獨一無二的人體焊接奇跡。
經過精心調整,蒸汽機再次啟動,漏氣問題得到了顯著改善,但活塞這一核心部件仍存隱憂。在現代工業中,活塞常采用硫化橡膠密封,而橡膠資源卻遠在美洲原始森林,以當時的航海技術,無異於天方夜譚。
麵對橡膠缺失的困境,蘇星雲決定采用皮革作為替代品。在工匠們精湛手藝的加持下,皮革密封的蒸汽機竟然成功運轉,漏氣問題被徹底攻克。蒸汽機的鋼鐵巨臂隨著鐵輪的轉動緩緩展開起來。
然而,好景不長,正當眾人準備慶祝之時,一聲沉悶的爆裂聲打破了寧靜,那聲音竟與街頭爆米花爐開爐的響動有幾分相似。眾人驚愕之餘,隻見蒸汽機活塞處噴出了些許廢皮革碎片,緊接著是令人心悸的撕裂聲。
事實證明皮革沒有橡膠耐磨,如果換上蘇星雲身上的皮還差不多。可惜蘇星雲沒有為科學獻身的大無畏精神。皮革不行,那就換點別的,十幾種靠譜的材料被換上去,最優良的材料也隻是一種軟木,也就是現在熱水瓶塞的那種軟木,這種軟木也隻能堅持半個小時,之後便被磨成碎木屑。第一次蒸汽機研製失敗,隻能等待領地中金屬加工工藝進一步提高,降低活塞處的縫隙。
實驗證明,皮革在耐用性上遠遠不及橡膠,即便是用上蘇星雲自己的“皮”,顯然也不切實際,畢竟科學探索不會犧牲個人。皮革方案宣告失敗後,團隊馬不停蹄地嚐試了十幾種備選材料。
經過一番篩選與測試,最被看好的是一種軟木材料,類似於現代熱水瓶塞所使用的那種。然而,即便是這種看似理想的替代品,在蒸汽機的高溫高壓環境下也僅僅堅持了半小時,便迅速磨損成碎木屑,無法滿足長期穩定運行的需求。
首次蒸汽機研製的嚐試以失敗告終,但這並沒有讓蘇星雲和他的團隊氣餒。他們深知,問題的根源在於領地當前的金屬加工工藝尚不足以實現活塞部件的精密製造,導致縫隙過大,難以形成有效的密封。
蒸汽機研發受挫後,蘇星雲迅速調整方向,將目光投向了更具前瞻性的電力領域。作為穿越者,他對電力的了解遠超這個時代,深知發電機背後的科學原理——切割磁感應線,以及不可或缺的左右手定則。
在那個蒸汽機先於發電機問世的年代,電力原理的突破無疑是科技進步的瓶頸所在。但幸運的是,蘇星雲憑借自己深厚的電磁學功底,毫無保留地將這些現代科學的傳授給了人們。他巧妙地借用“天命所歸”的說辭,讓領地的工匠和學生們深信不疑,畢竟在古人眼中,雷霆之力本就充滿神秘與神聖。
發電機的核心原理實際很簡單,但是利用原理製造發電機卻是一個很困難的過程。首要難題便是磁體的獲取,自然界中稀有的天然磁體難以滿足發電機構建強大磁場的需求,而現代磁鐵多為工業精心製造,這一點起初讓蘇星雲頗感頭疼。
幸而,一位博學多才的醫生提出了解決方案,靈感源自北宋《武經總要》中記載的古老智慧——指南魚的製作方法。此法巧妙利用地球磁場,通過加熱鐵片、定向淬火等步驟,賦予鐵片磁性。但蘇星雲深知地球磁場之力有限,於是他別出心裁,先利用僅有的天然磁體製成發電機,產生強大電流,進而驅動銀絲繞製的磁線圈,形成遠超自然磁場的強大磁力。隨後,他將燒紅的鐵棒置於這強大的磁線圈中淬火,成功製得了大量性能優異的永磁體。
有了充足的磁體供應,蘇星雲帶領團隊轉戰至一條小河旁,巧妙截斷河流,築起水壩,利用水力驅動水輪旋轉,不斷切割磁感應線。隨著水輪的飛速旋轉,電力開始在精心包裹著漆布的銅線中湧動,一股前所未有的新能源就此誕生。
電力雖已成功生成,但尷尬的是沒辦法使用。首要難題在於電力的傳輸,水力發電雖環保,但電力卻難以遠送。盡管蘇星雲製造的是交流電,但初始電壓過低,導致傳輸過程中損耗巨大,電力幾乎在途中耗盡。
為了克服這一難題,蘇星雲嚐試製作變壓器,其原理看似簡單——通過不同圈數的磁線圈實現電壓的升降。然而,依據高中物理知識山寨出的變壓器,在實際應用中卻遭遇了重大挫折。電壓雖有所提升,但電流卻急劇下降,電動機運轉無力,仿佛隨時都會熄火。更糟糕的是,隨著一陣焦糊味彌漫,漆包銀線在高溫下燒毀,緊接著電火花四濺,山寨變壓器宣告報廢。
麵這個困境,蘇星雲不禁反思,這樣的電力傳輸效率之低,甚至讓他開始懷疑是否值得投入大量銀線、銅線,隻為傳輸區區幾十米的電力。畢竟,在江河之畔,空地廣闊,何不直接利用水利機械,既經濟又高效?
盡管電力傳輸的難題讓發電機組一度陷入尷尬境地,但它最終還是找到了自己的歸宿——化學實驗室。經過改造,它成為了一台直流電發電機,專注於電解實驗。這一轉變帶來了顯著成效,精煉銅的產量實現了飛躍式增長,同時還副產出了氯氣和純淨氫氣。然而,電解反應槽的擴張卻遭遇了瓶頸,原因是作為關鍵原料的鹽供應不足。蘇星雲原本從海邊運來的鹽雖能滿足領地日常食用,但在工業生產的巨大消耗麵前顯得捉襟見肘。外購食鹽雖是一個選項,但考慮到這個時代低下的生產效率和高昂的成本,這一方案並不現實。
幸運的是,電力的需求並未因此停滯。電錫焊技術的興起成為了新的耗電大戶,眾多發電機組應運而生,圍繞這一需求構建起了新的能源體係。麵對這樣的局麵,蘇星雲並未放棄對蒸汽機的追求。他組建了一支專門小組,采用錫焊技術焊接蒸汽機部件,並大量生產軟木塞作為消耗品,用於蒸汽機的活塞更換。這一創新設計使得蒸汽機能夠輕鬆應對活塞磨損問題,即便在材料學相對落後的時代,也依然能夠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就這樣,蘇星雲在動力革命的征途上雖步履蹣跚,卻始終堅定前行。他不斷嚐試、不斷突破,用智慧和汗水推動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
蘇星雲對當前領地內的農業采取了“放手”策略,因為隨著農業生產力的顯著提升,已無需過多行政幹預來推動發展。行政組在農民身上的直接經濟收益微乎其微,基本實現了收支平衡,這意味著公共糧倉中僅有少量糧食來源於田稅,糧食產量的大幅增加並未直接轉化為稅收的增長。
然而,蘇星雲深諳市場之道,他意識到眼下的農民群體已悄然成為了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隨著農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他們對農業生產資料、生活消費品以及教育、醫療等服務的需求也將隨之增長。因此,蘇星雲開始將目光投向農業之外,探索如何通過促進農村消費、發展農村服務業等方式,進一步激發農村經濟的潛力,實現領地的全麵繁榮。同時,他也注重引導農民合理利用增收資金,鼓勵投資教育、健康等長期收益的領域,為領地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古時候,江浙兩地之所以商業繁榮,並非僅僅因為當地人的精明,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其農業的高度發達。農業創造了遠超本地消耗的財富,這些剩餘財富在民間逐漸積累,形成了強大的購買力,進而催生了繁榮的市場。蘇星雲敏銳地洞察到這一點,他深知農業不僅是生存的根基,更是推動其他產業發展的強大引擎。
隨著蘇星雲積極推動其他產業的發展,鐵質器具的需求量日益增長,磚瓦窯的規模也隨之不斷擴大。隨著公社集體經濟的發展,大批建築材料被采購用於建造集體住房,這不僅改善了農民的居住條件,也進一步促進了建築業的繁榮。
小農經濟常被誤解為保守,但實際上,這種經濟形態下的農民並非不願投資,而是受限於手頭資金的匱乏。如今,隨著農業的持續繁榮,它所孕育的工業正如幼苗般茁壯成長,逐漸擺脫了對農業的單一依賴。
商業,就像一把勺子,巧妙地舀取農業中的豐富營養來滋養工業的發展。而蘇星雲所引領的工業發展,已不再滿足於本地市場的狹小天地,吃著碗裏的,看著鍋裏的是個好習慣。因此,工業品的輸出成為了必然的選擇,它們將承載著江浙兩地的智慧與汗水,掠奪更廣闊的市場。
放眼全球,那些工業強國在崛起之初,幾乎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了一個吸金巨獸——紡織業。在長江北岸,一條條渠道被開辟,一座座巨型水輪拔地而起,它們將成為紡織業騰飛的強勁動力。
西方紡織業的飛躍,始於珍妮紡紗機的誕生,這個看似簡單的發明,實則蘊含了飛梭技術的精妙,幾位木匠與織布高手的智慧碰撞,迅速將其從藍圖變為現實。而今,在蘇星雲的領地,我們見證了紡織業的又一次革新。水輪機的轟鳴代替了人力的辛勞,不僅突破了體力限製的桎梏,更以鋼鐵替換了木頭,大大增強了織布機的承載能力與效率。紡紗機的出現,宣告了手工織布時代的終結,開啟了機械化生產的新紀元。
隨著產量的激增,領地內的布匹價格急劇下滑,吸引了四麵八方的商人蜂擁而至,爭相搶購。值得注意的是,蘇星雲的領地在此之前並未形成固定的織戶群體,因此這項新興產業的崛起並未觸動既有利益,反而為領地帶來了新的經濟增長點。然而,長江下遊的布商們卻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但麵對這股不可阻擋的工業化浪潮,他們已無力再像過去那樣,煽動織戶前來破壞機器,工業化進程中難免會有犧牲與變革。
隨著鋼鐵廠產能的飆升,蘇星雲深刻意識到,僅靠現有的人力、畜力農業及水力驅動的工業已遠遠無法滿足對鋼鐵的消化需求。他果斷將目光投向了蒸汽機這一革命性動力技術,期望能為工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然而,蒸汽機的製造實驗並未如預期般順利,反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難。盡管機械原理和構造簡單,樣機也迅速組裝完成,但初次試運行就暴露出了諸多問題。隻見蒸汽機噴吐著大量白氣,轟鳴之聲震耳欲聾,宛如數十個高壓鍋同時爆發,場麵雖壯觀,事實上,效率極其低下。
更令蘇星雲失望的是,這台蒸汽機輸出的動力之微弱,竟至於一個成年人僅憑雙手就能輕易阻止其運轉。與高效穩定的水力機相比,它不僅未能展現出應有的優勢,反而成了消耗煤炭的“無底洞”。這次嚐試,無疑是一次徹頭徹尾的失敗。
實驗團隊迅速行動,對蒸汽機進行了關鍵性改進。他們摒棄了柳釘連接的傳統方式,轉而采用錫鉛合金熔液對各個縫隙進行精密焊接。這項高風險的任務,自然落在了敢於嚐試的蘇星雲肩上。他利用太陽的光熱輔助焊接,開展了獨一無二的人體焊接奇跡。
經過精心調整,蒸汽機再次啟動,漏氣問題得到了顯著改善,但活塞這一核心部件仍存隱憂。在現代工業中,活塞常采用硫化橡膠密封,而橡膠資源卻遠在美洲原始森林,以當時的航海技術,無異於天方夜譚。
麵對橡膠缺失的困境,蘇星雲決定采用皮革作為替代品。在工匠們精湛手藝的加持下,皮革密封的蒸汽機竟然成功運轉,漏氣問題被徹底攻克。蒸汽機的鋼鐵巨臂隨著鐵輪的轉動緩緩展開起來。
然而,好景不長,正當眾人準備慶祝之時,一聲沉悶的爆裂聲打破了寧靜,那聲音竟與街頭爆米花爐開爐的響動有幾分相似。眾人驚愕之餘,隻見蒸汽機活塞處噴出了些許廢皮革碎片,緊接著是令人心悸的撕裂聲。
事實證明皮革沒有橡膠耐磨,如果換上蘇星雲身上的皮還差不多。可惜蘇星雲沒有為科學獻身的大無畏精神。皮革不行,那就換點別的,十幾種靠譜的材料被換上去,最優良的材料也隻是一種軟木,也就是現在熱水瓶塞的那種軟木,這種軟木也隻能堅持半個小時,之後便被磨成碎木屑。第一次蒸汽機研製失敗,隻能等待領地中金屬加工工藝進一步提高,降低活塞處的縫隙。
實驗證明,皮革在耐用性上遠遠不及橡膠,即便是用上蘇星雲自己的“皮”,顯然也不切實際,畢竟科學探索不會犧牲個人。皮革方案宣告失敗後,團隊馬不停蹄地嚐試了十幾種備選材料。
經過一番篩選與測試,最被看好的是一種軟木材料,類似於現代熱水瓶塞所使用的那種。然而,即便是這種看似理想的替代品,在蒸汽機的高溫高壓環境下也僅僅堅持了半小時,便迅速磨損成碎木屑,無法滿足長期穩定運行的需求。
首次蒸汽機研製的嚐試以失敗告終,但這並沒有讓蘇星雲和他的團隊氣餒。他們深知,問題的根源在於領地當前的金屬加工工藝尚不足以實現活塞部件的精密製造,導致縫隙過大,難以形成有效的密封。
蒸汽機研發受挫後,蘇星雲迅速調整方向,將目光投向了更具前瞻性的電力領域。作為穿越者,他對電力的了解遠超這個時代,深知發電機背後的科學原理——切割磁感應線,以及不可或缺的左右手定則。
在那個蒸汽機先於發電機問世的年代,電力原理的突破無疑是科技進步的瓶頸所在。但幸運的是,蘇星雲憑借自己深厚的電磁學功底,毫無保留地將這些現代科學的傳授給了人們。他巧妙地借用“天命所歸”的說辭,讓領地的工匠和學生們深信不疑,畢竟在古人眼中,雷霆之力本就充滿神秘與神聖。
發電機的核心原理實際很簡單,但是利用原理製造發電機卻是一個很困難的過程。首要難題便是磁體的獲取,自然界中稀有的天然磁體難以滿足發電機構建強大磁場的需求,而現代磁鐵多為工業精心製造,這一點起初讓蘇星雲頗感頭疼。
幸而,一位博學多才的醫生提出了解決方案,靈感源自北宋《武經總要》中記載的古老智慧——指南魚的製作方法。此法巧妙利用地球磁場,通過加熱鐵片、定向淬火等步驟,賦予鐵片磁性。但蘇星雲深知地球磁場之力有限,於是他別出心裁,先利用僅有的天然磁體製成發電機,產生強大電流,進而驅動銀絲繞製的磁線圈,形成遠超自然磁場的強大磁力。隨後,他將燒紅的鐵棒置於這強大的磁線圈中淬火,成功製得了大量性能優異的永磁體。
有了充足的磁體供應,蘇星雲帶領團隊轉戰至一條小河旁,巧妙截斷河流,築起水壩,利用水力驅動水輪旋轉,不斷切割磁感應線。隨著水輪的飛速旋轉,電力開始在精心包裹著漆布的銅線中湧動,一股前所未有的新能源就此誕生。
電力雖已成功生成,但尷尬的是沒辦法使用。首要難題在於電力的傳輸,水力發電雖環保,但電力卻難以遠送。盡管蘇星雲製造的是交流電,但初始電壓過低,導致傳輸過程中損耗巨大,電力幾乎在途中耗盡。
為了克服這一難題,蘇星雲嚐試製作變壓器,其原理看似簡單——通過不同圈數的磁線圈實現電壓的升降。然而,依據高中物理知識山寨出的變壓器,在實際應用中卻遭遇了重大挫折。電壓雖有所提升,但電流卻急劇下降,電動機運轉無力,仿佛隨時都會熄火。更糟糕的是,隨著一陣焦糊味彌漫,漆包銀線在高溫下燒毀,緊接著電火花四濺,山寨變壓器宣告報廢。
麵這個困境,蘇星雲不禁反思,這樣的電力傳輸效率之低,甚至讓他開始懷疑是否值得投入大量銀線、銅線,隻為傳輸區區幾十米的電力。畢竟,在江河之畔,空地廣闊,何不直接利用水利機械,既經濟又高效?
盡管電力傳輸的難題讓發電機組一度陷入尷尬境地,但它最終還是找到了自己的歸宿——化學實驗室。經過改造,它成為了一台直流電發電機,專注於電解實驗。這一轉變帶來了顯著成效,精煉銅的產量實現了飛躍式增長,同時還副產出了氯氣和純淨氫氣。然而,電解反應槽的擴張卻遭遇了瓶頸,原因是作為關鍵原料的鹽供應不足。蘇星雲原本從海邊運來的鹽雖能滿足領地日常食用,但在工業生產的巨大消耗麵前顯得捉襟見肘。外購食鹽雖是一個選項,但考慮到這個時代低下的生產效率和高昂的成本,這一方案並不現實。
幸運的是,電力的需求並未因此停滯。電錫焊技術的興起成為了新的耗電大戶,眾多發電機組應運而生,圍繞這一需求構建起了新的能源體係。麵對這樣的局麵,蘇星雲並未放棄對蒸汽機的追求。他組建了一支專門小組,采用錫焊技術焊接蒸汽機部件,並大量生產軟木塞作為消耗品,用於蒸汽機的活塞更換。這一創新設計使得蒸汽機能夠輕鬆應對活塞磨損問題,即便在材料學相對落後的時代,也依然能夠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就這樣,蘇星雲在動力革命的征途上雖步履蹣跚,卻始終堅定前行。他不斷嚐試、不斷突破,用智慧和汗水推動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