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猥瑣發育一年
位麵開拓者:夢想與旗幟 作者:愛吃醃芹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轉眼間,半年的時間匆匆流逝,蘇星雲與元朝之間的平靜關係依舊在持續。1345年的夏天,黃河再次爆發了洪水,這場天災讓元朝的宰相脫脫焦頭爛額,苦惱不已。眼看著國家的財政狀況日益惡化,元朝的統治者感到無比鬱悶。通常情況下,解決財政困境的方法無非是開源節流。然而,在當時的情況下,開源顯然已無可能,因為漢人已經被壓榨到了極致,再想從他們身上榨取更多,恐怕隻會引發叛亂,得不償失。至於節流,元朝上層的那幫利益集團絕不會對削減福利的領導有好感,他們堅持認為員工福利隻能漲不能跌,這一點在元朝內部也是行不通的。
當然,還有另一種解決辦法,那就是尋找一隻“肥羊”來宰割。而蘇星雲,恰好就是這隻“肥羊”。如今,蘇星雲在小小的黃州領地四周,已經聚集了一百二十萬人口。他的領地以工業和農業兩大支柱產業為支撐,相互補充,吸引了大量人口前來定居。這些人口都在辛勤勞作,而勞動自然會創造價值。
得益於工業的發展,周邊地區前來此地貿易的人絡繹不絕。蘇星雲領地出產的優質鋼鐵器具、布匹、鏡子、肥皂、火柴等輕工業產品,已經讓這片土地變得繁榮昌盛。盡管這些產品的售價遠高於其生產成本,但相較於農業社會生產的產品價格,它們仍然具有競爭力。以鋼鐵器具為例,由於轉爐煉鋼技術的引入,鋼鐵的生產成本大幅降低,僅為傳統鐵匠敲打方式的十分之一。然而,蘇星雲並沒有將售價定為生產成本的十分之一,而是根據自己的意願來定價。
作為壟斷的受益者,蘇星雲認為這樣的定價策略並無不妥。在他看來,工業發展初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此時不賺取利潤更待何時?至於有人擔心高價會影響市場競爭,導致技術進步受阻,蘇星雲認為這種情況在未來十年內都不會出現。他的計劃是,首先通過工業化生產提高產量,待產量達到一定規模後,再利用技術手段提升產品質量並降低成本,從而在市場中占據競爭優勢。
蘇星雲剛剛擺脫了作坊生產的困境,他的工業體係目前正處於一個迅速發展的階段,就像是一頭正在長身體的猛獸,渴望著更多的食物來壯大自己。然而,這個階段還遠未到參與市場競爭,經曆優勝劣汰的時刻。即便蘇星雲的鋼鐵器具售價比這個時代的市場價還要低一些,他也不必擔心銷路問題。在那個時代,鋼鐵是一種受到嚴格管製的物品,其重要性甚至超過了鹽和糧食,這兩種基本生活物資至少還有途徑通過撒錢來解決供應問題。但鋼鐵不同,它不是地裏種出來的,也不是海水煮出來的。在那個時代,隻有官方才有權大規模煉鐵,民間若出現大型煉鐵作坊,無疑會被視為有造反之意。
而且,打鐵的聲音極大,想要悄無聲息地進行鋼鐵生產幾乎是不可能的,隻能偷偷摸摸地進行。如果想要提高產量,那麽元朝的大兵很快就會找上門來。在那個時代,各種勢力最頭疼的問題就是如何獲得煉鐵的門路,市場上的鐵器一直供不應求。然而,隨著蘇星雲勢力的崛起,這一局麵被徹底打破。在他的市場上,一排排各式各樣的農具整齊排列,這些農具全都是用鋼鐵製造的。而在那個時代,大多數農具都是用生鐵鑄造的,使用時總是擔心會磕碰到石頭。蘇星雲的鋼鐵農具讓那些缺鐵的勢力感到震驚,他們開始大量采購這些農具。
然而,市場上的鋼鐵農具似乎永遠都不會減少,一批被采購走了,很快又會補充上新的一批。外貿組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於是開始隻出售打九點五折的金屬農具頭,而那些鐵鍬鐵鏟的木杆則被留了下來。這些鋼鐵農具隻需稍加加工,就能變成一把鋒利的武器。
於是,,地方上的小族們開始紛紛采購蘇星雲領地生產的農具。這些農具不僅質量上乘,而且價格公道,讓他們,無論是爭奪珍貴的水源,還是劃定地界,甚至在激烈的鬥毆中,都能占據一定的優勢。他們的眼光獨到,知道擁有這些堅固耐用的農具,就等於擁有了一把隱形的利劍,可以在必要的時候,給予對手致命的一擊。
而在更高的級別,元朝的軍事采購官員們也在暗中觀察,他們在利益的驅使下,決定直接從蘇星雲這裏購買大量的農具。最初,他們隻是簡單地購買農具,然後帶回自己的營地,由軍中的鐵匠進行改造,使之適應戰場的需求。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發現蘇星雲領地中生產的槍頭價格更為低廉,而且質量上乘,於是他們開始直接從黃州領地定製這些武器。這種做法不僅節省了成本,而且提高了武器的質量,使得元朝的軍隊在戰場上更具競爭力。
與此同時,原本在江南地區紅火一時的元朝官方煉鐵廠,卻在一場內部的腐敗風暴中逐漸衰敗。一群貪官汙吏利用職權,侵吞了大量的公款,導致工匠們失去了生計,高爐也被迫熄火。這場內部的腐敗風暴,不僅摧毀了元朝的軍工業,也為蘇星雲這個不受控製的勢力提供了可乘之機。
鋼鐵和軍工業,這兩個國家的命脈,本應是嚴格受到國家控製和監管的行業。然而,元朝對自己的行政人員控製能力實在太弱,加之缺乏防範意識,使得這些重要的行業暴露在了市場的衝擊之下。在官員們的貪婪驅動下,他們被動地參與了市場競爭,而且在競爭中既沒有得到國家的扶持,反而受到了主管官員的破壞。這種內部的腐敗和混亂,導致大量的鋼鐵技工被迫離開了官方的煉鐵廠,轉而投向了蘇星雲的懷抱。
脫脫,這位元朝的重臣,自然是不清楚這一情況的。他的目光被蘇星雲領地中的繁榮富裕所吸引,心中真實地考慮著要不要去劫掠一番,以此來彌補自己的財政缺口。但是,他又擔心蘇星雲一旦發起狠來,可能會給江南地區帶來巨大的破壞。想到這些年來共和軍的戰績,脫脫最終還是選擇了放棄。而且,在得知共和軍已經在馬鞍山兩岸的如皋縣修建了城堡的消息後,脫脫意識到,蘇星雲這個問題還是等到年景好的時候再來解決吧。在當前這個多事之秋,如果貿然行動,無法快速鏟平共合軍的勢力,隻會讓現有的局勢變得更加糟糕。而現在,蘇星雲的堡壘已然建立起來,已經不是憑借幾個萬戶就能夠輕易剿滅的了。
蘇星雲這隻猛虎的實力,遠比脫脫所想象的要強大得多。先不說他的領地中鋼鐵產量已經高達每年五萬噸,僅僅是預備役的建設,就足以讓元軍感到頭疼。蘇星雲目前在黃州領地進行極限動員,有能力拉出一支十五萬人的純火器軍團。每個月都有十來艘滿載硝土礦的大船抵達,為蘇星雲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兵力擴充潛力。這些民兵每年接受一百發的實彈訓練,以及嚴格的隊列訓練,使得他們能夠在一個月內迅速集結並開赴戰場。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蘇星雲的火器軍團與元朝的一支將領所率領的軍隊發生了交鋒。那天,陽光明媚,兩軍在一片開闊的平原上對峙。元朝將領騎著一匹高頭大馬,身披華麗戰甲,手持長槍,顯得威風凜凜。而蘇星雲則站在一輛簡易的戰車上,身旁是一排排整齊劃一的火槍手。
隨著一聲令下,戰鬥打響了。元朝將領揮舞著手中的長槍,帶領著自己的親兵衝向敵陣。然而,他們很快就被蘇星雲的火器軍團所壓製。火槍手們迅速裝填彈藥,瞄準目標,然後扣動扳機。一陣密集的槍聲響起,元朝將領的親兵紛紛倒下。將領本人也險些被擊中,幸虧他的坐騎反應敏捷,帶著他逃離了戰場。
這場交鋒讓元朝將領深刻認識到了蘇星雲火器軍團的強大戰鬥力。他們不僅在武器裝備上占有優勢,而且在戰術素養和協同作戰能力上也遠勝於元軍。這場戰鬥也成為了蘇星雲領地的一個傳奇故事,激勵著更多的士兵為蘇星雲效力。
相比之下,元朝的火器軍隊發展得並不順利。由於元朝的硝石儲存嚴重不足,損耗過大,蘇星雲在這幾年裏定期光顧元朝各大城市的倉庫,隻要有存放大炮的城市,倉庫裏的硝石都會被蘇星雲定時取走。管理倉庫的人不明所以,隻好上報說是由於天氣炎熱導致硝石蒸發。這個理由也被元朝的官員們普遍接受,因為這樣的事情並非個案。由於硝石的大量消耗,火器軍自然難以組建,元軍的遠程打擊力量仍然主要依賴弓箭。原本有意組建火器軍的河南高官們也因此打消了念頭,甚至連向蘇星雲購買火器的行動也都停止了。
然而,即便是擁有如此強大實力的蘇星雲,也並非毫無弱點。隨著黃州一號主基地開始向工業區發展,這裏的財富生產總量已經達到了三個領地之最。大量的人口和實體產業在此聚集,但這裏幾乎沒有戰略縱深。特別是黃州兩岸的重工業區,這裏是蘇星雲治下的核心地帶,集中了領地中百分之三十的重工業產能。然而,這裏距離南京實在太近,僅有幾十裏路,且隻有一江之隔。如果不是長江這道天然屏障,並且已經被蘇星雲的水上力量所掌控,蘇星雲恐怕連睡覺都無法安心。
江北領地有長江作為屏障,但馬鞍山礦區位於江南,沒有任何保護措施。在蘇星雲的軍隊還隻是護村隊的時候,他的火器軍團和民兵隊伍曾與當塗縣的地主討伐軍交戰過一次,那場戰鬥確立了馬鞍山山寨在本地的地位。對於當地的地主來說,這些山賊如果不出來劫道,隻是開山取礦,對牲畜無害。目前,蘇星雲在這裏沒有其他敵人。但隨著蘇星雲勢力的不斷壯大,元朝上下開始對他產生防範之心。被長江隔離的孤地馬鞍山,就成了蘇星雲的致命弱點。為了確保這片重要的鐵礦資源的安全,蘇星雲決定在這裏建造防禦工事。
當然,蘇星雲決心要建造的是最高品質、名聲顯赫的棱堡,這成為了他的首選。這些棱堡的設計精妙,城牆不斷地折疊,確保沒有任何火力死角。在城牆的突棱和凹棱處,厚度被大幅增強,而在其他斜麵部分,由於巨石和炮彈都會撞擊到斜麵上,從而被卸開力道,這樣的設計使得城牆更加堅固。
實際上,蘇星雲投入巨資建造棱堡,在當時的背景下顯得有些奢侈。在那個時代,元朝的軍隊所使用的炮主要是滑膛炮,這些炮火很難打穿棱堡,更不用說轟開和州那種外磚內土結構的城牆了。而元軍在攻城時,更多地是使用投石機,也就是所謂的回回炮,至於火炮攻城,其主要目的是殺傷城牆上的人員,而不是與堅硬如龜殼的城牆正麵交鋒。在後來的戰事中,蘇星雲領地中的火炮射程一直壓製著對手,能夠打到棱堡上的遠程重型武器極為稀少。而當蘇星雲統一全國之後,這批當年建造的棱堡,更多地是成為了曆史的見證,具有紀念意義。
此刻,在蘇星雲的一聲令下,大量的紅磚和水泥被緊急運送到幾個關鍵的工地上。在黃州領地的東邊,幾座堅固的棱堡巍然屹立,有效地阻擋了南京方向對領地的直接威脅,形成了一道堅不可摧的屏障。而在如皋縣的基地,兩座棱堡也開始肩負起守護沿海基地的重任。隨著這些建設的推進,在 1345 年下半年,蘇星雲領地的防守壓力大幅減輕。在這一年裏,共和軍出人意料地沒有任何戰事發生。蘇星雲在度過了開局的艱難時期後,開始步入了一條韜光養晦、和平崛起的道路。
此時,海外領地領地開始展現出強勁的生產活力。自從基隆煤礦投入生產以來,大量的煤炭資源開始源源不斷地供應給黃州領地和本土的三號鋼鐵廠。與此同時,原始的化工產業也在海外領地悄然興起,三酸兩堿的產量日益增長。到了1345年十月份,海外領地領地已經有六十萬移民落戶,其中絕大部分是農民。在這片廣袤而肥沃的土地上,得益於優質的鐵質農具、畜力以及新興的蒸汽動力,海外領地的糧食產量已經實現了自給自足。
在蘇星雲的宏偉規劃中,海外領地這片土地在合成氨工業出現之前,需要承載至少300萬人口。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海外領地隻能養活300萬人,而是指隻有達到這個人口規模,才能確保海外領地肥沃的土地不被荒廢。當海外領地的人口超過300萬時,就意味著可以開始向南洋各島擴張,爭奪更多的土地資源。然而,在未來的一百年裏,人口的增長還遠遠不足以支撐大規模的土地擴張。如果某一地區的人口過於密集,而又缺乏工業區的支撐,僅僅依靠第三產業來養活多餘的人口,這無疑是對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
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底層的農業人口辛勤勞作,養活著龐大的文官管理階層以及為他們服務的第三產業人群。在古代中國,一位達官貴人出行時,往往會有大批仆人前呼後擁,這些圍繞著顯貴的仆人就是第三產業的人群。他們與現代第三產業麵向大眾服務的模式不同,這些人隻服務於貴族階層。因此,蘇星雲對於原時空裏某些人所說的“每次改朝換代都要殺一輪中國人,以此空餘出土地來解決矛盾”的觀點持有相反的看法。他認為,並不是每次改朝換代都要屠殺農民,而是應該清理那些盤踞在高層的貴族食利階級,給廣大農民減輕負擔。真正給農民帶來災難的,往往是那些不從事生產、隻會舞文弄墨的文字遊戲高手。他們掌握著輿論,剝削著大眾。
中國的土地是有能力容納2億人口的。然而,曆史往往顯示,當人口達到一億時,就似乎觸及了某種極限。這一切問題的根源,都是那些脫離實際的文人管理者的錯誤。
蘇星雲誌不在此,他不會效仿前人建立一個王朝,然後留下皇族血脈,等待幾百年後的覆滅。他決心推行一種超越時代的製度,盡管這樣的製度對於他所處的時代來說可能過於先進,但他仍然堅定不移地決定克服一切困難,堅定地走下去。
當然,還有另一種解決辦法,那就是尋找一隻“肥羊”來宰割。而蘇星雲,恰好就是這隻“肥羊”。如今,蘇星雲在小小的黃州領地四周,已經聚集了一百二十萬人口。他的領地以工業和農業兩大支柱產業為支撐,相互補充,吸引了大量人口前來定居。這些人口都在辛勤勞作,而勞動自然會創造價值。
得益於工業的發展,周邊地區前來此地貿易的人絡繹不絕。蘇星雲領地出產的優質鋼鐵器具、布匹、鏡子、肥皂、火柴等輕工業產品,已經讓這片土地變得繁榮昌盛。盡管這些產品的售價遠高於其生產成本,但相較於農業社會生產的產品價格,它們仍然具有競爭力。以鋼鐵器具為例,由於轉爐煉鋼技術的引入,鋼鐵的生產成本大幅降低,僅為傳統鐵匠敲打方式的十分之一。然而,蘇星雲並沒有將售價定為生產成本的十分之一,而是根據自己的意願來定價。
作為壟斷的受益者,蘇星雲認為這樣的定價策略並無不妥。在他看來,工業發展初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此時不賺取利潤更待何時?至於有人擔心高價會影響市場競爭,導致技術進步受阻,蘇星雲認為這種情況在未來十年內都不會出現。他的計劃是,首先通過工業化生產提高產量,待產量達到一定規模後,再利用技術手段提升產品質量並降低成本,從而在市場中占據競爭優勢。
蘇星雲剛剛擺脫了作坊生產的困境,他的工業體係目前正處於一個迅速發展的階段,就像是一頭正在長身體的猛獸,渴望著更多的食物來壯大自己。然而,這個階段還遠未到參與市場競爭,經曆優勝劣汰的時刻。即便蘇星雲的鋼鐵器具售價比這個時代的市場價還要低一些,他也不必擔心銷路問題。在那個時代,鋼鐵是一種受到嚴格管製的物品,其重要性甚至超過了鹽和糧食,這兩種基本生活物資至少還有途徑通過撒錢來解決供應問題。但鋼鐵不同,它不是地裏種出來的,也不是海水煮出來的。在那個時代,隻有官方才有權大規模煉鐵,民間若出現大型煉鐵作坊,無疑會被視為有造反之意。
而且,打鐵的聲音極大,想要悄無聲息地進行鋼鐵生產幾乎是不可能的,隻能偷偷摸摸地進行。如果想要提高產量,那麽元朝的大兵很快就會找上門來。在那個時代,各種勢力最頭疼的問題就是如何獲得煉鐵的門路,市場上的鐵器一直供不應求。然而,隨著蘇星雲勢力的崛起,這一局麵被徹底打破。在他的市場上,一排排各式各樣的農具整齊排列,這些農具全都是用鋼鐵製造的。而在那個時代,大多數農具都是用生鐵鑄造的,使用時總是擔心會磕碰到石頭。蘇星雲的鋼鐵農具讓那些缺鐵的勢力感到震驚,他們開始大量采購這些農具。
然而,市場上的鋼鐵農具似乎永遠都不會減少,一批被采購走了,很快又會補充上新的一批。外貿組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於是開始隻出售打九點五折的金屬農具頭,而那些鐵鍬鐵鏟的木杆則被留了下來。這些鋼鐵農具隻需稍加加工,就能變成一把鋒利的武器。
於是,,地方上的小族們開始紛紛采購蘇星雲領地生產的農具。這些農具不僅質量上乘,而且價格公道,讓他們,無論是爭奪珍貴的水源,還是劃定地界,甚至在激烈的鬥毆中,都能占據一定的優勢。他們的眼光獨到,知道擁有這些堅固耐用的農具,就等於擁有了一把隱形的利劍,可以在必要的時候,給予對手致命的一擊。
而在更高的級別,元朝的軍事采購官員們也在暗中觀察,他們在利益的驅使下,決定直接從蘇星雲這裏購買大量的農具。最初,他們隻是簡單地購買農具,然後帶回自己的營地,由軍中的鐵匠進行改造,使之適應戰場的需求。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發現蘇星雲領地中生產的槍頭價格更為低廉,而且質量上乘,於是他們開始直接從黃州領地定製這些武器。這種做法不僅節省了成本,而且提高了武器的質量,使得元朝的軍隊在戰場上更具競爭力。
與此同時,原本在江南地區紅火一時的元朝官方煉鐵廠,卻在一場內部的腐敗風暴中逐漸衰敗。一群貪官汙吏利用職權,侵吞了大量的公款,導致工匠們失去了生計,高爐也被迫熄火。這場內部的腐敗風暴,不僅摧毀了元朝的軍工業,也為蘇星雲這個不受控製的勢力提供了可乘之機。
鋼鐵和軍工業,這兩個國家的命脈,本應是嚴格受到國家控製和監管的行業。然而,元朝對自己的行政人員控製能力實在太弱,加之缺乏防範意識,使得這些重要的行業暴露在了市場的衝擊之下。在官員們的貪婪驅動下,他們被動地參與了市場競爭,而且在競爭中既沒有得到國家的扶持,反而受到了主管官員的破壞。這種內部的腐敗和混亂,導致大量的鋼鐵技工被迫離開了官方的煉鐵廠,轉而投向了蘇星雲的懷抱。
脫脫,這位元朝的重臣,自然是不清楚這一情況的。他的目光被蘇星雲領地中的繁榮富裕所吸引,心中真實地考慮著要不要去劫掠一番,以此來彌補自己的財政缺口。但是,他又擔心蘇星雲一旦發起狠來,可能會給江南地區帶來巨大的破壞。想到這些年來共和軍的戰績,脫脫最終還是選擇了放棄。而且,在得知共和軍已經在馬鞍山兩岸的如皋縣修建了城堡的消息後,脫脫意識到,蘇星雲這個問題還是等到年景好的時候再來解決吧。在當前這個多事之秋,如果貿然行動,無法快速鏟平共合軍的勢力,隻會讓現有的局勢變得更加糟糕。而現在,蘇星雲的堡壘已然建立起來,已經不是憑借幾個萬戶就能夠輕易剿滅的了。
蘇星雲這隻猛虎的實力,遠比脫脫所想象的要強大得多。先不說他的領地中鋼鐵產量已經高達每年五萬噸,僅僅是預備役的建設,就足以讓元軍感到頭疼。蘇星雲目前在黃州領地進行極限動員,有能力拉出一支十五萬人的純火器軍團。每個月都有十來艘滿載硝土礦的大船抵達,為蘇星雲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兵力擴充潛力。這些民兵每年接受一百發的實彈訓練,以及嚴格的隊列訓練,使得他們能夠在一個月內迅速集結並開赴戰場。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蘇星雲的火器軍團與元朝的一支將領所率領的軍隊發生了交鋒。那天,陽光明媚,兩軍在一片開闊的平原上對峙。元朝將領騎著一匹高頭大馬,身披華麗戰甲,手持長槍,顯得威風凜凜。而蘇星雲則站在一輛簡易的戰車上,身旁是一排排整齊劃一的火槍手。
隨著一聲令下,戰鬥打響了。元朝將領揮舞著手中的長槍,帶領著自己的親兵衝向敵陣。然而,他們很快就被蘇星雲的火器軍團所壓製。火槍手們迅速裝填彈藥,瞄準目標,然後扣動扳機。一陣密集的槍聲響起,元朝將領的親兵紛紛倒下。將領本人也險些被擊中,幸虧他的坐騎反應敏捷,帶著他逃離了戰場。
這場交鋒讓元朝將領深刻認識到了蘇星雲火器軍團的強大戰鬥力。他們不僅在武器裝備上占有優勢,而且在戰術素養和協同作戰能力上也遠勝於元軍。這場戰鬥也成為了蘇星雲領地的一個傳奇故事,激勵著更多的士兵為蘇星雲效力。
相比之下,元朝的火器軍隊發展得並不順利。由於元朝的硝石儲存嚴重不足,損耗過大,蘇星雲在這幾年裏定期光顧元朝各大城市的倉庫,隻要有存放大炮的城市,倉庫裏的硝石都會被蘇星雲定時取走。管理倉庫的人不明所以,隻好上報說是由於天氣炎熱導致硝石蒸發。這個理由也被元朝的官員們普遍接受,因為這樣的事情並非個案。由於硝石的大量消耗,火器軍自然難以組建,元軍的遠程打擊力量仍然主要依賴弓箭。原本有意組建火器軍的河南高官們也因此打消了念頭,甚至連向蘇星雲購買火器的行動也都停止了。
然而,即便是擁有如此強大實力的蘇星雲,也並非毫無弱點。隨著黃州一號主基地開始向工業區發展,這裏的財富生產總量已經達到了三個領地之最。大量的人口和實體產業在此聚集,但這裏幾乎沒有戰略縱深。特別是黃州兩岸的重工業區,這裏是蘇星雲治下的核心地帶,集中了領地中百分之三十的重工業產能。然而,這裏距離南京實在太近,僅有幾十裏路,且隻有一江之隔。如果不是長江這道天然屏障,並且已經被蘇星雲的水上力量所掌控,蘇星雲恐怕連睡覺都無法安心。
江北領地有長江作為屏障,但馬鞍山礦區位於江南,沒有任何保護措施。在蘇星雲的軍隊還隻是護村隊的時候,他的火器軍團和民兵隊伍曾與當塗縣的地主討伐軍交戰過一次,那場戰鬥確立了馬鞍山山寨在本地的地位。對於當地的地主來說,這些山賊如果不出來劫道,隻是開山取礦,對牲畜無害。目前,蘇星雲在這裏沒有其他敵人。但隨著蘇星雲勢力的不斷壯大,元朝上下開始對他產生防範之心。被長江隔離的孤地馬鞍山,就成了蘇星雲的致命弱點。為了確保這片重要的鐵礦資源的安全,蘇星雲決定在這裏建造防禦工事。
當然,蘇星雲決心要建造的是最高品質、名聲顯赫的棱堡,這成為了他的首選。這些棱堡的設計精妙,城牆不斷地折疊,確保沒有任何火力死角。在城牆的突棱和凹棱處,厚度被大幅增強,而在其他斜麵部分,由於巨石和炮彈都會撞擊到斜麵上,從而被卸開力道,這樣的設計使得城牆更加堅固。
實際上,蘇星雲投入巨資建造棱堡,在當時的背景下顯得有些奢侈。在那個時代,元朝的軍隊所使用的炮主要是滑膛炮,這些炮火很難打穿棱堡,更不用說轟開和州那種外磚內土結構的城牆了。而元軍在攻城時,更多地是使用投石機,也就是所謂的回回炮,至於火炮攻城,其主要目的是殺傷城牆上的人員,而不是與堅硬如龜殼的城牆正麵交鋒。在後來的戰事中,蘇星雲領地中的火炮射程一直壓製著對手,能夠打到棱堡上的遠程重型武器極為稀少。而當蘇星雲統一全國之後,這批當年建造的棱堡,更多地是成為了曆史的見證,具有紀念意義。
此刻,在蘇星雲的一聲令下,大量的紅磚和水泥被緊急運送到幾個關鍵的工地上。在黃州領地的東邊,幾座堅固的棱堡巍然屹立,有效地阻擋了南京方向對領地的直接威脅,形成了一道堅不可摧的屏障。而在如皋縣的基地,兩座棱堡也開始肩負起守護沿海基地的重任。隨著這些建設的推進,在 1345 年下半年,蘇星雲領地的防守壓力大幅減輕。在這一年裏,共和軍出人意料地沒有任何戰事發生。蘇星雲在度過了開局的艱難時期後,開始步入了一條韜光養晦、和平崛起的道路。
此時,海外領地領地開始展現出強勁的生產活力。自從基隆煤礦投入生產以來,大量的煤炭資源開始源源不斷地供應給黃州領地和本土的三號鋼鐵廠。與此同時,原始的化工產業也在海外領地悄然興起,三酸兩堿的產量日益增長。到了1345年十月份,海外領地領地已經有六十萬移民落戶,其中絕大部分是農民。在這片廣袤而肥沃的土地上,得益於優質的鐵質農具、畜力以及新興的蒸汽動力,海外領地的糧食產量已經實現了自給自足。
在蘇星雲的宏偉規劃中,海外領地這片土地在合成氨工業出現之前,需要承載至少300萬人口。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海外領地隻能養活300萬人,而是指隻有達到這個人口規模,才能確保海外領地肥沃的土地不被荒廢。當海外領地的人口超過300萬時,就意味著可以開始向南洋各島擴張,爭奪更多的土地資源。然而,在未來的一百年裏,人口的增長還遠遠不足以支撐大規模的土地擴張。如果某一地區的人口過於密集,而又缺乏工業區的支撐,僅僅依靠第三產業來養活多餘的人口,這無疑是對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
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底層的農業人口辛勤勞作,養活著龐大的文官管理階層以及為他們服務的第三產業人群。在古代中國,一位達官貴人出行時,往往會有大批仆人前呼後擁,這些圍繞著顯貴的仆人就是第三產業的人群。他們與現代第三產業麵向大眾服務的模式不同,這些人隻服務於貴族階層。因此,蘇星雲對於原時空裏某些人所說的“每次改朝換代都要殺一輪中國人,以此空餘出土地來解決矛盾”的觀點持有相反的看法。他認為,並不是每次改朝換代都要屠殺農民,而是應該清理那些盤踞在高層的貴族食利階級,給廣大農民減輕負擔。真正給農民帶來災難的,往往是那些不從事生產、隻會舞文弄墨的文字遊戲高手。他們掌握著輿論,剝削著大眾。
中國的土地是有能力容納2億人口的。然而,曆史往往顯示,當人口達到一億時,就似乎觸及了某種極限。這一切問題的根源,都是那些脫離實際的文人管理者的錯誤。
蘇星雲誌不在此,他不會效仿前人建立一個王朝,然後留下皇族血脈,等待幾百年後的覆滅。他決心推行一種超越時代的製度,盡管這樣的製度對於他所處的時代來說可能過於先進,但他仍然堅定不移地決定克服一切困難,堅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