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才設法探過春菱姑娘的口風,雖然不知長公主為何會突然改變主意,但長公主的態度很堅定,不是幾句哀求就能改變了。”馮老爺疲憊地說著,隨即對同樣聽傻眼的下人道:“把東西都扔了吧,你們若是要,就拿回來,另外把府裏的布置也都撤了,一絲紅的都不要留下。”
在下人離去後,馮老爺又道:“你且收拾一下心情,待會兒與我一起去趟柳府,把生辰帖還回來,以後咱們與柳府再無瓜葛。”
他不說還好,一說這話,馮夫人頓時垂下淚來,哽咽道:“這下臉麵可真是丟幹淨的,我們倒也罷了,大不了閉門不出,兒子可怎麽辦,他每日都要上朝,要去翰林院,還不得讓人笑話啊;早知道這樣,當初還不如不答應這門婚事。”
“現在說這些還有什麽用,別人要笑話也隻能讓他們笑話呢,你還能把他們的嘴給封上嗎?”馮老爺也是一肚子鬱悶,自然沒什麽好臉色,轉頭見馮夫人不停抹淚,又心有不忍,安慰道:“眼下就隻能盼著別人趕緊忘了這件事,以後再給兒子說門好親事。”
“也隻能這樣了。”馮夫人勉強點頭,抹了抹淚,她又有些幸災樂禍地道:“相比之下,柳家更慘一些,連著兩次被退婚,往後再想嫁人恐怕就難了,但凡有些門第,誰看得上這樣的女子。”
“是說呢,好歹是咱們去退親,也不至於太過沒麵子;再往好一點地方去想,長公主出爾反爾,又以勢壓人,強迫我們退親,到底是欠了咱們一個人情,以後兒子在朝堂上,她怎麽著也要照拂一二,否則可說不過去。”馮老爺也是一般的想法,若是他知道柳青鸞即將攀上東宮這根高枝,怕是話都要說不出來了。
“老爺說得是。”馮夫人點一點頭,心情好了一些,將東西收拾了一下,又拿了生辰貼,換了媒婆之後,就與馮老爺乘著馬車往柳府行去。
另一邊,春菱也回到了長公主府,眾人皆還在屋裏等著,她朝翊陽施了一施禮,恭敬地道:“啟稟公主,馮府已經同意退親,這會兒應該已經在去柳府的路上了。”
翊陽揮手示意春菱退到一邊,看向安然端坐在柳青鸞,一瞧見那張臉,剛剛消下去的火頓時又竄了上來,在胸口瘋狂地燃燒著,連續吸了幾口氣,才勉強抑住,冷冷道:“滿意了吧,太子在哪裏?”
柳青鸞知道翊陽的忍耐已經到了極限,當即起身微微一福,微笑道:“多謝長公主。”頓一頓,她又道:“青鸞剛才一直在苦苦思索,終於讓青鸞想起太子暫居之處,就在城南一間舊宅子裏。”說著,她一臉懊惱地道:“都怪青鸞,若是能夠早些想起來,長公主也不必等這麽久了,都怪青鸞這記性太差。”
柳青鸞並不怕翊陽耍花樣,沒有去馮家退婚,隻要太子一日在京城,她就一日牢牢握著對方的把柄,從某一方麵來說,簡直是予取予求。
聽到這話,翊陽差點一口氣沒喘上來,什麽叫得了便宜還賣乖,今兒個是見識了個夠,同時她對柳青鸞的警惕與忌憚也上升到了極點:心思縝密,做事沒有底線,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這個女人絕對不可以活在世上。
是的,翊陽在心裏對柳青鸞判了死罪,她已經決定,等將太子送回邊境後,就不惜一切代價,殺了柳青鸞,包括動用留雁樓的力量,絕不能讓她嫁給太子。
翊陽有一種感覺,若是放任柳青鸞嫁給太子,自己與太子的距離會越來越遠,甚至分道揚鑣,這是她絕不能接受的。
柳青鸞依舊是笑吟吟地站在那裏,並不知道翊陽已經給自己判了死刑,又或者……她預料到了……
從柳青鸞口中問出地址後,翊陽就與徐晉之登上了馬車,馬不停蹄地往城南行去,為了避人耳目,他們乘的是一輛普通馬車,並沒有任何長公主府的標記。
馬車駛出不久,翊陽就捂嘴劇烈的咳嗽起來,徐晉之見狀,趕緊取過一旁備用的披風覆在翊陽身上,同時示意春菱往炭盆裏加炭,好讓火燒得更旺一些,讓車裏更暖和一些,而事實上,車中已經很暖和了,春菱僅穿著薄薄的棉衣都雙頰通紅,隱隱有幾分汗意。
翊陽咳了很久才停下,待她拿下掩唇的帕子時,裏麵赫然有幾絲血跡,春菱見她咳血,頓時嚇得慌了神,急忙就要下車喊人去請大夫,被翊陽喊住,他們低調出門就是為了避人耳目,若是此刻去請大夫,萬一後者嘴不嚴,走漏了風聲,被有心人順藤摸瓜發現趙恪私自回京的事情,那可就麻煩了,盯著東宮之位的人可不在少數,就算被發現的機率隻有萬分之一的可能,她都不敢賭。
徐晉之仔細看過帕子,緊皺的眉頭鬆開了幾分,“應該不是咯血,而是公主咳嗽過多,傷了咽喉,故而有血絲咳出。”說著,他捏一捏翊陽微微發抖的手,勸慰道:“我知道你心裏又恨又惱,可事已至此,無論是恨還是惱,皆無濟於事,先且把太子找到,送回邊境,其他的事情慢慢想法子,總能解決的。”
“我知道。”翊陽頷首,目光森森地道:“我一直以為自己已經算是高看了柳青鸞,如今看來,仍是低估了,以致被她逼到這等地步。”
“這個柳青鸞確實可怕。”提到這事,徐晉之也是一臉嚴肅,“看來太子被她迷惑甚深,竟這般以身犯險,連前程也不管不顧了。”
“太子他……咳咳……咳咳咳……”提到趙恪,翊陽又急又惱,氣息翻湧之下,忍不住又咳了起來,好在這次很快就止住了,也沒有咳血絲,不似之前那般嚴重;她喘了口氣,恨鐵不成鋼地道:“太子實在糊塗,真以為東宮之位非他不可嗎,這朝堂上下不知多少人盯著這個位置,尤其是榮王,若是被他知道了,一定會借這件事大作文章,甚至是將太子拉下位來;他……他是要氣死我嗎?”說到這裏,翊陽竟是忍不住落下來淚來,可見對趙恪此番作為,甚是難過。”
在下人離去後,馮老爺又道:“你且收拾一下心情,待會兒與我一起去趟柳府,把生辰帖還回來,以後咱們與柳府再無瓜葛。”
他不說還好,一說這話,馮夫人頓時垂下淚來,哽咽道:“這下臉麵可真是丟幹淨的,我們倒也罷了,大不了閉門不出,兒子可怎麽辦,他每日都要上朝,要去翰林院,還不得讓人笑話啊;早知道這樣,當初還不如不答應這門婚事。”
“現在說這些還有什麽用,別人要笑話也隻能讓他們笑話呢,你還能把他們的嘴給封上嗎?”馮老爺也是一肚子鬱悶,自然沒什麽好臉色,轉頭見馮夫人不停抹淚,又心有不忍,安慰道:“眼下就隻能盼著別人趕緊忘了這件事,以後再給兒子說門好親事。”
“也隻能這樣了。”馮夫人勉強點頭,抹了抹淚,她又有些幸災樂禍地道:“相比之下,柳家更慘一些,連著兩次被退婚,往後再想嫁人恐怕就難了,但凡有些門第,誰看得上這樣的女子。”
“是說呢,好歹是咱們去退親,也不至於太過沒麵子;再往好一點地方去想,長公主出爾反爾,又以勢壓人,強迫我們退親,到底是欠了咱們一個人情,以後兒子在朝堂上,她怎麽著也要照拂一二,否則可說不過去。”馮老爺也是一般的想法,若是他知道柳青鸞即將攀上東宮這根高枝,怕是話都要說不出來了。
“老爺說得是。”馮夫人點一點頭,心情好了一些,將東西收拾了一下,又拿了生辰貼,換了媒婆之後,就與馮老爺乘著馬車往柳府行去。
另一邊,春菱也回到了長公主府,眾人皆還在屋裏等著,她朝翊陽施了一施禮,恭敬地道:“啟稟公主,馮府已經同意退親,這會兒應該已經在去柳府的路上了。”
翊陽揮手示意春菱退到一邊,看向安然端坐在柳青鸞,一瞧見那張臉,剛剛消下去的火頓時又竄了上來,在胸口瘋狂地燃燒著,連續吸了幾口氣,才勉強抑住,冷冷道:“滿意了吧,太子在哪裏?”
柳青鸞知道翊陽的忍耐已經到了極限,當即起身微微一福,微笑道:“多謝長公主。”頓一頓,她又道:“青鸞剛才一直在苦苦思索,終於讓青鸞想起太子暫居之處,就在城南一間舊宅子裏。”說著,她一臉懊惱地道:“都怪青鸞,若是能夠早些想起來,長公主也不必等這麽久了,都怪青鸞這記性太差。”
柳青鸞並不怕翊陽耍花樣,沒有去馮家退婚,隻要太子一日在京城,她就一日牢牢握著對方的把柄,從某一方麵來說,簡直是予取予求。
聽到這話,翊陽差點一口氣沒喘上來,什麽叫得了便宜還賣乖,今兒個是見識了個夠,同時她對柳青鸞的警惕與忌憚也上升到了極點:心思縝密,做事沒有底線,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這個女人絕對不可以活在世上。
是的,翊陽在心裏對柳青鸞判了死罪,她已經決定,等將太子送回邊境後,就不惜一切代價,殺了柳青鸞,包括動用留雁樓的力量,絕不能讓她嫁給太子。
翊陽有一種感覺,若是放任柳青鸞嫁給太子,自己與太子的距離會越來越遠,甚至分道揚鑣,這是她絕不能接受的。
柳青鸞依舊是笑吟吟地站在那裏,並不知道翊陽已經給自己判了死刑,又或者……她預料到了……
從柳青鸞口中問出地址後,翊陽就與徐晉之登上了馬車,馬不停蹄地往城南行去,為了避人耳目,他們乘的是一輛普通馬車,並沒有任何長公主府的標記。
馬車駛出不久,翊陽就捂嘴劇烈的咳嗽起來,徐晉之見狀,趕緊取過一旁備用的披風覆在翊陽身上,同時示意春菱往炭盆裏加炭,好讓火燒得更旺一些,讓車裏更暖和一些,而事實上,車中已經很暖和了,春菱僅穿著薄薄的棉衣都雙頰通紅,隱隱有幾分汗意。
翊陽咳了很久才停下,待她拿下掩唇的帕子時,裏麵赫然有幾絲血跡,春菱見她咳血,頓時嚇得慌了神,急忙就要下車喊人去請大夫,被翊陽喊住,他們低調出門就是為了避人耳目,若是此刻去請大夫,萬一後者嘴不嚴,走漏了風聲,被有心人順藤摸瓜發現趙恪私自回京的事情,那可就麻煩了,盯著東宮之位的人可不在少數,就算被發現的機率隻有萬分之一的可能,她都不敢賭。
徐晉之仔細看過帕子,緊皺的眉頭鬆開了幾分,“應該不是咯血,而是公主咳嗽過多,傷了咽喉,故而有血絲咳出。”說著,他捏一捏翊陽微微發抖的手,勸慰道:“我知道你心裏又恨又惱,可事已至此,無論是恨還是惱,皆無濟於事,先且把太子找到,送回邊境,其他的事情慢慢想法子,總能解決的。”
“我知道。”翊陽頷首,目光森森地道:“我一直以為自己已經算是高看了柳青鸞,如今看來,仍是低估了,以致被她逼到這等地步。”
“這個柳青鸞確實可怕。”提到這事,徐晉之也是一臉嚴肅,“看來太子被她迷惑甚深,竟這般以身犯險,連前程也不管不顧了。”
“太子他……咳咳……咳咳咳……”提到趙恪,翊陽又急又惱,氣息翻湧之下,忍不住又咳了起來,好在這次很快就止住了,也沒有咳血絲,不似之前那般嚴重;她喘了口氣,恨鐵不成鋼地道:“太子實在糊塗,真以為東宮之位非他不可嗎,這朝堂上下不知多少人盯著這個位置,尤其是榮王,若是被他知道了,一定會借這件事大作文章,甚至是將太子拉下位來;他……他是要氣死我嗎?”說到這裏,翊陽竟是忍不住落下來淚來,可見對趙恪此番作為,甚是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