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雲:“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定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


    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就是無上菩提心。淨宗法門是大乘法門,而且是大乘特別的法門。許多老太婆念佛往生,站著走、坐著走的,她們從來沒有聽過經,問她們佛教意思,一句也不懂,她們居然能夠站著往生、坐著往生,臨終瑞相那麽好。哦,原來蕅益大師這句話說對了,一心專求西方淨土,那就是發的無上菩提心。


    一個人真正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一個人真正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去觀察,他對於眾生有憐憫心,他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他也不執著,但你問他,他也說不出一些來,但他通通做到了,這就是古人說的暗合道妙。一切法都是自性本具的,隻要做到真誠、至誠就感通。所以我們不要看不起那些阿公、阿婆,他也不認識字,也沒有聽過經,念上半年、一年,人家就能預知時至,不生病,坐著往生,站著往生,道理就在此地,他的心真誠,所以一切法自然具足。能從真實心中做,沒有不成就的,那就是菩提心具足了。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菩提心,簡單地說,就是清淨心,我一心一意要見阿彌陀佛,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信念,就是無上菩提心。隻要有清淨心,我們身體的造作,口裏的言語,都清淨了。心清淨,身清淨,身清淨,環境也清淨了,國土也清淨了,所以,念佛人修的業叫淨業。世間人所造的業——善業、惡業,善業感三善道之報,惡業感三惡道之報,唯有淨業在六道裏沒有果報,果報在西方極樂世界。


    如果能肯定,深信不疑,發願求生,無不成就。這是當生成就的法門,一生成佛,不必等到第二生。佛門沒有戲論,念佛法門是不死的法門。一切眾生都無法逃過生死,唯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活著去的,神智很清楚,眼看得見,耳聽得見,嘴也會說話,阿彌陀佛來接引,歡歡喜喜跟著阿彌陀佛去了,這個肮髒的身體不要了,這真的是不死的法門。……心裏有佛,常常念佛,相隨心轉,相貌自然就變成佛相。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一生證得究竟圓滿的果覺,圓教的佛果。無量無邊法門,唯獨這一門是當生成就的佛法。諸位認清事實真相之後,自然會舍棄其它的法門而老實念佛。


    南無阿彌陀佛!


    深信發願求生淨土,即是無上菩提


    老法師


    淨土法門沒有別的訣竅,就像大經裏麵所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經》裏麵講“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你隻要真正能照這樣做,就決定成功,所以說非常非常的重要。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話的意思是“覺”;換句話說,菩提心就是“覺心”,覺則不迷。菩提心不發,你是凡夫,你出不了六道;要想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定要發菩提心。


    什麽叫做迷?什麽叫做覺?凡是貪戀這個世間,迷戀世樂,這是愚癡,這是迷。世間是虛妄的,隻有苦,沒有樂,如果真的搞明了了,你會感覺到這個世間非常可怕,這就是覺悟。心心向往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大覺,這個心就是真正的菩提心。


    蕅益大師說得好:“能不能往生決定於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決定於念佛功夫之深淺”,“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這句話也是蕅益大師給我們說出來的。印扁大師認為,這幾句話完全是阿彌陀佛的意思,被蕅益大師說出來了。


    用菩提心來念佛,念念與佛相應,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佛,用普通的心念,感應的力量很薄弱;如果是用菩提心來念,感應的力量就不可思議了!


    菩提心不難發,佛號容易念,無論什麽人遇到這個機緣都可以修學,都一樣的成就!


    老法師:以真誠心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無上菩提心


    問:“什麽是菩提心?日常生活當中怎樣發菩提心?”


    答:“菩提心”經論裏麵講得很多,古大德的解釋一般我們都不太好懂。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裏麵講的,我們很容易體會,他說得很簡單、很清楚,“真心、真誠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這個說法確確實實自古以來祖師大德都沒有這個講法。蕅益大師這個說法,印扁祖師非常讚歎,真的讓我們一下就明了了,有許多鄉下的老太婆、老阿公,也不認識字,一生都沒有聽過經,遇到法師傳他一句阿彌陀佛,教他老實念,他就老實,念了幾年他真的往生了,往生的瑞相非常希有。我們看到《無量壽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我們想:“一向專念”沒有問題,這個我們看到了;他沒有發菩提心,他怎麽能往生?我們常常疑惑,蕅益大師這一解釋,我們明白了。念佛人他不必懂什麽叫菩提心,但是他真的發無上菩提心,他真的萬緣放下,一心一意念佛求生淨土。往生到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哪裏不發菩提心?所以蕅益大師這個解釋很有道理,愈想愈有道理,簡單明了。照一般的說法,那就是《觀無量壽佛經》上有講,《大乘起信論》裏麵也有講,這兩本書批注都很多,古今許多大德的批注都可以參考。(淨空法師《學佛問答》21-90-25)


    求生極樂世界就是無上菩提心


    。“惡人臨終如能懺悔發心,至心念佛,則惡人已成善人”。懺悔之後,他已經發了菩提心,為什麼?他發心,他真信了,真正想求生淨土。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講發菩提心,他老人家的注解說,真信、切願求生淨土,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印扁大師看到這個注解,佩服到極處,為什麼?自古以來這些高僧大德、祖師大德沒有說過,蕅益大師說破了。他不是講菩提心是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他不是這樣講法。他講你隻要真正相信,真正想生極樂世界,真肯念佛,你就發了菩提心,你是無上菩提心。講得有道理!那我們曉得,鄉下這些阿公阿婆,你問他什麼叫菩提心,他根本就不懂。但他真的往生了,預知時至,走的時候瑞相稀有,他真的往生了。你說他沒發菩提心,他發了,你不知道。蕅益大師這麽一點破,我們恍然大悟,求生淨土就是發菩提心!所以,惡人已經成善人,懺悔,真正求生極樂世界,他已經發了菩提心,當然“蒙佛攝受,隨願往生。故蓮池大師曰豈不賢聖同科,同登極樂也”。上上品往生的,到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下下品往生,到極樂世界也見阿彌陀佛,而且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下下品跟上上品差不多,沒什麼分別,這是十方世界所沒有的。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三九一集)2011/5/1


    發願念佛往生的心即發大菩提心


    《無量壽經》上跟我們講,“三輩往生”中述:“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個說得更清楚、更明白了。我們這一生當中隻有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專念阿彌陀佛,這就能往生了。可是要記住,前麵還有一句話,“發菩提心”。你要不發菩提心不能往生,一定要發菩提心。


    菩提心怎麽個發法?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裏麵講得好,自己對於這個世間,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放下了,就是決定不放在心上了,心裏麵隻有阿彌陀佛,隻是向往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就是菩提心。印扁大師對這個批注讚歎到極處:“即使諸佛再來,給《彌陀經》做個批注,也不能夠超過其上。”這話是真的,決定不假。往年我在新加坡,演培法師特別拿這句話來問我,他說:“印扁大師的讚歎是不是太過分了一點?”我回答他老人家,我說:“一點都不過分,恰到好處。”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們聽從蕅益大師的教誡就很好懂,我們也知道怎麽作法。所以“一向專念”重要。(淨空法師《學佛問答》21-90-14)


    老法師: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心就是無上菩提心


    《觀經》跟《無量壽經》裏麵,講得非常透徹。淨土法門,彌陀四十八願裏麵,十八願、十九願,這兩願是大願的精髓。十八願說什麽?五逆十惡的人,臨命終時十念往生。禪宗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五逆十惡臨終遇到善知識,勸他念佛都能往生,你們想想看,哪個人不能往生?沒有一個不能往生的!


    十九願叫發菩提心,菩提心,我們一聽說也嚇一下,這東西我們發不起來。蕅益大師一句話道破,隻要你真正肯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無上菩提心。我們聽他這一句話,這塊石頭落地了,我們無上菩提心發起來,為什麽?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


    我們愈想愈有道理,的確沒錯。因為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當生成佛,那個心不是無上菩提心,那什麽心叫無上菩提心?這是淨土不可思議之處,一切經裏麵沒有的,十方諸佛世界裏頭也沒有的。所以諸位要老老實實把握這個真正是無量劫以來難得遇到的因緣,我們這一生遇到了。


    --摘自老法師《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九十七集)》


    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普賢菩薩


    老法師


    下麵念公為我們介紹普賢菩薩。“普賢亦名遍吉”,遍是普遍,遍法界虛空界;吉是吉祥。“《清涼疏》謂普賢有三”,這是講三類,實際上普賢就太多太多了。給諸位說,真正發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人就是普賢菩薩。為什麽?這個經第二品,品題就是“德遵普賢”,我們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法門的境界,極樂世界這些菩薩統統可以稱之為普賢菩薩,我們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十大願,我沒修十大願,一句阿彌陀佛把十大願全包了,不可思議。德大,普賢大士之德就在這一句名號上,細說就是在這部《無量壽經》,所講的全是普賢大士之德,這還得了嗎?“清涼”,就是《華嚴經疏鈔》裏講的,《四十華嚴》所說的,“第一個位前,但發普賢心”。我們現在是發心念佛求生淨土,這就是普賢心,我們現在是位前普賢。第二是“位中”,正在這個位子當中,那是等覺菩薩。第三“位後”,位後已經成佛,“成佛不舍因行”,這個意思是“謂成佛仍不舍因地的修行”。成了佛,得果就是成佛,成佛之後,還是以菩薩身分幫助阿彌陀佛,在十方刹土接引眾生,以菩薩的身分,方便教化眾生。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裏麵所說的三十二應,應以什麽身得度他就示現什麽身。統統是普賢菩薩。


    “疏謂普賢之義為:果無不窮曰普,不舍因地曰賢”,這把兩個字分開來講。“此即位後之普賢,是為如來之化現也”。佛的化身,三十二應全是佛的化身,即使化現佛,那還是化身。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是什麽身?應化身,不是報身,報身(盧舍那佛)我們見不到,報身太大。報身佛,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見到阿彌陀佛的報身,你要知道,見到阿彌陀佛的報身,你自己就證得報身;你要不證得報身,你見不到佛的報身。所以一般在同居 土裏頭,所見到的佛還是應化身。到什麽時候見到佛的報身?明心見性。也就是剛才講的凡聖土下下品往生,在那邊修行十二劫,你就證得報身,因為你成佛了,你在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的報身,這時候是真正的阿惟越致菩薩。在這之前,你那個阿惟越致菩薩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你的,你實在不是,但是你的智慧、神通、道力跟阿惟越致菩薩沒有兩樣。這個好處,十方諸佛世界裏頭沒有,隻有極樂世界有,你想想,極樂世界該不該去?不但該去,得趕快去!別再留戀這個世間,留戀在這個世間,自己要是把握不住,你就不可能不造業,造業就輪回。所以你要細心去想想,這兩個修行的處所,利害得失是天壤之別!聰明人應當知道怎樣去選擇。


    老法師:人命無常,生死事大,決誌求生淨土!


    佛在經上常常提示我們,“世間無常,國土危脆”,我們一定要曉得,這個世間苦空無常,生死輪回,苦不堪言。真正覺悟的人,一定曉得人命無常,生死事大,決誌求生淨土!


    凡夫迷戀這個世間的五欲六塵,盡情地享受,享受就是造業,一口氣不來就到三惡道去了,你說你生活很享受、很快樂,快樂在哪裏?


    我們這個世界汙濁到極點,苦不堪言!現在的眾生業障深重,信邪不信正,大家都在拚命造作貪嗔癡慢的惡業——這個共業的果報是地獄,地獄之苦不堪設想!


    佛給我們講“人命在呼吸之間”,一口氣不來就是隔世。你要知道,世間的苦難,算不了苦難;這一生不能了生死、出輪回,這才是真正的苦難!


    如果你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真相,曉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對於這個世間任何事物就不會有一絲毫的貪戀。


    如果你還貪戀這個世間的名聞利養,還貪戀這個世間的五欲六塵的享受,那你就得受輪回之苦;你要想不受輪回之苦,唯一的辦法,趕緊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


    佛在經上給我們講,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真實的,不是虛妄的,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常樂我淨,隻有樂沒有苦;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苦空無常,純苦無樂。


    佛告訴我們,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極苦的世界,我們要曉得厭離!這個世界苦,這個世界可怕,所以,我們一定要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淨空法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淨空法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淨空法師並收藏淨空法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