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亂時期的常青,是多災多難的。
外敵入侵,瘟疫四起,亦有旱災降臨多郡地。天災、人禍,一下子齊聚這個數百年的泱泱大國,令這個國家險些滅國。
但好在後來有大夏大皇子謝文玨率兵領醫到常青相助,救常青於水火之中。
不可否認,謝文玨的壯義之舉,使得常青得以早早脫離戰亂。然而,在常青五年之久的戰亂時期,真正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卻是常青的一支英勇軍隊——赤淵軍。
說它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可能會過於誇大,但稱他們是常青之國魂,卻一點也不為過。
五年外敵侵踏,是這支勇猛之師以血肉之軀抵禦外敵。
血濺城門、半步一屍、臥雪踏冰河、惡劣險境直搗黃龍……一樁樁一件件,皆是他們用血肉與生命訴寫的悲壯熱血事跡。
赤淵軍可歌可泣、英勇無畏的壯烈衛國之舉,更是傳唱大江南北。
可以說,在那段動蕩、民不聊生的戰亂時期,真正穩住舉國民心的,不是不顧凶險禦駕親征的國主國母,而是這支僅有十萬人的鐵甲兵。
正是他們的存在,才讓活在水生火熱之中的常青百姓看到了希望,並始終秉持家園可以重建的信念。
而引領、指揮赤淵軍的軍帥,正是以上官培為中心的上官家族。
細究赤淵軍的來源,它是上官家曆經兩代人訓練培養出的一隊精銳將士,起初隻有五千人,後來國中戰事突起,皇帝才下令允其擴充,最終才達到十萬人。
曆時五年,這支由上官家帶領的赤淵軍將外敵徹底驅逐出境,而最終這支軍隊僅一千餘人。
戰事告捷,為褒揚赤淵軍的卓絕功績,皇帝尹以坤特賜赤淵軍“神兵”稱號,至此赤淵軍成為響徹大江南北的赤淵神軍。
神軍之首的大將軍上官培也被賜封為“戰神”。
赤淵神軍的卓絕功績,可以說是常青史上最為輝煌且最為悲壯的禦敵史。
聽到此處,韓雨不禁產生困惑。
看著柳夫人十分疑惑問:“如此忠膽驍勇的軍隊,為何我未聽尹雲樓提及過?”
不僅如此,自己假死離開永興的那三個月,常遊走於民間,時常能聽到老人提及謝文玨,但卻從未聽說過赤淵神軍的傳奇佳話。
按理,在那段戰亂史中,赤淵神軍為舉國百姓做出的犧牲與貢獻是遠勝謝文玨,最該被牢牢銘記的當是赤淵神軍。
而且,就赤淵神軍這件事,不僅是民間極少傳唱,就連深明大義的尹雲樓,在他嘴裏也未聽他提及赤淵神軍半字。
想起那夜在大夏攝政王府裏,與尹雲樓閑談時,聽到最多的就是謝文玨援助常青的壯舉。
這時,柳夫人唇角勾起,樣子頗是諷刺,語氣冷惡:“這個問題你應當去問已逝世的先帝尹以坤。”
嫉惡的話,讓韓雨感到驚訝。
轉動手中佛珠,凝望長條案上的銅佛,柳夫人道:“赤淵神軍本該名留千史,可戰後不久的先帝卻做了他這一生最為糊塗的事——設計滅了上官培滿門,並將剩餘千名赤淵神軍解散,編入常青新軍隊。”
韓雨驚愕!
扭頭看向韓雨:“而這新軍隊的新任大將軍正是你父親——蕭淵。”
不禁微微一笑,講述:“說起來,你父親那一族人對戰亂時的常青並未做出十分突出的功績。蕭家在當時也是剛剛崛起的將門,在朝堂上沒有錯綜複雜的勢力糾葛。先帝深諳帝王之術,除去權勢滔天的上官家族,讓背景清白的蕭家人上位,目的是削弱、製衡朝堂權力與勢力,以此穩固皇室的威嚴與權力。”
這番言論,讓韓雨深感震驚,更是令他無法理解。
韓雨搖頭甚覺可笑,忍不住驚歎:“再如何上官家族也是護國功臣,沒有他們當時的舍生忘死,根本不會有之後太平昌盛的常青,先帝這樣做是不是太昏庸無道了?”
“昏庸無道?”聽到這個詞,柳夫人眼中驀然一亮。頃刻,不禁會心一笑,凝望韓雨“這二十多年來,你還是第一個人敢如此評判先帝。”眸裏若有笑意,樣子頗是讚許敢說此話的韓雨。
回過頭,腦海中將先帝的一生回憶一遍,似乎除卻上官家這件事,他也是位勤懇有為、愛民如子的聖德明君。
隻是在上官家之事上,手段太過極端,失了君德。
抹去心頭思緒,柳夫人還是說出了公道話:“先帝疑心重,而這也是曆代帝王的通病,可就在這件事上,也非先帝一人之過。上官家有此滅門災禍,跟上官培自身為人處世有很大關係。上官培在軍事上雄才大略,但他錯就錯在,在得到最高殊榮後,不懂‘潛鋒芒’。”
縱觀曆代功勳卓著的頂級部將,有多少是得善終的。
這是帝王統治的天下,戰亂時期,留你是利用你的才能為自己效力,可到太平時期,依舊不懂低調做人,那便是你的錯。
古語有雲: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它告誡世人的不僅是‘失意之時不要頹廢’,更告誡世人‘得意之時莫要忘形’。
若問上官培一族人在戰後可有什麽重大過錯?其實真沒有,錯就錯在上官培不懂為臣之道。
.
因驅敵衛國的英勇事跡,赤淵神軍名聲大噪,在百姓中威望日益高漲,那樣的盛名,曾一度蓋過皇帝與皇室威嚴。
上官培在軍事上是百年難一遇的奇才,然而武將終究隻深諳用兵之道,卻不懂在朝堂上作為臣子的生存之道。
戰後,上官家族深受百姓擁戴,在朝堂上也是最為光耀的功臣,手中更是擁有常青最精銳的軍隊——赤淵神軍,這樣的顯耀已讓朝中有些臣子眼紅。
可性子坦率耿直的上官培並未意識到這些,依舊在朝堂上為自己的立場大放厥詞,甚至有時連先帝也敢衝撞。
縱然他的言論是對的、本意也是為常青著想,可他到底不懂君心、亦不知小人佞臣之險惡。
外敵入侵,瘟疫四起,亦有旱災降臨多郡地。天災、人禍,一下子齊聚這個數百年的泱泱大國,令這個國家險些滅國。
但好在後來有大夏大皇子謝文玨率兵領醫到常青相助,救常青於水火之中。
不可否認,謝文玨的壯義之舉,使得常青得以早早脫離戰亂。然而,在常青五年之久的戰亂時期,真正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卻是常青的一支英勇軍隊——赤淵軍。
說它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可能會過於誇大,但稱他們是常青之國魂,卻一點也不為過。
五年外敵侵踏,是這支勇猛之師以血肉之軀抵禦外敵。
血濺城門、半步一屍、臥雪踏冰河、惡劣險境直搗黃龍……一樁樁一件件,皆是他們用血肉與生命訴寫的悲壯熱血事跡。
赤淵軍可歌可泣、英勇無畏的壯烈衛國之舉,更是傳唱大江南北。
可以說,在那段動蕩、民不聊生的戰亂時期,真正穩住舉國民心的,不是不顧凶險禦駕親征的國主國母,而是這支僅有十萬人的鐵甲兵。
正是他們的存在,才讓活在水生火熱之中的常青百姓看到了希望,並始終秉持家園可以重建的信念。
而引領、指揮赤淵軍的軍帥,正是以上官培為中心的上官家族。
細究赤淵軍的來源,它是上官家曆經兩代人訓練培養出的一隊精銳將士,起初隻有五千人,後來國中戰事突起,皇帝才下令允其擴充,最終才達到十萬人。
曆時五年,這支由上官家帶領的赤淵軍將外敵徹底驅逐出境,而最終這支軍隊僅一千餘人。
戰事告捷,為褒揚赤淵軍的卓絕功績,皇帝尹以坤特賜赤淵軍“神兵”稱號,至此赤淵軍成為響徹大江南北的赤淵神軍。
神軍之首的大將軍上官培也被賜封為“戰神”。
赤淵神軍的卓絕功績,可以說是常青史上最為輝煌且最為悲壯的禦敵史。
聽到此處,韓雨不禁產生困惑。
看著柳夫人十分疑惑問:“如此忠膽驍勇的軍隊,為何我未聽尹雲樓提及過?”
不僅如此,自己假死離開永興的那三個月,常遊走於民間,時常能聽到老人提及謝文玨,但卻從未聽說過赤淵神軍的傳奇佳話。
按理,在那段戰亂史中,赤淵神軍為舉國百姓做出的犧牲與貢獻是遠勝謝文玨,最該被牢牢銘記的當是赤淵神軍。
而且,就赤淵神軍這件事,不僅是民間極少傳唱,就連深明大義的尹雲樓,在他嘴裏也未聽他提及赤淵神軍半字。
想起那夜在大夏攝政王府裏,與尹雲樓閑談時,聽到最多的就是謝文玨援助常青的壯舉。
這時,柳夫人唇角勾起,樣子頗是諷刺,語氣冷惡:“這個問題你應當去問已逝世的先帝尹以坤。”
嫉惡的話,讓韓雨感到驚訝。
轉動手中佛珠,凝望長條案上的銅佛,柳夫人道:“赤淵神軍本該名留千史,可戰後不久的先帝卻做了他這一生最為糊塗的事——設計滅了上官培滿門,並將剩餘千名赤淵神軍解散,編入常青新軍隊。”
韓雨驚愕!
扭頭看向韓雨:“而這新軍隊的新任大將軍正是你父親——蕭淵。”
不禁微微一笑,講述:“說起來,你父親那一族人對戰亂時的常青並未做出十分突出的功績。蕭家在當時也是剛剛崛起的將門,在朝堂上沒有錯綜複雜的勢力糾葛。先帝深諳帝王之術,除去權勢滔天的上官家族,讓背景清白的蕭家人上位,目的是削弱、製衡朝堂權力與勢力,以此穩固皇室的威嚴與權力。”
這番言論,讓韓雨深感震驚,更是令他無法理解。
韓雨搖頭甚覺可笑,忍不住驚歎:“再如何上官家族也是護國功臣,沒有他們當時的舍生忘死,根本不會有之後太平昌盛的常青,先帝這樣做是不是太昏庸無道了?”
“昏庸無道?”聽到這個詞,柳夫人眼中驀然一亮。頃刻,不禁會心一笑,凝望韓雨“這二十多年來,你還是第一個人敢如此評判先帝。”眸裏若有笑意,樣子頗是讚許敢說此話的韓雨。
回過頭,腦海中將先帝的一生回憶一遍,似乎除卻上官家這件事,他也是位勤懇有為、愛民如子的聖德明君。
隻是在上官家之事上,手段太過極端,失了君德。
抹去心頭思緒,柳夫人還是說出了公道話:“先帝疑心重,而這也是曆代帝王的通病,可就在這件事上,也非先帝一人之過。上官家有此滅門災禍,跟上官培自身為人處世有很大關係。上官培在軍事上雄才大略,但他錯就錯在,在得到最高殊榮後,不懂‘潛鋒芒’。”
縱觀曆代功勳卓著的頂級部將,有多少是得善終的。
這是帝王統治的天下,戰亂時期,留你是利用你的才能為自己效力,可到太平時期,依舊不懂低調做人,那便是你的錯。
古語有雲: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它告誡世人的不僅是‘失意之時不要頹廢’,更告誡世人‘得意之時莫要忘形’。
若問上官培一族人在戰後可有什麽重大過錯?其實真沒有,錯就錯在上官培不懂為臣之道。
.
因驅敵衛國的英勇事跡,赤淵神軍名聲大噪,在百姓中威望日益高漲,那樣的盛名,曾一度蓋過皇帝與皇室威嚴。
上官培在軍事上是百年難一遇的奇才,然而武將終究隻深諳用兵之道,卻不懂在朝堂上作為臣子的生存之道。
戰後,上官家族深受百姓擁戴,在朝堂上也是最為光耀的功臣,手中更是擁有常青最精銳的軍隊——赤淵神軍,這樣的顯耀已讓朝中有些臣子眼紅。
可性子坦率耿直的上官培並未意識到這些,依舊在朝堂上為自己的立場大放厥詞,甚至有時連先帝也敢衝撞。
縱然他的言論是對的、本意也是為常青著想,可他到底不懂君心、亦不知小人佞臣之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