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舒城之戰
位麵開拓者:夢想與旗幟 作者:愛吃醃芹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是一場革命戰爭,蘇星雲不停地激發著革命者的情緒,可他卻時刻保持著清醒,像個旁觀者一樣觀察著一切。革命戰爭在宣傳中固然宏偉壯大,革命者仿佛都是天使,反動派則全是惡魔。但這隻是宣揚革命情緒的一種手段罷了,底層的革命者或許能隨波逐流,但高層革命者必須是掌控潮流的舵手,清醒的頭腦絕對是不可或缺的。
在土地革命的過程中,根據地第一次擴張到了山外。山外的地主可不像大別山區的那些土皇帝地主那般過分,常常會有一些地方上的所謂大善人站在革命隊伍的對立麵。這讓鏈錘社的高層思想有些混亂。
針對這種情況,蘇星雲召開了一次思想會議。“同誌們,”他開口說道,“對於大家反饋的這些情況,我認為有必要再次強調鏈錘社的任務是什麽。這是一場勞動階層和剝削階層的戰爭,是兩個階級之間的鬥爭。大革命將中國分成了意圖保持腐朽剝削製度的舊勢力和意圖打造公平社會的新勢力。一個剝削製度隻要存在,就會造成無數人的死亡。我們不能因為在舊勢力中有幾個好人,就對建立新秩序產生疑惑。”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當你們看到舊勢力中有大善人在救人時,要想到隻有推翻舊勢力,在大別山區才能有真正的自由。”
接著,蘇星雲又講起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教導人們和諧待人,重視親情與孝道。它誕生時嘲笑墨家的平等博愛思想是對父母長輩的不敬重,這一點說得沒錯。父母大恩確實無以為報,對待父母親人自然要比對待其他人更好。但這部思想隻能作為與人交往的行為準則,絕對不能作為治國思想。執政管理者不能憑借喜好和感情做事。你拿著人民平等交上來的稅收,卻對自己的親人家族特殊照顧,這是什麽道理?和執政者有因果關係的應該是人民,而不是那些交稅的人。”
蘇星雲的語氣變得嚴肅起來:“這些大善人也是一樣。別看他們現在時常救濟百姓,實際上他們是用剝削農民的勞動成果來救濟人。而且他們在救濟人的時候,還要保證自己家人能活下來。隨著清政府的財政崩壞,願意救濟的地主肯定會越來越少。”
他環視四周,目光堅定:“鏈錘社的革命工作者隻需要一個能說得過去的理由。現在,整個鏈錘社的軍隊在一定程度上是靠改造世界的信仰支撐著。如果沒有解釋自己行為正義的理由,不知道自己為何而戰,這支軍隊很快就會像清朝的舊軍隊一樣墮落。”
基層幹部們明確了自身使命後,不再為那些混跡於舊階級的“好人”而煩惱。新製度的崛起是曆史的必然,絕不會被少數人阻擋。與此同時,對俘虜軍隊的思想改造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畢竟,在那個年代,清朝官員偏好招募良家子弟入伍,而這支湖北軍隊大多是在本地征召的。給他們灌輸新的思想並進行訓練,他們就能轉變為革命的力量。
鏈錘社這次在湖北有組織地消滅了湖北清軍,可以說是將十幾年後武昌起義的新軍前身一網打盡。漢陽兵工廠三年來積累的步槍損失殆盡,剩餘的清軍龜縮在武漢不敢露麵,被五千鏈錘社的軍隊牢牢壓製。
目睹長江北岸翻天覆地的土地革命,再說到漢陽兵工廠的產量,真是讓人唏噓不已。1896年兵工廠剛開始生產步槍時還是單發的,一年下來僅生產了1300杆。如今,整個清軍的步槍加上外購的武器全都丟在了鄂北。
而此時,在大別山區的一個兵工廠正在熱火朝天地開工,生產步槍。這些步槍的鋼管是由皖鋼生產的,撞針則是由原本不合格的、用於打造銼刀的高碳鋼改造而來。幾個月前,皖鋼生產的這種高碳鋼還需依賴德國進口,但隨著冶煉技術的提高,t12的高碳鋼製造在皖鋼已經能合格生產了,這全得益於皖鋼嚴謹規範的管理。
大別山區負責的是打造零件、加工軍用木材製造槍托。整個生產過程直接借鑒了紅軍在抗日戰爭期間製造八一馬步槍的技術。紅軍在山區憋了40到45年,一共才造了9000杆步槍。而蘇星雲在大別山區的產量要高一些,首先鋼管和各種原材料都不缺。
1896年一年就生產了三千杆步槍,而從1897年年初到現在5月,已經生產了兩千餘杆,而且產量還在持續上升。這種步槍比曆史上的馬步槍要長一些,蘇星雲不缺材料,拚刺刀時槍短一截可是要命的。口徑與漢陽造一致,便於後勤補給,但結構上仍有卡殼等缺點。子彈射程被蘇星雲定在三百五十米左右,雖然遠低於各國製式步槍的射程,但由於過於簡陋,被蘇星雲命名為“簡式步槍”。
一位英國軍官評價說:“簡式步槍各方麵都卡在步槍的最低門檻上,從技術上講簡直可笑,但從國家的角度來看卻異常危險,因為它的門檻太低了。”現在歐洲已經進入後膛槍時代,沒有革命的事情發生,幾十萬軍隊霸占工業中心足以控製中國兩個省麵積的國家,隻要保持軍隊穩定,國家根本翻不了天。
然而,歐洲列強還擁有廣大的殖民地。依靠這種低門檻的武器加上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在印度、北愛爾蘭、北非等地,手持簡式步槍與正規軍打遊擊戰的軍隊比比皆是。這是殖民國家最痛恨的武器。由於簡式步槍易於生產,鏈錘社在革命初期的五年內一直將其作為製式武器裝備,供應給龐大的革命軍隊作戰。現在,這五千杆簡式步槍已經裝備了擴充的軍隊,開始了安徽的戰役。
提及遠在宿州的皖鋼,那裏是不可能直接造槍的。作為一個聚集了二十萬人的工業中心,清朝對其監視從未鬆懈。蘇星雲培訓工人們打槍,這已讓清朝官吏心生警惕,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防備附近的盜匪衝擊,倒也情有可原。造炮是為供應朝廷軍隊,可造槍那可就是有造反的心思了。二十萬人手中若有了大量槍械,誰能鎮壓得住?所以不管是朝廷還是李鴻章,都派人緊緊盯著鐵廠有沒有造槍。
蘇星雲索性將槍械工廠搬到了幾百裏外。至於造炮,鏈錘社的軍隊顯然不可能使用皖鋼的火炮。像火炮這種國之重器,若是出現在反賊群裏,那可是清軍的標準裝備。清朝必定會對附近幾個屈指可數的清朝兵工廠起疑,所以這火炮的事還得另想辦法。
50擲彈筒(超輕型迫擊炮)誕生了,依然是皖鋼生產合格炮管,蘇星雲將其運到山區。和簡式步槍一樣,50擲彈筒也來自黃崖洞兵工廠的黑科技,整個炮身重3.3千克,射程在五百米,威力比手榴彈稍大。大別山區的兵工廠給它配了個木質支架,支架上設置了幾個空擋,放在這些空擋上的射程距離是固定的,這樣能讓新兵有個大致射程的概念。不過到了老兵手裏可以微調,威力便會驟增。整個大別山區軍工廠一共造了三百門這樣的擲彈筒。不是不想多造,而是以現在製造炮彈的速度,這些擲彈筒數量已經足夠了。
當界首的軍隊向大別山區進發後,鏈錘社的偵查隊再三確認對方沒有重火力。事實上也確實如此,這幫清軍要是能推著大炮入山,行軍速度就不可能剿匪了。得知大別山區的匪患嚴重,清軍軍官還是調集了五千人入山掃蕩。這五千人都是舊式部隊,半數手中拿著冷兵器,火器大多是鳥槍抬槍。
入山之後,原本按照蘇星雲的指令是要打一場十六字訣的遊擊戰。不過一線指揮官覺得沒必要,便利用熟悉的地形,動用一千人打了一場漂亮的山地戰。50擲彈筒在山地中發揮的威力極為出色,在沒有重炮的情況下,50擲彈筒簡直就是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五千人的舊軍被一千人追著打,大多數體力不支,最終受俘。
這一次戰鬥後,鏈錘社對舊軍的戰鬥力重新進行了評估。沒有武器,沒有戰術,全靠餉銀催動的戰鬥力實在是低下。他們在麵對太平天國已經腐朽的二線軍隊時還有一絲戰力,但麵對現代化軍隊管理、懂得為何而戰的鏈錘社軍隊,就如同散沙一般。
原本蘇星雲是準備在北部山區堅壁清野,用遊擊戰來消耗對方,但這種情況讓鏈錘社隻好將已經撤離的群眾重新搬回來。此時,從湖北作戰歸來的軍隊已經趕到六安,一萬人的鏈錘社軍隊已經匯集,此時兩萬人的淮軍也開始出發了。
手握充足兵力的蘇星雲開始與軍官們進行會商,一番討論後,他們一同研究了清朝在太平天國時期的戰史。他們發現,清朝的一係列大規模軍事行動皆是圍繞大型城市展開的。最終,一個地點被所有軍官一致確定——舒城。
“如今,淮軍中有戰力的軍隊都駐紮在長江各大貿易口岸附近,”蘇星雲分析道,“正如李鴻章所言,貿易稅足以養兵。”
鏈錘社當下所煩惱的是,清軍強行進入大別山,在他們的地盤上交戰,破壞力實在太大。為了讓這場戰鬥在鏈錘社精心布置的戰場上打響,就必須攻其必救。舒城、桐城一線,北可威脅合肥,南可兵臨安慶。
“這一帶正是淮軍的死穴。”蘇星雲繼續說道,“對於清軍而言,他們要去剿匪,匪都打到家門口了,難道還會鑽山區?這對清朝高層來說說不過去,對軍隊自己而言,鑽山區意味著踏入陌生之地,生死難料。前些日子,界首軍隊入山區被消滅的消息已經通過電報傳來,整個大別山區的危險性愈發凸顯,在平原上作戰至少還能潰退。”
鏈錘社一連串的戰鬥已然讓清軍上下察覺到這支軍隊的非凡之處。
當鏈錘社的軍事力量向舒城一帶運動時,整個安徽的清軍勢力都被調動了起來。
在土地革命的過程中,根據地第一次擴張到了山外。山外的地主可不像大別山區的那些土皇帝地主那般過分,常常會有一些地方上的所謂大善人站在革命隊伍的對立麵。這讓鏈錘社的高層思想有些混亂。
針對這種情況,蘇星雲召開了一次思想會議。“同誌們,”他開口說道,“對於大家反饋的這些情況,我認為有必要再次強調鏈錘社的任務是什麽。這是一場勞動階層和剝削階層的戰爭,是兩個階級之間的鬥爭。大革命將中國分成了意圖保持腐朽剝削製度的舊勢力和意圖打造公平社會的新勢力。一個剝削製度隻要存在,就會造成無數人的死亡。我們不能因為在舊勢力中有幾個好人,就對建立新秩序產生疑惑。”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當你們看到舊勢力中有大善人在救人時,要想到隻有推翻舊勢力,在大別山區才能有真正的自由。”
接著,蘇星雲又講起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教導人們和諧待人,重視親情與孝道。它誕生時嘲笑墨家的平等博愛思想是對父母長輩的不敬重,這一點說得沒錯。父母大恩確實無以為報,對待父母親人自然要比對待其他人更好。但這部思想隻能作為與人交往的行為準則,絕對不能作為治國思想。執政管理者不能憑借喜好和感情做事。你拿著人民平等交上來的稅收,卻對自己的親人家族特殊照顧,這是什麽道理?和執政者有因果關係的應該是人民,而不是那些交稅的人。”
蘇星雲的語氣變得嚴肅起來:“這些大善人也是一樣。別看他們現在時常救濟百姓,實際上他們是用剝削農民的勞動成果來救濟人。而且他們在救濟人的時候,還要保證自己家人能活下來。隨著清政府的財政崩壞,願意救濟的地主肯定會越來越少。”
他環視四周,目光堅定:“鏈錘社的革命工作者隻需要一個能說得過去的理由。現在,整個鏈錘社的軍隊在一定程度上是靠改造世界的信仰支撐著。如果沒有解釋自己行為正義的理由,不知道自己為何而戰,這支軍隊很快就會像清朝的舊軍隊一樣墮落。”
基層幹部們明確了自身使命後,不再為那些混跡於舊階級的“好人”而煩惱。新製度的崛起是曆史的必然,絕不會被少數人阻擋。與此同時,對俘虜軍隊的思想改造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畢竟,在那個年代,清朝官員偏好招募良家子弟入伍,而這支湖北軍隊大多是在本地征召的。給他們灌輸新的思想並進行訓練,他們就能轉變為革命的力量。
鏈錘社這次在湖北有組織地消滅了湖北清軍,可以說是將十幾年後武昌起義的新軍前身一網打盡。漢陽兵工廠三年來積累的步槍損失殆盡,剩餘的清軍龜縮在武漢不敢露麵,被五千鏈錘社的軍隊牢牢壓製。
目睹長江北岸翻天覆地的土地革命,再說到漢陽兵工廠的產量,真是讓人唏噓不已。1896年兵工廠剛開始生產步槍時還是單發的,一年下來僅生產了1300杆。如今,整個清軍的步槍加上外購的武器全都丟在了鄂北。
而此時,在大別山區的一個兵工廠正在熱火朝天地開工,生產步槍。這些步槍的鋼管是由皖鋼生產的,撞針則是由原本不合格的、用於打造銼刀的高碳鋼改造而來。幾個月前,皖鋼生產的這種高碳鋼還需依賴德國進口,但隨著冶煉技術的提高,t12的高碳鋼製造在皖鋼已經能合格生產了,這全得益於皖鋼嚴謹規範的管理。
大別山區負責的是打造零件、加工軍用木材製造槍托。整個生產過程直接借鑒了紅軍在抗日戰爭期間製造八一馬步槍的技術。紅軍在山區憋了40到45年,一共才造了9000杆步槍。而蘇星雲在大別山區的產量要高一些,首先鋼管和各種原材料都不缺。
1896年一年就生產了三千杆步槍,而從1897年年初到現在5月,已經生產了兩千餘杆,而且產量還在持續上升。這種步槍比曆史上的馬步槍要長一些,蘇星雲不缺材料,拚刺刀時槍短一截可是要命的。口徑與漢陽造一致,便於後勤補給,但結構上仍有卡殼等缺點。子彈射程被蘇星雲定在三百五十米左右,雖然遠低於各國製式步槍的射程,但由於過於簡陋,被蘇星雲命名為“簡式步槍”。
一位英國軍官評價說:“簡式步槍各方麵都卡在步槍的最低門檻上,從技術上講簡直可笑,但從國家的角度來看卻異常危險,因為它的門檻太低了。”現在歐洲已經進入後膛槍時代,沒有革命的事情發生,幾十萬軍隊霸占工業中心足以控製中國兩個省麵積的國家,隻要保持軍隊穩定,國家根本翻不了天。
然而,歐洲列強還擁有廣大的殖民地。依靠這種低門檻的武器加上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在印度、北愛爾蘭、北非等地,手持簡式步槍與正規軍打遊擊戰的軍隊比比皆是。這是殖民國家最痛恨的武器。由於簡式步槍易於生產,鏈錘社在革命初期的五年內一直將其作為製式武器裝備,供應給龐大的革命軍隊作戰。現在,這五千杆簡式步槍已經裝備了擴充的軍隊,開始了安徽的戰役。
提及遠在宿州的皖鋼,那裏是不可能直接造槍的。作為一個聚集了二十萬人的工業中心,清朝對其監視從未鬆懈。蘇星雲培訓工人們打槍,這已讓清朝官吏心生警惕,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防備附近的盜匪衝擊,倒也情有可原。造炮是為供應朝廷軍隊,可造槍那可就是有造反的心思了。二十萬人手中若有了大量槍械,誰能鎮壓得住?所以不管是朝廷還是李鴻章,都派人緊緊盯著鐵廠有沒有造槍。
蘇星雲索性將槍械工廠搬到了幾百裏外。至於造炮,鏈錘社的軍隊顯然不可能使用皖鋼的火炮。像火炮這種國之重器,若是出現在反賊群裏,那可是清軍的標準裝備。清朝必定會對附近幾個屈指可數的清朝兵工廠起疑,所以這火炮的事還得另想辦法。
50擲彈筒(超輕型迫擊炮)誕生了,依然是皖鋼生產合格炮管,蘇星雲將其運到山區。和簡式步槍一樣,50擲彈筒也來自黃崖洞兵工廠的黑科技,整個炮身重3.3千克,射程在五百米,威力比手榴彈稍大。大別山區的兵工廠給它配了個木質支架,支架上設置了幾個空擋,放在這些空擋上的射程距離是固定的,這樣能讓新兵有個大致射程的概念。不過到了老兵手裏可以微調,威力便會驟增。整個大別山區軍工廠一共造了三百門這樣的擲彈筒。不是不想多造,而是以現在製造炮彈的速度,這些擲彈筒數量已經足夠了。
當界首的軍隊向大別山區進發後,鏈錘社的偵查隊再三確認對方沒有重火力。事實上也確實如此,這幫清軍要是能推著大炮入山,行軍速度就不可能剿匪了。得知大別山區的匪患嚴重,清軍軍官還是調集了五千人入山掃蕩。這五千人都是舊式部隊,半數手中拿著冷兵器,火器大多是鳥槍抬槍。
入山之後,原本按照蘇星雲的指令是要打一場十六字訣的遊擊戰。不過一線指揮官覺得沒必要,便利用熟悉的地形,動用一千人打了一場漂亮的山地戰。50擲彈筒在山地中發揮的威力極為出色,在沒有重炮的情況下,50擲彈筒簡直就是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五千人的舊軍被一千人追著打,大多數體力不支,最終受俘。
這一次戰鬥後,鏈錘社對舊軍的戰鬥力重新進行了評估。沒有武器,沒有戰術,全靠餉銀催動的戰鬥力實在是低下。他們在麵對太平天國已經腐朽的二線軍隊時還有一絲戰力,但麵對現代化軍隊管理、懂得為何而戰的鏈錘社軍隊,就如同散沙一般。
原本蘇星雲是準備在北部山區堅壁清野,用遊擊戰來消耗對方,但這種情況讓鏈錘社隻好將已經撤離的群眾重新搬回來。此時,從湖北作戰歸來的軍隊已經趕到六安,一萬人的鏈錘社軍隊已經匯集,此時兩萬人的淮軍也開始出發了。
手握充足兵力的蘇星雲開始與軍官們進行會商,一番討論後,他們一同研究了清朝在太平天國時期的戰史。他們發現,清朝的一係列大規模軍事行動皆是圍繞大型城市展開的。最終,一個地點被所有軍官一致確定——舒城。
“如今,淮軍中有戰力的軍隊都駐紮在長江各大貿易口岸附近,”蘇星雲分析道,“正如李鴻章所言,貿易稅足以養兵。”
鏈錘社當下所煩惱的是,清軍強行進入大別山,在他們的地盤上交戰,破壞力實在太大。為了讓這場戰鬥在鏈錘社精心布置的戰場上打響,就必須攻其必救。舒城、桐城一線,北可威脅合肥,南可兵臨安慶。
“這一帶正是淮軍的死穴。”蘇星雲繼續說道,“對於清軍而言,他們要去剿匪,匪都打到家門口了,難道還會鑽山區?這對清朝高層來說說不過去,對軍隊自己而言,鑽山區意味著踏入陌生之地,生死難料。前些日子,界首軍隊入山區被消滅的消息已經通過電報傳來,整個大別山區的危險性愈發凸顯,在平原上作戰至少還能潰退。”
鏈錘社一連串的戰鬥已然讓清軍上下察覺到這支軍隊的非凡之處。
當鏈錘社的軍事力量向舒城一帶運動時,整個安徽的清軍勢力都被調動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