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一度的恩科大典如期舉行。
為了選拔新鮮的血液,曆朝曆代的科舉考官一般都是由皇帝來親自點將,大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經過反複權衡以後,終於決定派遣八十多歲高齡,德高望重的翰林學士劉三吾為主考。
果然如朱雄英所料,出事了。
在經過了九天三場四科的考試以後,劉三吾等一行考官也馬上投入到了閱卷當中,經過了嚴格的閱卷程序後,取錄宋琮等五十一名學子,在經三月廷試後,以陳安為第一名﹑尹昌隆為第二名,劉仕諤為第三名。
但是,在發榜後沒多久,就有北方的學子發現榜單上所錄取之人都是南方人,所以又被人戲稱為南榜。
這個消息在北方學子中不脛而走,北方居然沒有一個人被入取,北方學子心中十分不滿。
沒幾天,落榜的北方學子就聯合起來,到明朝禮部鳴冤告狀,認為考官劉三吾等一行人肯定和南方學子暗中勾結,收受賄賂,在閱卷上明顯偏向南方學子。
甚至有一些北方學子沿路喊冤,攔住官員轎子上訪告狀。
街頭巷尾小道消息滿天飛,有說主考收了錢的,有說南方士子集體作弊的,種種說法都有聲有色。
沒多久事情就鬧的滿城風雨,也傳到了朱元璋的耳中。
朱元璋大怒,要求徹查此事,於是下令讓侍讀張信﹑侍講戴彝﹑右讚善王俊華等人成立了一個“調查小組”,徹查此事。
張信等人知道此事事關重大,不敢馬虎,調查小組第一時間就對所有的考卷進行了仔細的複查,最後呈報給朱元璋的調查結論是試卷評判沒有問題,所有錄取的南方五十一位學子都是真才實學,並無任何貓膩。
結論出來,再次引起各界嘩然。、落榜的北方學子們無法接受調查結果,朝中許多北方籍的官員們更紛紛抨擊,要求再次選派得力官員,對考卷進行重新複核,並嚴查所有涉案官員。
有人上告說劉三吾暗囑張信等人故意以陋卷進呈。
輿論的發酵,讓朱元璋震怒。
朱元璋想要以雷霆之勢平息輿論。
因為五代十國之後,各朝代已經開始逐步向南方發展經濟,到明朝時期南方經濟便已遠遠超過北方,正所謂經濟帶動文化教育,南方經濟水平的提升,也全麵帶動了其文化教育。
所以這個時候,南方的教育是優於北方的。
會試中出現南方全員上榜的情況也並非全無可能。
朱元璋當然知道這個,科舉上榜竟無一北方人事件,對國家政局穩定一定會產生影響,為天下格局,隻能用幾十人性命換取。
用幾十人性命,平衡南北方政治,籠絡北方士子,阻斷文化專製的現象,朱元璋的做法雖然強製,獨斷且極端,換取了政局穩定,天下太平。
這就是老朱的政治智慧。
不過就在這個時候,朱雄英站了出來。
“南人善文辭,而北人厚重務實,何不出兩套試卷,最後綜合得分評判,如此,方顯公平。”
朱雄英將後世考公那一套拿了出來。
事實上,當下的科舉更像是後世的申論,而如今朱雄英將行測加了進去。
這樣一來,更加務實的北人也有了自己的優勢,而且行測加申論,也更加能選拔出有才學,又有行動力的人才來。
朱元璋聽罷,大喜過望。
如今的他有了朱雄英,早就沒有了之前的暴戾,他不想再沾染鮮血,不過為了整個朝局不得已而為之。
“好辦法!不愧是咱大孫!”
憂愁多日的朱元璋終於重新展露出了笑容,當然命朱雄英主持這件事情。
劉三吾等主考官如獲大赦,對朱雄英感恩戴德。
按照朱雄英的想法,劉三吾等人重新出題。
在朱雄英的指導下,劉三吾等人終於完成了兩套試題。
恩科大典重新舉行。
全天下也都在關注這一事情,對皇太孫出來重新主持此次科舉議論紛紛。
終於,在千呼萬喚之下。
科舉發榜了。
一如朱雄英所料,更加注重行動力的行測果然削弱了南人文辭上的優勢,而北人厚重務實的優勢展現了出來。
榜上,南人占六,北人占四。
至此,輿論風波停止,所有人都誇張皇太孫的智慧。
朱元璋更是對朱雄英大加獎賞。
劉三吾等一眾主考官,還有負責調查的張信等人,以及一眾上榜的考生,莫不對朱雄英感恩戴德。
朱雄英在朝堂中的勢力已然形成。
時人稱“皇太孫黨”。
曆朝曆代的皇帝最害怕黨羽的生成,但是此時的朱元璋不同,他非常樂意見到“皇太孫黨”的生成。
甚至巴不得將所有能人都推到朱雄英的身邊。
接下來,朱雄英也要一展自己的抱負,將大明朝帶上一條嶄新的道路……
為了選拔新鮮的血液,曆朝曆代的科舉考官一般都是由皇帝來親自點將,大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經過反複權衡以後,終於決定派遣八十多歲高齡,德高望重的翰林學士劉三吾為主考。
果然如朱雄英所料,出事了。
在經過了九天三場四科的考試以後,劉三吾等一行考官也馬上投入到了閱卷當中,經過了嚴格的閱卷程序後,取錄宋琮等五十一名學子,在經三月廷試後,以陳安為第一名﹑尹昌隆為第二名,劉仕諤為第三名。
但是,在發榜後沒多久,就有北方的學子發現榜單上所錄取之人都是南方人,所以又被人戲稱為南榜。
這個消息在北方學子中不脛而走,北方居然沒有一個人被入取,北方學子心中十分不滿。
沒幾天,落榜的北方學子就聯合起來,到明朝禮部鳴冤告狀,認為考官劉三吾等一行人肯定和南方學子暗中勾結,收受賄賂,在閱卷上明顯偏向南方學子。
甚至有一些北方學子沿路喊冤,攔住官員轎子上訪告狀。
街頭巷尾小道消息滿天飛,有說主考收了錢的,有說南方士子集體作弊的,種種說法都有聲有色。
沒多久事情就鬧的滿城風雨,也傳到了朱元璋的耳中。
朱元璋大怒,要求徹查此事,於是下令讓侍讀張信﹑侍講戴彝﹑右讚善王俊華等人成立了一個“調查小組”,徹查此事。
張信等人知道此事事關重大,不敢馬虎,調查小組第一時間就對所有的考卷進行了仔細的複查,最後呈報給朱元璋的調查結論是試卷評判沒有問題,所有錄取的南方五十一位學子都是真才實學,並無任何貓膩。
結論出來,再次引起各界嘩然。、落榜的北方學子們無法接受調查結果,朝中許多北方籍的官員們更紛紛抨擊,要求再次選派得力官員,對考卷進行重新複核,並嚴查所有涉案官員。
有人上告說劉三吾暗囑張信等人故意以陋卷進呈。
輿論的發酵,讓朱元璋震怒。
朱元璋想要以雷霆之勢平息輿論。
因為五代十國之後,各朝代已經開始逐步向南方發展經濟,到明朝時期南方經濟便已遠遠超過北方,正所謂經濟帶動文化教育,南方經濟水平的提升,也全麵帶動了其文化教育。
所以這個時候,南方的教育是優於北方的。
會試中出現南方全員上榜的情況也並非全無可能。
朱元璋當然知道這個,科舉上榜竟無一北方人事件,對國家政局穩定一定會產生影響,為天下格局,隻能用幾十人性命換取。
用幾十人性命,平衡南北方政治,籠絡北方士子,阻斷文化專製的現象,朱元璋的做法雖然強製,獨斷且極端,換取了政局穩定,天下太平。
這就是老朱的政治智慧。
不過就在這個時候,朱雄英站了出來。
“南人善文辭,而北人厚重務實,何不出兩套試卷,最後綜合得分評判,如此,方顯公平。”
朱雄英將後世考公那一套拿了出來。
事實上,當下的科舉更像是後世的申論,而如今朱雄英將行測加了進去。
這樣一來,更加務實的北人也有了自己的優勢,而且行測加申論,也更加能選拔出有才學,又有行動力的人才來。
朱元璋聽罷,大喜過望。
如今的他有了朱雄英,早就沒有了之前的暴戾,他不想再沾染鮮血,不過為了整個朝局不得已而為之。
“好辦法!不愧是咱大孫!”
憂愁多日的朱元璋終於重新展露出了笑容,當然命朱雄英主持這件事情。
劉三吾等主考官如獲大赦,對朱雄英感恩戴德。
按照朱雄英的想法,劉三吾等人重新出題。
在朱雄英的指導下,劉三吾等人終於完成了兩套試題。
恩科大典重新舉行。
全天下也都在關注這一事情,對皇太孫出來重新主持此次科舉議論紛紛。
終於,在千呼萬喚之下。
科舉發榜了。
一如朱雄英所料,更加注重行動力的行測果然削弱了南人文辭上的優勢,而北人厚重務實的優勢展現了出來。
榜上,南人占六,北人占四。
至此,輿論風波停止,所有人都誇張皇太孫的智慧。
朱元璋更是對朱雄英大加獎賞。
劉三吾等一眾主考官,還有負責調查的張信等人,以及一眾上榜的考生,莫不對朱雄英感恩戴德。
朱雄英在朝堂中的勢力已然形成。
時人稱“皇太孫黨”。
曆朝曆代的皇帝最害怕黨羽的生成,但是此時的朱元璋不同,他非常樂意見到“皇太孫黨”的生成。
甚至巴不得將所有能人都推到朱雄英的身邊。
接下來,朱雄英也要一展自己的抱負,將大明朝帶上一條嶄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