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中才存在的托日金烏?這……怎麽可能!”
周長生頓時大驚失色。
於此方世界,周長生並未聽過金烏托日之說。
但在那位現代老教授的記憶中,於那遙遠現代,卻有“金烏馱日”的上古傳說。
傳說東海有神樹,葉如桑,樹長二千丈,大二千餘圍,樹兩兩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故名——扶桑!
傳說,扶桑樹高萬丈,樹顛有天雞棲息,築巢於上。雞生雙足,每日一隻天雞騰空而起,是為“日出”,及至天雞落下歸巢,是為“日落”。
因天雞有十隻,循環騰空複而落下,故而天有十日,卻從未十日當空過,而是十日輪值,循環往複,永無盡頭。
但此乃現代傳說,於這大秦之世,焉能出現?
可眼前這一幕,卻果真是金烏托日而起,托日而落,這又如何解釋?
“永夜之前,秦王‘祖’橫掃六合八荒,一統天下,結束春秋戰國五百年亂世,稱‘皇帝’。”
似知曉周長生心中所想,那黑服儒袍的老者,負手望向遠方徐徐落日,忍不住感慨而道:
“秦王‘祖’年幼之時,為趙國質子,親眼目睹趙人奉天尊神各種亂象。又眼見那趙王,每逢家國大事,竟不思重用賢臣,反而聽信小人讒言,事事祭天以祈福,動輒人頭滾滾,百姓荼毒。少年‘祖’自是對神靈心生厭惡。”
“不久後,秦趙交惡,趙王於神廟祭天問卦,卦象顯示殺‘祖’可絕後患,趙王遂對‘祖’心生殺機。”
“有衛國大商人呂刻舟,覺‘祖’有大誌,便以奇貨可居為由,以一半家產收買趙王近臣,‘祖’這才得以逃出趙國。”
“而後幾年,‘祖’一路被趙王追殺,輾轉於列國之間,眼見諸王竟和趙王如出一轍,皆是尊天奉神,以至於大興土木,民不聊生,‘祖’對神靈越發厭惡。”
說到這裏,老人不禁再次感慨而道,“曆經艱辛,‘祖’終歸於大秦,眼見大秦雖貧瘠,卻民風彪悍,人人皆尊秦王而不尊神靈,各地皆是生機勃勃,‘祖’不禁為之一振,越發堅定‘人間無神’之決心。”
頓了頓,老人眼中不禁滿是嘲諷,“於那列國而言,秦國不過是蠻夷,番外之邦,天下讀書人皆匯聚於齊,匯聚於稷下學宮,卻無任何讀書人願意赴秦為官。”
“卻無人知曉,也正是因為老秦人不尊神,不奉天,隻務實,於那亂世貧困之中掙紮,這才得以團結在一起,為日後秦國一統天下而奠下基礎。”
“‘祖’入鹹陽,封為太子,待到先王薨,‘祖’以弱冠之軀登基為王,立刻拜呂刻舟為相國,稱‘相父’。”
“秦祖王的近臣和親信、家眷,皆認為呂刻舟居心不良,乃是狼子野心,勸說秦祖王殺呂刻舟以絕後患,秦祖王不從,反而越發信任呂刻舟。”
這!
聽到此處,周長生雖默然不語,心中卻不禁掀起驚濤駭浪。
夫子如今口中所言,不就是自己在夢中五百年內,前一百年的遭遇?
“難道於那夢境之中,我曆經的乃是呂刻舟的人生經曆?可嫣兒亦在其中,這又如何解釋?”
周長生越覺事情撲朔迷離,夢境現世交錯變幻,真假交織混雜,根本無從分辨。
老人並知曉周長生心中所想,亦或是知曉而未在意,老人頓了頓,複而再道:
“這呂刻舟雖是衛國商賈出身,卻精通諸子百家,無一不精,無一不曉,堪稱全才。”
“但此人卻誌不再修行,而在於匡扶天下,他被秦祖王所信仰而依賴,頓時放開手腳,不但於大秦境內大肆滅神毀廟,更是匯聚秦地所有邪神道士於鹹陽,以邪術竹簡為燃料,一把大火以燒之。”
“至此大秦再無神學存在之土壤,呂刻舟以軍功調動百姓奮發殺敵之心,以商賈手段富國,以兵家練兵卒,以法家為國策,更是以儒家而懷柔,並以墨家之術修築城池……諸子百家凡其種種,但凡於國於民有利,呂刻舟來者不拒,故而被後人稱之為——雜家之祖。”
原來如此!
周長生點點頭,忍不住問道,“夫子,不知這位呂相國,最終命運如何?”
言罷,周長生心中忐忑,既希望接下來夫子所言,和他夢境中一致,卻亦不希望一致。
“呂刻舟是為大秦一代賢相,為秦祖王一統天下奠定基礎,亦是他提議秦祖王稱‘皇帝’,是名‘始皇帝’。”
“也是呂刻舟提議,讓始皇帝於那泰山封禪,卻不祭天,而是冊封殷商紂王為——天地之間最後一位人王。”
言至此處,老人不禁歎道,“此事惹怒上天,天穹撕裂,仙人降臨,以天火罰秦,隕石落於東郡,赤地千裏,百姓死亡無數。”
“始皇帝勃然大怒,欲伐天,卻被呂刻舟以‘時機未到,伐天必亡族’而拒。”
“呂刻舟自述自己一生僅有小小功德六十四,卻有大錯三千,於泰山之巔自刎而死,名為以謝天下,實則是為了平息仙人怒火,避免大秦傾覆。”
事情的真相,竟是……如斯?
周長生仍是默然不語,心中卻忽悠莫名怒火衝霄而起,雙目亦是一片赤紅,拳頭攥緊。
“此事的確憋屈,想那始皇帝雄才大略,乃是自開天辟地第一位皇帝,如此羞辱,他豈能忍?”
“始皇帝默然不語,冷眼看著仙人離去,從未說過尊天奉神之言,那不過是仙人以為立威成功的臆想罷了。”
“及至仙人歸去,始皇帝這才發現,呂刻舟早就預料有此一日,以為始皇帝留下伐天三策。”
“始皇帝遵循呂刻舟之言,開科舉以招納天下才俊,但這科舉卻並非隻考儒家,而是諸子百家皆考。”
“靠此科舉為憑,不過數年之間,始皇帝明麵上並未繼續毀神廟,暗中卻匯聚諸子百家才俊,群策群力,最終定下‘金人伐天’之策。”
說到這裏,老人忽然失笑道,“唉,這人老了,便是話太多,你這鄉野小娃娃啥也不懂,從未踏出過馬家村方圓十裏,老夫於你說這些,豈不是對牛彈琴,癡人說夢?”
“夫子所言甚是,弟子愚鈍,對於您剛才所言,並不是太懂。”周長生趕緊拜道。
周長生自然明白,夫子並未將祖龍舊事說完,留有懸念。但他亦知此事不能多問。
否則,一旦讓夫子知曉,他這區區鄉村瞎眼小子,竟於夢中五百年,曆經呂刻舟的前半生,以及人族永夜的三百年,夫子定會心生疑慮,此為不妙。
“弟子?”
老人微微失神,不禁愕然望向眼前的瞎眼少年,似在沉思,片刻之後,這才笑道,“原來是長生,抱歉,老夫今日修書許久,以至於心不在焉,竟一時間未將你認出。”
周長生青澀一笑,也不在意,卻有些狐疑,隻覺今日的夫子,和平日夫子截然不同,竟似判若兩人,極為蹊蹺。
不過透過小黑石的氣息,周長生卻能肯定,眼前此人就是夫子無疑,而絕非別人奪舍。
好在周長生這怪異之感並未存在多久,當老人恢複“清醒”之後,整個人氣質大變,再次恢複到周長生印象中的那個夫子形象。
“長生,始皇帝不願尊天奉神,雖曾鑄十二金人伐天,卻最終失敗,以至於太陽消失,永夜降臨,天地間飛雪凜冬三百年。”
夫子撚了撚白須,衣衫烈烈,感慨而道,“雖萬民齊心,皆不怪責始皇帝,但始皇帝終是心中難安。”
“卻不曾想,這呂刻舟亦是奇才,竟早就預料到今日,並創下‘金烏托日’的奇思妙想。”
夫子越發感慨,目帶敬佩,“此法以上古神話為憑,待到永夜降臨之後,天地大變之際,采集天地間應運而生的各種天材地寶,尋合適飛禽喂之,如此天長日久,自能催生出類似神話中的‘金烏’,雖不如真正金烏,卻亦非尋找妖魔所能比擬。”
竟是如此?
周長生頓覺好奇,忍不住壯膽問道,“夫子,那這金烏後輩所托之物,莫非也並非太陽,而是——炎火石?”
“孺子可教也!”夫子聞言一愣,忍不住高看了周長生幾分,猶豫了一下,這才複而解釋道,“不過那並非尋常炎陽石,而是祖龍隕落之後,萬裏龍身墜落的一片龍鱗。”
祖龍?
強忍心中狂跳,周長生盡量讓自己平靜,試探而道,“夫子,祖龍是何物?”
“祖龍便是始皇帝。”夫子並未留意少年異樣,語帶悲傷,“祖龍鑄十二金人伐天失敗,仙人震怒,將始皇帝幻化為黑龍,腳踏龍首以遊九州,以此來威懾天下萬民。”
“六國無不畏懼,作壁上觀。然老秦人卻無所畏懼,皆不願臣服於天,更不願看到始皇帝因他們而被仙人所迫,紛紛自刎。百萬老秦人自此絕滅。”
“卻無人想到,始皇帝因此而得道,匯聚百萬老秦人信仰之力,此信仰非香火,亦非殷商紂王的人王之力,而是一種玄之又玄,無人能理解的力量。”
“憑此力量,祖龍化身萬裏神龍,誅仙人,複而殺上九天,再行伐天之舉。一時間仙屍如雨,從九霄不停墜落。”
“隻可惜,人力終有久窮時,最終祖龍力竭重傷,不得不自爆而殺盡群仙,並以龍屍封印天門,隔絕仙凡,為我人族迎來三百年苟延殘喘之生機。”
頓了頓,夫子語氣越發悲傷,“其實於這人間而言,自祖龍隕落,太陽消失開始,人族就注定活不過三百年,妖魔亦會應運而生,奉天迎神,將人族殺盡,取而代之。”
“但呂刻舟早就預料到這一點,留下的三個錦囊妙計中的最後一個,便是讓祖龍犧牲自身,將龍軀自爆,分散於九州各地,以為養料,引導永夜時代的天地變故,讓此變故利於人族,而非利於妖魔。”
原來一切的一切,竟是如此?
周長生震撼莫名,亦是悲憤交加,感慨莫名。
雖然於這現世的曆史,和周長生夢中差異頗大,但祖龍不愧是天地之間第一位皇帝,的確是雄才大略,讓人敬佩。
“於那夢境之中,我為大秦相國,卻不能帶領大秦走向輝煌,反而伐天失敗而害死嫣兒,導致人族盡滅。”
“好在於這現世之中,呂刻舟為大秦定下三策,終究為人族迎來一線末日生機。”
“隻要我人族不滅,大秦不滅,伐天弑神,指日可待!”
周長生拳頭攥緊,咬牙切齒,忽覺一道目光似笑非笑,正饒有興趣地望向他。
周長生頓時大驚失色,慌忙恢複平靜,卻心知自身的異樣,決計逃不過夫子的法眼,不禁頭皮發麻,心中忐忑。
周長生頓時大驚失色。
於此方世界,周長生並未聽過金烏托日之說。
但在那位現代老教授的記憶中,於那遙遠現代,卻有“金烏馱日”的上古傳說。
傳說東海有神樹,葉如桑,樹長二千丈,大二千餘圍,樹兩兩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故名——扶桑!
傳說,扶桑樹高萬丈,樹顛有天雞棲息,築巢於上。雞生雙足,每日一隻天雞騰空而起,是為“日出”,及至天雞落下歸巢,是為“日落”。
因天雞有十隻,循環騰空複而落下,故而天有十日,卻從未十日當空過,而是十日輪值,循環往複,永無盡頭。
但此乃現代傳說,於這大秦之世,焉能出現?
可眼前這一幕,卻果真是金烏托日而起,托日而落,這又如何解釋?
“永夜之前,秦王‘祖’橫掃六合八荒,一統天下,結束春秋戰國五百年亂世,稱‘皇帝’。”
似知曉周長生心中所想,那黑服儒袍的老者,負手望向遠方徐徐落日,忍不住感慨而道:
“秦王‘祖’年幼之時,為趙國質子,親眼目睹趙人奉天尊神各種亂象。又眼見那趙王,每逢家國大事,竟不思重用賢臣,反而聽信小人讒言,事事祭天以祈福,動輒人頭滾滾,百姓荼毒。少年‘祖’自是對神靈心生厭惡。”
“不久後,秦趙交惡,趙王於神廟祭天問卦,卦象顯示殺‘祖’可絕後患,趙王遂對‘祖’心生殺機。”
“有衛國大商人呂刻舟,覺‘祖’有大誌,便以奇貨可居為由,以一半家產收買趙王近臣,‘祖’這才得以逃出趙國。”
“而後幾年,‘祖’一路被趙王追殺,輾轉於列國之間,眼見諸王竟和趙王如出一轍,皆是尊天奉神,以至於大興土木,民不聊生,‘祖’對神靈越發厭惡。”
說到這裏,老人不禁再次感慨而道,“曆經艱辛,‘祖’終歸於大秦,眼見大秦雖貧瘠,卻民風彪悍,人人皆尊秦王而不尊神靈,各地皆是生機勃勃,‘祖’不禁為之一振,越發堅定‘人間無神’之決心。”
頓了頓,老人眼中不禁滿是嘲諷,“於那列國而言,秦國不過是蠻夷,番外之邦,天下讀書人皆匯聚於齊,匯聚於稷下學宮,卻無任何讀書人願意赴秦為官。”
“卻無人知曉,也正是因為老秦人不尊神,不奉天,隻務實,於那亂世貧困之中掙紮,這才得以團結在一起,為日後秦國一統天下而奠下基礎。”
“‘祖’入鹹陽,封為太子,待到先王薨,‘祖’以弱冠之軀登基為王,立刻拜呂刻舟為相國,稱‘相父’。”
“秦祖王的近臣和親信、家眷,皆認為呂刻舟居心不良,乃是狼子野心,勸說秦祖王殺呂刻舟以絕後患,秦祖王不從,反而越發信任呂刻舟。”
這!
聽到此處,周長生雖默然不語,心中卻不禁掀起驚濤駭浪。
夫子如今口中所言,不就是自己在夢中五百年內,前一百年的遭遇?
“難道於那夢境之中,我曆經的乃是呂刻舟的人生經曆?可嫣兒亦在其中,這又如何解釋?”
周長生越覺事情撲朔迷離,夢境現世交錯變幻,真假交織混雜,根本無從分辨。
老人並知曉周長生心中所想,亦或是知曉而未在意,老人頓了頓,複而再道:
“這呂刻舟雖是衛國商賈出身,卻精通諸子百家,無一不精,無一不曉,堪稱全才。”
“但此人卻誌不再修行,而在於匡扶天下,他被秦祖王所信仰而依賴,頓時放開手腳,不但於大秦境內大肆滅神毀廟,更是匯聚秦地所有邪神道士於鹹陽,以邪術竹簡為燃料,一把大火以燒之。”
“至此大秦再無神學存在之土壤,呂刻舟以軍功調動百姓奮發殺敵之心,以商賈手段富國,以兵家練兵卒,以法家為國策,更是以儒家而懷柔,並以墨家之術修築城池……諸子百家凡其種種,但凡於國於民有利,呂刻舟來者不拒,故而被後人稱之為——雜家之祖。”
原來如此!
周長生點點頭,忍不住問道,“夫子,不知這位呂相國,最終命運如何?”
言罷,周長生心中忐忑,既希望接下來夫子所言,和他夢境中一致,卻亦不希望一致。
“呂刻舟是為大秦一代賢相,為秦祖王一統天下奠定基礎,亦是他提議秦祖王稱‘皇帝’,是名‘始皇帝’。”
“也是呂刻舟提議,讓始皇帝於那泰山封禪,卻不祭天,而是冊封殷商紂王為——天地之間最後一位人王。”
言至此處,老人不禁歎道,“此事惹怒上天,天穹撕裂,仙人降臨,以天火罰秦,隕石落於東郡,赤地千裏,百姓死亡無數。”
“始皇帝勃然大怒,欲伐天,卻被呂刻舟以‘時機未到,伐天必亡族’而拒。”
“呂刻舟自述自己一生僅有小小功德六十四,卻有大錯三千,於泰山之巔自刎而死,名為以謝天下,實則是為了平息仙人怒火,避免大秦傾覆。”
事情的真相,竟是……如斯?
周長生仍是默然不語,心中卻忽悠莫名怒火衝霄而起,雙目亦是一片赤紅,拳頭攥緊。
“此事的確憋屈,想那始皇帝雄才大略,乃是自開天辟地第一位皇帝,如此羞辱,他豈能忍?”
“始皇帝默然不語,冷眼看著仙人離去,從未說過尊天奉神之言,那不過是仙人以為立威成功的臆想罷了。”
“及至仙人歸去,始皇帝這才發現,呂刻舟早就預料有此一日,以為始皇帝留下伐天三策。”
“始皇帝遵循呂刻舟之言,開科舉以招納天下才俊,但這科舉卻並非隻考儒家,而是諸子百家皆考。”
“靠此科舉為憑,不過數年之間,始皇帝明麵上並未繼續毀神廟,暗中卻匯聚諸子百家才俊,群策群力,最終定下‘金人伐天’之策。”
說到這裏,老人忽然失笑道,“唉,這人老了,便是話太多,你這鄉野小娃娃啥也不懂,從未踏出過馬家村方圓十裏,老夫於你說這些,豈不是對牛彈琴,癡人說夢?”
“夫子所言甚是,弟子愚鈍,對於您剛才所言,並不是太懂。”周長生趕緊拜道。
周長生自然明白,夫子並未將祖龍舊事說完,留有懸念。但他亦知此事不能多問。
否則,一旦讓夫子知曉,他這區區鄉村瞎眼小子,竟於夢中五百年,曆經呂刻舟的前半生,以及人族永夜的三百年,夫子定會心生疑慮,此為不妙。
“弟子?”
老人微微失神,不禁愕然望向眼前的瞎眼少年,似在沉思,片刻之後,這才笑道,“原來是長生,抱歉,老夫今日修書許久,以至於心不在焉,竟一時間未將你認出。”
周長生青澀一笑,也不在意,卻有些狐疑,隻覺今日的夫子,和平日夫子截然不同,竟似判若兩人,極為蹊蹺。
不過透過小黑石的氣息,周長生卻能肯定,眼前此人就是夫子無疑,而絕非別人奪舍。
好在周長生這怪異之感並未存在多久,當老人恢複“清醒”之後,整個人氣質大變,再次恢複到周長生印象中的那個夫子形象。
“長生,始皇帝不願尊天奉神,雖曾鑄十二金人伐天,卻最終失敗,以至於太陽消失,永夜降臨,天地間飛雪凜冬三百年。”
夫子撚了撚白須,衣衫烈烈,感慨而道,“雖萬民齊心,皆不怪責始皇帝,但始皇帝終是心中難安。”
“卻不曾想,這呂刻舟亦是奇才,竟早就預料到今日,並創下‘金烏托日’的奇思妙想。”
夫子越發感慨,目帶敬佩,“此法以上古神話為憑,待到永夜降臨之後,天地大變之際,采集天地間應運而生的各種天材地寶,尋合適飛禽喂之,如此天長日久,自能催生出類似神話中的‘金烏’,雖不如真正金烏,卻亦非尋找妖魔所能比擬。”
竟是如此?
周長生頓覺好奇,忍不住壯膽問道,“夫子,那這金烏後輩所托之物,莫非也並非太陽,而是——炎火石?”
“孺子可教也!”夫子聞言一愣,忍不住高看了周長生幾分,猶豫了一下,這才複而解釋道,“不過那並非尋常炎陽石,而是祖龍隕落之後,萬裏龍身墜落的一片龍鱗。”
祖龍?
強忍心中狂跳,周長生盡量讓自己平靜,試探而道,“夫子,祖龍是何物?”
“祖龍便是始皇帝。”夫子並未留意少年異樣,語帶悲傷,“祖龍鑄十二金人伐天失敗,仙人震怒,將始皇帝幻化為黑龍,腳踏龍首以遊九州,以此來威懾天下萬民。”
“六國無不畏懼,作壁上觀。然老秦人卻無所畏懼,皆不願臣服於天,更不願看到始皇帝因他們而被仙人所迫,紛紛自刎。百萬老秦人自此絕滅。”
“卻無人想到,始皇帝因此而得道,匯聚百萬老秦人信仰之力,此信仰非香火,亦非殷商紂王的人王之力,而是一種玄之又玄,無人能理解的力量。”
“憑此力量,祖龍化身萬裏神龍,誅仙人,複而殺上九天,再行伐天之舉。一時間仙屍如雨,從九霄不停墜落。”
“隻可惜,人力終有久窮時,最終祖龍力竭重傷,不得不自爆而殺盡群仙,並以龍屍封印天門,隔絕仙凡,為我人族迎來三百年苟延殘喘之生機。”
頓了頓,夫子語氣越發悲傷,“其實於這人間而言,自祖龍隕落,太陽消失開始,人族就注定活不過三百年,妖魔亦會應運而生,奉天迎神,將人族殺盡,取而代之。”
“但呂刻舟早就預料到這一點,留下的三個錦囊妙計中的最後一個,便是讓祖龍犧牲自身,將龍軀自爆,分散於九州各地,以為養料,引導永夜時代的天地變故,讓此變故利於人族,而非利於妖魔。”
原來一切的一切,竟是如此?
周長生震撼莫名,亦是悲憤交加,感慨莫名。
雖然於這現世的曆史,和周長生夢中差異頗大,但祖龍不愧是天地之間第一位皇帝,的確是雄才大略,讓人敬佩。
“於那夢境之中,我為大秦相國,卻不能帶領大秦走向輝煌,反而伐天失敗而害死嫣兒,導致人族盡滅。”
“好在於這現世之中,呂刻舟為大秦定下三策,終究為人族迎來一線末日生機。”
“隻要我人族不滅,大秦不滅,伐天弑神,指日可待!”
周長生拳頭攥緊,咬牙切齒,忽覺一道目光似笑非笑,正饒有興趣地望向他。
周長生頓時大驚失色,慌忙恢複平靜,卻心知自身的異樣,決計逃不過夫子的法眼,不禁頭皮發麻,心中忐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