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號正愁沒法向村民打聽情報,便飛奔過去,救下了那個孩子。
不過即便他是村裏孩子的救命恩人,村裏人對他依然警惕,不願意留他過夜,但為了感謝他,可以請他吃一頓飯。
席上他什麽都沒有問,隻是正常喝酒吃飯。
他需要了解的情報,對這個世界的人,很可能是不可明說的機密,或者人人知道的常識。
貿然詢問,很可能會被識破‘神罰之人’的身份。
直到宴席散去,他才拉著那幾個小孩子問道:“你們知道什麽是神罰之人嗎?”
和那些大人相比,孩子們幾乎沒有什麽戒心。
有個小孩立刻舉手:“我知道,是想要破壞我們世界的壞人。”
起碼在這個孩子的世界觀裏,這個世界存在兩千年了。
在世界之外,有無數的邪神想要摧毀這個世界,大部分都被世界守護神抵擋在外,隻有少部分漏網之魚會進入到這個世界中。
這些漏網之魚會被守護神削弱,使得凡人也能消滅他們,所以這些人被稱為神罰之人。
從在這個世界觀裏,能分析出很多事情。
最重要的不是故事情節,而是故事本身。
那靈台沒有選擇公布真相,而是編造了這麽一個故事,說明他無法徹底控製這個世界,需要這個世界的人主動幫助他。
也就是說,這個世界的人,未必一定是他的敵人。
或許他可以在這個世界,掀起一場弑神的叛亂。
另一個信息也很重要,那就是這個世界已經存在兩千年了。
那個靈台肯定沒有活兩千年,所以這個世界要麽是早就存在,隻是被那靈台發現,要麽就是時間流速不同,現實世界過去二十年,這裏已經兩千年了。
如果是前者,說明這個世界和那個靈台之間的關係沒有那麽緊密。
對於這個世界的人來說,那個靈台也隻是才出現幾十年而已。
叛亂難度會低很多。
如果是後者,策劃叛亂的難度會高很多,但是時間流速不同,代表他不用急於一時,完全可以慢慢來。
即便花十年去策劃這場叛亂也沒問題。
所以無論是哪種情況,似乎都可以掀起一場叛亂。
就在他這麽想的時候,一隊騎兵來到了村口。
為首的金甲騎士喊道:“不用再躲了,我們能知道你的位置……”
話還沒有說完,一顆子彈便擊穿了他的頭顱,那金燦燦的盔甲被打了個對穿,仿佛紙糊的一般。
直到金甲騎兵栽下馬來,其餘騎兵才反應過來,亂做一團。
有兩人跳下馬來,衝向金甲騎兵,一人高喊,我們得盡快找到他,不然全都得死。
然而更多的人還是在原地戒備,甚至有一個被嚇破了膽,調轉馬頭直接逃了。
很快第二顆子彈射來,剛剛試圖指揮的那個騎兵被打下馬。
此時那兩個衝向金甲騎兵的人,也來到金甲騎兵跟前。
其中一人俯下身,檢查金甲騎兵的傷勢,見到腦袋被射穿,毫無生還希望後,悲呼一聲,潸然落淚。
另一人卻隻是站在旁邊看了一眼,然後指向士兵藏匿的位置:“他在那裏,殺了他。”
此時第三顆子彈飛來。
指揮的那人全身繃緊,子彈卻從他頭頂飛過。
打歪了?
他一邊這麽想著,一邊看向子彈射去的方向。
在他身後幾百米處,那逃跑的騎兵落馬,隻剩下他的馬逃了出去。
他心中一凜,原來他們才是獵物嗎,想要趕盡殺絕的,竟然是這個神罰之人。
九號並沒有完全相信金甲人說的話,在各種情報來源中,敵人直接說出來的話,可信度肯定是最低的。
所以他選擇從正常方向考慮,這隊騎兵或許是通過其他方式找到他,比如跟蹤氣味,或者足跡之類的。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隻要把這隊騎兵滅口,他的位置就不會泄露。
當然,也有可能金甲騎兵說的是真話,他做這些沒有意義,不過在無法得知真相的時候,更小心一點總沒有錯。
又開槍擊斃三人後,眼見這隊騎兵已經衝到近前,他收起狙擊槍,拔出了一柄長刀。
他本來是沒有配備近戰武器的,不過經曆過之前的暗殺,祝平炎給他們所有人都同時配備了近戰武器和遠程武器。
隻不過仍然有側重,比如九號的狙擊槍比長刀高一階,而近戰士兵的情況則會反過來。
不過即便如此,這把長刀還是輕易撕開了這些騎兵的盔甲。
從開槍之後這些人的動作,九號便能判斷出他們的實力。
比普通人強大,但估計也就是證道初期的水平。
即便這些人有什麽特殊能力,在反應速度的絕對差距下,也很難抵擋他的攻擊。
九號像是看慢動作一樣,看著這些騎兵,然後一一將其斬殺。
而在這些人眼中,九號的身影一閃而過,他們就紛紛跌落下馬,或開膛破肚,或直接梟首。
隻有一個人沒有被攻擊,他看著眼前消失不見的敵人,以及那一閃而過的影子,立刻調轉馬頭,打算繼續向九號衝鋒。
然而隻有他調轉馬頭,其他同伴都繼續向前衝。
他疑惑的回頭,就見到所有同伴都從馬上跌落,人頭滾滾,鮮血四射。
他沒有受傷,但也腳下一軟,從馬上跌落。
此時九號提著長刀走到他麵前:“我要問你一些事情,希望你能如實回答。”
這個騎兵不是隨機留下的,而是九號察言觀色後,特意挑選出來的。
金甲騎兵死後,其實不止一人想要逃走,不過隻有一人敢果斷的逃走。
還有幾個都是在猶豫不決,似乎想逃,但又不敢違背軍紀。
這個騎兵便是其中之一。
而與其他騎兵不同的是,當第一個試圖指揮的騎兵喊出命令後,這個騎兵是想要響應命令的,隻不過見其他人都沒有動靜,便無視了指揮。
如果他堅決執行命令,還可能是訓練有素,或者認同命令發起人的看法。
但像他這樣下意識的聽從命令,但又依賴集體的人,隻能說明是盲從。
一個膽小且習慣盲從的人,在失去所有隊友後,會比那個直接他逃走的人更加膽怯,也更容易問出情報。
隻是九號沒有想到,他挑選出來的這人,在嚇得跌下馬後,竟然沒有求饒,也沒有逃走,反而拔劍衝了上來。
九號無奈的歎息一聲,看來他是選錯了。
也許是他看錯了,也許這隊騎兵中有他很在乎的人,也許……
太多可能了。
人心之複雜,哪是看一眼就能定奪的呢。
不過即便他是村裏孩子的救命恩人,村裏人對他依然警惕,不願意留他過夜,但為了感謝他,可以請他吃一頓飯。
席上他什麽都沒有問,隻是正常喝酒吃飯。
他需要了解的情報,對這個世界的人,很可能是不可明說的機密,或者人人知道的常識。
貿然詢問,很可能會被識破‘神罰之人’的身份。
直到宴席散去,他才拉著那幾個小孩子問道:“你們知道什麽是神罰之人嗎?”
和那些大人相比,孩子們幾乎沒有什麽戒心。
有個小孩立刻舉手:“我知道,是想要破壞我們世界的壞人。”
起碼在這個孩子的世界觀裏,這個世界存在兩千年了。
在世界之外,有無數的邪神想要摧毀這個世界,大部分都被世界守護神抵擋在外,隻有少部分漏網之魚會進入到這個世界中。
這些漏網之魚會被守護神削弱,使得凡人也能消滅他們,所以這些人被稱為神罰之人。
從在這個世界觀裏,能分析出很多事情。
最重要的不是故事情節,而是故事本身。
那靈台沒有選擇公布真相,而是編造了這麽一個故事,說明他無法徹底控製這個世界,需要這個世界的人主動幫助他。
也就是說,這個世界的人,未必一定是他的敵人。
或許他可以在這個世界,掀起一場弑神的叛亂。
另一個信息也很重要,那就是這個世界已經存在兩千年了。
那個靈台肯定沒有活兩千年,所以這個世界要麽是早就存在,隻是被那靈台發現,要麽就是時間流速不同,現實世界過去二十年,這裏已經兩千年了。
如果是前者,說明這個世界和那個靈台之間的關係沒有那麽緊密。
對於這個世界的人來說,那個靈台也隻是才出現幾十年而已。
叛亂難度會低很多。
如果是後者,策劃叛亂的難度會高很多,但是時間流速不同,代表他不用急於一時,完全可以慢慢來。
即便花十年去策劃這場叛亂也沒問題。
所以無論是哪種情況,似乎都可以掀起一場叛亂。
就在他這麽想的時候,一隊騎兵來到了村口。
為首的金甲騎士喊道:“不用再躲了,我們能知道你的位置……”
話還沒有說完,一顆子彈便擊穿了他的頭顱,那金燦燦的盔甲被打了個對穿,仿佛紙糊的一般。
直到金甲騎兵栽下馬來,其餘騎兵才反應過來,亂做一團。
有兩人跳下馬來,衝向金甲騎兵,一人高喊,我們得盡快找到他,不然全都得死。
然而更多的人還是在原地戒備,甚至有一個被嚇破了膽,調轉馬頭直接逃了。
很快第二顆子彈射來,剛剛試圖指揮的那個騎兵被打下馬。
此時那兩個衝向金甲騎兵的人,也來到金甲騎兵跟前。
其中一人俯下身,檢查金甲騎兵的傷勢,見到腦袋被射穿,毫無生還希望後,悲呼一聲,潸然落淚。
另一人卻隻是站在旁邊看了一眼,然後指向士兵藏匿的位置:“他在那裏,殺了他。”
此時第三顆子彈飛來。
指揮的那人全身繃緊,子彈卻從他頭頂飛過。
打歪了?
他一邊這麽想著,一邊看向子彈射去的方向。
在他身後幾百米處,那逃跑的騎兵落馬,隻剩下他的馬逃了出去。
他心中一凜,原來他們才是獵物嗎,想要趕盡殺絕的,竟然是這個神罰之人。
九號並沒有完全相信金甲人說的話,在各種情報來源中,敵人直接說出來的話,可信度肯定是最低的。
所以他選擇從正常方向考慮,這隊騎兵或許是通過其他方式找到他,比如跟蹤氣味,或者足跡之類的。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隻要把這隊騎兵滅口,他的位置就不會泄露。
當然,也有可能金甲騎兵說的是真話,他做這些沒有意義,不過在無法得知真相的時候,更小心一點總沒有錯。
又開槍擊斃三人後,眼見這隊騎兵已經衝到近前,他收起狙擊槍,拔出了一柄長刀。
他本來是沒有配備近戰武器的,不過經曆過之前的暗殺,祝平炎給他們所有人都同時配備了近戰武器和遠程武器。
隻不過仍然有側重,比如九號的狙擊槍比長刀高一階,而近戰士兵的情況則會反過來。
不過即便如此,這把長刀還是輕易撕開了這些騎兵的盔甲。
從開槍之後這些人的動作,九號便能判斷出他們的實力。
比普通人強大,但估計也就是證道初期的水平。
即便這些人有什麽特殊能力,在反應速度的絕對差距下,也很難抵擋他的攻擊。
九號像是看慢動作一樣,看著這些騎兵,然後一一將其斬殺。
而在這些人眼中,九號的身影一閃而過,他們就紛紛跌落下馬,或開膛破肚,或直接梟首。
隻有一個人沒有被攻擊,他看著眼前消失不見的敵人,以及那一閃而過的影子,立刻調轉馬頭,打算繼續向九號衝鋒。
然而隻有他調轉馬頭,其他同伴都繼續向前衝。
他疑惑的回頭,就見到所有同伴都從馬上跌落,人頭滾滾,鮮血四射。
他沒有受傷,但也腳下一軟,從馬上跌落。
此時九號提著長刀走到他麵前:“我要問你一些事情,希望你能如實回答。”
這個騎兵不是隨機留下的,而是九號察言觀色後,特意挑選出來的。
金甲騎兵死後,其實不止一人想要逃走,不過隻有一人敢果斷的逃走。
還有幾個都是在猶豫不決,似乎想逃,但又不敢違背軍紀。
這個騎兵便是其中之一。
而與其他騎兵不同的是,當第一個試圖指揮的騎兵喊出命令後,這個騎兵是想要響應命令的,隻不過見其他人都沒有動靜,便無視了指揮。
如果他堅決執行命令,還可能是訓練有素,或者認同命令發起人的看法。
但像他這樣下意識的聽從命令,但又依賴集體的人,隻能說明是盲從。
一個膽小且習慣盲從的人,在失去所有隊友後,會比那個直接他逃走的人更加膽怯,也更容易問出情報。
隻是九號沒有想到,他挑選出來的這人,在嚇得跌下馬後,竟然沒有求饒,也沒有逃走,反而拔劍衝了上來。
九號無奈的歎息一聲,看來他是選錯了。
也許是他看錯了,也許這隊騎兵中有他很在乎的人,也許……
太多可能了。
人心之複雜,哪是看一眼就能定奪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