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我大唐疆土雖廣,然一寸不可丟!
大唐,我能帶兵穿越古今 作者:老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隨著國難肆虐中原,不得已之下一批批的安西精兵,也隻能暫且調轉東向,奔赴國難。
接到命令後,一批批將士去往中原,留下了郭昕這個年輕人和其他的大唐將軍,繼續鎮守在王朝的邊疆。
無論是回本土平叛的,還是留下的將士都以為這次隻是一次小小的動亂。
可誰都沒有想到這次他們是真真正正站在了大唐曆史的節點。
戰火愈燃愈烈,又是一批批將士的離去。
終於,這裏隻剩下郭昕這最後一支部隊了。
吐蕃這匹餓狼虎視眈眈,隻有一支部隊的安西都護府就如同塊鮮嫩的肥肉,讓他欲罷不能。
吐蕃先開始了騷擾戰術,且戰且退,打探這都護府的虛實。
郭昕無奈隻能應戰,還必須以強硬的姿態去戰鬥。
他知道,現在吐蕃沒有大舉進攻隻是因為大唐的餘威,沒人相信大唐會虛弱到無力顧及邊疆的地步。
年輕的郭昕也不相信,他回首望著中原,眼神中盡是迷茫。
一次次的戰鬥過後,吐蕃終於確定了,這不是漢人的陷阱,而是一塊真正的肥肉,他們開始行動了。
先是派兵圍住這都護府,斷絕中原支援的可能。
吐蕃人的調兵遣將讓郭昕知道,現在擺在他們這批人麵前的隻剩下兩條路了。
一是趁著包圍圈尚未形成突圍而出,大唐現在自顧不暇,他們很有可能不會受罪,最差的結果也是派去做平叛的先鋒軍。
二就是留下來,鎮守在最後一刻。
而這樣,很大的可能就是和這座都護府一同埋葬在吐蕃人的進攻之下。
他想和其他人商量,可他走出帳門,看見的卻是一雙雙迷茫的眼神。
他又環顧四周,看了看這碩大的都護府,這是大唐真正的邊疆,這是他們守了一代又一代的邊疆,難道就要在自己手中送給異族?
不,我大唐疆土雖廣,然一寸不可丟。
就這樣,他帶著自己的部下開始走上了堅守的道路。
年複一年,日複一日,十五年過去了。
當年那個風華正茂的少年已經成長為了一個中年人。
戍邊將士年年悲壯地浴血死戰是真的。
戍邊將士從少年華發到滿頭白雪是真的。
戍邊將士終身守護祖國土地的赤膽忠心是真的。
大唐將他們拋棄在西域邊陲自生自滅也是真的......
建中二年(781年),郭昕率領的邊防軍終於和內地取得了聯係,當知道中原王朝安定的情況後,他急忙派出使者趕赴中原。
沒人知道使者是如何在吐蕃的封鎖下一步步走到那座叫做長安都城的。
當使者風塵仆仆、破衣爛衫出現在當時的帝王唐德宗的麵前時,他哭了,他也笑了。
使者取下了頭上那片象征軍情的紅羽毛,筆直站起身,大聲喊出那句他憋了一路的話語:“河西在!安西在,將士們都在,無一降敵,無一叛國!”
帝王當場落淚,他沒想到河西、安西都在!
他想不到那些將士們是如何支撐了足足十五年。
在場的大臣也都哽咽得說不出話,哭聲盤旋在這座大殿之上,久久不去。
可是當時的大唐已經無力再去和吐蕃開戰了。
帝王終究是帝王,個人感情再濃鬱,也不可能幹涉他的決定。
使者離開了,走出長安的時候,他最後回身看了一下這座城池,眼淚滴落下來打在土地上,發出滴答滴答的聲響。
他不知道怎樣去麵對那些鎮守邊疆的兄弟們,嘀嗒的聲音就這樣的響了一路。
聽聞使者歸來,安西將士們連忙前去迎接。
使者這次帶來了兩個消息,一是帝王對他們的表彰,所有邊關將士均連升七級,命郭昕為安西大都護,封武威郡王。
二則是……
“援軍何在?援軍何在?”
麵對同袍的質問,歸來的使者隻能低頭,想要埋進土裏一般。
一雙雙明亮的眼神黯淡了,一雙雙能握著兵戈和吐蕃人拚個死活的手開始不住地顫抖。
他們絕望了。
公元808年的一天,寒風凜冽,暴雪肆虐,這一天終於來了。
它是這支守軍最悲壯的一天。
孤立無援之下,這支安西守軍被吐蕃大軍圍困在龜茲一處堡壘裏麵。
絕境之下,已經滿頭白發的郭昕將軍拔出自己的寶劍,振臂高呼,將士們爭相應和,喊殺震天。
老兵和傷兵們也互相攙扶著站了起來,他們仿佛回到了那個意氣風發的壯年時期,手持著斷劍殘刀,和衝上城頭的吐蕃大軍浴血拚殺。
城牆上血色彌漫。
奇跡最終也沒有發生,巨大的敵我懸殊下,安西將士們均慘烈犧牲,無一存活!
他們等待了半個世紀,終究是沒有等到那長安故土的援軍。
可是在這生命的最後一刻,他們還是選擇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去誓死扞衛這大唐的疆土。
那一日,青天為證,山河為證。
這一隻安西守軍終究是做到了:滿城白發兵,無一負大唐!
壯哉!!
李承乾等人此次穿越的時間,正是公元808年的最後一天。
怎能不讓他這個了解後世曆史的大唐太子靜下心來。
一整夜輾轉反側,始終沒有睡著。
煩悶下,他起身出了營帳,看著外邊安靜的營盤。
守夜巡營的士兵見到他後,都是一愣,隨即鄭重行禮。
他們眼中全都是對太子殿下的崇敬,每個人眼睛裏都有光,有必勝的信念!
這時候的大唐如旭日東升,可誰又能想到百年後的大唐在最絢爛輝煌的時候,會一夜之間跌入穀底!
他必須製止悲劇的發生,必須!
就在這時,李承乾看見了李世民站在隔壁的營帳外,也在發呆!
明顯也在想安西白發兵這段曆史。
父子倆對視了一眼,都是一臉苦笑。
這時候,另外一邊的李靖似乎感應到什麽,也走出了營帳。
包括同樣看過史書的長孫無忌、裴行儉等人,聽到動靜也都紛紛走出自己的營帳。
很明顯他們也都睡不著,都在思考如何應對百年後的安西局勢。
接到命令後,一批批將士去往中原,留下了郭昕這個年輕人和其他的大唐將軍,繼續鎮守在王朝的邊疆。
無論是回本土平叛的,還是留下的將士都以為這次隻是一次小小的動亂。
可誰都沒有想到這次他們是真真正正站在了大唐曆史的節點。
戰火愈燃愈烈,又是一批批將士的離去。
終於,這裏隻剩下郭昕這最後一支部隊了。
吐蕃這匹餓狼虎視眈眈,隻有一支部隊的安西都護府就如同塊鮮嫩的肥肉,讓他欲罷不能。
吐蕃先開始了騷擾戰術,且戰且退,打探這都護府的虛實。
郭昕無奈隻能應戰,還必須以強硬的姿態去戰鬥。
他知道,現在吐蕃沒有大舉進攻隻是因為大唐的餘威,沒人相信大唐會虛弱到無力顧及邊疆的地步。
年輕的郭昕也不相信,他回首望著中原,眼神中盡是迷茫。
一次次的戰鬥過後,吐蕃終於確定了,這不是漢人的陷阱,而是一塊真正的肥肉,他們開始行動了。
先是派兵圍住這都護府,斷絕中原支援的可能。
吐蕃人的調兵遣將讓郭昕知道,現在擺在他們這批人麵前的隻剩下兩條路了。
一是趁著包圍圈尚未形成突圍而出,大唐現在自顧不暇,他們很有可能不會受罪,最差的結果也是派去做平叛的先鋒軍。
二就是留下來,鎮守在最後一刻。
而這樣,很大的可能就是和這座都護府一同埋葬在吐蕃人的進攻之下。
他想和其他人商量,可他走出帳門,看見的卻是一雙雙迷茫的眼神。
他又環顧四周,看了看這碩大的都護府,這是大唐真正的邊疆,這是他們守了一代又一代的邊疆,難道就要在自己手中送給異族?
不,我大唐疆土雖廣,然一寸不可丟。
就這樣,他帶著自己的部下開始走上了堅守的道路。
年複一年,日複一日,十五年過去了。
當年那個風華正茂的少年已經成長為了一個中年人。
戍邊將士年年悲壯地浴血死戰是真的。
戍邊將士從少年華發到滿頭白雪是真的。
戍邊將士終身守護祖國土地的赤膽忠心是真的。
大唐將他們拋棄在西域邊陲自生自滅也是真的......
建中二年(781年),郭昕率領的邊防軍終於和內地取得了聯係,當知道中原王朝安定的情況後,他急忙派出使者趕赴中原。
沒人知道使者是如何在吐蕃的封鎖下一步步走到那座叫做長安都城的。
當使者風塵仆仆、破衣爛衫出現在當時的帝王唐德宗的麵前時,他哭了,他也笑了。
使者取下了頭上那片象征軍情的紅羽毛,筆直站起身,大聲喊出那句他憋了一路的話語:“河西在!安西在,將士們都在,無一降敵,無一叛國!”
帝王當場落淚,他沒想到河西、安西都在!
他想不到那些將士們是如何支撐了足足十五年。
在場的大臣也都哽咽得說不出話,哭聲盤旋在這座大殿之上,久久不去。
可是當時的大唐已經無力再去和吐蕃開戰了。
帝王終究是帝王,個人感情再濃鬱,也不可能幹涉他的決定。
使者離開了,走出長安的時候,他最後回身看了一下這座城池,眼淚滴落下來打在土地上,發出滴答滴答的聲響。
他不知道怎樣去麵對那些鎮守邊疆的兄弟們,嘀嗒的聲音就這樣的響了一路。
聽聞使者歸來,安西將士們連忙前去迎接。
使者這次帶來了兩個消息,一是帝王對他們的表彰,所有邊關將士均連升七級,命郭昕為安西大都護,封武威郡王。
二則是……
“援軍何在?援軍何在?”
麵對同袍的質問,歸來的使者隻能低頭,想要埋進土裏一般。
一雙雙明亮的眼神黯淡了,一雙雙能握著兵戈和吐蕃人拚個死活的手開始不住地顫抖。
他們絕望了。
公元808年的一天,寒風凜冽,暴雪肆虐,這一天終於來了。
它是這支守軍最悲壯的一天。
孤立無援之下,這支安西守軍被吐蕃大軍圍困在龜茲一處堡壘裏麵。
絕境之下,已經滿頭白發的郭昕將軍拔出自己的寶劍,振臂高呼,將士們爭相應和,喊殺震天。
老兵和傷兵們也互相攙扶著站了起來,他們仿佛回到了那個意氣風發的壯年時期,手持著斷劍殘刀,和衝上城頭的吐蕃大軍浴血拚殺。
城牆上血色彌漫。
奇跡最終也沒有發生,巨大的敵我懸殊下,安西將士們均慘烈犧牲,無一存活!
他們等待了半個世紀,終究是沒有等到那長安故土的援軍。
可是在這生命的最後一刻,他們還是選擇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去誓死扞衛這大唐的疆土。
那一日,青天為證,山河為證。
這一隻安西守軍終究是做到了:滿城白發兵,無一負大唐!
壯哉!!
李承乾等人此次穿越的時間,正是公元808年的最後一天。
怎能不讓他這個了解後世曆史的大唐太子靜下心來。
一整夜輾轉反側,始終沒有睡著。
煩悶下,他起身出了營帳,看著外邊安靜的營盤。
守夜巡營的士兵見到他後,都是一愣,隨即鄭重行禮。
他們眼中全都是對太子殿下的崇敬,每個人眼睛裏都有光,有必勝的信念!
這時候的大唐如旭日東升,可誰又能想到百年後的大唐在最絢爛輝煌的時候,會一夜之間跌入穀底!
他必須製止悲劇的發生,必須!
就在這時,李承乾看見了李世民站在隔壁的營帳外,也在發呆!
明顯也在想安西白發兵這段曆史。
父子倆對視了一眼,都是一臉苦笑。
這時候,另外一邊的李靖似乎感應到什麽,也走出了營帳。
包括同樣看過史書的長孫無忌、裴行儉等人,聽到動靜也都紛紛走出自己的營帳。
很明顯他們也都睡不著,都在思考如何應對百年後的安西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