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他對麵的徐晉之看出他的心思,冷冷提醒:“你最好老實些,否則我們出不出得了大同府不知道,但你一定會死在這裏;到時候就算你們真逼得陛下讓步,占據一隅之地做土皇帝,也與你沒有關係了。”
徐晉之的話猶如一盆冷水,狠狠澆在李闖頭上,瞬間澆熄了那股怒火,令他冷靜了下來,確切來說,是——畏懼。
對,畏懼。
李闖一無所有的時候,有勇氣豁出一切,縱是丟了性命也無所謂;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砍頭不過碗大的一個疤,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
可現在不一樣了,他占據了大同府,在這裏作威作福,享受著榮華富貴以及予取予求的權力。
這一切都讓他無比眷戀,而人一旦有了眷戀,就會害怕失去,也就是……畏懼!
在李闖閉嘴後,趙懷將計劃大概說了一遍。
昨夜,他從一個說漏嘴的小太監嘴裏知道了趙恪被擒,大同府淪陷,並讓他出麵去交涉的消息。
趙恪對他或許有各種各樣的小心思,但他對手足至親卻是真的在乎,也是真的關心,哪怕並非一母同胞。
所以一知道這件事,便連夜去了養心殿,但走到半路時,他突然一言不發的折回,看的小夏子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不知自家殿下在想什麽。
趙懷乍聞消息,心急如焚,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求見梁帝,好讓自己前往大同府,但冷靜下來後,他便知道,這是行不通的。
這件事,梁帝必然是知道的,可這些日子來,自己一無所知,很明顯,是梁帝有意瞞著他,不想他去犯這個險。
他很清楚梁帝,是一個權威極重的鐵腕皇帝,說一不二,在這種情況下,就算他跪在梁帝麵前哀求,後者也不會同意,甚至還會將他軟禁起來,連宮門都不讓他出去。
正是因為想明白了這一點,他才會半道折回,仿佛什麽事情都沒發生過,就連貼身的小夏子都不知道這件事。
幾經思量,他決定偽造聖旨,騙過那群反賊。
趙懷知道自己此行危險,指不定就會死在大同府,再也回不來,而他最舍不下的人,除了梁帝之外,便是辛夷,所以從養心殿折回後,他去了鍾粹宮。
原隻是想著見一見,說幾句話,哪知卻被辛夷看出他有心事,幾番追問,都被他給敷衍了過去,隨即起身告辭。
從頭到尾,他都沒有提及大同府的事情,也不曾透過自己打算出宮的事情,原以為這件事就這麽過去了。
哪知第二日他乘馬車駛出宮門後,方才發現跟在身邊的小太監並非毓慶宮的人,而是喬裝的辛夷。
原來她察覺趙懷有事情隱瞞,又聽到了些許關於大同府的隻言片刻,便留上了心,發現趙懷讓人準備馬車,她便從一名小宦官那裏買了一身衣裳,假扮小宦官跟著趙懷上了馬車。
趙懷知道後又氣又急,催促著辛夷離去,後者怎麽也不肯答應,再加上馬車這會兒已經駛出了城門,隻得作罷。
在馬車,辛夷知道了趙懷的計劃,推敲一番後,對這個相對簡陋的計劃進行了完善,最終定了先以聖旨誆騙,如若失敗,便設法讓李闖發現辛夷是女兒身,伺機接近,以藏在袖中的手銃挾持,迫他護送一幹人等離開大同府的計劃。
計劃隻到這一步,也就是說,抵達大同邊界後,具體情況就無法再預測了。
畢竟李闖不可能眼睜睜放任他們離開,就算他們一直挾持著李闖不放,那群反賊也不可能放任他們真的離開大同府。
也就是說,無論如何,雙方都會有一場生死衝突,這個時候,就看雙方的人手了。
據趙恪所言,李闖手下有近萬人,即便隻算留在大同府的也有數千人,雖說大都是烏合之眾,但也缺驍勇善戰之人,否則他們也占據不了大同府。
清楚了事情的前因後果,翊陽麵色陰沉,一言不發。
五百精兵……
除非這五百人個個裝備了辛夷用來脅持李闖的手銃,否則絕不可能是那數千反賊的對手。
至於隱藏在暗中,由陸江統領的神機衛,倒是有以一擋十之能,但人數太少,不足以左右戰局。
再接下來就是留雁樓了……
但這是她藏在暗中的底牌,一旦被人知曉,尤其是被皇兄知曉……
以皇兄的性子,一旦有所懷疑,就會一路追查下去,遲早會查到她身上的……
翊陽打了個寒顫,不敢再往下想。
皇兄的手段,沒人比她更清楚,所以但凡還有一絲可能,就絕不能暴露了留雁樓!
車中眾人各懷心思地當口,已是來到了大同府的邊界。
在此處駐紮了一天一夜的士兵看到有馬車出來,皆是精神一振,但很快就察覺到不對了,因為馬車後麵,還跟著許多反賊……
不對,確切來說,不是許多,而整整一支反賊軍隊,一眼望不到邊,粗略估計,至少有上千人。
奇怪,既然馬車出來,那就是說反賊放人了,為何還要跟著一並出來,這樣上千人的隊伍,且全副武裝,絕對不可能是送行。
正當眾人猜測紛紜之時,馬車停了下來,一道道身影從車中走了下來。
帶領這五百精兵的是一名姓劉的副將,他是認識趙恪的,看到後者從車中下來,神情不由得有些激動,喃喃道:“還真的將太子給救出來了,不知是長公主還是大殿下的功勞?”
趙懷孤身入大同府與反賊交涉的事情他是知道的,畢竟從京城到大同,最近的就是這條官道。
他先前還勸過趙懷,但後者說是奉旨而來,也就沒再說什麽。
劉副將很快就意識到不對了,因為一並從馬車裏下來的,還有一名橫眉怒目的中年人,他同樣識得,是反賊頭子,也就是那個自稱漢王的李闖。
奇怪,他怎麽也在車裏?呃,旁邊還有一名宦官,不對,又好像是女子?
劉副將心思飛轉如輪,腳步卻不慢,三步並作兩步,來到翊陽等人身前,拱手道:“副將劉既見過太子殿下,大殿下,長公主,駙馬爺!”
徐晉之的話猶如一盆冷水,狠狠澆在李闖頭上,瞬間澆熄了那股怒火,令他冷靜了下來,確切來說,是——畏懼。
對,畏懼。
李闖一無所有的時候,有勇氣豁出一切,縱是丟了性命也無所謂;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砍頭不過碗大的一個疤,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
可現在不一樣了,他占據了大同府,在這裏作威作福,享受著榮華富貴以及予取予求的權力。
這一切都讓他無比眷戀,而人一旦有了眷戀,就會害怕失去,也就是……畏懼!
在李闖閉嘴後,趙懷將計劃大概說了一遍。
昨夜,他從一個說漏嘴的小太監嘴裏知道了趙恪被擒,大同府淪陷,並讓他出麵去交涉的消息。
趙恪對他或許有各種各樣的小心思,但他對手足至親卻是真的在乎,也是真的關心,哪怕並非一母同胞。
所以一知道這件事,便連夜去了養心殿,但走到半路時,他突然一言不發的折回,看的小夏子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不知自家殿下在想什麽。
趙懷乍聞消息,心急如焚,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求見梁帝,好讓自己前往大同府,但冷靜下來後,他便知道,這是行不通的。
這件事,梁帝必然是知道的,可這些日子來,自己一無所知,很明顯,是梁帝有意瞞著他,不想他去犯這個險。
他很清楚梁帝,是一個權威極重的鐵腕皇帝,說一不二,在這種情況下,就算他跪在梁帝麵前哀求,後者也不會同意,甚至還會將他軟禁起來,連宮門都不讓他出去。
正是因為想明白了這一點,他才會半道折回,仿佛什麽事情都沒發生過,就連貼身的小夏子都不知道這件事。
幾經思量,他決定偽造聖旨,騙過那群反賊。
趙懷知道自己此行危險,指不定就會死在大同府,再也回不來,而他最舍不下的人,除了梁帝之外,便是辛夷,所以從養心殿折回後,他去了鍾粹宮。
原隻是想著見一見,說幾句話,哪知卻被辛夷看出他有心事,幾番追問,都被他給敷衍了過去,隨即起身告辭。
從頭到尾,他都沒有提及大同府的事情,也不曾透過自己打算出宮的事情,原以為這件事就這麽過去了。
哪知第二日他乘馬車駛出宮門後,方才發現跟在身邊的小太監並非毓慶宮的人,而是喬裝的辛夷。
原來她察覺趙懷有事情隱瞞,又聽到了些許關於大同府的隻言片刻,便留上了心,發現趙懷讓人準備馬車,她便從一名小宦官那裏買了一身衣裳,假扮小宦官跟著趙懷上了馬車。
趙懷知道後又氣又急,催促著辛夷離去,後者怎麽也不肯答應,再加上馬車這會兒已經駛出了城門,隻得作罷。
在馬車,辛夷知道了趙懷的計劃,推敲一番後,對這個相對簡陋的計劃進行了完善,最終定了先以聖旨誆騙,如若失敗,便設法讓李闖發現辛夷是女兒身,伺機接近,以藏在袖中的手銃挾持,迫他護送一幹人等離開大同府的計劃。
計劃隻到這一步,也就是說,抵達大同邊界後,具體情況就無法再預測了。
畢竟李闖不可能眼睜睜放任他們離開,就算他們一直挾持著李闖不放,那群反賊也不可能放任他們真的離開大同府。
也就是說,無論如何,雙方都會有一場生死衝突,這個時候,就看雙方的人手了。
據趙恪所言,李闖手下有近萬人,即便隻算留在大同府的也有數千人,雖說大都是烏合之眾,但也缺驍勇善戰之人,否則他們也占據不了大同府。
清楚了事情的前因後果,翊陽麵色陰沉,一言不發。
五百精兵……
除非這五百人個個裝備了辛夷用來脅持李闖的手銃,否則絕不可能是那數千反賊的對手。
至於隱藏在暗中,由陸江統領的神機衛,倒是有以一擋十之能,但人數太少,不足以左右戰局。
再接下來就是留雁樓了……
但這是她藏在暗中的底牌,一旦被人知曉,尤其是被皇兄知曉……
以皇兄的性子,一旦有所懷疑,就會一路追查下去,遲早會查到她身上的……
翊陽打了個寒顫,不敢再往下想。
皇兄的手段,沒人比她更清楚,所以但凡還有一絲可能,就絕不能暴露了留雁樓!
車中眾人各懷心思地當口,已是來到了大同府的邊界。
在此處駐紮了一天一夜的士兵看到有馬車出來,皆是精神一振,但很快就察覺到不對了,因為馬車後麵,還跟著許多反賊……
不對,確切來說,不是許多,而整整一支反賊軍隊,一眼望不到邊,粗略估計,至少有上千人。
奇怪,既然馬車出來,那就是說反賊放人了,為何還要跟著一並出來,這樣上千人的隊伍,且全副武裝,絕對不可能是送行。
正當眾人猜測紛紜之時,馬車停了下來,一道道身影從車中走了下來。
帶領這五百精兵的是一名姓劉的副將,他是認識趙恪的,看到後者從車中下來,神情不由得有些激動,喃喃道:“還真的將太子給救出來了,不知是長公主還是大殿下的功勞?”
趙懷孤身入大同府與反賊交涉的事情他是知道的,畢竟從京城到大同,最近的就是這條官道。
他先前還勸過趙懷,但後者說是奉旨而來,也就沒再說什麽。
劉副將很快就意識到不對了,因為一並從馬車裏下來的,還有一名橫眉怒目的中年人,他同樣識得,是反賊頭子,也就是那個自稱漢王的李闖。
奇怪,他怎麽也在車裏?呃,旁邊還有一名宦官,不對,又好像是女子?
劉副將心思飛轉如輪,腳步卻不慢,三步並作兩步,來到翊陽等人身前,拱手道:“副將劉既見過太子殿下,大殿下,長公主,駙馬爺!”