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好地方
七十年代之軍屬俏芙蓉 作者:寶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江芙蓉見江小翠毫不猶豫的給錢給布票,而江奶奶就在一邊看著也不發表任何意見,終於回過味兒來,她們是早就打定主意要給她做新衣裳。
為什麽?
難道還真的要帶她回老家?給她打扮打扮然後去相親,給她找個上門女婿?
雖然她並不想穿什麽新衣服,也不想繼承江奶奶的家業,但是,江奶奶是打心眼兒裏為她著想,用最樸實的方式為她好呢。
江芙蓉決定先接受好意,其它萬事待商量。
從服務社出來,江芙蓉帶著江奶奶和江小翠走另一邊的回家路:“一會兒可以看到我爸上班的辦公室,還能看到國慶上學的地方。”
其實江大鵬上班的地方,戒備森嚴,等閑之輩不得靠近,
江奶奶隔著一兩百米的距離,遠遠的看著一棟三層高的紅磚辦公樓,眼裏全是敬畏:“這裏麵都是將軍和英雄!”
江小翠胳膊底下夾著剛買的幾塊布,伸長了脖子看:“怎麽也沒人走動?裏麵都幹啥呢?”
站崗的衛兵直視著前方,對她們熟視無睹,剛好有兩個戰士扛槍過來換崗,其中一個朝她們這邊看了一眼。
江奶奶忍不住往後縮了一步:“哎呀,走吧,咱快走吧,別耽誤人家站崗了。”
江芙蓉攙著江奶奶慢慢走:“沒事的,他知道咱們是家屬。國慶他們放學了經常在這邊跑來跑去的,有時候還學著衛兵換崗敬禮。”
辦公樓是個獨立的大院,旁邊就是大操場,在戰士們不訓練的時候,家屬院的孩子們成群結隊的在操場邊上玩器械,爬繩,爬杆,吊單杠,走雙杠,玩得不亦樂乎。
這會兒操場上空無一人,能看到更遠處的戰士營房。
江奶奶往前走了幾步,打量著碩大的操場,眼裏滿是喜愛:“這裏是出英雄的地方,國慶愛在這裏玩,好,就該這樣!以後大了就在這裏當兵,多好啊。”
兒子和孫子的美好未來就擺在眼前,簡直太好了。
江小翠打趣的問:“媽,大院裏哪兒哪兒都好,您也別走了唄?”
江奶奶擺手:“又淘氣了,我留這兒的話你爸一個人在家咋辦?還要分地呢,他也做不了主啊!”
說著話的功夫,她們走到了小學附近,聽著嘰嘰喳喳的喧鬧聲 江奶奶的注意力給吸引過去了:“呀,是不是放學了?咱們正好可以接國慶回家。”
“還沒呢,這是課間休息,都在教室外麵玩呢。”江芙蓉一聽就能分辨出來:“下午有兩節課,還有一節課才放學。奶奶,去看一看不?”
江小翠響應最積極:“去!我要看看國慶下課都玩什麽呢。”
她們走到校門口,正好看到校長在大樹底下,手裏拿著小鐵錘在敲鐵板,嘴裏還喊著上課了上課了。
那些正在追追打打的蹦蹦跳跳的孩子們立即跟小兔子一樣,四散奔回各自的教室。
江芙蓉指著江國慶上課的教室:“奶奶你看,在那兒,左邊那排房子的第二間教室,國慶就靠窗戶邊上坐,喏,最後麵那個就是。”
“太遠了,看不見。”江奶奶眯縫著眼睛使勁看也看不到。
江小翠一眼就看見了:“看著了,是國慶,跟他同桌說話呢,老師沒在?”
還挺操心侄子的學習。
江芙蓉哪兒知道呢,盲猜:“可能這會兒是自習時間,不上課。”
江國慶的小書包可輕了,就三本書,語文數學畫畫,外加兩個作業本,一個小文具盒,每天的語文作業就是抄寫五個生字或者一句語錄,數學作業是寫兩道數學題。
每天六節課,有三節自習,自習課就是玩,下課也是玩兒,放了學還是玩兒,真正的無負擔的快樂教育。
參觀了小學校的校門口,下午的“逛街”節目就算是圓滿結束了。
江奶奶心滿意足:“真好啊,國慶再過個十年八年的就能當兵了,我要是還能看見就美了。”
江芙蓉說:“奶奶,你身體多好啊,走路比我還輕快。”
可能是在農村要挑水或者挑穀子的原因吧,江奶奶空著手走路的時候,何止是腳步輕快,簡直可以說是腳下生風。
是江奶奶對自己的壽命沒信心:“我們家就沒幾個能活過七十的,我過了年就六十五啦,六十六歲還是個坎兒呢!”
歲數的坎兒,就是道生死的關口,輕則大病一場,重則撒手西去。
江小翠一拍頭:“哎呀還真是的!媽,我都把這事兒給忘了,我還有道坎兒呢。”
江芙蓉聽著莫名其妙的好笑:“怎麽你們還知道自己的命運啊?”
江小翠鄭重其事的說:“當然啦,我們都算過命。”
江芙蓉心裏一動:“算的準嗎?是什麽人給你算的啊?那時候我在旁邊聽著了嗎?”
好像一點印象都沒有。
“那時候還沒你呢!是我小時候算的,剛好是過年的時候,一個外地人不知道是路過咱們村呢還是特意來的,反正他就說會算命,也不收錢,就給一頓飯吃,或者給點幹糧什麽的就行,”
江小翠記性好,說起來就像昨天剛發生的事:“正好我哥寫信回去說上前線了,把我媽急得不行,又沒處問,一聽有人算命還不趕緊的領家去了?”
江奶奶不讓說:“這些都是迷信,別說了,讓人聽見不好。”
江小翠剛起了個頭,正要展開來說呢:“關著門呢,誰能聽見?這裏可是部隊,沒人隨便聽人家牆根兒。”
“對對對,外麵沒人!”江芙蓉想聽,在旁邊慫恿:“姑,你快點說,朝暉他們一會兒才放學。”
本來她是不信算命算卦水晶球占卜這些的,可是,穿越這麽不可思議的事都發生了,說不定算命還真能算出一個人的命運來。
都說高手在民間,聽聽準沒錯。
有了侄女這個熱心聽眾,江小翠繼續說下去:“那人一看我,就說我上頭有個哥哥,是扛槍騎馬的角色。正好黃麗敏她奶奶在,就問他說當團長的都三四十歲了,跟這一家人的歲數也對不上啊。”
為什麽?
難道還真的要帶她回老家?給她打扮打扮然後去相親,給她找個上門女婿?
雖然她並不想穿什麽新衣服,也不想繼承江奶奶的家業,但是,江奶奶是打心眼兒裏為她著想,用最樸實的方式為她好呢。
江芙蓉決定先接受好意,其它萬事待商量。
從服務社出來,江芙蓉帶著江奶奶和江小翠走另一邊的回家路:“一會兒可以看到我爸上班的辦公室,還能看到國慶上學的地方。”
其實江大鵬上班的地方,戒備森嚴,等閑之輩不得靠近,
江奶奶隔著一兩百米的距離,遠遠的看著一棟三層高的紅磚辦公樓,眼裏全是敬畏:“這裏麵都是將軍和英雄!”
江小翠胳膊底下夾著剛買的幾塊布,伸長了脖子看:“怎麽也沒人走動?裏麵都幹啥呢?”
站崗的衛兵直視著前方,對她們熟視無睹,剛好有兩個戰士扛槍過來換崗,其中一個朝她們這邊看了一眼。
江奶奶忍不住往後縮了一步:“哎呀,走吧,咱快走吧,別耽誤人家站崗了。”
江芙蓉攙著江奶奶慢慢走:“沒事的,他知道咱們是家屬。國慶他們放學了經常在這邊跑來跑去的,有時候還學著衛兵換崗敬禮。”
辦公樓是個獨立的大院,旁邊就是大操場,在戰士們不訓練的時候,家屬院的孩子們成群結隊的在操場邊上玩器械,爬繩,爬杆,吊單杠,走雙杠,玩得不亦樂乎。
這會兒操場上空無一人,能看到更遠處的戰士營房。
江奶奶往前走了幾步,打量著碩大的操場,眼裏滿是喜愛:“這裏是出英雄的地方,國慶愛在這裏玩,好,就該這樣!以後大了就在這裏當兵,多好啊。”
兒子和孫子的美好未來就擺在眼前,簡直太好了。
江小翠打趣的問:“媽,大院裏哪兒哪兒都好,您也別走了唄?”
江奶奶擺手:“又淘氣了,我留這兒的話你爸一個人在家咋辦?還要分地呢,他也做不了主啊!”
說著話的功夫,她們走到了小學附近,聽著嘰嘰喳喳的喧鬧聲 江奶奶的注意力給吸引過去了:“呀,是不是放學了?咱們正好可以接國慶回家。”
“還沒呢,這是課間休息,都在教室外麵玩呢。”江芙蓉一聽就能分辨出來:“下午有兩節課,還有一節課才放學。奶奶,去看一看不?”
江小翠響應最積極:“去!我要看看國慶下課都玩什麽呢。”
她們走到校門口,正好看到校長在大樹底下,手裏拿著小鐵錘在敲鐵板,嘴裏還喊著上課了上課了。
那些正在追追打打的蹦蹦跳跳的孩子們立即跟小兔子一樣,四散奔回各自的教室。
江芙蓉指著江國慶上課的教室:“奶奶你看,在那兒,左邊那排房子的第二間教室,國慶就靠窗戶邊上坐,喏,最後麵那個就是。”
“太遠了,看不見。”江奶奶眯縫著眼睛使勁看也看不到。
江小翠一眼就看見了:“看著了,是國慶,跟他同桌說話呢,老師沒在?”
還挺操心侄子的學習。
江芙蓉哪兒知道呢,盲猜:“可能這會兒是自習時間,不上課。”
江國慶的小書包可輕了,就三本書,語文數學畫畫,外加兩個作業本,一個小文具盒,每天的語文作業就是抄寫五個生字或者一句語錄,數學作業是寫兩道數學題。
每天六節課,有三節自習,自習課就是玩,下課也是玩兒,放了學還是玩兒,真正的無負擔的快樂教育。
參觀了小學校的校門口,下午的“逛街”節目就算是圓滿結束了。
江奶奶心滿意足:“真好啊,國慶再過個十年八年的就能當兵了,我要是還能看見就美了。”
江芙蓉說:“奶奶,你身體多好啊,走路比我還輕快。”
可能是在農村要挑水或者挑穀子的原因吧,江奶奶空著手走路的時候,何止是腳步輕快,簡直可以說是腳下生風。
是江奶奶對自己的壽命沒信心:“我們家就沒幾個能活過七十的,我過了年就六十五啦,六十六歲還是個坎兒呢!”
歲數的坎兒,就是道生死的關口,輕則大病一場,重則撒手西去。
江小翠一拍頭:“哎呀還真是的!媽,我都把這事兒給忘了,我還有道坎兒呢。”
江芙蓉聽著莫名其妙的好笑:“怎麽你們還知道自己的命運啊?”
江小翠鄭重其事的說:“當然啦,我們都算過命。”
江芙蓉心裏一動:“算的準嗎?是什麽人給你算的啊?那時候我在旁邊聽著了嗎?”
好像一點印象都沒有。
“那時候還沒你呢!是我小時候算的,剛好是過年的時候,一個外地人不知道是路過咱們村呢還是特意來的,反正他就說會算命,也不收錢,就給一頓飯吃,或者給點幹糧什麽的就行,”
江小翠記性好,說起來就像昨天剛發生的事:“正好我哥寫信回去說上前線了,把我媽急得不行,又沒處問,一聽有人算命還不趕緊的領家去了?”
江奶奶不讓說:“這些都是迷信,別說了,讓人聽見不好。”
江小翠剛起了個頭,正要展開來說呢:“關著門呢,誰能聽見?這裏可是部隊,沒人隨便聽人家牆根兒。”
“對對對,外麵沒人!”江芙蓉想聽,在旁邊慫恿:“姑,你快點說,朝暉他們一會兒才放學。”
本來她是不信算命算卦水晶球占卜這些的,可是,穿越這麽不可思議的事都發生了,說不定算命還真能算出一個人的命運來。
都說高手在民間,聽聽準沒錯。
有了侄女這個熱心聽眾,江小翠繼續說下去:“那人一看我,就說我上頭有個哥哥,是扛槍騎馬的角色。正好黃麗敏她奶奶在,就問他說當團長的都三四十歲了,跟這一家人的歲數也對不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