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興下晚想要到王隊長他們隊裏去看看,他心裏一直還記著他們說要辦輪窯廠的事。胡理芬就說:“你要去辦事,我就不跟著你的屁股後麵當跟班了。”


    關和立馬就說:“既然你不跟我哥哥去,那我就陪你到外麵去走走吧。”胡理芬聽了很高興,因為在她眼裏關和也是個大小夥了,而且還是個正在讀書的高中生,在一起出去也有話可以說的。


    關和就說:“你是想在我們朱家鋪周邊看看,還是到梅廠鎮去呢?”


    胡理芬就說:“我隨便,你認為哪裏好玩我們就到哪裏去吧。”


    關和想了想就說:“還是到梅廠鎮去吧,那裏有些地方還是很有意思的。”說著胡理芬就跟著關和出了門。


    雖然胡理芬已經兩次經過了梅廠鎮的街上,但是都是走馬觀花地匆匆而過,她也想實實在在地在梅廠鎮街上逛逛。


    他們去梅廠鎮首先就必須要經過小林子,在小林子邊上就看到了朱家鋪的加工廠。胡理芬就問:“這是梅廠鎮的一個合作社嗎,好像裏麵還有機器在響呢?”


    關和雖然不是很熟悉,但是他還是知道這是朱家鋪的加工廠,專門用來打米磨麵、軋花的。關和帶頭走進去,就看到了巧玲的爹爹——文迎伯伯。關和就迎上去叫了一聲:文迎伯伯。


    文迎隊長一轉身看到了關和就說:“你怎麽回來了?你不是在縣城讀書的嗎?”又看了看關和身邊的胡理芬,好像麵相很熟悉,但是一下子又想不起在哪裏見過。


    關和就說:“我的哥哥要去武漢上大學了,他們公社的吉普車把他送回來,我就請假一起回來了。”又指著身邊的胡理芬說,“她是我哥哥的同事,聽說上次到您家裏還參加了長學哥的婚禮呐,您沒有印象了嗎?”


    文迎隊長聽關和這樣一說,立馬就想起來了。趕忙就對胡理芬說:“請你原諒哦,我這人眼睛不過人,怠慢了。”


    胡理芬說:“關和想帶我去梅廠鎮看看,走在這裏看到您們的加工廠就進來參觀呐。”


    文迎隊長說:“這個不值得看,和縣城的大廠相比簡直就是一個小作坊。”


    胡理芬看到軋花機器在調試運轉,她還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廠房,就說:“您們這個軋花廠很大了,我們縣裏有嗎?”


    文迎隊長就說:“這就是按照縣裏的棉花加工廠修建的,當時還是關興領著我們去參觀了才搞定的呐。”


    關和說:“我哥哥回來了又惦記著王隊長他們隊裏辦輪窯廠的事,他這個時候就去那裏了。”


    胡理芬就問:“您們這個軋花廠這麽大,那肯定不隻是軋朱家鋪、前進大隊的棉花吧?那如果是軋了棉花怎麽運出去呢?”


    文迎隊長回答說:“我們主要是軋我們前進大隊的棉花,如果周邊的生產隊找我們加工,我們也會接受幫他們軋的。我們把棉花軋好了,趕急的話就用卡車運到棉花采購站去,如果是要運到縣城去的話,就用木船水運。”胡理芬由此才看到朱家鋪確實是和一般生產隊不同。


    他們告辭了文迎隊長就往梅廠鎮走,經過小林子關和就把胡理芬帶到了他讀小學的地方。那裏原來隻是幾間土改時沒收的地主的磚瓦屋,現在已經在那些磚瓦屋旁邊建起來一排新的教室。


    再往前走就到了梅廠鎮街上,這個時候店鋪基本上都沒有多少人了。但是沿街看到的理發社、縫紉社,還有賣小菜、殺豬賣魚的小攤子都很齊全,要比複興場氣派得多。而且有很多解放前的招牌都還留在門臉上,讓人很有一種曆史的厚重感。


    接著就來到了供銷社,這是胡理芬覺得最熟悉又最親切的地方,因為她的工作就是在供銷社。胡理芬就幾步走到了關和的前麵,進了供銷社的大門。


    梅廠鎮的供銷社有三個大的門店,一個是賣綢緞雜貨的,一個是專賣生活用品兼賣圖書的,還有一個就是賣農藥農具和農產品的。每個店麵都有三四個開間,難怪上次關興說要領她到街上來轉轉的,從這裏就可以看到,梅廠鎮確實在鬆河縣鄉鎮的街市中,應該是數一數二的了。


    最後他們一直沿著街道走,就走過了釀酒的酒廠,還有鐵木合作社,街道兩邊都是鐵木合作社的房子,隻聽見有打鐵的叮叮當當的聲音,有加工鐵器的擦擦聲,還在邊上看到了木匠製作木器的大車間。胡理芬雖然是在縣城長大的,但是她卻沒有這樣集中地看到這麽多手工藝合作社,真是開了眼了。


    走到街尾上,就看到房子很一般了。關和說:“我們一般是不走到這裏來的,因為這裏都是鄉裏人在街邊建的房子,我們這裏的人把這裏稱為茅草街。你一聽就知道這裏其實就不是街道了,而且還有一種對這裏居住的人看不起的意思。”


    胡理芬這時就看到了有一處茅草房邊有一棵很粗的柳樹,上麵的在一人多高的地方,好像被火燒了一樣,隻是留下了幾片木頭,像被炸彈炸了留下的殘片。


    關和就告訴她:“這個地方叫雷打坑,據說是很多年前有隻專門害人的大蜈蚣修成了仙,躲在柳樹中晚上專門出來害人,有一天夜裏忽然狂風大作,雷電交加,一個炸雷就把這棵樹劈開了,那隻害人的大蜈蚣鑽到地底下,雷電又劈到地下,才把它燒死。第二天街上的人才看到這個被劈開的柳樹和燒焦了大蜈蚣。”


    “那麽後來為什麽就沒有人把這裏填平,把柳樹挖了呢?”胡理芬問。


    關和說:“好像是鎮上有名的人士就主張把這個地方留下來,好讓後人都記住這件事吧。”


    胡理芬聽了關和的介紹,就更加增添了對梅廠鎮這個古老的小鎮的敬意,因為它有厚重的曆史,有令人回味無窮的故事,而且還有其他地方沒有的現代鄉下集鎮的買賣,更何況還有那座用鋼筋水泥修建的大橋。難怪她的哥哥胡理想來這裏插隊後,動不動就說我們的朱家鋪、我們的梅廠鎮的,確實是值得加上“我們”來加以強調的。


    關和與胡理芬回到家裏的時候,關興還沒有回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人民公社三十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伍仁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伍仁義並收藏人民公社三十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