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徐階站不住了,“內閣七個大臣,是否有些過多了呢?”
在他身後的高拱炸了毛的貓似的瞬間警覺起來。
“你tm是嫌自己人太少了吧!”
朱載坖心裏暗罵,嘴上還是和顏悅色道,“人多力量大嘛!朕想做個有為之君,但是朕德薄才寡,就需要內閣多多出力啊!”
仔細看看,這內閣陣容裏麵隻有張居正是徐階的人,他不是嫌棄內閣人多,他是覺得別人太多。
李春芳是中立派,曆史上就沒卷入過任何黨爭。
趙貞吉,郭樸都是從不結黨的實幹派,性格正直的人,這二人跟當年的嚴嵩,和在他之後的徐階都有過摩擦。
不過都是公事上的,個人恩怨倒是沒有。
而楊博,威望資曆,甚至年紀都和徐階差不多,他們可能會聯盟,但絕不會鐵板一塊。
高拱則是巴不得徐階馬上下台呢。
所以徐階擔心的是自己掌控不了內閣,現在這個名單他的人太少了。
“可…陛下,老臣擔心內閣人太多的話,事務繁雜,太過臃腫,臣覺得可以…”
“那就摘出去幾個人!”
朱載坖不再給徐階說話的機會,把話語權搶過來,“就把年紀最小,資曆最淺的張居正摘出去吧,徐閣老你說好不好呀?”
張居正猛地抬頭,看了看皇帝,又求助似的看著徐階。
朱載坖走到徐階麵前,調戲似的看著他。
徐階咬咬牙,很不情願道,“臣覺得還是不必了。”
“不委屈吧?”
“臣不委屈!”
“真不委屈?”
“真的不委屈,陛下。”
徐階感受到了皇帝的意思:要麽你隻能有一個人,要麽這一個人也別要了,你自己看著辦。
徐階前麵問的也拐彎抹角,他明明想要多安排自己的幾個人,卻從內閣太臃腫入手,把一些人踢掉,過一段時間再安排自己人進內閣。
但朱載坖可不會慣著他。
你江南第一大地主就別跟我這樣了。
你的作用就是暫時穩住內閣,直到朕要拆你這個大禮包的那一天。
傳言徐閣老有40萬畝土地。
嘿嘿嘿,這小錢錢不賺都對不起自己…
徐階又不好意思在大廳觀眾之下,直接說那個誰誰誰不應該入閣,陛下不能這樣啊。
這樣就屬於的還沒開始工作呢撕破臉了。
那被徐階拒絕的那個官員以後不都得跟他反著來,處處找他的麻煩?
這就是內閣製度的弊端。
內閣的好處的可以幫皇帝分擔壓力,集廣思益,做出最合理的決定。
壞處就是非常容易滋生黨爭。
內閣剛剛創立的時候,還隻是一個參謀機構,人數一般隻有兩三個人。
到後來內閣的權力越來越大,人數也忽多忽少,基本上在三個人到六個人之間徘徊。
而且內閣成員是臨時的,皇帝讓進就進,想摘出去就摘出去。
內閣說白了就是進去了,你就能和皇帝一起討論下麵寫上來的奏章,各種國家大事你都能插上嘴,而不入內閣的話你隻能做你自己一部的事。
比如你是戶部尚書,你的職責決定了你隻能幹戶部的事。
而如果你進入了內閣,其他五部的事,還有其他軍國大事你都能發表自己的意見。
而且內閣隨叫隨到的性質意味著你天天能見到皇帝,跟皇帝的距離比一般大臣們都要近,自然就能更容易獲得恩寵。
所以進入內閣就代表著你的權利,你掌握的政治資源,你的發言權,你的人脈,你的威望幾乎僅次於皇帝。
那真tm的可謂一人之下了。
內閣成員少的原因是因為內閣很容易引發黨爭。
你進了內閣,那自然會有一大把人給你站隊,巴結你,為你鞍前馬後。
為什麽呢?
因為內閣的那幾個人就是整個朝廷官員的代言人。
皇帝不可能一個大臣一個大臣的問他們的意見,那麽就需要內閣那幾個大臣代表下麵幾百個幾千個官員來跟皇帝說話。
比如你是個南方的官員,但你見不到皇帝,你的上疏也因為人微言輕皇帝不會聽從。
那麽這個時候,如果內閣也有個南方的大臣,甚至跟你是一個省的,你是不是要走他的門路?
你是不是要成為他的人才能獲得更多的利益和發言權?
你是不是要給他送禮,巴結他,指望著他在皇帝麵前多說你兩句好話,沒準你就飛黃騰達了。
所以明末才有那麽多地域黨。
什麽東林黨,齊黨,楚黨,浙黨,昆黨…
所以內閣的副作用就是容易引發黨爭。
因為每一個內閣成員背後都有一股勢力支持他,讓這個人為他們的利益排除異己,爭權奪利。
軍機處就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軍機處裏麵不僅有文官,有軍方高官,有宗室,有八旗貴胄,各方勢力都有代表人物。
而內閣全是清一色的文官。
那為什麽不像軍機處那樣有各種勢力呢?
這要說回到內閣成立之初。
那會的內閣隻是個參謀機構,所以成員都是博學多問,通古博今的翰林院大學士。
在翰林院一板磚下去,能砸到一大片狀元,榜眼,探花。
所以翰林院全是科舉升上去的文官。
所以內閣都是文官。
後來這就成為了一種規矩,叫“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
那老朱家皇帝就沒想過改變這種情況嗎?
朱厚照就想過,然後就落水了嘛…
他成立了內閣之外的辦公場所,所有國家大事都從這裏發號施令,直接繞開內閣的束縛,名曰報房。
文官們在史書上給它寫下了“豹方”兩個字,還說那裏麵全是奇珍異寶,美女猛獸。
他成立了鎮國府,想直接從文官手裏接過北境防線的軍權,以此來提高武人地位。
然後文官們在史書上形容鎮國府是朱厚照酒池肉林,各種吃喝玩樂的場所。
之後朱厚照看武將們扶不起來,就開始培植太監們跟文官鬥去。
然後劉瑾就“被造反”了。
一個根都沒有的東西,想造反自己當皇帝,家裏還搜出了龍袍…
連太監造反的戲碼都使出來了…
呲呲呲…
之後朱厚照直接親自下場,不顧文官的圍追堵截跑出京城,禦駕親征,想培養自己的武將,跟蒙古人親自對砍。
然後文官們史書上記載十幾萬人火拚一整天,就死了60多個人。
朱厚照還親自跑到江南培養和提拔自己的人,繼續跟他們爭鬥。
然後就落水了。
感受到明武宗的絕望了嗎?
文人就是最無恥的!
隻要保證他們的特權,那麽下江南花幾千萬兩的十全老兒就可以是明君,花了十幾萬兩的朱厚照就是昏君。
所以之後的嘉靖就從內部瓦解文官集團,讓他們內鬥起來,自己當裁判,以此來鞏固皇權。
而這一切的源頭,還要怪咱們的大明戰神朱祁鎮。
一個土木堡之變,就把大明朝堂上有頭有臉,有影響力的武將,勳貴給團滅了。
文官集團迅速填補了他們留下的權力真空,從此死死地壓著武將和勳貴集團再也不能抬頭。
明初文官,武將,勳貴組成的朝堂勢力徹底被打破,就此文官一家獨大。
在他身後的高拱炸了毛的貓似的瞬間警覺起來。
“你tm是嫌自己人太少了吧!”
朱載坖心裏暗罵,嘴上還是和顏悅色道,“人多力量大嘛!朕想做個有為之君,但是朕德薄才寡,就需要內閣多多出力啊!”
仔細看看,這內閣陣容裏麵隻有張居正是徐階的人,他不是嫌棄內閣人多,他是覺得別人太多。
李春芳是中立派,曆史上就沒卷入過任何黨爭。
趙貞吉,郭樸都是從不結黨的實幹派,性格正直的人,這二人跟當年的嚴嵩,和在他之後的徐階都有過摩擦。
不過都是公事上的,個人恩怨倒是沒有。
而楊博,威望資曆,甚至年紀都和徐階差不多,他們可能會聯盟,但絕不會鐵板一塊。
高拱則是巴不得徐階馬上下台呢。
所以徐階擔心的是自己掌控不了內閣,現在這個名單他的人太少了。
“可…陛下,老臣擔心內閣人太多的話,事務繁雜,太過臃腫,臣覺得可以…”
“那就摘出去幾個人!”
朱載坖不再給徐階說話的機會,把話語權搶過來,“就把年紀最小,資曆最淺的張居正摘出去吧,徐閣老你說好不好呀?”
張居正猛地抬頭,看了看皇帝,又求助似的看著徐階。
朱載坖走到徐階麵前,調戲似的看著他。
徐階咬咬牙,很不情願道,“臣覺得還是不必了。”
“不委屈吧?”
“臣不委屈!”
“真不委屈?”
“真的不委屈,陛下。”
徐階感受到了皇帝的意思:要麽你隻能有一個人,要麽這一個人也別要了,你自己看著辦。
徐階前麵問的也拐彎抹角,他明明想要多安排自己的幾個人,卻從內閣太臃腫入手,把一些人踢掉,過一段時間再安排自己人進內閣。
但朱載坖可不會慣著他。
你江南第一大地主就別跟我這樣了。
你的作用就是暫時穩住內閣,直到朕要拆你這個大禮包的那一天。
傳言徐閣老有40萬畝土地。
嘿嘿嘿,這小錢錢不賺都對不起自己…
徐階又不好意思在大廳觀眾之下,直接說那個誰誰誰不應該入閣,陛下不能這樣啊。
這樣就屬於的還沒開始工作呢撕破臉了。
那被徐階拒絕的那個官員以後不都得跟他反著來,處處找他的麻煩?
這就是內閣製度的弊端。
內閣的好處的可以幫皇帝分擔壓力,集廣思益,做出最合理的決定。
壞處就是非常容易滋生黨爭。
內閣剛剛創立的時候,還隻是一個參謀機構,人數一般隻有兩三個人。
到後來內閣的權力越來越大,人數也忽多忽少,基本上在三個人到六個人之間徘徊。
而且內閣成員是臨時的,皇帝讓進就進,想摘出去就摘出去。
內閣說白了就是進去了,你就能和皇帝一起討論下麵寫上來的奏章,各種國家大事你都能插上嘴,而不入內閣的話你隻能做你自己一部的事。
比如你是戶部尚書,你的職責決定了你隻能幹戶部的事。
而如果你進入了內閣,其他五部的事,還有其他軍國大事你都能發表自己的意見。
而且內閣隨叫隨到的性質意味著你天天能見到皇帝,跟皇帝的距離比一般大臣們都要近,自然就能更容易獲得恩寵。
所以進入內閣就代表著你的權利,你掌握的政治資源,你的發言權,你的人脈,你的威望幾乎僅次於皇帝。
那真tm的可謂一人之下了。
內閣成員少的原因是因為內閣很容易引發黨爭。
你進了內閣,那自然會有一大把人給你站隊,巴結你,為你鞍前馬後。
為什麽呢?
因為內閣的那幾個人就是整個朝廷官員的代言人。
皇帝不可能一個大臣一個大臣的問他們的意見,那麽就需要內閣那幾個大臣代表下麵幾百個幾千個官員來跟皇帝說話。
比如你是個南方的官員,但你見不到皇帝,你的上疏也因為人微言輕皇帝不會聽從。
那麽這個時候,如果內閣也有個南方的大臣,甚至跟你是一個省的,你是不是要走他的門路?
你是不是要成為他的人才能獲得更多的利益和發言權?
你是不是要給他送禮,巴結他,指望著他在皇帝麵前多說你兩句好話,沒準你就飛黃騰達了。
所以明末才有那麽多地域黨。
什麽東林黨,齊黨,楚黨,浙黨,昆黨…
所以內閣的副作用就是容易引發黨爭。
因為每一個內閣成員背後都有一股勢力支持他,讓這個人為他們的利益排除異己,爭權奪利。
軍機處就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軍機處裏麵不僅有文官,有軍方高官,有宗室,有八旗貴胄,各方勢力都有代表人物。
而內閣全是清一色的文官。
那為什麽不像軍機處那樣有各種勢力呢?
這要說回到內閣成立之初。
那會的內閣隻是個參謀機構,所以成員都是博學多問,通古博今的翰林院大學士。
在翰林院一板磚下去,能砸到一大片狀元,榜眼,探花。
所以翰林院全是科舉升上去的文官。
所以內閣都是文官。
後來這就成為了一種規矩,叫“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
那老朱家皇帝就沒想過改變這種情況嗎?
朱厚照就想過,然後就落水了嘛…
他成立了內閣之外的辦公場所,所有國家大事都從這裏發號施令,直接繞開內閣的束縛,名曰報房。
文官們在史書上給它寫下了“豹方”兩個字,還說那裏麵全是奇珍異寶,美女猛獸。
他成立了鎮國府,想直接從文官手裏接過北境防線的軍權,以此來提高武人地位。
然後文官們在史書上形容鎮國府是朱厚照酒池肉林,各種吃喝玩樂的場所。
之後朱厚照看武將們扶不起來,就開始培植太監們跟文官鬥去。
然後劉瑾就“被造反”了。
一個根都沒有的東西,想造反自己當皇帝,家裏還搜出了龍袍…
連太監造反的戲碼都使出來了…
呲呲呲…
之後朱厚照直接親自下場,不顧文官的圍追堵截跑出京城,禦駕親征,想培養自己的武將,跟蒙古人親自對砍。
然後文官們史書上記載十幾萬人火拚一整天,就死了60多個人。
朱厚照還親自跑到江南培養和提拔自己的人,繼續跟他們爭鬥。
然後就落水了。
感受到明武宗的絕望了嗎?
文人就是最無恥的!
隻要保證他們的特權,那麽下江南花幾千萬兩的十全老兒就可以是明君,花了十幾萬兩的朱厚照就是昏君。
所以之後的嘉靖就從內部瓦解文官集團,讓他們內鬥起來,自己當裁判,以此來鞏固皇權。
而這一切的源頭,還要怪咱們的大明戰神朱祁鎮。
一個土木堡之變,就把大明朝堂上有頭有臉,有影響力的武將,勳貴給團滅了。
文官集團迅速填補了他們留下的權力真空,從此死死地壓著武將和勳貴集團再也不能抬頭。
明初文官,武將,勳貴組成的朝堂勢力徹底被打破,就此文官一家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