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春風如同一股清泉,流淌進每一個人的心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討論,就像一把鑰匙,開啟了人們思想解放的大門。人們開始重新審視過去那些荒誕的做法和扭曲的觀念,心中對於公平正義的渴望被重新點燃。而十一屆三中全會更是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實現了偉大的轉折。否定“兩個凡是”,停止“以階級鬥爭為綱”,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上來,這一係列的變革讓整個社會都有了新的生機。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平反冤假錯案的工作如同雨後春筍般迅速開展起來。那是人們對過去傷痛的撫慰,是對那些被錯誤對待的靈魂的救贖。


    劉少奇,那位中共中央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了難以想象的冤屈,含冤而逝。1979 年 4 月,中央紀委和中央組織部成立“劉少奇案件複查組”。複查組的同誌們懷著沉重的心情,在堆積如山的檔案資料中艱難地找尋著真相。他們走訪了許多當年的見證者,這些見證者在回憶起那段黑暗的歲月時,眼中都飽含著淚水。經過近一年的艱難調查,用可靠的事實推翻了那些強加在劉少奇身上的莫須有的罪名。1980 年 2 月,十一屆五中全會通過了《關於為劉少奇同誌平反的決議》。在那莊嚴的劉少奇追悼大會上,陽光灑在會場,人們仿佛看到了正義的回歸,那是一種遲到的慰藉,也是對曆史的鄭重修正。


    彭德懷元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卓越領導人,同樣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殘酷迫害。1978 年 12 月,黨中央為他平反昭雪。


    還有那大約 300 萬幹部的冤假錯案被平反、糾正,47 萬多名黨員恢複了黨籍,12 萬多名黨員撤銷了處分,數以千萬計無辜受株連的幹部和群眾得到了解脫。那些曾經被打倒的幹部,有的在接到平反通知的那一刻,雙手顫抖著,淚水模糊了雙眼。他們回到工作崗位,就像久旱逢甘霖的樹苗,帶著對國家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憧憬,以更加飽滿的熱情繼續奮鬥。


    1979 年 1 月 11 日,中央作出《關於地主、富農分子摘帽問題和地、富子女成分問題的決定》。在鄉村的小道上,那些曾經被視為異類的人們,聽到這個消息後,眼中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全國先後有大約 440 多萬人擺脫了地主、富農的標簽,大約 2000 多萬人結束了 30 年來被歧視的生活。他們開始重新融入社會,有的在田間勞作時,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在反右派鬥爭擴大化中錯劃的右派分子也得到了甄別改正。到 1981 年上半年,全國 55 萬原劃右派中,有 54 萬多人的問題得到了改正。那些原本的勞動者,小商小販、手工業者也從原資產階級工商業者中被區別出來,恢複了他們社會主義勞動者的身份。在城市的街頭巷尾,這些人開始重新經營自己的小生意,生活的煙火氣又漸漸濃厚起來。


    在石坎公社,這股春風也悄然吹了進來。書記張魯生和革委會主任周崢嶸肩負著公社發展的重任,他們深知每一項工作都關乎著鄉親們的未來。而教辦主任兼中學校長李敦揚,更是以其對教育和公平的執著,積極投身到平反冤假錯案的工作中。


    在石坎公社的那間小小的辦公室裏,燈光常常徹夜不熄。李敦揚校長坐在堆滿文件的辦公桌前,周圍是一摞摞檔案材料,那些紙張上記錄著一個個令人痛心的過往。他時而皺眉,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冤屈者的痛苦;時而奮筆疾書,試圖用文字為他們找回失去的尊嚴。他的眼睛布滿了血絲,但他的心中卻隻有一個信念:一定要讓正義在石坎公社的每一寸土地上得到伸張。


    而淩教授的案子,更是讓李敦揚揪心。淩教授,曾經在學界如星辰般閃耀,他的學術成果曾在國內外引起過轟動。然而,在動蕩的歲月中,他卻被無端扣上反革命、裏通國外的罪名,這頂沉重的帽子壓得他和他的家人多年都無法抬頭。組織在艱難的尋訪過程中得知淩教授已經逝世,但他們沒有放棄為淩教授平反的努力。


    李敦揚為了淩教授的平反四處奔走。他多次前往上級部門,在那長長的走廊裏焦急地等待著相關領導的接見。他的腳步在走廊裏來回踱步,發出輕微的聲響,仿佛是在為淩教授的冤屈呐喊。他不斷地向人們講述淩教授的生平事跡,那是一位多麽正直、多麽有才華的學者啊,他的學術成果是對國家的巨大貢獻,怎麽可能做出那樣的事呢?他的努力和執著就像黑暗中的明燈,照亮了平反之路。


    他在那間簡陋的辦公室裏,一遍又一遍地整理著材料,從淩教授的學術成就到他的為人,每一個細節都被他精心地梳理出來。他的手指輕輕撫摸著那些紙張,仿佛能感受到淩教授的溫度。他的心中默默發誓,一定要還淩教授一個清白。


    組織最終找到了淩教授的家人卓群。在一間安靜的會議室裏,氣氛有些凝重。組織的工作人員表情嚴肅而誠懇地對卓群說道:“我們一直在努力為淩教授平反,雖然他已經離開了,但他的名譽不能被玷汙。”卓群的眼中泛起淚光,她哽咽著說:“謝謝,謝謝你們。我們隻希望他的冤屈能得到洗刷。”


    經過李敦揚不懈的努力,淩教授的冤屈終於得以昭雪。那些不實的罪名被一一撤銷,淩教授的名譽在多年之後終於得到了恢複。


    在一間燈光有些昏暗的辦公室裏,組織的工作人員鄭重地征求卓群的意見。卓群心中早有盤算,因為小淩晨預先設定的目標就是希望全家到廣州工作生活。她輕聲說道:“我們希望全家能到廣州工作和生活,還有,希望組織能幫忙辦理淩家老宅的歸還事項。”


    李敦揚校長知曉此事後,深感責任重大。他與張魯生書記多次商議,又與中山大學工作組進行了艱難的斡旋。他們奔走於各個部門之間,在走廊裏焦急地等待,在會議室裏據理力爭。他們的額頭滲出細密的汗珠,但他們沒有絲毫退縮。他們的努力就像是點點星光,匯聚成了希望的火焰。


    經過不懈的努力,好消息終於傳來。組織決定將卓群靚媽安排在中山大學後勤工作,並且承諾,如果老宅還沒有同地方溝通收回落實政策,就按照淩教授的級別安排一套三房一廳的房子供他們居住。


    小淩晨他們得知這個消息後,眼中閃爍著激動的淚光。他們鄭重地表示:“我們一定不會讓組織失望,會聽從組織的安排,在新的崗位上努力奮鬥。”


    在這過程中,石坎公社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每一個被平反的人都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希望,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努力奮鬥著。有的在田間勞作時哼起了歡快的小曲,有的在學校裏更加用心地教導孩子們。而那些參與平反工作的人們,也在這過程中感受到了正義的力量和人性的溫暖。


    在一個寧靜的傍晚,李敦揚站在學校的操場上,望著天邊絢爛的晚霞。那晚霞紅得像火,仿佛是石坎公社新生的希望在燃燒。他的心中滿是感慨,他知道,這隻是一個開始,還有更多的工作等著他去做,還有更多的人在等待著正義的回歸。他深吸一口氣,仿佛在這空氣中嗅到了新時代的氣息,那是充滿希望和生機的氣息,在這股氣息中,石坎公社正向著美好的未來穩步邁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到1976年成痞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飲蕩吹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飲蕩吹君並收藏穿越到1976年成痞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