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原先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其創始人是孔子。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三者需要區分開來。孔子學說的學派。崇尚等級製度和用三綱五常來維護統治的學說。主張“禮、樂、仁、義”,提倡“忠恕”“中庸”之道。主張“德治”“仁政”,重視倫常關係。西漢以後,逐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學派。儒家學派總能適合整個封建時代各個時期的統治階級的需要,從孔子學說中演繹出各種應時的儒家學說來。”


    據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考釋,甲骨文的儒,象人沐浴濡身之形。上古原始宗教舉行祭禮之前,司禮者必齋戒沐浴,以示誠敬。不僅證明了胡適的儒最早是殷商教士,是宗教神職人員的論點,也為儒教(非儒學)是宗教找到了證據。李澤厚也認為儒家是巫師演化而來的。孔子自己曾經說過,“吾與史、巫同塗而殊歸也”。但同時,他也指出了自己與專門溝通鬼神的術士有所不同,“吾求其德而已”。 從孔子開始,“儒”的觀念發生了變化,漸漸地脫離了巫的知識範圍。因此,儒家是承襲殷商以來的巫史文化,發展了西周的禮樂傳統,是一個重血親人倫,追求現實事功,禮教德治精神始終一貫的學派。有人認為儒者是指一種以宗教為生的職業,負責治喪、祭神等各種宗教儀式。\\\"儒本求雨之師,故衍化為術士之稱\\\"(《國故論衡·原儒》)。


    儒家在先秦時,和諸子地位平等。在秦始皇時受到重創,即所謂的\\\"焚書坑儒\\\"。至漢代,漢王朝以繼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統為其文化建設的基本路線,而這三代中原文化正是儒家六經,孔子以繼承華夏民族文化著稱,因而儒學本身便是華夏民族的文化精華。


    儒家思想,又稱儒學,“儒”是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中的一家,是一個學術派別。儒學並無確立神秘力量為文明核心並統禦教徒的特點,相反,儒學是一種以人為文明核心為主體的思想。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古代自漢代以來大多數朝代的主流意識流派,正統的官方思想。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舊統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麵,變“學在官府”為“有教無類”,使傳統文化教育播及到整個民族。因此儒家思想有了堅實的民族心理基礎,為全社會所接受並逐步儒化了全社會。


    儒家思想以傳統封建社會為物質承擔者,而傳統封建社會以儒家思想為精神承擔者,傳統社會的瓦解,致使孔子聖人權威喪失。當中國被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轟開國門時,近代便開始了大規模的反孔運動,經曆了太平天國的農民起義、資產階級革派的辛亥革命以及達到高潮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在\\\"五四運動\\\"發起後至今,其間又遭\\\"文化大革命\\\"最後一劫,這場充滿強烈政治目的色彩的\\\"儒法鬥爭\\\"、\\\"批林批孔\\\"的\\\"文革\\\"運動,使儒學曆經空前的厄運。億萬人民高喊\\\"打倒孔老二\\\"的噪音充斥在中國的大地上,就這樣使孔孟儒學乃至孔孟本人蒙上了不白之冤。至此,曆五四,經文革後的儒家所有學說,似乎全是惡名昭著,不屑一提。


    麵對衝擊,儒學也作出反應。康有為、陳煥章創立孔教會,欲將儒教國教化。而學衡派的學人對孔子和儒家思想在現代社會的地位做出了深刻的研判,產生了新儒家。其原因是,儒學植根於中國固有的價值係統而又能隨時自我調整,適應了時代和社會的變化。而且相當大程度上是由於它為東方最有價值的思想體係,以至於今天在某種意義上可說它是國學(傳統文化)的代名詞。儒家是“國學”的核心與主體。


    儒家思想基本分為“內聖”與“外王”,即個人修養與政治主張兩類。倫理學上儒家注重自身修養,其中心思想乃“仁”,意謂人與人之間應注重和諧的關係。要尊重知識,“朝聞道,夕死可矣”,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以及“君子遠庖廚”等。儒家重義輕利,重官輕商,重本抑末,與現代商品經濟不相適應。儒家典籍《禮記》中所描述的大同社會是儒家思想大道之行的描述。


    儒家的格物致知就是專門從事科領域專業知識的研究,此學派已失佚,後來成為儒家認識論的重要問題。子曰:“君子不器。”朱熹的解讀是:“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


    到了戰國的中後期,儒學在成為“顯學”的同時,在儒家內部也形成了八個不同的派別。子張姓顓孫,名師,字子張,春秋末期陳國陽城(今河南淮陽)人,生於公元前503年,卒年不詳。他勤學好問,經常與孔子討論各種問題,《論語》記其向孔子問學達二十次之多。主張“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率語·子張》),明確反對“執德不弘,信道不篤”,“言不忠信,行不篤敬”的人和事。他為人博愛容眾,交友頗廣,認為君子應該“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子張終身未仕,孔子死後,居陳國,收徒講學。子張的弟子以後即成“子張之儒”,被列為戰國儒家八派之首。


    子思是孔子的孫子。關於子思之儒的學術或政治主張究竟如何,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從否定的角度略有論及:“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猶然而材劇誌大,聞見雜博。子思唱之,孟軻和之,世俗之溝猶瞀儒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傳之。”按大多數宋儒的觀點,“子思之儒”發揮了孔子的中庸思想,把儒愛道德範疇“誠”這一精神實體提高到世界本原的地位,對儒家的心性之學有重大貢獻。


    孔子弟子中姓顏的共有八人,他們是:顏無繇、顏回、顏幸、顏高、顏祖、顏之仆、顏噲、顏何。“顏氏之儒”究竟是其中何人之學所傳,今天已難確斷,學術界一般認為是以顏回為代表的。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其學派的最主要特點就是安貧樂道,重在下功夫實踐孔子的仁德思想。此外,在《莊子》一書中,也提到過顏回之學的“坐忘”、“心齋”等修養理論。


    孟氏之儒”是以孟子為代表的觀點站不住腳。因為韓非子是評價七十子弟子,孟子靠不上邊。郭沫若認為,“孟氏之儒”不僅與“子思之儒”為一係,而且也與“樂正氏之儒”為一係(《十批判書》)。


    孔子弟子中姓漆雕的共有三人,他們是:漆雕開、漆雕哆、漆雕徒父(《孔子家語·弟子解》作漆雕從),學術界一般認為“漆雕氏之儒”是以漆雕開為代表的。:“漆雕氏之儒”不願做官,好勇任俠,屬於孔門弟子中任俠的一派,這一派主張人性有善有惡,宓子賤、公孫尼子、世碩等都是這一派的主要成員,漆雕氏的思想分三方麵:知,得智;仁,愛民;勇,剛毅勇武。有似於俠客。


    “仲良氏之儒”或許就是《孟子·滕文公上》所說的陳良一派。所以這一派可能兼有曾參、子夏二家之學(參見陳奇猷《韓非子集釋·顯學》校注)。


    “孫氏之儒”就是以荀子為代表的一派。荀子是戰國晚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繼承了孔子的治學傳統,是儒家經學的主要傳播者之一。在政治思想上,他發展了孔子的“禮學”,倡言禮法兼治;哲學上主張“天人相分”,“製天命而用之”;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性。韓非和李斯,但他們兩人已經突破了其老師荀子的儒家學派的界限,而成為法家中的代表人物


    據郭沫若推測,“樂正氏之儒”或即孟子弟子樂正克,因此當屬“孟氏之儒”一係。據陳奇猷推測,“樂正氏之儒”或為曾子弟子樂正子春,因此當傳曾子之學(參見陳奇猷《韓非子集釋·顯學》校注)。另有子夏之儒。子夏之學是最注重禮製的,而禮製的強化,就是所謂的法製,宏觀來講,子夏是法家的鼻祖之一。


    到明代中期,陳獻章由朱學轉向陸學。王守仁更是集心學之大成,並提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即是理”的命題 。在認識論上他推行“致良知”的方法,認為“良知”就是“天理”,“致良知”就是“明明德”。同時提出“知行合一”的革命性觀點,反對宋儒知先行後的說法或知而不行的做法。王守仁是陸九淵以後影響最大的主觀唯心主義哲王守仁學家。


    李贄還提出“是非無定質”,反對封建專製主義的思想禁錮。因此, 儒學是宗教, 但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宗教,而是一種“道德的宗教”、“人文教”, 是即道德即宗教, 是一種沒有隔離精神、偏至精神的宗教。這也就是牟宗三所理解的“作為宗教的儒教”。


    明朝滅亡,這是以漢人為統治者的中國第二次亡國。明亡之後,以陽明學大儒黃宗羲為代表的一些儒家學者對曆史進行了反思,認為“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中國人代代傳授的不外《四書》、《五經》。因此,儒家思想到現在還是華人的主流思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手把手教你做公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亭下聽雨看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亭下聽雨看劍並收藏手把手教你做公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