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例子我還真遇到過,但是你猜一猜,被我救活的人最後是怎麽做的?”


    祝平炎笑道:“給你三塊錢,讓你去買瓶飲料?”滴水之恩,滴水相報嘛,當初得到了一瓶水,現在還一瓶更貴的飲料,多公平。


    “他想殺我。”


    祝平炎的笑容一下子僵住了,他很快調整表情說道:“開玩笑吧,這世界上還有這種人?”


    他轉頭看向烏龍,卻發現這並不是開玩笑。


    “如果你像我一樣,去過很多地方,見過很多人,就不會問這樣的問題了,這世界上什麽樣的人都有。”


    “升米恩,鬥米仇。”烏龍沒有任何神情變化,好像在講一個非常正常的人間真理。


    如果是兩個沒有生活經曆的大學生,在寢室裏高談闊論,談到了這個話題,然後聊了起來,或許可以心無波瀾。


    但是真正遇到這樣的事情,不管一個人的性情如何,都是極大的打擊,好人會受到打擊,覺得人間不值得。


    哪怕是可以做出這種事,也可以理解這種事的壞人,也會感覺很不爽,難得做一次好事,竟然會是這種結局。


    所以祝平炎再三確定這是真事後,不可置信的說:“為什麽?就算他是壞透了的人,恩將仇報也得有個理由吧,殺了你有什麽好處?”


    “你覺得這瓶水值多少錢,如果是你,你要怎麽報答這個恩人?”


    “這瓶水救了我一命,這瓶水當然值一條命。”


    “你要自殺還恩情?你死了對我可沒有任何好處,這樣吧,在你快死的時候,你是不是想著,用全部身家換一瓶水也願意?”


    祝平炎成功代入場景,茫然的點頭。


    “那我給你一瓶水,你就把全部家產給我吧。”


    “啊?”祝平炎很不可思議,這邏輯好像哪裏有問題?


    “你的命難道不如那些身外之物有價值?”


    “話是這麽說。”這邏輯肯定哪裏有問題。


    “他不想把全部家產給我,所以想要殺了我。”


    祝平炎還是不解:“你真的要他把全部家產給你?”


    “我要他的家產做什麽,我甚至沒要他幫我,是他自己覺得必須要還我的恩情,但又還不上。”


    毫無利益的恩將仇報不好理解,但是為了保住全部家產,一個道德底線低的壞人,把恩人殺死,這好像就沒那麽難理解了。


    可這個邏輯中,依然有難以理解的部分:


    “可是你又沒要求他,他能做出殺死救命恩人這種事,無論出於任何理由,都可見得不是什麽好人。


    既然他是壞人,又為什麽會想用全部家產還你的恩情呢?


    如果他是好人,就不該殺你,如果他是壞人,就該還你一瓶水。”


    “所以他一半是好人,一半是壞人。


    這樣的人很多,大部分有道德缺陷的壞人,也懂得知恩圖報。


    或許他就是那個懂得知恩圖報,卻又過於貪婪殘忍的人。”


    祝平炎還是不能理解:“他可以貪婪殘忍,這世上很多這樣的人,但如果他真的懂知恩圖報,又怎麽會殺你呢?”


    “很多時候,做好人不是自願的。”


    祝平炎陷入沉思,烏龍等了一會,見他能理解了,接著解釋。


    所有人的意誌組成了這個世界的道德規範,符合道德規範,無論是內在和外在都會獲得很多好處,所以有些人會被迫去當一個好人。


    一個貪婪殘忍的人,也更願意相信自己是個好人,起碼不是壞人。


    所以他知恩圖報,別人幫助他,他就會加倍幫回去。


    這樣能讓他獲得更多幫助,也能獲得心理上的慰藉:我不是壞人,隻是這個世界待我太殘忍,我才殘忍的對待這個世界,那些對我好的人,我自然會善待。


    直到有一天,他碰到了這樣的難題,我用十分廉價的一瓶水救了他的命,他卻不知道該怎麽報答這一瓶水。


    還我一百,一千,哪怕一萬瓶水,都不足以還恩情,在不斷給這瓶水加價的過程中,他的貪婪開始占據上風,逐漸對我起了殺意。


    這是後來他對我說的,但我覺得這隻是內部原因,更主要的應該是外部原因。


    比如這件事知道的人不多,他殺了我,永遠沒人知道他是個忘恩負義的人。


    但如果不殺我,又不還我的恩情,一向以知恩圖報自居的人,就得被人戳著脊梁骨罵忘恩負義。


    如果一個知恩圖報的人做出這種事情不能理解,那一個貪婪殘忍,卻以知恩圖報自豪的人,為了維護他知恩圖報的形象,做出這種事,就不太難理解了吧。


    祝平炎沉默不語,忽然問道:“如果他是一個好人,而你真的想要他全部家產,難道他就要給你嗎?”


    “這就是另一個問題了,挾恩謀利。如果是財產,一瓶水和全部家產顯然不能劃等號,如果是救命,那生命隻能還以生命,今日我救他,來日他救我。”


    “這樣的承諾會不會太敷衍了,畢竟你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再相遇,更何談他救你了。”


    “付出要和回報對等,他得到了一條命,所以將來如果能救我,即便豁出性命也要救我,而我付出的隻是一瓶水,所以換來一個虛無縹緲,可能有,也可能沒有的活命機會,對大家都很公平。”


    “真正知恩圖報的人,或許可以毫不猶豫的給出所有家產。”


    烏龍沉默了一會,點了點頭,說出來的話卻不是讚同:“很多年前有人對我說過,聖人不死,大道不行。這應當是出自莊子的,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但是意思又不太一樣。


    很多人以為,想要為天下施行大道,就需要有聖人作為楷模。


    但實際上聖人永遠是極少數的,甚至是不存在的,以聖人為楷模施行的大道,也隻是一場虛幻。


    道德永遠隻能以最平凡的普通人作為標準。


    就以知恩圖報為例子,如果大眾的要求是滴水之恩,滴水相報,當初那個人或許就不會殺我。


    因為他知道用全部財產來回報我的一瓶水,並不合理,並且其他人也都知道,所以不會怪罪他。


    相反,如果大眾以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來要求所有人,做不到就會被批評為忘恩負義,那升米恩鬥米仇的事情,隻會越來越多。


    既然世人的主體是平凡的普通人,那世人的道德自然要以主體為標準。”


    祝平炎又想了一會,點頭說道:“有道理,但是我很好奇你是怎麽想的,遇到這種事情不會難過嗎?還能恢複本心嗎?”


    烏龍無所謂的說:“這算什麽,極個別例子而已,我可不會以點概麵,用極個別的例子否定全人類。真正對我有影響的反而是更小,也更尋常的事情。”


    祝平炎很好奇:“什麽事?”救人之後反被殺,這樣的事情都無法破壞烏龍的內心,還有什麽事能影響到他?


    “忘恩負義的例子中,大部分還是出於對好人的索取,就是那種你是好人,就應該為我付出,別說回報了,付出的少了都是罪惡。


    這種想法單獨拎出來很不可思議,卻是大多數人的實際想法,舉個例子你就很明白了。”


    烏龍舉的例子是這樣的:


    如果你掉進了路邊的井裏,麵前經過一個窮凶極惡的歹徒,這個歹徒如你所料的沒有幫你,但也沒有落井下石,你會怨恨歹徒嗎?


    恐怕不會,因為歹徒本就不會幫你,你心裏很清楚,甚至還暗自慶幸歹徒沒有落井下石,覺得這個歹徒或許沒有那麽壞。


    但是如果烏龍經過這裏,你知道他幫過很多人,他是人人傳頌的好人,但是他也和歹徒一樣,路過,看了你一眼,然後離開。


    你會怎麽想?


    當這個問題拋給祝平炎的時候,他愣了幾秒,然後才反問:“為什麽,遇到這樣的情況你會不救嗎?我覺得一個正常人都應該去幫一把,更何況是你。”


    “可能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我們先不討論這些原因,就以這個例子來說,你會不會怨恨我?”


    其實祝平炎的反問已經算是回答了,他會怨恨烏龍,事實上絕大多數人遇到這種情況,都會怨恨烏龍。


    因為烏龍經過的時候,井底之人可是滿懷希望會被拯救,卻依舊被忽視。


    不患寡而患不均。


    你對所有人都好,卻唯獨忽略我,那就是對我不好;你對所有人都壞,卻唯獨忽略我,那就是對我好。


    不管是壞人還是好人,這是所有人都會有的正常情緒。


    那問題來了,如果隻是壞人這麽想,還很容易理解,一個好人為什麽也會有這樣的情緒?


    為什麽完全正常的情緒,會將好人置於不利地位呢?


    把例子中的關係改一下就明白了,就比如白貓掉井裏了,祝平炎從旁邊路過,看了一眼,然後沒有救她,自己悠閑離開了。


    白貓會怨恨祝平炎嗎?是不是又覺得,這怨恨也太理所應當了。


    一個道德正常的普通人,對好人的觀感肯定是要高於壞人的。


    把關係簡化為分數,也就是遊戲裏經常出現的好感度,陌生人是零分,朋友是6,那遇見一個陌生的好人,先天就會有大於零分的好感,可能是1,也可能是5,這種好感隨著名聲而增加。


    所以像烏龍這樣一個名聲在外的好人路過時,井裏的人不會把他當陌生人看待,而是接近自己的朋友,可這時候烏龍不救他,自然就會招來怨恨。


    問題就出在現實生活不是遊戲,當一個陌生人遇到困難時,他覺得他和這個好人的關係是5,所以用接近朋友的要求,來要求這個好人。


    但是當好人遇到困難時,卻沒有那麽多人肯用接近朋友的關係,來伸出援助之手。


    那要怎麽說服這些好人:我對你要求高,是因為我和你的先天好感度高呢?


    -


    “如果在這個例子中,對視而不見者仇視,被認為是正常現象,那就把這個例子改一下。”


    同樣的場景,你掉到井裏,惡人離開後,烏龍來到這裏,他看見了你,而這次沒有離開。


    他找來了一根繩子,一頭拴在樹上,一頭丟到了井裏,對你說:“順著繩子爬上來吧。”然後就離開了。


    此時你先是很高興有人幫你,然後開始順著繩子往上爬,但由於常年缺乏鍛煉,爬著爬著,你體力不支掉了下去,摔斷了一條腿。


    後來有另一個人路過,看見了你,用這根繩子把你拽了上來,這時候你會感謝烏龍嗎?


    設身處地的仔細想一想,你出來後第一件事要做什麽?


    祝平炎斬釘截鐵的說:“那我肯定不會怪你,你已經幫我了,我自己沒本事摔斷腿,怎麽能怪到你身上呢。”


    烏龍的回答也斬釘截鐵:“不,你會想知道,當初我為什麽把繩子丟下來就離開了,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調查或者直接詢問我,當初為什麽不留下來拉一把。”


    祝平炎無言以對。


    “你為什麽要知道我離開的原因?”


    祝平炎說不上來,隻能給出結果:“我想大部分人都會想知道吧,這也是人之常情。”


    你想知道,是因為你想比較,比較你的腿,和烏龍離開的原因哪個更重要。


    他離開做什麽呢?或許是急著救人,或許是家裏的灶上還煮著飯,或許就是想回去睡個覺。


    如果他是為了救另一個人的命,那就是情有可原,如果他隻是為了回家睡覺,那你還是會怨恨他。


    在你拄著拐杖的時候,在你那條斷腿每一次疼痛的時候,你都會想,就因為他要回家睡覺,害我摔斷了腿。


    寬容的人,覺得他灶上還煮著飯,當時也沒想到你會摔斷腿,所以急著回家,無可厚非,不會心生怨恨;心胸狹隘的,哪怕他是去救另一個人的性命,也會覺得,憑什麽那個人就比我重要,我還請你吃過飯呢。


    其實烏龍離開做了什麽根本不重要,因為這個變數影響的隻是判斷標準,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標準。


    真正重要的是,根本不應該存在這個判斷。


    烏龍丟下一根繩子,那便是救了你,不管後來你是摔斷了腿,還是被別人救上來,都沒有資格去怪罪烏龍。


    最多也就是降低感謝的程度,從救命恩人,降低到幫助過我的人。


    有句俗話叫幫人幫到底,送佛送到西,所以有人就會說,世界上哪有例子裏的這種人,如果真是好人,既然都幫忙了,為什麽不幫到底呢。


    那就再舉一個更貼近生活的例子。


    烏龍是一個大老板,你是烏龍的同鄉,來烏龍的城市打工,烏龍想著,既然是老鄉,那就幫你一把,借給你一筆錢,給你指條路,讓你創業。


    這之後情況就複雜了,創業賠了,你欠烏龍一大筆錢,這時候烏龍算是幫人幫到底了,還是隻幫了一半?


    再或者創業快成功了,這時候忽然遭遇風波,公司要倒閉,急需一筆錢救急,你再找到烏龍,想借更多的錢,這時候烏龍不借,那這是幫人幫到底了,還是隻幫一半?


    如果這算是隻幫一半,難道烏龍要把你捧著,一路捧上世界五百強?


    現實中的情況往往會比這更複雜,掉井裏了,扔一根繩子把他拽上來,這很容易幫人幫到底。


    但是人生路上的扶持,是沒有盡頭的,沒有人能幫到底,不要抱怨沒有幫人幫到底,好好感謝每一個扶你一把的人。


    -


    烏龍長時間善名在外,經常會受到比陌生人更高一規格的待遇,所以想明白了這些道理。


    而且他幫助別人的時候,從來沒要求回報,很多時候他連對方是誰都不知道,當然也從不會抱怨有人恩將仇報。


    但是有太多太多的人,因為不能理解這樣的現象,反生出對平凡人的唾棄。


    還是那句話,人間的主體是平凡的普通人,如果一個人唾棄這部分人,那他還怎麽做一個好人呢,烏龍永遠都希望這個世界有更多的好人。


    想要有更多的好人,就得善待好人,任何一個群體,如果不能善待幫助過他的人,那麽慢慢的,這個群體就不再有人幫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雷霆天驕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雪霽天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雪霽天青並收藏雷霆天驕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