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突然異常樣子,如同是在向主人瘋狂暗示什麽。
尹雲樓不懂它的狂躁,隻當它又在調皮耍潑賴。轉身將它丟置在案上,便去拿汗巾,擦拭身上雨水。
而至於知微到底在暗示什麽?
可能是在告訴它這傻傻的主人,韓雨就是他日思夜想的蕭湘吧。
…………
藏居在雲水汀這幾日,尹雲樓無事便看看書,寫寫字,偶爾畫上幾幅畫。有時也會清理翻看先皇先後遺留下的文字書籍等。
那日料理好知微,無事時又去房間裏的書櫃裏整理書籍,無意間,在書櫃中稍顯隱秘的角落中看見一遝用黑布卷起的宣紙。
因為時間過於長久,那黑布上已生了諸多蟲卵。
掀開黑布,裏麵的紙已泛黃,一角也被蟲鼠咬損,但上麵的字跡卻很清楚。那字跡尹雲樓熟悉,正是出自先皇之手。
厚厚一遝,像是手稿。
翻開最上麵的紙張,下麵赫然出現“上官培世家”五個蒼勁的行書大字。
腦海中模糊記得上官培是蕭家之前的大將軍,但上官家族並無什麽突出功績,也隻是在常青戰亂時期奉旨出征過幾次,並未取得太大功勳。
隨手翻動後麵內容,大致判定這是先皇為其世家撰寫的生平事跡。但這樣一個平平無奇的世家怎值得先皇為其撰寫事跡?
尹雲樓心間不禁有些疑惑,帶著這些疑惑,也因念著無事,便就勢席地坐下。
身靠書櫃,捧著手稿細閱起來。
不看這些東西,尹雲樓心間是未覺得什麽,可當他看過後,心卻被強烈衝擊了。
文字中,先帝記述了上官家的興起,講述常青受外敵侵略時,上官家族獨當一麵,以一支曆經上官家兩代人苦心訓練出的精銳軍隊——赤淵軍用血肉之軀浴血護國,上麵詳細記載以上官培為首的上官家族與赤淵軍,禦敵征戰的每一場戰役。
在那大大小小近百場戰役中,上官家族帶領赤淵軍以不屈的堅韌意誌為常青守疆土、驅外敵,他們對敵表現出的英勇無畏已超出世人所能想象的極限,其所做出的犧牲與貢獻更是任何一個常青皇室人與官員所無法比擬。
甚至可以說,在那段動蕩、民不聊生的時期,將上官家族及其所帶領的赤淵軍稱為常青的守護神一點也不為過。
與此同時,通過閱覽這些真實事跡,讓尹雲樓真正了解到,那段時期的常青,竟遠比他所了解到的更加凶險與艱辛。
可為何如此激昂悲壯的護國事跡,在後來的朝廷、宮中乃至在民間甚少被人提及?
不由地,他又想起幼時常與先帝在一起的時光。
幼時,先皇為培育皇室子弟的憂患意識,常常將常青那段悲慘動蕩的時期拿來講,而他講述最多的就是大夏謝文玨率兵領醫援助的故事以及常青的一支神勇軍隊赤淵神軍。卻從未聽過上官家的事,唯一從他口中知道的就是上官家族是武將世家,曾為常青抵禦外敵出過一份力。
明明功勳顯著,為常青將史上一段傳奇,卻不為世人所銘記——其間的矛盾原因,尹雲樓實在想不通。
之後繼續翻閱後麵的內容——
上官家族帶領赤淵軍將侵入者逐一驅逐出境,並一一收複曾被掠奪的城池土地,由此常青結束了長達五年的戰亂時期。
為表上官家族的赫赫戰功,皇帝特封上官培“戰神”稱號,並賜赤淵軍為“神軍”——也即是到而今依舊為人們所提及的赤淵神軍。
然而,天不佑上官,一場天災大火一夜覆滅上官家族五百餘口。
尹雲樓心頭緊促,立即翻開下頁——
卻再沒有任何字跡。
他有些不相信,又連翻好幾頁,可最終結果依舊是沒有任何字句對後麵發生的事進行記載。
也就是說,這本史傳僅僅寫到上官家為一場天災大火滅族,至於這場天災的原因都沒有交代。
是還沒來得及寫,還是因為其它原因沒有寫?
一時尹雲樓不禁陷入了深思。
手裏握著未完成的上官培世家史傳,屈腿靠在書櫃,目光落到光線昏暗的窗子上,回憶起?歲時,他正在宮中閣樓的樓台上玩耍時,卻碰巧目睹了宮外的東方一場大火。
那火之大燒紅了半邊天,就連皇宮也染了大半的紅光。壯闊之景,令人難以忘卻。
那一夜,有不少宮女太監及侍衛駐足觀望,竊聲討論這火的出處。他記得很多人說,那是上官大將軍家的方向。
再到後來,全永興城都被白色布條(喪幡)掛滿,最後連自己的父親也為一場喪事操勞數日。
那個時候他還小,不懂什麽樣的人物能讓自己的父親如此上心、悲痛,覺得那人不過就是一位帶兵打仗的將軍,不該全城都這樣興師動眾。
現在再想想,於皇室及全常青百姓的確都該為上官一家送行。
時隔二十多年,關於上官家族的一切記憶都被抹去,反而在一處無人問津的隱秘角落中真實記載了他們的一切。而這還是出自先皇之手。
這些,他實在想不明白。
後來衛忠過來送茶,他提起這件事,問:“上官培你知道嗎?”
衛忠不知道主子為何突然提起這件事,隻回憶道:“好像是先帝在時的一位將軍。”並道“小的時候聽老人提到過,說他們一家死於大火中。其它的,屬下就不知了。”
一問一答,也沒得出什麽有用的線索,之後,尹雲樓也就未將此事放在心上。
想著,此事已過去許多年,上官一族生前享受殊榮,死後更受到最高禮節的厚葬,也算無愧他們為常青所做的貢獻。
因此,這本未完的手稿,在尹雲樓這裏也算不了了之。
……
又三日,當永興城正查的如火如荼時,尹雲樓從雲水汀出來了。
不過他是趁夜出的北山,當夜並未直接回到城中,而是一個人拐到青龍寺,跑到後山的靜和居,見韓雨去了。
因為衛忠跟他說,韓雨近幾日便要離開永興。
尹雲樓不懂它的狂躁,隻當它又在調皮耍潑賴。轉身將它丟置在案上,便去拿汗巾,擦拭身上雨水。
而至於知微到底在暗示什麽?
可能是在告訴它這傻傻的主人,韓雨就是他日思夜想的蕭湘吧。
…………
藏居在雲水汀這幾日,尹雲樓無事便看看書,寫寫字,偶爾畫上幾幅畫。有時也會清理翻看先皇先後遺留下的文字書籍等。
那日料理好知微,無事時又去房間裏的書櫃裏整理書籍,無意間,在書櫃中稍顯隱秘的角落中看見一遝用黑布卷起的宣紙。
因為時間過於長久,那黑布上已生了諸多蟲卵。
掀開黑布,裏麵的紙已泛黃,一角也被蟲鼠咬損,但上麵的字跡卻很清楚。那字跡尹雲樓熟悉,正是出自先皇之手。
厚厚一遝,像是手稿。
翻開最上麵的紙張,下麵赫然出現“上官培世家”五個蒼勁的行書大字。
腦海中模糊記得上官培是蕭家之前的大將軍,但上官家族並無什麽突出功績,也隻是在常青戰亂時期奉旨出征過幾次,並未取得太大功勳。
隨手翻動後麵內容,大致判定這是先皇為其世家撰寫的生平事跡。但這樣一個平平無奇的世家怎值得先皇為其撰寫事跡?
尹雲樓心間不禁有些疑惑,帶著這些疑惑,也因念著無事,便就勢席地坐下。
身靠書櫃,捧著手稿細閱起來。
不看這些東西,尹雲樓心間是未覺得什麽,可當他看過後,心卻被強烈衝擊了。
文字中,先帝記述了上官家的興起,講述常青受外敵侵略時,上官家族獨當一麵,以一支曆經上官家兩代人苦心訓練出的精銳軍隊——赤淵軍用血肉之軀浴血護國,上麵詳細記載以上官培為首的上官家族與赤淵軍,禦敵征戰的每一場戰役。
在那大大小小近百場戰役中,上官家族帶領赤淵軍以不屈的堅韌意誌為常青守疆土、驅外敵,他們對敵表現出的英勇無畏已超出世人所能想象的極限,其所做出的犧牲與貢獻更是任何一個常青皇室人與官員所無法比擬。
甚至可以說,在那段動蕩、民不聊生的時期,將上官家族及其所帶領的赤淵軍稱為常青的守護神一點也不為過。
與此同時,通過閱覽這些真實事跡,讓尹雲樓真正了解到,那段時期的常青,竟遠比他所了解到的更加凶險與艱辛。
可為何如此激昂悲壯的護國事跡,在後來的朝廷、宮中乃至在民間甚少被人提及?
不由地,他又想起幼時常與先帝在一起的時光。
幼時,先皇為培育皇室子弟的憂患意識,常常將常青那段悲慘動蕩的時期拿來講,而他講述最多的就是大夏謝文玨率兵領醫援助的故事以及常青的一支神勇軍隊赤淵神軍。卻從未聽過上官家的事,唯一從他口中知道的就是上官家族是武將世家,曾為常青抵禦外敵出過一份力。
明明功勳顯著,為常青將史上一段傳奇,卻不為世人所銘記——其間的矛盾原因,尹雲樓實在想不通。
之後繼續翻閱後麵的內容——
上官家族帶領赤淵軍將侵入者逐一驅逐出境,並一一收複曾被掠奪的城池土地,由此常青結束了長達五年的戰亂時期。
為表上官家族的赫赫戰功,皇帝特封上官培“戰神”稱號,並賜赤淵軍為“神軍”——也即是到而今依舊為人們所提及的赤淵神軍。
然而,天不佑上官,一場天災大火一夜覆滅上官家族五百餘口。
尹雲樓心頭緊促,立即翻開下頁——
卻再沒有任何字跡。
他有些不相信,又連翻好幾頁,可最終結果依舊是沒有任何字句對後麵發生的事進行記載。
也就是說,這本史傳僅僅寫到上官家為一場天災大火滅族,至於這場天災的原因都沒有交代。
是還沒來得及寫,還是因為其它原因沒有寫?
一時尹雲樓不禁陷入了深思。
手裏握著未完成的上官培世家史傳,屈腿靠在書櫃,目光落到光線昏暗的窗子上,回憶起?歲時,他正在宮中閣樓的樓台上玩耍時,卻碰巧目睹了宮外的東方一場大火。
那火之大燒紅了半邊天,就連皇宮也染了大半的紅光。壯闊之景,令人難以忘卻。
那一夜,有不少宮女太監及侍衛駐足觀望,竊聲討論這火的出處。他記得很多人說,那是上官大將軍家的方向。
再到後來,全永興城都被白色布條(喪幡)掛滿,最後連自己的父親也為一場喪事操勞數日。
那個時候他還小,不懂什麽樣的人物能讓自己的父親如此上心、悲痛,覺得那人不過就是一位帶兵打仗的將軍,不該全城都這樣興師動眾。
現在再想想,於皇室及全常青百姓的確都該為上官一家送行。
時隔二十多年,關於上官家族的一切記憶都被抹去,反而在一處無人問津的隱秘角落中真實記載了他們的一切。而這還是出自先皇之手。
這些,他實在想不明白。
後來衛忠過來送茶,他提起這件事,問:“上官培你知道嗎?”
衛忠不知道主子為何突然提起這件事,隻回憶道:“好像是先帝在時的一位將軍。”並道“小的時候聽老人提到過,說他們一家死於大火中。其它的,屬下就不知了。”
一問一答,也沒得出什麽有用的線索,之後,尹雲樓也就未將此事放在心上。
想著,此事已過去許多年,上官一族生前享受殊榮,死後更受到最高禮節的厚葬,也算無愧他們為常青所做的貢獻。
因此,這本未完的手稿,在尹雲樓這裏也算不了了之。
……
又三日,當永興城正查的如火如荼時,尹雲樓從雲水汀出來了。
不過他是趁夜出的北山,當夜並未直接回到城中,而是一個人拐到青龍寺,跑到後山的靜和居,見韓雨去了。
因為衛忠跟他說,韓雨近幾日便要離開永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