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才的悲情故事在上馬村不是秘密。
張小姐是大前年災荒跟著父母兄弟從外地過來的,家裏條件也還可以,有一個婆子一個老仆伺候,到了鎮上就租了一套房子。不想剛安置下來,張老爺突發急病,請醫問藥一年多,存銀用盡之時,張老爺撒手離去,留下孤兒寡母三人加兩個老仆。
先是逃荒,接著是父親生病,蹉跎至今,張小姐已經滿過十六。
張少爺年方六歲,尚未啟蒙。
眼看著房租也該交了,這左手右手都要用錢,張母就放出風聲,要為女兒說親。
張小姐花容月貌,能寫會畫,媒人蜂擁而上,但是無不掃興而歸。原來張母挑女婿的條件是:一、不做妾。二、二十歲以下,知書識禮,相貌端正。三、彩禮一百兩銀子。
鎮上符合條件的人家有,舍得出一百兩銀子的無。
畢竟荒年彩禮的行情就是縣裏十來兩,鎮上七八兩,鄉下四五兩。又畢竟有錢人家都講究門當戶對強強聯合。
這張小姐半年也沒說上親,家裏捉襟見肘,隻好把兩個老仆都發賣了。為了生存,張小姐免不了拋頭露麵去成衣店接些繡活。
這日可巧就遇到了從書肆抄書出來的上馬村王秀才。二九年華的王秀才取得功名不到一年,雖然衣著樸素,卻正是風華正茂時候。
看慣了村姑鄉婦的王秀才看到弱柳扶風卻自強自立的張小姐,立即就失了神。
張小姐看到豐神俊朗的王秀才也是紅著臉忍不住多看兩眼。
接下來,王秀才隔三差五就等在成衣店前,等著張小姐出來時假裝偶遇。一來而去,兩個年輕人就眉來眼去,私相傳授,王秀才送了張小姐一枝銀釵,張小姐送了王秀才一個荷包,一個非卿不娶,一個非君不嫁。
家境清貧的王秀才讓張小姐等他,他去湊彩禮。王秀才父親早逝,和父親那邊的親戚基本斷了往來。孤兒寡母相依為命,不是村裏最窮的,但肯定是不富裕的。
王秀才回家說了張小姐,秀才娘也高興,回了趟娘家籌款,可惜娘家親戚也都不是富裕的,一圈下來,借到了十多兩銀子,這還是別人看在秀才的麵子上才肯出借的。
王秀才又去找同窗,同窗有心幫他,卻都是在家裏作不了主的,幾個同窗處湊得十四兩,加上自家存銀,共湊得了四十八兩。
王秀才如同熱鍋上的螞蟻焦慮不已,既愁籌不到足額的彩禮,又擔心張小姐被別人娶了去。秀才娘卻不過兒子的纏磨,覥著臉去了張家,替兒子提親。
張母也是愛女之人,就放寬了條件,說彩禮可降到六十兩,但王秀才以後不得納妾。兩個年輕人看到了希望,王秀才拚命抄書,張小姐拚命刺繡,就為了早點攢夠這剩下的銀子,終成眷屬。
可巧這時鎮上來了一個帶兒子出來見識大好河山的李姓行商,那李公子在成衣店一看到張小姐,馬上就讓父親托人去提親。
李家做著幾個縣城的布匹生意,在府城有著幾進的大房子。李公子雖然不是秀才,但也長得清秀端正,說話也是溫文爾雅,妥妥的一個富二代。
行商見說親路上高不成低不就的小兒子終於開竅,有了喜歡的女子,立即就派人打聽張小姐的情況。
一個花容月貌的小家碧玉,家境雖然不好,但也識文斷字,知書識禮,家餘一母一弟,人際關係單純。行商甚是滿意,隨即請媒人上門,承諾給一百兩彩禮,說張小姐嫁過去,就是正頭娘子,過的就是錦衣玉食的生活。
張母聽後,心裏自然是萬萬分的肯了。甚至暗暗慶幸王秀才沒籌夠彩禮錢,不然這有錢的親家從哪裏去尋。
送別媒人,張母回到內室,找到女兒,先眼淚婆娑地說了家裏困境,又提到上門提親的商人,著重提到那商人之子如何誠心求娶以及錦衣玉食的承諾和豐厚彩禮。末了丟下一句:“女兒,為娘知道你心儀王秀才,但為娘更希望你過上好日子,你且好好想想吧。”
張小姐流了一夜的淚,想著王秀才家和商人家這天壤之別的兩個家境,想著府城富太太和鄉下農婦生活的差別,想著毫無掙錢能力的寡母幼弟,張小姐做出了取舍。
原本以為這取舍很難,結果一夜就想通了,張小姐甚至舒出了一口氣。
她嫁給王秀才,娘家的困境隻能暫時解決,她嫁給了李公子,娘家的困境就完全解決。現在唯一擔心的就是這李公子是否粗鄙醜陋,若真的是歪瓜裂棗,張小姐還是不肯的。
於是張小姐提出,要看一眼李公子再做決定。下午,李家父子如約而至,一起來的小廝首先遞上兩盒府城帶來的糕點,又奉上兩匹錦緞一個錦盒,張母笑得合不攏嘴。
張小姐倒不看禮物,隻觀那林公子,銀冠錦袍,進退有度,談吐有禮,風度翩翩,端的是一個如意郎君。
張小姐毫無遺憾了。
回到屋裏,張小姐打開錦盒,裏麵躺著一支價值不菲的玉簪,張小姐這下是十二分滿意了。
唯一擔憂的是,怎麽和王秀才分手?
張小姐是快刀斬亂麻的性格,這不,想了半宿,起來點燈,提筆寫下十四個字:還君明珠雙淚垂,從此蕭郎是路人。將紙條裝進信封,又把王秀才送的銀釵用個盒子裝好。天大明後,請張母送到書肆,囑掌櫃交給王秀才。
王秀才下午得到掌櫃轉交的信和盒子,滿心歡喜打開,卻是前一盆冷水澆下來,後一盆冰塊澆下來,當即就凍在了原地。
要說張小姐呢,分手就分手吧,直說別人的條件更好我選擇了別人,這王秀才痛一下就接受了,偏偏她不,她要裝著肝腸寸斷的樣子,垂著淚還上當初的定情信物,還要滿心不舍地說:一入侯門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呸!多麽的無助無奈啊。
王秀才萬念俱灰,回到家就成了行屍走肉。
張小姐是大前年災荒跟著父母兄弟從外地過來的,家裏條件也還可以,有一個婆子一個老仆伺候,到了鎮上就租了一套房子。不想剛安置下來,張老爺突發急病,請醫問藥一年多,存銀用盡之時,張老爺撒手離去,留下孤兒寡母三人加兩個老仆。
先是逃荒,接著是父親生病,蹉跎至今,張小姐已經滿過十六。
張少爺年方六歲,尚未啟蒙。
眼看著房租也該交了,這左手右手都要用錢,張母就放出風聲,要為女兒說親。
張小姐花容月貌,能寫會畫,媒人蜂擁而上,但是無不掃興而歸。原來張母挑女婿的條件是:一、不做妾。二、二十歲以下,知書識禮,相貌端正。三、彩禮一百兩銀子。
鎮上符合條件的人家有,舍得出一百兩銀子的無。
畢竟荒年彩禮的行情就是縣裏十來兩,鎮上七八兩,鄉下四五兩。又畢竟有錢人家都講究門當戶對強強聯合。
這張小姐半年也沒說上親,家裏捉襟見肘,隻好把兩個老仆都發賣了。為了生存,張小姐免不了拋頭露麵去成衣店接些繡活。
這日可巧就遇到了從書肆抄書出來的上馬村王秀才。二九年華的王秀才取得功名不到一年,雖然衣著樸素,卻正是風華正茂時候。
看慣了村姑鄉婦的王秀才看到弱柳扶風卻自強自立的張小姐,立即就失了神。
張小姐看到豐神俊朗的王秀才也是紅著臉忍不住多看兩眼。
接下來,王秀才隔三差五就等在成衣店前,等著張小姐出來時假裝偶遇。一來而去,兩個年輕人就眉來眼去,私相傳授,王秀才送了張小姐一枝銀釵,張小姐送了王秀才一個荷包,一個非卿不娶,一個非君不嫁。
家境清貧的王秀才讓張小姐等他,他去湊彩禮。王秀才父親早逝,和父親那邊的親戚基本斷了往來。孤兒寡母相依為命,不是村裏最窮的,但肯定是不富裕的。
王秀才回家說了張小姐,秀才娘也高興,回了趟娘家籌款,可惜娘家親戚也都不是富裕的,一圈下來,借到了十多兩銀子,這還是別人看在秀才的麵子上才肯出借的。
王秀才又去找同窗,同窗有心幫他,卻都是在家裏作不了主的,幾個同窗處湊得十四兩,加上自家存銀,共湊得了四十八兩。
王秀才如同熱鍋上的螞蟻焦慮不已,既愁籌不到足額的彩禮,又擔心張小姐被別人娶了去。秀才娘卻不過兒子的纏磨,覥著臉去了張家,替兒子提親。
張母也是愛女之人,就放寬了條件,說彩禮可降到六十兩,但王秀才以後不得納妾。兩個年輕人看到了希望,王秀才拚命抄書,張小姐拚命刺繡,就為了早點攢夠這剩下的銀子,終成眷屬。
可巧這時鎮上來了一個帶兒子出來見識大好河山的李姓行商,那李公子在成衣店一看到張小姐,馬上就讓父親托人去提親。
李家做著幾個縣城的布匹生意,在府城有著幾進的大房子。李公子雖然不是秀才,但也長得清秀端正,說話也是溫文爾雅,妥妥的一個富二代。
行商見說親路上高不成低不就的小兒子終於開竅,有了喜歡的女子,立即就派人打聽張小姐的情況。
一個花容月貌的小家碧玉,家境雖然不好,但也識文斷字,知書識禮,家餘一母一弟,人際關係單純。行商甚是滿意,隨即請媒人上門,承諾給一百兩彩禮,說張小姐嫁過去,就是正頭娘子,過的就是錦衣玉食的生活。
張母聽後,心裏自然是萬萬分的肯了。甚至暗暗慶幸王秀才沒籌夠彩禮錢,不然這有錢的親家從哪裏去尋。
送別媒人,張母回到內室,找到女兒,先眼淚婆娑地說了家裏困境,又提到上門提親的商人,著重提到那商人之子如何誠心求娶以及錦衣玉食的承諾和豐厚彩禮。末了丟下一句:“女兒,為娘知道你心儀王秀才,但為娘更希望你過上好日子,你且好好想想吧。”
張小姐流了一夜的淚,想著王秀才家和商人家這天壤之別的兩個家境,想著府城富太太和鄉下農婦生活的差別,想著毫無掙錢能力的寡母幼弟,張小姐做出了取舍。
原本以為這取舍很難,結果一夜就想通了,張小姐甚至舒出了一口氣。
她嫁給王秀才,娘家的困境隻能暫時解決,她嫁給了李公子,娘家的困境就完全解決。現在唯一擔心的就是這李公子是否粗鄙醜陋,若真的是歪瓜裂棗,張小姐還是不肯的。
於是張小姐提出,要看一眼李公子再做決定。下午,李家父子如約而至,一起來的小廝首先遞上兩盒府城帶來的糕點,又奉上兩匹錦緞一個錦盒,張母笑得合不攏嘴。
張小姐倒不看禮物,隻觀那林公子,銀冠錦袍,進退有度,談吐有禮,風度翩翩,端的是一個如意郎君。
張小姐毫無遺憾了。
回到屋裏,張小姐打開錦盒,裏麵躺著一支價值不菲的玉簪,張小姐這下是十二分滿意了。
唯一擔憂的是,怎麽和王秀才分手?
張小姐是快刀斬亂麻的性格,這不,想了半宿,起來點燈,提筆寫下十四個字:還君明珠雙淚垂,從此蕭郎是路人。將紙條裝進信封,又把王秀才送的銀釵用個盒子裝好。天大明後,請張母送到書肆,囑掌櫃交給王秀才。
王秀才下午得到掌櫃轉交的信和盒子,滿心歡喜打開,卻是前一盆冷水澆下來,後一盆冰塊澆下來,當即就凍在了原地。
要說張小姐呢,分手就分手吧,直說別人的條件更好我選擇了別人,這王秀才痛一下就接受了,偏偏她不,她要裝著肝腸寸斷的樣子,垂著淚還上當初的定情信物,還要滿心不舍地說:一入侯門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呸!多麽的無助無奈啊。
王秀才萬念俱灰,回到家就成了行屍走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