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給後世人一個修學的標準,叫做“四依法”。四依法第一個是“依法不依人”。法是什麽?經典。所說的話,經典上都有依據的,這我們可以相信;如果他所講的,經典上沒有依據,我們就可以不必采信。今天很多人學佛觀念錯誤,他是依人不依法,他不相信經典,相信那個法師所說的話,這個糟糕,這違背了聖教。
第二是“依義不依語”,語是言語,記錄下來的就是文字。佛教給我們,你要依據佛在經典裏麵所講的道理,不必斤斤執著文字,死在文字之下,這是錯誤的,你要懂得文字之外的意義,這個重要。
第三教給我們,“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了義跟不了義是有比較的,譬如我們今天講五乘佛法,最下麵是講人乘,修這個法門來生還得人身,不會失掉人身。但是人乘要比天乘,人就是不了義,天比我們高;天乘要是比阿羅漢、比聲聞,天就是不了義,阿羅漢是了義;阿羅漢要比菩薩,阿羅漢是不了義,菩薩是了義;菩薩要比佛,佛是了義,菩薩是不了義。所以“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裏麵有很多層次。究竟了義,給諸位說就是這部經,怎麽曉得它是究竟了義、第一了義?因為憍陳如在此地,他代表第一得度、第一成佛,我們就肯定,這部經在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裏麵,是第一了義。依照這部經典,你一生當中一定可以往生不退成佛,都是一生辦到,確實是當生成就的佛法。
四依法裏頭最後一句非常重要,教我們“依智不依識”。佛大概曉得末法時期眾生感情很重,智是理智,識就是感情。你頭腦要清楚,你要理智,不要感情作用,感情作用決定壞事。現在多少人學佛,為什麽學佛?感情學佛,這不得了!佛法講理智,不講感情。我們依照四依法,雖然在末法時期,雖然邪師說法如恒河沙,我們也不會迷失方向,也不會走錯路。所以我勸諸位,你們要想學智慧、要想學神通,要到經典裏麵來學,不要去找那些人學;找人學恐怕會上當,會被人欺騙,你依照經典來修學決定不會錯。這個經上,舍利弗代表智慧,目犍連代表神通。
第二是“依義不依語”,語是言語,記錄下來的就是文字。佛教給我們,你要依據佛在經典裏麵所講的道理,不必斤斤執著文字,死在文字之下,這是錯誤的,你要懂得文字之外的意義,這個重要。
第三教給我們,“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了義跟不了義是有比較的,譬如我們今天講五乘佛法,最下麵是講人乘,修這個法門來生還得人身,不會失掉人身。但是人乘要比天乘,人就是不了義,天比我們高;天乘要是比阿羅漢、比聲聞,天就是不了義,阿羅漢是了義;阿羅漢要比菩薩,阿羅漢是不了義,菩薩是了義;菩薩要比佛,佛是了義,菩薩是不了義。所以“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裏麵有很多層次。究竟了義,給諸位說就是這部經,怎麽曉得它是究竟了義、第一了義?因為憍陳如在此地,他代表第一得度、第一成佛,我們就肯定,這部經在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裏麵,是第一了義。依照這部經典,你一生當中一定可以往生不退成佛,都是一生辦到,確實是當生成就的佛法。
四依法裏頭最後一句非常重要,教我們“依智不依識”。佛大概曉得末法時期眾生感情很重,智是理智,識就是感情。你頭腦要清楚,你要理智,不要感情作用,感情作用決定壞事。現在多少人學佛,為什麽學佛?感情學佛,這不得了!佛法講理智,不講感情。我們依照四依法,雖然在末法時期,雖然邪師說法如恒河沙,我們也不會迷失方向,也不會走錯路。所以我勸諸位,你們要想學智慧、要想學神通,要到經典裏麵來學,不要去找那些人學;找人學恐怕會上當,會被人欺騙,你依照經典來修學決定不會錯。這個經上,舍利弗代表智慧,目犍連代表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