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孟譯注


    【說明】


    這是一篇關於先秦道家和法家代表人物的重要傳記。太史公將老莊申韓合為一傳,代表了漢人對道家與法術家關係的重要看法。漢人直承晚周,認為老子之言“君人南麵之術”,而莊子祖述老子。韓非《解老》、《喻老》亦從法術家角度言“道德”之意。太史公作四人合傳,在當時來說,確實是胸羅道德,縱橫概括,指點評說,是一篇很有氣魄的雄文,非大家不能。


    然而,今天看來,太史公如此處理,也不盡妥當。老子書以無為而有為,多言有無之辯。誠如太史公所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變化於無為”,正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莊子書:“天道無為而自然”,“散道德,放論,要亦歸之自然”。其思想體係雖本歸於老子之言,但主要是進一步的發展。特別是莊子本人則純是無為。申子言“術”,旨在“因術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生殺之柄,課群臣之能”(《韓非子·定法》),是一整套控馭臣下的統治術。韓子言“法”,是在申子“術”治基礎上,參合商鞅的“法”治、慎到的“勢”治,提出以“法”為中心的“法、術、勢”三而一的統治術,都以處勢為前提,他們的學說雖有聯係,但主要是不同。


    老子本傳以“未知其然否”作結,誠為科學態度。雖然如此,本傳仍記述了關於老子的重要資料,如“周守藏室之史”、“隱君子”等。


    莊子亦一隱君子。隱君子則是對現實取不合作態度,雖然不是有力的反抗,卻可以是強烈的不滿。莊子之避世源於憤此。申、韓殘酷少恩,而韓子尤甚。韓子書不脛而走,且為秦王所讚賞,原因無他,“兼並者高詐術”也。


    韓子死秦獄中,於傳後太史公録《說難》全文,可見痛惜之意。韓子善為文,思維嚴密,邏輯性強,論證有力,且語言犀利,銳不可當。《說難》可見其一斑。


    【譯文】


    老子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裏人。姓李,名耳,字聃,做過周朝掌管藏書室的史官。


    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請教禮的學問。老子說:“你所說的禮,倡導它的人和骨頭都已經腐爛了,隻有他的言論還在。況且君子時運來了就駕著車出去做官,生不逢時,就像蓬草一樣隨風飄轉。我聽說,善於經商的人把貨物隱藏起來,好像什麽東西也沒有,君子具有高尚的的品德,他的容貌謙虛得像愚鈍的人。拋棄您的驕氣和過多的欲望,拋棄您做作的情態神色和過大的誌向,這些對於您自身都是沒有好處的。我能告訴您的,就這些罷了。”孔子離去以後,對弟子們說:“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遊;獸,我知道它能跑。會跑的可以織網捕獲它,會遊的可製成絲線去釣它,會飛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於龍,我就不知道該怎麽辦了,它是駕著風而飛騰升天的。我今天見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龍吧!”


    老子研究道德學問,他的學說以隱匿聲跡,不求聞達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見周朝衰微了,於是就離開周都。到了函穀關,關令尹喜對他說:“您就要隱居了,勉力為我們寫一本書吧。”於是老子就撰寫了本書,分上下兩篇,闡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後才離去,沒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的人說:老萊子也是楚國人,著書十五篇,闡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時代的人。


    據說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歲,也有的人說活了二百多歲,這是因為他能修道養心而長壽的啊。


    孔子死後一百二十九年,史書記載周太史儋會見秦獻公時,曾預言說:“當初秦國與周朝合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開了,分開七十年之後,就會有稱霸稱王的人出現。”有的人說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說不是,世上沒有人知道哪種說法正確。總之,老子是一位隱君子。


    老子的兒子叫李宗,做過魏國的將軍,封地在段幹。李宗的兒子叫李注,李注的兒子叫李宮,李宮的玄孫叫李假,李假在漢文帝時做過官。而李假的兒子李解擔任過膠西王劉卬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齊地。


    社會上信奉老子學說的人就貶斥儒學,信奉儒家學說的人也貶斥老子學說“主張不同的人,彼此說不到一塊去”,難道就是說的這種情況嗎?老子認為,無為而治,百姓自然趨於“化”;清靜不撓,百姓自然會歸於“正”。


    莊子是?地人,叫周。他曾經擔任過?地漆園的小吏,和梁惠王、齊宣王是同一時代的人。他學識淵博,涉獵、研究的範圍無所不包皮皮,他的中心思想卻本源於老子的學說。他撰寫了十餘萬字的著作,大多是托詞寄意的寓言。他寫的《漁父》、《盜蹠》、《胠篋》是用來詆毀孔子學派的人。而表明老子學說為目的的。《畏累虛》、《亢桑子》一類的,都空設言語,沒有實事。可是莊子善於行文措辭,描摹事物的情狀,用來攻擊和駁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當世博學之士,也難免受到他的攻擊。他的語言汪洋浩漫,縱橫恣肆,以適合自己的性情,所以從王公大人起,都無法利用他。


    楚威王聽說莊周賢能,派遣使臣帶著豐厚的禮物去聘請他,答應他出任曹國的宰相。莊周笑著對楚國使臣說:“千金,確是厚禮;卿相,確是尊貴的高位。您難道沒見過祭祀天地用的牛嗎?喂養它好幾年,給它披上帶有花紋的綢緞,把它牽進太廟去當祭品,在這個時候,它即使想做一頭孤獨的小豬,難道能辦得到嗎?您趕快離去,不要玷汙了我。我寧願在小水溝裏身心愉快地遊戲,也不願被國君所束縛。我終身不做官,讓自己的心誌愉快。”


    申不害是京邑人,原先是鄭國的低級官吏。後來研究了刑名法術學問,向韓昭候求官,昭候任命他作了宰相。他對內修明政教,對外應對諸候,前後執政十五年。一直到申子逝世,國家安定,政治清明,軍隊強大,沒有哪個國家敢於侵犯韓國。


    申不害的學說本源黃帝和老子而以循名責實為主,他的著作有兩篇,叫作《申子》。


    韓非,是韓國的貴族子弟。他愛好刑名法術學問。他學說的理論基礎來源於黃帝和老子。韓非有口吃的缺陷,不善於講話,卻擅長於著書立說。他和李斯都是荀卿的學生,李斯自認為學識比不上韓非。


    韓非看到韓國漸漸衰弱下去,屢次上書規勸韓王,但韓王沒有采納他的意見。當時韓非痛恨治理國家不致力於修明法製,不能憑借君王掌握的權勢用來駕馭臣子,不能富國強兵尋求任用是賢能之士,反而任用誇誇其談、對國家有害的文學遊說之士,並且讓他們的地位高於講求功利實效的人。他認為儒家用經典文獻擾亂國家法度,而遊俠憑借著武力違犯國家禁令。國家太平時,君主就寵信那些徒有虛名假譽的人,形勢危急時,就使用那些披甲戴盔的武士。現在國家供養的人並不是所要用的,而所要用的人又不是所供養的。他悲歎廉潔正直的人不被邪曲奸枉之臣所容,他考察了古往今來的得失變化,所以寫了《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十餘萬字的著作。


    然而韓非深深地明了遊說的困難。他撰寫的《說難》一書,講的非常,但是他最終還是死在秦國,不能逃脫遊說的禍難。


    《說難》寫道:


    大凡遊說的困難,不是我的才智不足以說服君主有困難;也不是我的口才不足以明確地表達出我的思想有困難;也不是我不敢毫無顧慮地把意見全部表達出來有困難。大凡遊說的困難,在於如何了解遊說對象的心理,然後用我的說詞去適應他。


    遊說的對象在博取斑名,而遊說的人卻用重利去勸說他,他就會認為你品德低下而受到卑賤的待遇,一定會被遺棄和疏遠了。遊說的對象誌在貪圖重利,而遊說的人卻用博取斑名去勸說他,他就會認為你沒有頭腦而脫離實際,一定不會錄用你。遊說的對象實際上意在重利而公開裝作博取斑名,而遊說的人用博取斑名去勸說他,他就會表麵上錄用你而實際上疏遠你;假如遊說的人用重利去勸說他,他就會暗中采納你的意見,而公開拋棄你本人,這些都是遊說的人不能不知道的。


    行事能保密就成功,言談之中泄露了機密就會失敗。不一定是遊說者本人有意去泄露機密,而往往是在言談之中無意地說到君主內心隱藏的秘密,像這樣,遊說的人就會身遭災禍。君主有過失,而遊說的人卻引用一些美善之議推導出他過失的嚴重,那麽遊說的人就會有危險。君主對遊說者的恩寵還沒有達到深厚的程度,而遊說的人把知心話全部說出來,如果意見被采納實行而且見到了功效,那麽,君主就會忘掉你的功勞;如果意見行不通而且遭到失敗,那麽遊說者就會被君主懷疑,像這樣,遊說的人就會有危險。君主自認為有了如願的良策,而且打算據為自己的功績,遊說的人參與這件事,那麽也會有危險,君主公開做著一件事,而自己另有別的目的,如果遊說者預知其計,那麽他也會有危險。君主堅決不願做的事,卻勉力讓他去做,君主去做丟不下的事,又阻止他去做,遊說的人就危險。所以說:“和君主議論在任的大臣,就會認為你離間他們彼此的關係;和君主議論地位低下的人,就會認為你賣弄權勢。議論他所喜愛的,那麽君主就會認為你是在利用他;議論君主所憎惡的,就會認為你試探他含怒的深淺。如果遊說者文辭簡略,那麽就會認為你沒有才智而使你遭到屈辱;如果你鋪陳辭藻,誇誇其談,那麽就會認為你語言放縱而無當。如果你順應君主的主張陳述事情,那麽就會說你膽小而做事不盡人意。如果你謀慮深遠,那麽就會說你鄙陋粗俗,倨傲侮慢。這些遊說的難處,是不能不知道的啊。


    大凡遊說者最重要的,在於懂得美化君主所推崇的事情,而掩蓋他認為醜陋的事情。他自認為高明的計策,就不要拿以往的過失使他難堪;他自認為是勇敢的決斷,就不要用自己的意願使他激怒;他誇耀自己的力量強大,就不必用他為難的事來拒絕他。遊說的人謀劃另一件與君主相同的事,讚譽另一個與君主同樣品行的人,就要把那件事和另一個人加以美化,不要壞其事傷其人。有與君主同樣過失的人,遊說者就明確地粉飾說他沒有過失。待到遊說者的忠心使君主不再抵觸,遊說者的說辭,君主不再排斥,此後,遊說者就可以施展自己的口才和智慧了。這就是與君主親近不被懷疑,能說盡心裏話的難處啊!等到曆經很長的時間之後,君主對遊說的人恩澤已經深厚了,遊說者深遠的計謀也不被懷疑了,交相爭議也不被加罪了,便可以明白地計議利害關係達到幫助國君立業建功,可以直接指出君主的是非以正其身,用這樣的辦法扶持君主,就是遊說成功了。


    伊尹作廚師,百裏奚當俘虜,都是由此求得君上的任用。所以,這兩個人都是聖人。他們仍然不得不做低賤的事而經曆世事如此地卑汙,那麽智能之士就不把這些看作是恥辱的了。


    宋國有個富人,因為天下雨毀壞了牆。他兒子說:“不修好將會被盜”,他的鄰居有位老人也這麽說。晚上果然丟了很多財物,他全家的人都認為他兒子特別聰明卻懷疑鄰居那位老人。從前鄭武公想要攻打胡國,反而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胡國的君主。就問大臣們說:“我要用兵,可以攻打誰?”關其思回答說:“可以攻打胡國。”鄭武公就把關其思殺了,並且說:“胡國,是我們兄弟之國,你說攻打它,什麽居心?”胡國君主聽到這件事,就認為鄭國君主是自己的親人而不防備他,鄭國就趁機偷襲胡國,占領了它。這兩個說客,他們的預見都是正確的,然而言重的被殺死,言輕的被懷疑,所以知道某些事情並不難,如何去處理已知的事就難了。


    從前彌子瑕被衛國君主寵愛。按照衛國的法律,偷駕君車的人要判斷足的罪。不久,彌子瑕的母親病了,有人知道這件事,就連夜通知他,彌子瑕就詐稱主的命令駕著君主的車子出去了。君主聽到這件事反而讚美他說:“多孝順啊,為了母親的病竟願犯下斷足的懲罰!”彌子瑕和衛君到果園去玩,彌子瑕吃到一個甜桃子,沒吃完就獻給衛君。衛君說:“真愛我啊,自己不吃卻想著我!”等到彌子瑕容色衰退,衛君對他的寵愛也疏淡了,後來得罪了衛君。衛君說:“這個人曾經詐稱我的命令駕我的車,還曾經把咬剩下的桃子給我吃。”彌子瑕的德行和當初一樣沒有改變,以前所以被認為孝順而後來被治罪的原因,是由於衛君對他的愛憎有了極大的改變。所以說,被君主寵愛時就認為他聰明能幹,愈加親近。被君主憎惡了,就認為他罪有應得,就愈加疏遠。因此,勸諫遊說的人,不能不調查君主的愛憎態度之後再遊說他。


    龍屬於蟲類,可以馴養、遊戲、騎它。然而他喉嚨下端有一尺長的倒鱗,人要觸動它的倒鱗,一定會被它傷害。君主也有倒鱗,遊說的人能不觸犯君主的倒鱗,就差不多算得上善於遊說的了。


    有人把韓非的著作傳到秦國。秦王見到《孤憤》、《五蠹》這些書,說:“唉呀,我要見到這個人並且能和他交往,就是死也不算遺憾了。”李斯說:“這是韓非撰寫的書。”秦王因此立即攻打韓國。起初韓王不重用韓非,等到情勢吃緊,才派遣韓非出使秦國。秦王很喜歡他,還沒被信用。李斯、姚賈嫉妨他,在秦王麵前底毀他說:“韓非,是韓國貴族子弟。現在大王要吞並各國,韓非到頭來還是要幫助韓國而不幫助秦國,這是人之常情啊。如今大王不任用他,在秦國留的時間長了,再放他回去,這是給自己留下的禍根啊。不如給他加個罪名,依法處死他。”秦王認為他說的對,就下令司法官吏給韓非定罪。李斯派人給韓非送去了毒藥,叫他自殺。韓非想要當麵向秦王陳述是非,又不能見到。後來秦王後悔了,派人去赦免他,可惜韓非已經死了。


    申子、韓子都著書立說,留傳到後世,學者大多有他們的書,我唯獨悲歎韓非撰寫了《說難》而本人卻逃脫不了遊說君主的災禍。


    太史公說:老子推重的“道”,虛無,順應自然,以無所作為來適應各種變化,所以,他寫的書很多措辭微妙不易理解。莊子宣演道德,縱意推論,其學說的要點也歸本於自然無為的道理。申子勤奮自勉,推行於循名責實。韓子依據法度作為規範行為的繩墨,決斷事情,明辨是非,用法嚴酷苛刻,絕少施恩。都原始於道德的理論,而老子的思想理論就深邃曠遠了。


    【原文】【注解】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裏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1。


    1藏室:國家的藏書室。即圖書館。


    孔子適周1,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2,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3,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4。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5,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婬誌6,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7,遊者可以為綸8,飛者可以為矰9。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1適:往,到……去。2子:古時對男子的尊稱。3時:機會,時運。駕:坐車,引申為外出去做官。4蓬累而行:像飛蓬飄轉流徙而行,轉停皆不由已。蓬,一種根葉俱細的小草,風吹根斷,隨風飄轉。累,轉行的樣子。5賈:商人,古代指坐商。深藏若虛:隱藏其貨,不讓別人知道,好像空虛無物地樣子。比喻有真才實學的人,不露鋒芒。6態色:情態神色。婬誌:過大誌向。婬,過分。7罔:捕具。同“網”。8綸:釣魚的絲線。9矰:係有絲繩,用以射鳥的短箭。


    老子修道德1,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2。居周之久,見周之衰,迺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3。”於是老子迺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4。


    1道德:此指道家學派的術語。道,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和宇宙的精神的本原。德,宇宙萬物所含有的特殊規律或特殊性質。2自隱:隱匿聲跡,不顯露。無名:不求聞達。務:宗旨。3強:勉力。4莫:沒有人。


    或曰1: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


    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2,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3。


    1或曰:有的人說。2有:又。3養壽:修養身心以求長壽。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1。”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2。老子,隱君子也。


    1“始秦與周合”三句:《索引》按周秦二本紀並雲“始周與秦國合而別,別五百載又合,合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然與此傳離合正反,尋其意義,亦並不相違。2然:是,是這樣。


    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於段幹。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1,假仕於漢孝文帝。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卬太傅,因家於齊焉2。


    1玄孫:曾孫的兒子。2家:居住。


    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1,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2,豈謂是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3。


    1絀:通“黜”,貶斥。2這一句的意思是說,主張、原則不同,彼此不相商議、合作。語見《論語·衛靈公》。3無為自化,清靜自正:語本《老子》:“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王弼注本《老子道德經》第五十七章,魏源《老子本義》本第五十章)。這是主張緩和社會矛盾,讓事物保持原狀的保守思想。無為,一任自然,無所作為。清靜,內心清虛明靜,無所索求。


    莊子者,?人也,名周。周嚐為?漆園吏1,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窺2,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3。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4。作《漁父》、《盜蹠》、《胠篋》5,以詆訿孔子之徒6,以明老子之術。《畏累虛》、《亢桑子》之屬7,皆空語無事實。然善屬書離辭8,指事類情9,用剽剝儒、墨10,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11)。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已(12),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13)。


    1嚐:曾經。2窺:從小孔或縫隙裏看。此引申為涉獵、研究。3要:要旨。本:根本、源頭。4大抵:大略。率:通常。寓言:有所寄托或比喻之言。《釋文》,“寓,寄也。以人不信已,故托之他人,十言而九見信也。”5《漁父》、《盜蹠》、《胠(qu,區)篋(qiè,怯)》;均為《莊子》中的篇名。6詆訿(dizi,底子):毀辱,誹謗。7《畏累虛》、《亢桑子》:均為《莊子》中的篇名。8屬書:連綴文辭。離辭:猶“摛辭”,鋪陳辭藻。9類情:描摹情狀。10剽剝:攻擊,駁斥。儒、墨:春秋戰國時期兩大著名學派,儒家和墨家。(11)宿學:博學、飽學之士。(12)洸洋:猶“汪洋”。水勢浩大、浩渺無際的樣子。這裏形容文辭宏瞻,議論恣肆。恣:放縱無羈。適己:適合自己的性情。(13)器之:使用他,利用他。


    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1,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2?養食之數歲3,衣以紋繡4,以入大廟5。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6,豈可得乎?子亟去7,無汙我。我寧遊戲汙瀆之中自快8,無為有國者所羈9,終身不仕,以快吾誌焉。”


    1使使:前一“使”為派遣,後一“使”為奉使命辦事的人,即使者。幣:古人對禮物的通稱。泛指用作禮物的玉帛、馬、毛皮、禽等。迎:聘請。2郊祭:祭祀天地。犧牛:用作祭品的牛。3食(si,四):喂養。4衣以文繡:給它披上帶有花紋的綢緞。衣,穿、披。5大廟:太廟,即宗廟。大,同“太”。6孤豚:小豬。《索隱》:“孤者,小也,特也。”7亟(ji,急):急、快。8瀆:小水溝。9有國者:掌握國家政權的人。


    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鄭之賤臣。學術以幹韓昭候1,昭候用為相。內修政孝,外應諸候,十五年。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


    申子之學本於黃老而主刑名2。著書二篇,號曰《申子》3。


    1術:指法家的刑名法術之學。或特指君主控製和使用臣下的策略與手段。幹:求取,指求官。2黃老:黃帝和老子。先秦儒家隻談堯舜,不提黃帝。道家為了和儒家爭奪學術地位,把傳說中比堯、舜更早的黃帝搬出來與老子並尊為道家的創始人,所以漢時有“黃老之學”的稱呼。刑名:即實與名。法家主循名責實,以推行法治,強化上下關係。刑,通“形”,指形體或事實。名,指言論或主張。3《申子》:已佚。《漢書·藝文誌》有《申子》六篇。有《大體篇》保存於《群書治要》中,又有清人馬國翰等輯本。


    韓非者,韓之諸公子也1。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於黃老2。非為人口吃,不能道說,而善著書。與李斯俱事荀卿3,斯自以為不如非。


    1諸公子:貴族子弟。2歸:歸宿,引申為宗旨。3事:師事,隨師求學


    非見韓之削弱,數以書諫韓王1,韓王不能用。於是韓非疾治國不務修明其法製2,執勢以禦其臣下3,富國強兵而以求人任賢,反舉浮婬之蠹而加之於功實之上4。以為儒者用文亂法5,而俠者以武犯禁6。寬則寵名譽之人7,急則用介胄之士8。今者所養非所用,所用非所養。悲廉直不容於邪枉之臣9,觀往者得失之變10,故作《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十餘萬言(11)。


    1數:屢次,多次。書:奏章。諫:下對上規勸。2疾:痛恨。務:勉力從事。3執勢:掌握權勢。禦:駕馭,控製。4舉:提拔任用。浮婬之蠹:指文學遊說之士。浮婬,虛浮婬誇。蠹,蛀蟲。比喻像蛀蟲一樣危害國家的人。功實:注重功利而有實際貢獻的人。5文:指儒家典籍,如《詩》、《書》等。6犯禁:違犯國家禁令。7寬:寬緩。指國家太平時期。介胄之士:指頂盔穿甲的武士。介,甲。作戰時穿的護身鎧甲。胄,頭盔。9廉直:廉潔正直的人。10往者:以往的,曆史上的。得失:成功和失敗。(11)《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均為《韓非子》書中的篇名。


    然韓非知說之難1,為《說難》書甚具2,終死於秦,不能自脫。


    1說:用話勸說,使之聽從自己的意見。2具:完全、周詳。具,通“俱”。


    《說難》曰:


    凡說之難,非吾知之有以說之難也1;又非吾辯之難能明吾意之難2;又非吾敢橫失能盡之難也3。凡說之難,在知所說之心4,可以吾說當之。


    1知:才智。說之:遊說君主。2辯:口辯、口才。一說分析。明:闡明,表達。3橫失(yi,逸):縱橫奔放,無所顧忌。失,通“佚”、“逸”。4所說:遊說的對象,主要指君主。


    所說出於為名高者也1,而說之以厚利,則見下節而遇卑賤2,必棄遠矣3。所說出於厚利者也,而說之以高名,則見無心而遠事情4,必不收矣5。所說實為厚利而顯為名高者也6,而說之以名高,則陽收其身而實疏之7;若說之以厚利,則陰用其言而顯棄其身8。此之不可不知也。


    1為:這裏有博取、貪圖的意思。2見:被看作。下節:品德低下。遇:待遇。陳奇猷《韓非子四集解》引劉師培曰:“‘遇’當作‘偶’,謂退與卑賤相偶也”。或謂“遇”疑當作“邇”。4無心:沒頭腦。遠事情:脫離實際。5收:錄用。6顯:明顯,引申為公開。7陽:表麵上。身:指遊說者自身。8陰:暗地裏。


    夫事以密成,語以泄敗。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語及其所匿之事1,如是者身危。貴人有過端2,而說者明言善議以推其惡者3,則身危。周澤未渥也而語極知4,說行而有功則德亡5,說不行而有敗則見疑6,如是者身危。夫貴人得計而欲自以為功7,說者與知焉8,則身危。彼顯有所出事9,迺自以為也故10,說者與知焉,則身危。強之以其所必不為(11),止之以其所不能已者(12),身危。故曰:與之論大人(13),則以為間己(14);與之論細人(15),則以為粥權(16)。論其所愛,則以為借資(17);論其所憎,則以為嚐己(18)。徑省其辭(19),則不知而屈之(20);泛濫博文(21),則多而久之。順事陳意,則曰怯懦而不盡;慮事廣肆(22),則曰草野而倨侮(23)。此說之難,不可不知也。


    1及:到,至。引申為涉及、牽扯。匿:隱藏。2過端:過失,過錯。端,端倪,即剛剛有些跡象,而尚未昭著。按以下一段文字句序與今本《韓非子》有異。3善議:巧妙的議論。推:推導、推論。4周澤未渥:意謂交情還不夠深厚。周,親密。澤,恩澤,恩惠。渥,濃厚、深厚。語極知:把知心話盡其所有都說出來。極,窮盡。5德:功勞,功德。亡:通“忘”,忘記。6見疑:被懷疑。7得計:計謀可以實現。8與知:參予此事。9出事:做事。10也:疑當作“他”。蓋形近而誤。今諸本《韓非子》作“乃自以為他故。”他故,別的事情。(11)強(qiǎng,搶):勉強。(12)已:停止。(13)大人:達官貴族。此指在任重臣。(14)間已:離間君主與大臣的關係。(15)細人:地位低下的人。(16)粥(yu,育)權:賣弄權勢。粥,通“鬻”,賣。(17)借資:借助別人的力量,以為己助。(18)嚐己:試探自己含怒的深淺。嚐,試探。(19)徑省其辭:說話簡略,直接了當。徑省,簡略。(20)知:通“智”,智慧。屈之:使他遭受委屈。(21)泛濫:水勢漫溢橫流。比喻誇誇其談,沒有邊際。博文:追求浮華之辭。(22)廣(kuàng,曠)肆:謂謀慮遠而放縱無所收束。廣,通;“曠”,遠也。肆,放縱。(23)草野:鄙陋粗俗。倨侮:倨傲侮慢。


    凡說之務1,在知飾所說之所敬2,而滅其所醜3。彼自知其計4,則毋以其失窮之5;自勇其斷,則毋以其敵怒之;自多其力6,則毋以其難概之7。規異事與同計8,譽異人與同行者9,則以飾之無傷也10。有與同失者,則明飾其無失也。大忠無所拂悟(11),辭言無所擊排(12),迺後申其辯知焉(13)。此所以親近不疑,知盡之難也。得曠日彌久(14),而周澤既渥,深計而不疑,交爭而不罪,迺明計利害以致其功(15),直指事非以飾其身(16),以此相持(17),此說之成也。


    1務:要旨。2飾:粉飾,美化。3滅:遮掩、掩蓋。4自知:自己認為高明。知,通“智”。5窮之:指使君主困窘、難堪。6多:推崇,讚美。7概之:壓抑、限製他。概,古代量穀物時,用以刮平鬥斛的器具。《管子·樞言篇》“釜鼓滿,則人概之”。此是引申義。8異事:他事,另一件事。同計:與君主謀劃相同。這一句的意思是說謀劃另一件事與君主計策相同,謀劃他事等於謀劃此事,可以不犯揚己之嫌,不掠君主之美。9這一句的意思是說另一個人與君主同德行,稱讚那個人等於稱讚君主,可以不露阿諛君主之跡。10無傷:沒有害處。(11)拂悟:違逆,抵觸。悟,通“牾”。(12)擊排:攻擊,排斥。(13)申:同“伸”。舒展,伸直。引申為施展。(14)曠日彌久:猶今語“曠日持久”,即多費時日,拖得很久。曠,荒廢,費。彌久,很久。(15)明計:明白權衡剖析。致:達,得到。(16)直指:直陳,講話無顧慮。飾其身:正其身。飾,修治,整治。(17)相持:指君信臣,臣忠君。


    伊尹為庖1,百裏奚為虜2,皆所由幹其上也3。故此二子者,皆聖人也,猶不能無役身而涉世如此其汙也4,則非能仕之所設也5。


    1伊尹為庖的故事見《韓非子·難言》,說他為了遊說商湯,“身執鼎俎為庖宰,昵近習親,而湯乃僅知其賢而用之”。《墨子·尚賢中篇》也提到這個故事,說伊尹是“有莘氏女之私臣,親為庖人,湯得之,舉以為相”。《史記》卷三《殷本紀》則謂伊尹想求得商湯的任用而無由,於是就做了隨同有莘氏女出嫁的“媵臣”。說他親“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於王道”。2虜:奴隸。百裏奚為虜的故事,《韓非子·難言》,又《難一》、《難二》,均及之,但語焉不詳。《史記》卷五《秦本紀》說他原為虞國人,晉獻公滅虞以後,他被俘虜,做了秦穆公夫人即晉公子夷吾的姐姐的陪嫁臣到了秦國,後亡秦走宛,被楚國人捉住。秦穆公知其賢,便用五張黑公羊皮把他贖回來,與語國事三日,秦穆公大悅,於是“授之國政”。卷之十九《晉世家》亦略及其事。3由:經由,經此。幹:求取。上:君主。4役身:自身做賤役。涉世:涉足社會。5非能仕之所設也:當依《韓非子》作“非能仕之所恥”。能仕,智能之士。仕,通“士”。


    宋有富人,天雨牆壞。其子曰:“不築且有盜”,其鄰人之父亦雲1,暮而果大亡其財2,其家甚知其子而疑鄰人之父3。昔者鄭武公欲伐胡,迺以其子妻之4。因問群臣曰:“吾欲用兵,誰可伐者?”關其思曰:“胡可伐。”迺戮關其思,曰:“胡,兄弟之國也5,子言伐之,何也?”胡君聞之,以鄭為親己而不備鄭。鄭人襲胡,取之。此二說者,其知皆當矣,然而甚者為戮6,薄者見疑7。非知之難也,處之則難矣。


    1父:老者,老人。亡:丟失、被竊。3知其子:以其子為智。4子:指女兒。古代男、女都稱子。妻之:嫁給胡君為妻。5兄弟之國:親戚的通稱。春秋戰國時,兩國雖非同姓,但有婚姻關係也叫“兄弟之國”。6甚者:重的。7薄者:輕的。以上兩句謂,言重則被殺,言輕則見疑。按此段文字與諸本《韓非子》多有不同。


    昔者彌子瑕見愛於君。衛國之法,竊駕君車者罪至刖1。既而彌子之母病,人聞,往夜告之,彌子矯駕君車而出2。君聞之而賢之曰:“孝哉,為母之故而犯刖罪!”與君遊果園,彌子食桃而甘3,不盡而奉君。君曰:“愛我哉,忘其口而念我!”及彌子色衰而愛弛4,得罪於君。君曰:“是嚐矯駕吾車,又嚐食我以其餘桃5。”故彌子之行未變於初也,前見賢而後獲罪者,受憎之至變也6。故有愛於主,則知當而加親;見憎於主,則罪當而加疏。故諫說之士不可不察愛憎之主而後說之矣。


    1刖:斷足酷刑。2矯:擅稱君命。3甘:感到甜美。4弛:鬆緩,鬆懈。這裏有疏淡、減退的意思。5食:給吃。餘桃:咬剩下的桃子。6至變:最大的改變。至,最、極。


    夫龍之為蟲也1,可擾狎而騎也2。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人有嬰之3,則必殺人,人主亦有逆鱗,說之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4。


    1龍之為蟲:古人認為龍屬蟲類。2擾狎:馴熟。擾,馴養。狎,親近,戲弄。3嬰:碰,觸犯。4幾:近,近於善諫。


    人或傳其書至秦1。秦王見《孤憤》、《五蠹》之書,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2,死不恨矣3!”李斯曰:“此韓非之所著書也。”秦因急攻韓。韓王始不用非,及急,迺遣非使秦。秦王驚之,未信用。李斯、姚賈害之4,毀之曰:“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王欲並諸侯5,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遺患也,不如以過法誅之6。”秦王以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遺非藥7,使自殺。韓非欲自陳8,不得見。秦王後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申子、韓子皆著書,傳於後世,學者多有。餘獨悲韓子為《說難》而不能自脫耳。


    1或:有的。2遊:結交,交往。3恨:遺憾。4害:嫉妒。5並:吞並、兼並。6過法誅之:加以罪名,依法處死他。過,硬加罪過。7遺:送給。8自陳:當麵剖白。


    太史公曰:老子所貴道,虛無1,因應變化於無為,故著書辭稱微妙難識。莊子散道德2,放論3,要亦歸之自然。申子卑卑4,施之於名實。韓子引繩墨5,切事情,明是非,其極慘礉少恩6。皆原於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


    1虛無:指道的本體無所不在,而又無形可見。2散:散布,這裏有推演、宣演的意思。3放論:猶“放言”,即縱意隨心地發表議論,不受約束。4卑卑:勤奮自勉。5繩墨:木工用以正曲直的墨線。引申為規範,法製。6慘礉(hé,核):慘酷苛刻。礉,核實。引申為苛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記白話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司馬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司馬遷並收藏史記白話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