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建築到人民公園


    1972年,我從開車的洛杉磯,移居搭地鐵的紐約。生活方式有了變化。步行非但必要,也漸漸成了習慣,也給了我一個機會漫遊曼哈頓各個社區,近距離看這個大都會。


    是這樣一次逛街的下午,在西24街等紅綠燈過八號大道,一個異常景象呈現在前方半空。


    我呆了片刻,繼續西行,過了十號大道才發現,橫穿麵前兩旁樓房,峙立著一座高架鐵路,長長一列火車正在緩緩北駛。


    大都市有火車通行並不奇特,當年北京前門外東站西站各班火車,都需經過市區,再穿過城牆,才奔向東西南北。上世紀50年代初,台北西門町中華路交叉道上的車輛行人,仍需等候火車通過之後才能過街。西洛杉磯的聖莫尼卡大道之旁,直到60年代末,也不時見到一列火車慢慢滾動。


    但是在70年代摩天大樓之都,仍有這麽一個19世紀的玩意兒運作,確實感到有點意外,不過我也沒有再去多想。


    直到多年之後,我在報上看到一張照片,下麵的說明指出這西城高架鐵路(high line)最後一列火車,還說運載的是三噸凍火雞。


    曼哈頓西城高架鐵路,是1927年,由於安全和嘈雜等等原因,才把一條1847年在原處建造的地麵鐵路,高架起來,但高也不過30英尺而已,還不到10公尺。


    從19世紀中到20世紀下半期,這條沿著哈德遜河而建的西城貨運鐵路,隻是短短一條支線,可是對紐約市工商業發展的作用很大。但二次大戰之後,曼哈頓工業逐漸向外疏散,稍後甚至外包到亞洲,再加上火車已不是運輸的主力,鐵路公司終於在1980年宣布此條高架作廢。而當時的高架,也隻剩下了1.5英裏左右,約2.2公裏。


    然而,這短短一條殘餘支線,卻經過曼哈頓西邊幾個蛻變中的傳統工商地段。最南端是一百多年的肉類包裝批發區(meat-packing district,如今是時髦夜總會集中地),然後穿過曆史文化悠久的格林威治村西北角,再北是存在了一百多年的倉庫廠房地帶“雀兒喜”(chelsea,今藝廊中心),最後止於曼哈頓西34街商業區。


    高架公園遊客


    高架公園遊客


    高架公園情侶


    哈德遜河日落,從高架公園遙望


    從高架末班車到20世紀末,有關高架去留的爭論似乎未曾間斷。鐵路公司無置可否,地不是它的。主拆的一方,除了財力雄厚的地產開發商之外,還有地主紐約市。反拆的一方,卻隻是一小批主張保存的當地居民,非但沒有任何力量,也沒有錢。他們有的隻是一個不可能的夢想。


    突然,在上世紀末,媒體開始介紹一個剛成立不久的民間組織“高架之友”(friends of high line),正在鼓吹在此高架建築上,建造公園。


    “高架之友”創始人隻有兩位年輕人。一位是作家,喬舒亞·大衛(joshua david),另一位是為新興公司提供谘詢服務的羅伯特·哈蒙德(robert hammond)。二人在一次有關高架去留的社區聽證會上首次見麵,發現他們對保存高架都有無比熱忱,而且都覺得應該在上麵建造一個公園。


    他們去年合寫了一本書,《高架:紐約市空中花園內幕》(high line: the inside story of new york city''s park in the sky),輪流敘述他們和“高架之友”三十年的努力奮鬥。這不是一本看完就能了解始末的書。文筆雖然輕鬆幽默,後半部還有高架曆史圖片和公園開放前後的近照,但內容極其複雜。


    想想看,這兩位在做夢的時候真有點不知天高地厚。他們對建築、保存古物、景觀設計、市府運作、組織社區團體、環境因素、市區公園、花草樹木、籌資、遊說議員和決策者、相關法律規章、突發事件(如“9·11”)等等,幾乎一無所知。然而,單憑兩人的熱忱和夢想,邊做邊學,再加上越來越多入盟的高架之友,從藝術和建築協會到企業讚助者,到政府決策者、個人捐款者、媒體、基金會、各界名流等等的積極投入,以及市民的支持,最終還是把一個不可能的夢想化為真實,把一個作廢的鋼鐵老建築,變成紐約一個人民公園,一個現已舉世聞名的空中花園。


    高架公園第一段2009年開放之後,我去逛了幾回。一流設計、一流景觀。直直彎彎的高架上,有花草、曲徑、樹木、座椅,還在幾處保留了當年的鐵軌,以緬懷19世紀工業紐約。每次去,都會看到各種年紀的本地外地遊客來此休閑、散步、瞭望遠方,觀賞曼哈頓這最新一景。然而,總有一個幻影困擾著我。


    去年一個晚秋黃昏,我靠在高架公園一條木椅上,遙望前方哈德遜河及徐徐下沉的落日,腦中幻影似乎化為一個錯覺——我在北京城牆公園,瞭望著西直門和夕陽。


    2009年在北京,我收到朋友送的一本書,是2005年花生文庫出版的《梁陳方案與北京》。“梁陳方案”我聞名已久,不過都是從二手資料。是在這本書中,我才首次讀到梁思成和陳占祥合寫的1950年“關於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區位置的建議”全文,二人在第二節最後一段說:


    ……其實城牆上麵是極好的人民公園,是可以散步、乘涼、讀書、瞭望遠景的好地方……


    高架鐵路。報廢之後,公園之前


    高架公園側廣告板公共藝術


    高架公園舊鐵軌,緬懷19世紀工業紐約


    梁陳建議提出之後沒有幾年,北京城牆還是一段段全給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高速公路二環。


    去年那個晚秋黃昏,高架公園上呈現的刹那幻影,是一個時空倒置的錯覺,也或許是一個夢滅的反照。


    一個城,哪怕花了三十年,最終還是把一個作廢的鋼鐵老建築高架,變成了一個人民公園;而另一個城,隻需短短幾年,即把一座好幾百年曆史的文化古跡老城牆,變成了二環,一座鋼筋水泥的新長城。


    高架變公園,城牆變公路,物換星移。既然如此,那我們就不妨大膽夢想一個未來景觀。


    大膽夢想多年之後,因各方麵的進展和變化,京城二環,就像紐約高架鐵路,也失去了作用。後代又一批有夢想的人,不忘梁陳建議,也或許受到高架公園的啟發,終於把這座城牆遺址上升起來的鋼筋水泥老二環,變成了一個高架人民公園,一個環城空中花園,可以散步、乘涼、讀書、瞭望遠景。


    2012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瓢紐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北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北海並收藏一瓢紐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