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迪罕永謙扶在城牆上觀看,忽然兩腿一軟,他最怕的事情終於來了。
轉眼車騎已到城門之下,又片刻功夫,腳步聲已到城牆之上。隻聽一人高聲道:“聖旨到,翼王到,眾官眾將士跪地接旨。”
一人率先登上城樓,一身文官裝束,頂戴整齊,幾步來到當前,對下跪的溫迪罕永謙、納蘭也裏等人掃視一眼,立刻拿出一道聖旨,高聲念到:“詔曰:溫迪罕永謙監開封府,處置失當,致民怨沸騰,拿下候審,瀛王暫代開封府執掌。”
此人所念,卻非漢話,而是通篇金文。金人聖旨大多簡單,少見文藻堆砌,措辭也不嚴謹。金人本無文字,以契丹文和漢文為參照,創立女真文字,並頒布下行,乃是天輔三年(1119年),距今不過八十餘年。
但這套文字想是缺陷不少,金人自己也不愛用,到了後期已基本選擇使用漢文。一些重要的詔書諭令,會有金文、漢文、契丹文三種文字同時出現。
這方念罷,便有人上前擼去溫迪罕永謙頂戴,扒去官袍。
溫迪罕永謙兩股戰戰,早已軟成一團。一旁納蘭也裏卻是心中驚疑,詔書中分明說的是瀛王代為執掌,為何方才報來的卻是翼王。
瀛王完顏從憲乃是當今皇上之弟,翼王完顏珣則是皇兄,雖都是皇室,但詔書任命,一絲不苟,豈是可以隨便替代。
隨即一人在簇擁之下上了城樓,年不足五十,四方臉孔,兩撇長須,錦袍玉帶,正是翼王完顏珣。今歲他又被賜更名完顏從嘉。他身後緊跟一人,身材瘦小,未穿官服,竟是彭惟簡。
納蘭也裏跪地相迎。完顏珣看他一眼,淡淡道:“你先站到一旁,戴罪立功。”
納蘭也裏心頭就是一緊,隨即又是一喜。聖旨中未提他名字,不是說他無罪,而是他官職太小,根本沒資格被提到。
眼下朝廷顯然已經定了風向,此事幹錯了。溫迪罕永謙是主謀,他便是從犯。可翼王話中之意,明明白白,還是肯給自己機會,眼下自己生死全在翼王一念之間,當下小心翼翼,站到一旁。
城樓之下,陳觀泰等人竟似一點也不著急,等了好大一陣功夫,才見城樓上又冒出一夥人來。陳觀泰高聲道:“可是翼王殿下?”
完顏珣道:“正是本王,你等好大的膽子,入我境來意欲何為?”
陳觀泰不卑不亢,道:“我等想向王爺討個人情。”
完顏珣道:“你我素不相識,哪來的人情。”
陳觀泰道:“如此便是向王爺諫言一句。”
完顏珣搖頭道:“你宋國之人,憑什麽來管我金國之事,念與你國乃是友邦,本王暫不追究,速速退去。”
陳觀泰白眉倒豎,朗聲道:“我輩為俠,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見義勇為,仗義執言!”這幾句話鏗鏘有力,聲音遠遠送了出去,震的四下一陣回響。
城上數名隨從武官見陳觀泰聲色俱厲,齊聲怒喝:“大膽!”完顏珣眉頭一皺,伸手止住眾人,道:“好,你說。”
陳觀泰道:“開封府既已是貴國屬地,城中百姓也都是貴國之民,還望一視同仁,莫要妄開殺戮。”
完顏珣道:“若都是良民順民,何有此劫。”
陳觀泰拱手道:“前事不提,往事不究,還請王爺既往不咎,赦了這滿城百姓。”
完顏珣轉頭四下看了看,大雨之中,開封府到處可見殘垣斷壁,再望望城下,禦街兩旁已聚集了無數的百姓,人頭攢動。完顏珣心念稍動,但隨即神情就是一冷,高聲道:“遵紀守法之民自當如是,借機鬧事的暴民嚴懲不貸。”
陳觀泰道:“若不是官逼民反,哪裏來的暴民,此事因暴政而起,百姓皆是無辜,王爺明察秋毫,望請寬赦!”
完顏珣雙眼一眯,道:“本王若是不允呢。”
陳觀泰四顧一圈,似要將開封府牢牢印在心中,緩緩道:“八十年前,我大宋未能守住東京,致同胞淪落。今日衡山派寧為玉碎,浩然正氣!”
江忘亭與蕭登樓等朱雀七子齊齊拔劍出鞘,高聲道:“浩然天地,正氣長存。”七人內功修為精湛,運作內力,聲如虎嘯龍吟,直衝雲霄。
隻聽鏗鏘之聲連綿不絕,五千紅衣盡皆拔劍拔刀在手,高舉過頂,齊聲振臂高呼:“浩然天地,正氣長存。”連呼三遍。
東方一輪紅日忽然跳出雲底,一束紅光正照在朱雀門城樓之上,嘩嘩的雨水竟也跟著忽然小了。
五千人齊聲大喝,聲震蒼穹,城樓上的一眾金兵不少已是麵如土色。
完顏珣臉色發青,待山呼海嘯的呼喊聲漸歇,卻已回複如常,待四下無聲,手扶城堞,高聲道:“大膽逆賊,你這是要挑動兩國開戰麽!”
陳觀泰道:“此乃衡山派所為,與大宋無幹。”
納蘭也裏上前一步,低聲道:“王爺,連城中守軍,末將已集結一萬人馬,城下侯令,隻待王爺一聲令下。”朱雀樓這側,大軍密密麻麻,也是嚴陣以待。雙方隔著一道城牆,彼此誰也看不到誰,卻人人感覺到牆那一邊如山的壓力。
先前宣讀聖旨那官員大聲罵道:“皓首匹夫,蒼髯老賊,花言巧語,分明就是你朝背信棄義!”
完顏珣麵上陰晴不定,彭惟簡忽然上前,在他耳邊耳語幾句。隨即完顏珣凝神思索片刻,深吸口氣,道:“好,本王答允你。”
一言既出,禦街兩旁,無數百姓忽然齊齊跪倒,高聲呼喊:“多謝王爺慈悲,多謝王爺慈悲。”
奚章台在陳觀泰身側,此際道:“小心其中有詐,他眼下答應,若想秋後算賬,他日隨便尋個由頭,還不是一樣。”他聲音洪亮,又故意不加掩飾,四下裏皆聽的清楚。
江忘亭緊跟道:“如此,也請王爺發個誓來。”
完顏珣等人還未反應,身旁陳觀泰一聲大喝,道:“胡鬧!不得對王爺無禮。”
完顏珣神色稍和,冷冷道:“無恥逆賊,本王一言九鼎,豈能如你等一般!”
陳觀泰哈哈大笑,道:“豈能逼王爺立誓。”手一伸,腰間佩劍忽然飛出。陳觀泰手指一捺,長劍鏘然出鞘,橫劍在手,伸左手牢牢握住,右手慢慢抽動,鮮血直流。
朗聲道:“此乃衡山開派祖師佩劍‘正道’,今日衡山派以此劍為誓。若有人不遵誓言,屠戮開封百姓。衡山派與其不共戴天,誓死為亡者複仇。存亡與共,不死不休!”
隨即陳觀泰翻身下馬,反手一劍,長劍穿透足下石板,牢牢插在大街街心。他並未刻意凶狠說話,相反語氣還略顯輕鬆,但一股坦蕩豪氣仍是噴薄而出。
身後衡山弟子齊聲呼道:“存亡與共,不死不休!”這八字在開封府上空回響,古老的城中四下傳來回聲,似是定下了契約。
一個耄耋老者顫巍巍走出,行到近前,解下腰間腰帶,係在劍柄之上,道:“從今往後,此劍與開封共存亡!”兩邊百姓群情激憤,不少人已是雙目含淚。
完顏珣冷冷看著眾人,道:“如此諸位衡山門徒還請速速離去。”說到“衡山門徒”四字,語氣有意一重。
陳觀泰道:“我派還有一幹劣徒滯留城中,也請王爺還了吧。”
完顏珣神情冷漠,揮了揮手。
片刻之後,城樓下邊門打開,一隊人魚貫而出。當先幾個,正是蕭平安、秦晉等人。身後一台滑竿,坐著林子瞻,此際萎靡不振,卻是已經睜開眼來。
原來蕭平安等人離了樊樓,立刻問清楚發生了何事。秦晉當機立斷,立刻叫宋源寶下去洞穴,將能戰的人全部拉出,又聚集了一千多人,也趕到朱雀門下。
而林子瞻先前便已蘇醒,聽聞他們六個去了樊樓,也要前往,卻是連行走的力氣也無,即便如此,此際也叫人將自己抬來。
內城禦街之上,也是兵馬雲集,一萬大軍已是嚴陣以待。秦晉也不掩飾,帶人守在幾條沿街坊巷之前,若是兩邊開戰,立刻裏應外合,相助奪取城樓。
完顏珣對著城牆那邊說話,秦晉等人自然是聽不到。但不久就有金兵過來傳令,放他們出城。
秦晉等人也是吃了一驚,還道又是敵人詭計,待到明白真是師公親率大軍前來,逼得完顏珣立城下之盟,都是又驚又喜。
當下秦晉等人一分為二,五大鬼王和一眾不打算離開開封的留下,其餘人能走的都隨著秦晉撤離。
分別之際,五大鬼王立下重誓,一定要抓住黥麵鬼王應義新。
秦晉等著一百多人出了城門,眾人在地下堅守一個多月,不見天日,早已是衣衫襤褸,髒的不成模樣。更是遍體鱗傷,人人渾身浴血,幾乎不見一個完好之人。
四下鴉雀無聲,看著這百十人自城門出來,慢慢走向大軍。
蕭登樓洛思琴看看蕭平安,奚章台看著秦晉,都是鼻子一酸。
忽然一人自陣中一閃而出,卻是陸秉軒一眼看見林子瞻,見他坐在滑竿之上,一隻胳膊齊肩而斷,又是震驚又是惱怒更是憐惜,再忍耐不住,飛奔而至。
轉眼車騎已到城門之下,又片刻功夫,腳步聲已到城牆之上。隻聽一人高聲道:“聖旨到,翼王到,眾官眾將士跪地接旨。”
一人率先登上城樓,一身文官裝束,頂戴整齊,幾步來到當前,對下跪的溫迪罕永謙、納蘭也裏等人掃視一眼,立刻拿出一道聖旨,高聲念到:“詔曰:溫迪罕永謙監開封府,處置失當,致民怨沸騰,拿下候審,瀛王暫代開封府執掌。”
此人所念,卻非漢話,而是通篇金文。金人聖旨大多簡單,少見文藻堆砌,措辭也不嚴謹。金人本無文字,以契丹文和漢文為參照,創立女真文字,並頒布下行,乃是天輔三年(1119年),距今不過八十餘年。
但這套文字想是缺陷不少,金人自己也不愛用,到了後期已基本選擇使用漢文。一些重要的詔書諭令,會有金文、漢文、契丹文三種文字同時出現。
這方念罷,便有人上前擼去溫迪罕永謙頂戴,扒去官袍。
溫迪罕永謙兩股戰戰,早已軟成一團。一旁納蘭也裏卻是心中驚疑,詔書中分明說的是瀛王代為執掌,為何方才報來的卻是翼王。
瀛王完顏從憲乃是當今皇上之弟,翼王完顏珣則是皇兄,雖都是皇室,但詔書任命,一絲不苟,豈是可以隨便替代。
隨即一人在簇擁之下上了城樓,年不足五十,四方臉孔,兩撇長須,錦袍玉帶,正是翼王完顏珣。今歲他又被賜更名完顏從嘉。他身後緊跟一人,身材瘦小,未穿官服,竟是彭惟簡。
納蘭也裏跪地相迎。完顏珣看他一眼,淡淡道:“你先站到一旁,戴罪立功。”
納蘭也裏心頭就是一緊,隨即又是一喜。聖旨中未提他名字,不是說他無罪,而是他官職太小,根本沒資格被提到。
眼下朝廷顯然已經定了風向,此事幹錯了。溫迪罕永謙是主謀,他便是從犯。可翼王話中之意,明明白白,還是肯給自己機會,眼下自己生死全在翼王一念之間,當下小心翼翼,站到一旁。
城樓之下,陳觀泰等人竟似一點也不著急,等了好大一陣功夫,才見城樓上又冒出一夥人來。陳觀泰高聲道:“可是翼王殿下?”
完顏珣道:“正是本王,你等好大的膽子,入我境來意欲何為?”
陳觀泰不卑不亢,道:“我等想向王爺討個人情。”
完顏珣道:“你我素不相識,哪來的人情。”
陳觀泰道:“如此便是向王爺諫言一句。”
完顏珣搖頭道:“你宋國之人,憑什麽來管我金國之事,念與你國乃是友邦,本王暫不追究,速速退去。”
陳觀泰白眉倒豎,朗聲道:“我輩為俠,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見義勇為,仗義執言!”這幾句話鏗鏘有力,聲音遠遠送了出去,震的四下一陣回響。
城上數名隨從武官見陳觀泰聲色俱厲,齊聲怒喝:“大膽!”完顏珣眉頭一皺,伸手止住眾人,道:“好,你說。”
陳觀泰道:“開封府既已是貴國屬地,城中百姓也都是貴國之民,還望一視同仁,莫要妄開殺戮。”
完顏珣道:“若都是良民順民,何有此劫。”
陳觀泰拱手道:“前事不提,往事不究,還請王爺既往不咎,赦了這滿城百姓。”
完顏珣轉頭四下看了看,大雨之中,開封府到處可見殘垣斷壁,再望望城下,禦街兩旁已聚集了無數的百姓,人頭攢動。完顏珣心念稍動,但隨即神情就是一冷,高聲道:“遵紀守法之民自當如是,借機鬧事的暴民嚴懲不貸。”
陳觀泰道:“若不是官逼民反,哪裏來的暴民,此事因暴政而起,百姓皆是無辜,王爺明察秋毫,望請寬赦!”
完顏珣雙眼一眯,道:“本王若是不允呢。”
陳觀泰四顧一圈,似要將開封府牢牢印在心中,緩緩道:“八十年前,我大宋未能守住東京,致同胞淪落。今日衡山派寧為玉碎,浩然正氣!”
江忘亭與蕭登樓等朱雀七子齊齊拔劍出鞘,高聲道:“浩然天地,正氣長存。”七人內功修為精湛,運作內力,聲如虎嘯龍吟,直衝雲霄。
隻聽鏗鏘之聲連綿不絕,五千紅衣盡皆拔劍拔刀在手,高舉過頂,齊聲振臂高呼:“浩然天地,正氣長存。”連呼三遍。
東方一輪紅日忽然跳出雲底,一束紅光正照在朱雀門城樓之上,嘩嘩的雨水竟也跟著忽然小了。
五千人齊聲大喝,聲震蒼穹,城樓上的一眾金兵不少已是麵如土色。
完顏珣臉色發青,待山呼海嘯的呼喊聲漸歇,卻已回複如常,待四下無聲,手扶城堞,高聲道:“大膽逆賊,你這是要挑動兩國開戰麽!”
陳觀泰道:“此乃衡山派所為,與大宋無幹。”
納蘭也裏上前一步,低聲道:“王爺,連城中守軍,末將已集結一萬人馬,城下侯令,隻待王爺一聲令下。”朱雀樓這側,大軍密密麻麻,也是嚴陣以待。雙方隔著一道城牆,彼此誰也看不到誰,卻人人感覺到牆那一邊如山的壓力。
先前宣讀聖旨那官員大聲罵道:“皓首匹夫,蒼髯老賊,花言巧語,分明就是你朝背信棄義!”
完顏珣麵上陰晴不定,彭惟簡忽然上前,在他耳邊耳語幾句。隨即完顏珣凝神思索片刻,深吸口氣,道:“好,本王答允你。”
一言既出,禦街兩旁,無數百姓忽然齊齊跪倒,高聲呼喊:“多謝王爺慈悲,多謝王爺慈悲。”
奚章台在陳觀泰身側,此際道:“小心其中有詐,他眼下答應,若想秋後算賬,他日隨便尋個由頭,還不是一樣。”他聲音洪亮,又故意不加掩飾,四下裏皆聽的清楚。
江忘亭緊跟道:“如此,也請王爺發個誓來。”
完顏珣等人還未反應,身旁陳觀泰一聲大喝,道:“胡鬧!不得對王爺無禮。”
完顏珣神色稍和,冷冷道:“無恥逆賊,本王一言九鼎,豈能如你等一般!”
陳觀泰哈哈大笑,道:“豈能逼王爺立誓。”手一伸,腰間佩劍忽然飛出。陳觀泰手指一捺,長劍鏘然出鞘,橫劍在手,伸左手牢牢握住,右手慢慢抽動,鮮血直流。
朗聲道:“此乃衡山開派祖師佩劍‘正道’,今日衡山派以此劍為誓。若有人不遵誓言,屠戮開封百姓。衡山派與其不共戴天,誓死為亡者複仇。存亡與共,不死不休!”
隨即陳觀泰翻身下馬,反手一劍,長劍穿透足下石板,牢牢插在大街街心。他並未刻意凶狠說話,相反語氣還略顯輕鬆,但一股坦蕩豪氣仍是噴薄而出。
身後衡山弟子齊聲呼道:“存亡與共,不死不休!”這八字在開封府上空回響,古老的城中四下傳來回聲,似是定下了契約。
一個耄耋老者顫巍巍走出,行到近前,解下腰間腰帶,係在劍柄之上,道:“從今往後,此劍與開封共存亡!”兩邊百姓群情激憤,不少人已是雙目含淚。
完顏珣冷冷看著眾人,道:“如此諸位衡山門徒還請速速離去。”說到“衡山門徒”四字,語氣有意一重。
陳觀泰道:“我派還有一幹劣徒滯留城中,也請王爺還了吧。”
完顏珣神情冷漠,揮了揮手。
片刻之後,城樓下邊門打開,一隊人魚貫而出。當先幾個,正是蕭平安、秦晉等人。身後一台滑竿,坐著林子瞻,此際萎靡不振,卻是已經睜開眼來。
原來蕭平安等人離了樊樓,立刻問清楚發生了何事。秦晉當機立斷,立刻叫宋源寶下去洞穴,將能戰的人全部拉出,又聚集了一千多人,也趕到朱雀門下。
而林子瞻先前便已蘇醒,聽聞他們六個去了樊樓,也要前往,卻是連行走的力氣也無,即便如此,此際也叫人將自己抬來。
內城禦街之上,也是兵馬雲集,一萬大軍已是嚴陣以待。秦晉也不掩飾,帶人守在幾條沿街坊巷之前,若是兩邊開戰,立刻裏應外合,相助奪取城樓。
完顏珣對著城牆那邊說話,秦晉等人自然是聽不到。但不久就有金兵過來傳令,放他們出城。
秦晉等人也是吃了一驚,還道又是敵人詭計,待到明白真是師公親率大軍前來,逼得完顏珣立城下之盟,都是又驚又喜。
當下秦晉等人一分為二,五大鬼王和一眾不打算離開開封的留下,其餘人能走的都隨著秦晉撤離。
分別之際,五大鬼王立下重誓,一定要抓住黥麵鬼王應義新。
秦晉等著一百多人出了城門,眾人在地下堅守一個多月,不見天日,早已是衣衫襤褸,髒的不成模樣。更是遍體鱗傷,人人渾身浴血,幾乎不見一個完好之人。
四下鴉雀無聲,看著這百十人自城門出來,慢慢走向大軍。
蕭登樓洛思琴看看蕭平安,奚章台看著秦晉,都是鼻子一酸。
忽然一人自陣中一閃而出,卻是陸秉軒一眼看見林子瞻,見他坐在滑竿之上,一隻胳膊齊肩而斷,又是震驚又是惱怒更是憐惜,再忍耐不住,飛奔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