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認,當我看到那段拉特蘭與伊比利亞的曆史時,即使是作為阿戈爾人的我,也是感到那麽一絲的傾佩。”


    芙蕾雅說出了她的想法,雖然博士之前一直能感覺得到阿戈爾人對大地上的國家總有一種輕視甚至是蔑視的態度,不過此時的芙蕾雅也對拉特蘭與伊比利亞表達了肯定。


    然而芙蕾雅又話鋒一轉。


    “但當我看到這些人的後代們是怎麽糟蹋他們先輩的成果時,我又保留了之前我對拉特蘭的看法。”


    浩劫過後,伊比利亞人開始回到了他們的故鄉,當他們踏上那被大海淹沒一百年的土地的時候,是那麽的陌生,那裏什麽都沒有剩下,隻有荒蕪。


    伊比利亞人完全是從零開始開拓的那片荒蕪的土地,經曆過戰爭後的伊比利亞人選擇了團結在一起,共同組建了國家伊比利亞。


    而北方的拉特蘭人也以拉特蘭教為立國根基,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真正意義上的國家拉特蘭,擊殺神的功績讓拉特蘭教的威望達到了頂點。


    泰拉前926年,拉特蘭與伊比利亞正式建國。


    在此之後,兩國終於走上了以國家為模式的發展道路上。


    剛建國時的伊比利亞幾乎就是廢土,僅憑借伊比利亞人自己根本無法發展,曾經與伊比利亞並肩作戰的拉特蘭此刻再一次向伊比利亞伸出了援手,大量的拉特蘭人南下共同幫助伊比利亞人重建他們的家園。


    而隨之一同帶到伊比利亞的,還有拉特蘭教,以及不少拉特蘭人的技術,伊比利亞從此深受拉特蘭的影響,在今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裏,這兩個國家的關係都如同血盟,兩國人民宛如兄弟姐妹。


    伊比利亞的國土麵積遠甚於拉特蘭,在經曆了重建過後迅速發展出了大量的人口,並反哺拉特蘭為其提供勞動力和經濟支持,伊比利亞對拉特蘭教的信仰也讓這個宗教獲得了數量龐大的信眾,至今在拉特蘭都有不少黎博利族,那是古伊比利亞人的後裔。


    此後的伊比利亞近乎就是參照著拉特蘭的模式進行發展,甚至連以後的宗教改革都是模仿的拉特蘭。


    回到拉特蘭這邊,戰爭過後的第一代先知為了表達對前代先知的敬意,稱承受不起這個神話一般偉大的稱號,將自己的稱呼從先知改成了教宗,更貼近現實,並服務拉特蘭教。


    先知這個稱號從此進入了曆史,信眾們對他們領袖的稱呼也變成了教宗。


    在建國最開始的兩百多年裏,為了防止深海勢力卷土重來,教宗依舊耗費著自身的生命力來維係著薩科塔一族的力量,他們的壽命依舊很短暫,曆代教宗更替也很頻繁,這時的教宗和先知的區別並不大,隻是換了個稱呼而已。


    這段時間內,拉特蘭與伊比利亞依舊全民皆兵,男女老幼各司其職,薩科塔人手一杆銃,黎博利每戶都造了船,兩國都組建了規模龐大的軍隊,此時的拉特蘭與伊比利亞仿佛就像是個大軍營。


    一開始大家對此也並沒有任何異議,因為那場災難曆曆在目,那個神不知道什麽時候又會卷土重來,畢竟連教宗都還在用生命保護著眾人,人民也沒有理由放鬆警惕。


    但漫長的時間會逐漸改變一切,大概一百多年後,那些經曆過浩劫的人幾乎都已經離世,新一代人中再也沒有人親曆過那段曆史,但他們多少還從他們的祖輩那裏聽說過這段過去。


    但又過了幾十年,連這一輩人都不在之後,那段災難徹底變成了曆史書上的一段文字,沒有經曆過切膚之痛的年輕人們已經很難感同身受了。


    兩國官方其實依舊很重視曆史教育,國民雖然已經不再像先輩那樣充滿激情,不過依舊能對那段曆史產生不小的共情。


    但一件事的變動,長遠地改變了人們對曆史的態度。


    泰拉前719年,新一任教宗做出了一個舉動,他決定降低自身獻祭生命來維係薩科塔一族力量的程度。


    雖然這個程度非常小,那個教宗的壽命也就比他的前任多了幾年,但在某種意義上,這位教宗還是開了個不好的頭。


    在當時,拉特蘭國民對教宗的舉動並無感到不滿,相反,人民知道教宗是在用生命守護薩科塔一族,都無比感動,紛紛對教宗表示支持。


    從這位教宗開始,以後的曆代教宗都以不同程度降低他們的獻祭,終於在泰拉前453年,教宗徹底解除了獻祭。


    薩科塔再也沒有了那所謂的神力,成為了和泰拉各種族一樣的普通人,光環和光翼也成為了一種象征,此時的教宗已經徹底和先知脫鉤,僅僅在權力和影響力的層麵上統治著拉特蘭。


    關於薩科塔們為何認同了教宗的這一舉動,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那所謂神力的重要性。


    那股力量在大災難後其實幾乎派不上用場,因為這力量是特地用來針對深海勢力的特定精神幹擾,對泰拉大陸上的其他種族並沒有任何防禦用處,也並沒有實質性的力量,這股力量其實十分雞肋。


    教宗畢竟也是人,他根本沒有必要用自己的生命來換取一個早已沒有任何用處的能力。


    並且深海勢力已經幾百年沒有出現過了,那個神在人們的印象裏已經模糊,海中的生物再也沒有出現過一次,拉特蘭與伊比利亞的威脅已經消失了很久。


    於是乎,教宗解除了他的獻祭,一同被逐漸解除掉的,是兩國的軍事規模。


    維持龐大的軍隊需要耗費大量的資源,拉特蘭與伊比利亞為此幾乎沒有顧及到國家的發展,兩國的文明程度和幾百年前相比近乎沒有什麽變化。


    逐步解除龐大的軍事規模,也是當時所有人的意願,當時的兩國國民都在想,我們組建了這麽強大的軍隊,我們的國家為戰爭而生,我們的實力無人能敵,但我們的敵人在哪裏?


    此時的深海已經徹底成為曆史的代名詞了,北部敘拉古地區廣闊的荒漠與水域和恐怖的天災也阻擋了兩國與大陸北部國家的交流,對他們而言,此時的拉特蘭和伊比利亞就是全世界。


    這段曆史的進程一直持續到了一千年前,在此之前兩國都已經逐漸忘卻了深海的威脅,軍隊規模也已經縮減了不少,國民的生活也不再隻是軍事。


    但如果相較於現在的泰拉各國和拉特蘭而言,當時的兩國依舊是軍事氛圍極其濃厚的國家,現在的軍事大國烏薩斯的軍事氛圍都遠遠比不上已經縮減幾百年規模的拉特蘭與伊比利亞。


    畢竟當時的拉特蘭與伊比利亞同泰拉主流各國與世隔絕,他們沒有必要也沒有動力去改變這一切。


    真正改變兩國發展態度的,還是因為北方各國終於出現在了拉特蘭與伊比利亞麵前。


    大概一千年前,泰拉內陸源石科技開始迅猛發展,各國生產力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並且借助源石科技泰拉終於擁有了可以穿越南方飽受天災侵襲的茫茫荒漠和水域的能力。


    當時部分有餘力的國家開始嚐試向南方未知的大陸開拓,其中最主要的一支前往拉特蘭的隊伍,來自當時泰拉的超級強國維多利亞。


    維多利亞位於拉特蘭西北部,需要穿越的荒漠與水域地區相較於其他國家要少很多,因此第一個發現了這片新大陸。


    加之當時維多利亞是首屈一指的軍事科技強國,當維多利亞發現了拉特蘭與伊比利亞之後,將這裏當做了自己殖民的目標,直接利用其國力威望讓其他國家放棄了踏足這裏的想法,隨後,維多利亞嚐試征服南方的大陸。


    拉特蘭人和伊比利亞人第一次見到了來自北方的人類,但他們帶來的,卻是又一場戰爭。


    泰拉前30年,維多利亞軍隊向拉特蘭進軍,薩科塔的銃第一次對準了人類,伊比利亞的船隻擋在了維多利亞南向的水域前。


    維多利亞驚人的發現,這兩個國家竟然有著如此強大的戰鬥力,即便他們的科技水平如此落後,拉特蘭與伊比利亞全民皆兵的優勢在一千年後再一次發揮了作用。


    後來的學者分析了強大的維多利亞為何會受挫的原因,除了拉特蘭與伊比利亞的軍事立國思想以外,兩國的核心科技銃械和造船均為戰爭提供了決定性的助力。


    而漫長的航程和捉摸不定的天災,嚴重影響了維多利亞軍隊的補給線,維多利亞根本無法把戰線拉這麽長,集團軍中的不少人不是死於前方作戰,而是死於天災。


    拉特蘭外的水域給經驗豐富的伊比利亞海軍提供了強大的支持,在水上作戰,維多利亞根本無法戰勝拉特蘭與伊比利亞。


    戰爭持續了一年就草草結束了,維多利亞撤離了軍隊,放棄了武力征服這裏的想法,這場戰爭成為了當時維多利亞少有的一場敗仗。


    但他們卻選擇了另外一種手段,維多利亞迅速變臉,開始向拉特蘭與伊比利亞展示友好的姿態,向兩國派出外交官建立關係,又派出大量的商人與文人與兩國進行交流,同時默許了其他的一些國家來到這裏交流。


    維多利亞利用其強大的經濟與文化實力開始滲透兩國,利用軍事上無法做到的事,打算將這裏變成他們另一種意義上的後花園。


    戰爭無法擊倒無畏的拉特蘭與伊比利亞,但這種文明的滲透,則徹底改變了兩個國家的未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日方舟之深海的呼喚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君往何處zy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君往何處zy並收藏明日方舟之深海的呼喚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